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急性心肌梗塞首次QT离散度与室速和室颤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究急性心肌梗塞(AMI)发病24小时内未受药物干预的首次QT离散度(QTcd)与住院期间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VT)和心室颤动(Vf)的关系.方法对67例AMI患者发病24小时内首次常规12导联心电图的QTcd进行测定,VT、Vf则根据心电监护、24小时动态心电图及体表12导联心电图确定,并将其分为AMI伴有VT、Vf组15例,与不伴VT、Vf组52例,测量两组的QTcd并进行比较;再分别取QTcd≥70、80、90ms作为预测VT、Vf的标准,测算其预测价值.结果(①AMI伴VT、Vf组(QTd96.57±9.85,QTcd98.67±10.21)与AMI不伴VT、Vf组(QTd67.52±15.31,QTcd67.56±15.62)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②QTcd≥70、80、90ms对AMI患者发生VT、Vf的预测值比较,QTcd≥90ms的各项指标优于以70、80ms为标准.结论QTcd≥90ms预测AMI患者住院期间可能发生VT、Vf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2.
应用多核细胞检测法的最佳试验方法检测了新生儿、成年人及老年人淋巴细胞hprt基因的自发变异频率(Vf).结果表明,3组自发Vf具有明显差异;自发Vf以每年1.06%的速度递增;年龄与吸烟可明显影响自发Vf,但性别对Vf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3.
陆应石 《苏州医学杂志》1996,19(2):F003-F004
室性心动过速(VT)较室上速(SVT)少见,但由于发作时血液动力学变化严重,并可恶化成室颤(Vf),故列入危重心律失常,受各方面重视,本根据苏州市医学会心血管病学组关于“快速室性心律失常“的主题讨论,作一总结。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QT间期离散度(QTd)对AMI近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经EKG检测64例AMI患者在发病24小时内获得不同导联的QT间期,每导联均测3~5个QT间期。结果:室性心动过速(VT)、心室颤动(Vf)及猝死者的QTd明显长于无VT,Vf及非猝死者。结论:心电检测QTd的变化是判断AMI近期预后的一项灵敏指标。  相似文献   

5.
对 60例硬膜外阻滞下乳癌根治术中加用术侧肌间沟臂丛阻滞 ,观察复合麻醉效果及对呼吸功能的影响。结果显示 :Vt、VE、SpO2 麻醉前与硬麻后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 (P <0 .0 1)。Vf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臂丛阻滞前后Vt、Vf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认为硬膜外阻滞辅助单侧肌间沟臂丛应用于乳癌根治术 ,效果满意 ,对呼吸功能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6.
不同部位急性心肌梗塞QT间期离散度变化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金波  潘超雄  孙杰 《海南医学》2005,16(4):7-7,50
目的 研究急性心肌梗塞不同梗塞部位QT离散度变化的意义。方法 对126例不同部位急性心肌 梗塞(AMI)患者的QT间期离散度(QTd)进行分析,并对其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前壁梗塞 组患者的QTd明显大于下后壁梗塞患者(P<0.05),且随着梗塞面积不同各亚组间的QTd值也不同(P<0.05);有 室性心动过速(VT)、室颤(Vf)及猝死者的QTd明显大于无VT、Vf及猝死者(P(0.01)。提示:QTd有助于评估急 性心肌梗塞的病情,反映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7.
唐康林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30):4291-4292
目的:探讨T波电交替与心律失常,特别是恶性心律失常的密切联系。方法:回顾我院262例患者的心电图,104例T波电交替和158例(但无T电交)作为对照组进行临床分析。结果:T电交替引发室性心律失常更险恶、易猝死。结论:(1)T电交替组更恶的各型VT和VF、Vf例数(63例占60.6%)多于同组各型Vp(41例占39.4%);对照组相反,较好的VP多于较恶的VT(117例占74%>23例占14.4%)。(2)T电交替组VT、VF、Vf及死亡例数(75例)明显多于对照组(26例)即60.6%和11.5%>14.4%和1.9%。  相似文献   

