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心脏移植是目前治疗终末期心脏病最为有效和公认的治疗方法。自世界上第一例心脏移植术后,已有50多年的历史。目前全世界范围的心脏移植例数已超过4万余例次,并已逐渐成为常规手术。心脏移植包括同种心脏移植及异种心脏移植,其中同种原位心脏移植术开展40多年来,虽然手术术式不断改进,但可归纳为全心原位心脏移植术、双腔原位心脏移植术和标准原位心脏移植3种,3种术式各有其优缺点。然而心脏移植仍然存在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心脏移植是治疗终末期心脏病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我院自2000年11月-2003年5月成功实施了4例原位心脏移植手术,4人均存活至今。现将原位心脏移植的手术配合总结并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2例原位心脏移植成功的治疗经验,探讨手术方式及术后围手术期处理。方法 2003年5月和2003年12月先后为2例终末期心肌病患者施行原位心脏移植手术。术后免疫抑制剂应用“环孢素A 强的松 骁患”三联疗法。结果 2例手术均获成功,术后无并发症发生,心功能良好,生活质量好。结论 经典法原位心脏移植操作方便、缝合牢固确实,但存在术后心房偏大的不足;围手术期处理中应重视右心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的防治和胃肠道营养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我院为一例晚期缺血性心肌病合并巨大室壁瘤的2型糖尿病患行原位心脏移植,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我院为一例晚期缺血性心肌病合并巨大室壁瘤的2型糖尿病患者行原位心脏移植,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主动脉瓣置换术后原位心脏移植术成功的临床经验。方法:采用标准Stanford原位心脏移植手术。结果:心脏移植手术成功,围术期无排异反应及其它特殊并发症,术后2个月心功能恢复至I级(NYHA),林后半年随访患恢复正常生活。结论:良好的心肌保护、手术方式及抗排异治疗是心脏移植成功的关键;主动脉瓣置换术后心脏移植的重点是手术组间的协调,分离患心的技巧及分离损伤的处理。  相似文献   

7.
心脏移植是治疗各种终末期心脏病最有效的方法,我院2004年7月23日为1例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完成了同种原位心脏移植手术,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同种异体心脏移植是目前治疗各种原因所致终末期心脏病的最有效方法.我院2002年4月至2005年3月共进行5例同种异体原位心脏移植,均获得成功.现将体外循环管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分析7例同种异体原位心脏移植的中期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Shumway方法对7例终末期扩张性心肌病病人行同种异体原位心脏移植术。手术前1例伴有严重糖尿病和中度肺动脉高压,术前心跳骤停心肺复苏成功;1例极度肥胖,体重108kg(身高172cm);5例50岁以上病人,2例高龄(60岁以上)伴肾功能不全和中度肺动脉高压。供体均为脑死亡者,供心保护采用40C改良St.Thomas液;术后免疫抑制治疗采用环孢素A、骁悉、强的松三联治疗。手术后随访16~41个月(平均31.7个月)。结果 7例均康复出院,1例围手术期急性肾功能衰竭经连续肾脏替代(CRRT)痊愈。随访期内未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病人心功能均恢复正常。l例术后18个月出现右心功能不全表现,心内膜活检排除了心脏排异,大量利尿治疗后康复。1例需长期胰岛素治疗糖尿病。1例高龄病人手术后17个月因肺部感染死亡,其余6例均健在。结论 同种异体原位心脏移植是治疗终末期心脏病的有效方法,手术后中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0.
