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浆细胞样淋巴细胞(PLC)进行了光学形态、超微结构和细胞化学多参数观察。结果表明,PLC是一种分化较成熟的中间型B系细胞,其大小介于小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之间:形态上兼具有小淋巴细胞胞核和浆细胞胞浆的特点,酶化学染色呈胞浆α—醋酸荼酚酯酶阳性,电镜观察见胞浆含丰富的粗面内质网和多聚核糖体。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道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在石蜡切片上对86例胃癌标本进行观察研究。结果表明:胃癌组织中浸润的S—100阳性的Langerhans细胞(LGCs)的密度与患者的性别、肿瘤的大体类型、组织学类型、浸润深度和临床分期间无明显关系,但与其预后关系密切。LGCs较多者其术后生存期较LGCs较少者明显长。这提示LGCs在宿主的抗肿瘤过程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肿瘤中有明显浆细胞或淋巴细胞浸润者,预后亦较好。而巨噬细胞与预后在本实验未显示出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3.
4.
乳腺癌中浆细胞反应,弹力纤维反应及基底膜破坏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腺管形成,细胞分化及核分裂相将乳腺癌分为三级,浆细胞反应以每个毛细淋巴管周围浆细胞数在5个以上为阳性,基底膜破坏与弹力纤维反应也分为三级,观察145例乳腺癌,结果发现:乳腺癌I级59例,其中浆细胞反应阳性38例,占64.4%,乳腺癌Ⅱ级67例,浆细胞反应阳性30例,占44.8%,乳腺癌Ⅲ级19例,浆细胞反应阳性4例,占21.1%,说明浆细胞反应阳性与乳腺癌分级数呈负相关,而各级乳腺癌中,浆细胞  相似文献   

5.
目的:提高对淋巴浆细胞样淋巴瘤(LPL)的认识。方法:报告1例轻链型LPL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患者女性,62岁,无淋巴结和肝脾肿大,贫血、血小板减少,肾功能损害,血涂片浆细胞样淋巴细胞易见,骨髓淋巴细胞弥漫性增多,浆细胞样淋巴细胞浸润,淋巴细胞、浆细胞增多,血清IgG、IgA、IgM水平较低,血清免疫固定电泳示单克隆性κ链阳性,外周血淋巴细胞免疫表型为sIg- CD5- CD10- CD19+ CD20+ CD23-,染色体正常。结论:LPL属于小B细胞淋巴瘤,血清中单克隆球蛋白异常主要为IgM,非IgM型少见并易于误诊,诊断依赖于骨髓中浆细胞样淋巴细胞弥漫性浸润和淋巴细胞、浆细胞增多,M蛋白的确定,淋巴细胞免疫表型,并排除其他CD5-的小细胞淋巴瘤。  相似文献   

6.
目的:提高对淋巴浆细胞样淋巴瘤(LPL)的认识。方法:报告1例轻链型LPL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患者女性,62岁,无淋巴结和肝脾肿大,贫血、血小板减少,肾功能损害,血涂片浆细胞样淋巴细胞易见,骨髓淋巴细胞弥漫性增多,浆细胞样淋巴细胞浸润,淋巴细胞、浆细胞增多,血清IgG、IgA、IgM水平较低,血清免疫固定电泳示单克隆性K链阳性,外周血淋巴细胞免疫表型为sIg^-CD5^-CD10^-CDl9^+CD20^+CD23^-,染色体正常。结论:LPL属于小B细胞淋巴瘤,血清中单克隆球蛋白异常主要为IgM,非IgM型少见并易于误诊,诊断依赖于骨髓中浆细胞样淋巴细胞弥漫性浸润和淋巴细胞、浆细胞增多,M蛋白的确定,淋巴细胞免疫表型.并排除其他CD5-的小细胞淋巴瘤。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研究血浆置换术在浆细胞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用AutopheresisCplasm aphoresis system A200型 自动血浆分离器对9例浆细胞病进行血浆置换(PE)疗法,其中多发性骨髓瘤(MM)9例,巨球蛋白血症(MP)3 例。结果 6例多发性骨髓瘤和3例巨球蛋白血症病人经过血浆置换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免疫球蛋白指标显著下降。结论 PE可清除血浆中异常球蛋白,改善高血液粘滞状态,是目前对浆细胞病的重要治疗手段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10.
11.
12.
 【摘要】 目的 探索采用增强预处理强度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联合快速递减免疫抑制剂和供者淋巴细胞输注(DLI)策略治疗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肿瘤(BPDCN)的效果。方法 2009年7月至2011年5月,南方医院血液科确诊2例BPDCN,例1患者以皮肤浸润起病,经皮肤病理活组织检查确诊CD+4 CD+56 LCA+ TdT+ CD+43 BPDCN侵犯皮下及真皮层,移植前经联合化疗处于完全缓解;例2患者以骨髓浸润起病,先后误诊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后经流式细胞术免疫分型诊断CD+4 CD+56 CD+123 BDCA-1+ BPDCN,移植前未缓解。接受以全身放疗联合环磷酰胺为基础的增强预处理allo-HSCT,供者均来源于同胞;采用环孢素A(CsA)联合短疗程甲氨蝶呤(MTX)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单倍体相合移植加用兔抗人类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ATG);移植后2个月开始快速减停免疫抑制剂,采用流式细胞术监测微小残留病(MRD)指导或采用预防性DLI防治复发。结果 移植后2例患者均获完全供者植入及完全缓解,其中例1处于持续缓解,+6个月行DLI诱发IV度皮肤及肠道急性GVHD,经联合免疫抑制治疗后控制,+243天死于血栓性微血管病、弥漫性肺泡出血;例2患者+60天复发,经化疗联合DLI、白细胞介素-2治疗后未缓解,+101天死于败血症、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结论 BPDCN以CD+4 CD+56 CD+123 CD+43 TdT+ 树突状细胞来源的肿瘤细胞浸润皮肤和(或)骨髓、临床进程呈高度侵袭为典型特征,增强预处理的allo-HSCT联合快速递减免疫抑制剂和MRD监测指导DLI对早期BPDCN可有效控制疾病发展,但对于难治复发患者仍需更多研究。  相似文献   