8.
分析48例急性心肌梗塞(AMI)QT离散度(QTd),并与30例健康成人QT比较,结果发现:(1)AMI组患者QTd79.81±21.37mg明显长于健康成人组(11.72±12.29ms,P<0.01);(2)AMI组中有室性心动过速(VT)、心室颤动(Vf)者的QTd(101.25±30.71ms)显著长于无VT、Vf者(66.2±20.52ms,P<0.01).提示AMI患者QTd越长,发生VT、Vf等恶性心律失常的可能性越大.  相似文献   

9.
<正> 心室颤动(Vf)是引起心脏猝死最常见的快速心律失常,也是心肌梗塞(MI)急性期最早出现的死因。它是由于急性心肌缺血、梗塞出现的心肌电不稳定,是来自多个折返区的不协调的心脏冲动,经过大小、方向各异的途经心室迅速传播使心脏正常的顺序收缩消失,多个兴奋波经过随机的折返途径导致心律失常的持续存在。如果Vf持续超过4——6分钟,心脏灌注停顿,即使心脏复苏成功也将遗留不可逆的脑损害。因此,必须采取  相似文献   

10.
<正> 一、关于促心律失常作用 心律不齐有多种多样,从房性早搏这种无致命危险的心律不齐到室性心动过速(VT)、室颤(Vf)这样的可致死的心律不齐。常常把症状明显的心律不齐和可以致命的心律不齐作为治疗对象。使用抗心律不齐药物,但是对心律不齐患者使用抗心律不齐药物时,有的反而会使心律不齐更加恶化,或是诱发服药之前未发现的其他类型心律不齐作用。例如:由于使用异搏停导致心动过缓就是一例。此外还有因为服用Ia类药物导致QT间期延长,进而诱发室速(VT)或室颤(Vf),1989年在美国进行的心律不齐抑制试验(CAST)中,对患有心律不齐的陈旧性心梗的轻症  相似文献   

11.
对35例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入院心电图的QT间期离散度(QTd)及JT问期离散度(JTd)进行了测定。结果:DCM持续性室速及/或原发性室颤(VT/Vf)患者QTd及JTd均显著高于无VT/Vf组(QTd86.30±24.70ms,41.20±10.60ms,P<0.01。JTd83.50±26.30ms,38.50±12.40ms.P<0.01)。提示:QTd或JTd增大.VT/Vf发生可能性增大。认为;QTd及/或JTd可作为评估DCM近期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2.
<正> 目前,用体表信号平均心电图(SAECG)的方法检测心室晚电位(VLP),作为预测室性心动过速(VT)和室颤(Vf)发生的指标,已在临床广泛开展。特别对心肌梗塞患者心性猝死可能性的估价,受到重视。本文通过对338例心脏病患者和健康人VLP检测,观察了不同心脏病及有无VT/Vf的患者VLP发生率,初步探讨了VLP的临床意义。对象与方法对象:收集1989年~1991年期间检测对象338例,缺血性心脏病190例,男150例,女40例,平均年龄58岁,其中急性心肌梗塞(AMI)42例,陈旧性心肌梗塞(OMI)38例,心绞痛110例。心肌病组21例,男17例,女4例,平均年龄49岁。心肌炎32例,男20例,女12例,平  相似文献   

13.
方强  方力争 《浙江医学》1996,18(3):136-138
70例心脏瓣膜置换术的临床研究资料表明FDP可明显减少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早期室性早搏(VPS)、室性心动过逮(VT)、室颤(Vf)的发生率.可延迟术后心房颤动(Af)发生.提示FDP对急性损伤所致的室性早搏有预防作用.从而减少致死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延迟房颤复发,使术后早期有较多的心输出量。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分析了6例室性心动过速(VT),12例心室颤动(Vf)病人均抢救成活的原因,主要措施是及时采用了电除颤治疗或联合应用大剂量抗心律失常药物,这对建立健全抢救系统,积极开展电击复律和抢救病人是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15.
<正> 预激综合征并发快速房颤(Af)时室率可达250次/min 或以上,快速室上性激动易落入前次心室活动的易损期,诱发室颤(Vf)及猝死。在原AF 或房扑(AF)基础上预激旁道(AP)的传导功能间歇显现,也会产生同样严重后果.笔者在临床遇3例Af 或AF 伴间歇预激征者,均发生在冠心病等严重器质性心脏病基础上,对常规抗心律失常药反应不佳时,均在静注及口服乙胺碘呋酮(胺碘酮)后短期内迅速转复,未见严重毒副作用,现结合有关文献探讨其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饶邦复 《四川医学》2001,22(2):211-212
尽管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的非药物治疗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相继应用了电复律、起搏术 (抗心动过速起搏器及除颤起搏器 )、消融术及外科手术等 ,使在抗心律失常治疗上有了更多的选择 ,但首先的治疗方法仍是药物治疗。1 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分类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包括室早、室速 ( VT)、室扑和室颤 ( VF/ Vf)。VT尚缺乏统一的分类。传统心电图分类为阵发性 VT( PVT)和非阵发性 VT( NPVT) ,PVT以突发突止为特点 ,按 QRS波形态分为单形、多形和双向性 VT。1.1  VT的分类 :1PVT:a.单形性 VT:非持续性VT( VT- NS) ;持续性 VT( …  相似文献   