原位心脏移植治疗终末期心肌病七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心脏移植围手术期治疗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对7例终末期心肌病患者施行同种异体原位心脏移植术。前3例行标准Stanford原位心脏移植术,后4例行双腔静脉法原位心脏移植术。前2例采用达利珠单抗 霉酚酸酯诱导方案,后5例采用巴利昔单抗 霉酚酸酯诱导方案。术后均使用普乐可复(FK506) 骁悉(MMF) 泼尼松(Pred)三联免疫抑制剂。结果:1例术后出现血糖升高,给予胰岛素治疗后血糖恢复正常。3例术后早期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2例分别给予持续肾脏替代治疗(CRRT)后肾功能恢复正常,1例后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6例存活患者均恢复正常工作和生活。结论:心脏移植是治疗终末期心肌病变有效的手段,完善的术前治疗、准确的手术时机把握、个体化的免疫抑制治疗应用、有效的血流动力学控制和及时的并发症处理可提高同种异体原位心脏移植术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心脏移植围手术期护理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脏移植手术是目前治疗终末期心脏病的最有效方法。可明显延长患者的生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由于近年来在心脏保存、手术技术和术后抗排异方面有了极大的发展,手术效果越来越好。现对心脏移植围手术期的护理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国内心脏移植受体大多为扩张性心肌病患者,部分为肥厚型心肌病,而缺血性心脏病心脏移植较少报道.我院于2004年5月20日为1例风湿性心脏病双瓣置换术后继发缺血性心脏病者行双腔静脉法原位心脏移植术,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国内心脏移植受体大多为扩张性心肌病患者,部分为肥厚型心肌病,而缺血性心脏病心脏移植较少报道.我院于2004年5月20日为1例风湿性心脏病双瓣置换术后继发缺血性心脏病者行双腔静脉法原位心脏移植术,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郭宏伟  吴清玉  谢蜀生  张庆殷 《江苏医药》2004,30(9):696-697,i002
心脏移植是治疗终末期心脏病的有效手段,已应用于临床,但有诸多问题如排斥反应等亟待解决。因此,建立一个稳定的动物模型进行基础研究非常必要。本实验旨在探讨大鼠腹部心脏移植模型的手术技巧,并验证DA和Lewis大鼠品系的纯正性。  相似文献   

15.
心脏移植是治疗各种终末期心脏病最有效的方法,我院2004年7月23日为1例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完成了同种原位心脏移植手术,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杜娟  黄洁  胡盛寿 《中国新药杂志》2006,15(14):1137-1140
硫唑嘌呤+环孢素A+泼尼松是原位心脏移植术后免疫抑制治疗的经典方案。随着新抗增殖因子及新的免疫诱导因子的出现,新的治疗方法也为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目前在免疫抑制治疗中被广泛关注的问题包括:急性排斥反应、心脏移植物血管病变的预防以及血管排斥的治疗。如何保护肾功能、延缓心脏移植物血管病变的发展、降低机会性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仍然是免疫抑制治疗所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心脏移植的体外循环经验。方法2例患者均为扩张性心肌病,心功能IV级。女性患者年龄36岁,体重54kg,身高168cm;男性患者年龄67岁,体重79kg,身高170cm。2例均实施原位心脏移植,体外循环时间197~203min,供心总缺血时间125~133min,热缺血时间1~3min,升主动脉阻断时间84~110min,后并循时间78~103min,平均动脉压55~85mmHg。心肌保护为UW液及冷盐水灌注,均自动复跳。结果2例患者均存活,心功能I级,生活质量好。结论良好的CPB材料和管理是手术成功的基本条件,而做好心肌保护和血液保护以及预防排斥反应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8.
为总结同种异体原位心脏移植的治疗体会,对2例终末期扩张型心肌病患者进行心脏移植,采用双腔静脉吻合法。供体为急性脑死亡者,供心保护用4℃HTK液。供体与受体配置为受体群体反应性抗体(PRA)<10%,ABO血型符合输血原则。免疫抑制治疗采用赛尼哌(Daclizumab)诱导加环孢素A、霉酚酸酯、泼尼松三联方案。结果2例术后恢复顺利,未发生超急性或急性排斥反应,心、肾功能恢复正常,无感染发生,术后3周出院。结论: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和有效心肌保护是心脏移植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原位肝移植术麻醉处理的效果,为临床麻醉提供经验。方法对31例肝移植手术患者麻醉处理的回顾与分析。结果31例原位肝移植术麻醉处理效果良好。结论原位肝移植麻醉处理非常重要,它关系到手术是否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20.
我院于2003年5月至2004年12月进行了3例同种异体原位心脏移植术,例1、例2术后至今无排斥反应及感染发生,心功能良好,已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例3术后14天死于多脏器功能不全[1].现将原位心脏移植护理体会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