13.
重视浆细胞疾病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浆细胞病(包括多发性骨髓瘤、意义未明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症、华氏巨球蛋白血症、淀粉样变性、POEMS综合征等)是血液系统常见的恶性疾病,发病率逐年增高。深入地研究该病的临床过程,制订合理的治疗方法是延长患者生存期,改善预后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Toll样受体7(Toll-like receptor 7,TLR7)mRNA及TLR9 mRNA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id leukemia,CML)患者外周血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lasmacytoid dendritic cell,pDC)内的表达及pDC分泌干扰素-α(interferon-α,IFN-α)的能力。方法:收集兰州大学第二医院血液科2010年11月至2011年7月间收治的30例CML患者(初诊未治组15例,缓解组15例)和体检中心的15例健康对照者,运用免疫磁珠法分选外周血pDC,利用real time-PCR检测pDC内TLR7及TLR9 mRNA表达水平。CpG ODN 2216刺激pDC 24 h后,ELISA检测上清液中IFN-α水平。结果:初诊组CML患者外周血pDC内TLR7 mRNA表达水平显著低于缓解组[(0.34±0.11)vs(0.93±0.21),P<0.05],初诊CML患者TLR9 mRNA表达水平显著低于缓解组[(0.44±0.15)vs(0.94±0.18),P<0.05]。CpG ODN 2216刺激后,初诊组pDC产生的IFN-α明显低于缓解组及健康对照组[(408.61±77.11)vs(611.39±84.86)、(651.67±93.39)ng/L,P<0.05]。结论:CML患者pDC内TLR7和TLR9 mRNA明显降低可能是pDC功能缺陷的主要原因,提示TLR7和TLR9可能参与CML的发病。  相似文献   

15.
NK细胞是天然免疫中一类十分重要的淋巴细胞,通过其细胞毒活性和产生淋巴因子,在机体抗感染、抗肿瘤、免疫调节和造血调控等方面发挥重要的免疫功能。该文报告通过基因芯片分析发现,静息和活化的NK细胞表面表达糖皮质激素诱导的肿瘤坏死因子受体(glucocorficoid-induced tumor necrosis factor receptor,GITR),而活化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DC)表面优先表达糖皮质激素诱导的肿瘤坏死因子受体配体(GITRL),由受体与配体相互作用的模式推测pDC与NK细胞之间可能通过GITRL和GITR发生相互作用而调节固有免疫系统的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脊柱浆细胞骨髓瘤(plasma cell myeloma,PCM)中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19982006年间41例脊柱PCM及14例脊柱良性单纯性骨囊肿手术切除标本;应用免疫组织化学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结(SP)法检测OPN的表达。结果:(1)OPN在脊柱PCM中的阳性表达率为82.93%(34/41) ,而良性骨囊肿中OPN表达均呈阴性 (P<0.01);(2)脊柱PCM中OPN蛋白的表达程度在M蛋白分型和临床分型各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患者轻链分型、病理形态学分级、年龄和性别无显著关联(P>0.05);(3)OPN表达阳性患者整体生存率明显高于阴性组(P<0.01)。结论:OPN表达阴性脊柱PCM患者的预后可能较差。联合检测OPN和M蛋白分型以及临床分型对脊柱PCM预后判断可能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提高对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肿瘤(BPDCN)的认识.方法 通过1例病例报告和文献复习,分析BPDCN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选择及预后.结果 BPDCN患者以中老年男性居多,绝大多数发病时表现为皮疹和骨髓浸润,特征性免疫表型为CD4+、CD56+、CD123+.在诱导治疗方面,淋系方案比髓系方案治疗的总反应率高,复发率较低,总生存较长.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可能带来长期生存.患者发病时白细胞和血小板总数可能是影响BPDCN预后的危险因素.结论 BPDCN在临床表现和免疫表型上都具有显著特点,治疗方案建议以淋系方案为主,在首次完全缓解期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改善预后、获得远期生存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8.
19.
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肿瘤(blastic plasmacytoid dendritic cell neoplasm,BPDCN)是一种罕见的血液学克隆性恶性肿瘤,来源于树突状细胞前体,常累及皮肤、骨髓及淋巴结,预后不佳.BPDCN的发病通常与复杂的核型、肿瘤抑制基因的频繁缺失以及影响DNA甲基化或染色质重塑途径的...  相似文献   

20.
Ig基因由三组不连锁的基因群编码:Igк,Igλ和IgH基因群。传统免疫学理论认为Ig基因只有在B淋巴细胞中表达。然而,近几年的研究发现在非B细胞来源的恶性肿瘤细胞中也有可能存在Ig基因的转录与表达。这一发现将为我们研究肿瘤癌变机理及肿瘤的生物治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