17.
QT间期延长综合征(LQTS)患儿因容易发生严重心律失常如尖端扭转型室速(TdP)、持续性室速(VT)及室颤(Vf),心源性猝死的危险性很大。有症状未予治疗者,病死率高达78%。应用β-受体阻滞剂,猝死发生率可明显降低,治疗后病死率可降至6%。因此预测快速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是十分重要的。临床上常用长程心电监测和心室电位记录,但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不很高:测量常规体表12导联心电图(ECG)的QT间期离散度(QTcD)则较简单易行,又有一定的特异性。本文就8例LQTS进行临床分析,对早期诊断、QT间期离散度的临床意义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8.
蔡少娟 《广东医学》2005,26(9):1252-1253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急性期QT离散度(QTd)与恶性心律失常的相关性。方法研究4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1周内的常规12导联体表心电图,比较室性心动过速(VT)/室性颤动(Vf)患者及无室速/室颤患者的QT离散度。结果在常规12导联体表心电图上,室速/室颤患者的QT离散度(83±26)ms显著大于无室速/室颤的QT离散度(63±18)ms,P<0.01。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进行QT间期测量和QT离散度分析时,应选择在胸前V1~V3导联测量最大QT间期。而心肌梗死急性期QT离散度增加可作为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危险信号。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于慢性心力衰竭应用卡维地洛与依那普利治疗,对达到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比较。方法将湖北省石首市中医医院在2015年8月至2017年8月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病例,一共有120例患者,将全部的患者平均分成两个组别:观察组(60例)与对照组(60例)。首先全部患者均进行常规治疗,然后给予对照组患者应用依那普利进行治疗,给予观察组患者应用卡维地洛联合依那普利治疗。结果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较高,要显著比对照组高,经对比,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比对照组患者的要低,经对比,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并且观察组患者的l Ves与l Ved值都显著低于对照组,le Vf值与e/a比值均明显上升,高于对照组,经比较,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慢性心力衰竭应用卡维地洛联合依那普利治疗,达到了较好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对开展AMI血运重建后 ,完成冠状动脉造影的老年AMI病人的近期疗效作分析并探讨影响其结果的可能相关因素 ;方法 :连续收治的AMI患者 3 44例 ,分为老年组 (≥ 65岁 )和对照组 ,并把两组的一般资料 (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非Q波心梗、陈旧心梗 )、血管开通及冠脉造影结果、临床特性 (CPK峰值、CK -MB峰值、VT +Vf、Ⅲ度AVB、KillipⅢ +Ⅳ、梗死后心绞痛、住院死亡 )进行统计处理 ;结果 :A组年龄高于B组 ,糖尿病患者多 ,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P <0 .0 0 1 ) ;A组 80 %为两支以上多支病变 ,B组单支病变占 3 9% ,比较有显著差异 ;A组心衰及心源性休克明显高于B组 ,梗死后心绞痛A组为高 ,有显著差异 ;两组住院死亡率都极低 ;结论 :梗死面积、糖尿病合并血管和心肌病变、多支病变导致冠脉血供差等是影响老年AMI预后的重要因素 ,急性血运重建使所有AMI患者受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