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单剂量黄曲霉毒素B1致大鼠肝癌作用的短期实验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告单剂量黄曲霉毒素B1(AFB1)致大鼠肝癌作用短期实验模型的研究。6周龄、雄性Wistar大鼠,经腹腔一次性注射不同剂量(0、0.50、0.75、1.00和1.50mg/kg体重)的AFB1,作为启动剂,两周后,饲以含0.015%的2-乙酰氨基芴(2-AAF)饲料4周,实验第三周末,施行肝大部分切除术(PH)。所有动物于实验第6周处死,取肝组织作Gamma-谷氨酰转肽酶(GGT)化学染色, 相似文献
2.
由DNA甲基化转移酶(DNA methyltransferase,DNMT)活性改变诱导的DNA甲基化模式改变是肿瘤异常表观遗传修饰的重要机制,主要表现为基因组整体的低甲基化和区域性高甲基化,通过改变癌基因、抑癌基因的表达和基因组的稳定性,诱导正常细胞癌性转变[1-2].DNMT3基因是DNMT家系重要成员,在建立组织特异性甲基化模式方面发挥关键作用.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 B1,AFB1)为公认的原发性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致癌因素之一,其致癌过程中同样涉及DNA甲基化模式异常改变[3-6].DNMT3在肝细胞癌变过程中动态变化的研究少见报道,本研究旨在分析AFB1诱导性大鼠肝细胞癌变不同阶段DNMT3a mRNA和DNMT3b mRNA变化特征,初步研究AFB1诱导性大鼠HCC发生的表观遗传学机制. 相似文献
3.
绿茶预防肝癌的系列动物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了较全面了了解绿茶对黄曲霉素B1诱发肝癌的防护作用,应用AFB1致肝癌作用动物实验模型,对绿茶在AFB1致肝癌作用方面的影响从多个角度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探讨,所有实验结果一致显示绿茶对AFB1的致肝癌作用具有明显的抑制效果,从而展示展现了绿茶作为一种安全,可靠,有效的化学预防物的广阔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探讨CYP3A4在黄曲霉毒素B1(AFB1)实验诱发大鼠肝癌过程中的活性变化及其在肝癌发生过程中的意义。方法:雄性、4周龄、Wistar大鼠随机分为AFB1组和对照组;AFB1组腹腔注射AFB1,对照组则给与溶媒二甲基亚砜。在诱发肝癌过程中,分别于第13、23、33、43、53、63周对大鼠进行肝活检;实验至第73周处死全部动物取肝组织;利用大鼠肝组织微粒体混合酶体外代谢体系,采用荧光分光光度定量法动态检测肝标本中CYP3A4酶活性。结果:AFB1组肝细胞癌发生率为58.8%(10/17);对照组肝细胞癌发生率为0(0/16),两组间肝癌发生率比较,AFB1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两组大鼠肝组织代谢酶CYP3A4活性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肝组织CYP3A4活性从13 w开始逐渐升高,至23 w达顶峰,然后逐渐降低,到43 w又升高,出现双波峰变化;从13 w至53 w不同时段AFB1组肝组织CYP3A4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但是至63 w时AFB1组肝组织CYP3A4活性基本接近对照组(P=0.5086)。结论:CYP3A4活性在AFB1诱癌过程中受到抑制,可能是由于癌变早期的细胞减少对致癌物质的活化有关;CYP3A4活性在AFB1诱癌过程中的表达起伏变化,是由于基因多态性较大程度上影响蛋白表达水平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甘草甜素等对黄曲霉毒素B1致大鼠肝癌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应用黄曲霉毒素B_1(AFB_1)致大鼠肝癌作用的短期体内实验模型,研究两种治疗慢性乙肝的中药制剂甘草甜素和水飞蓟素及可食植物柑果之果皮、果汁对AFB_1致肝癌作用的影响。发现甘草甜素具有明显抑制AFB_1诱发肝癌前病变的作用。文中对甘草甜素的抑制机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银杏叶提取物(extract761 from Ginkgo giloba,EGb761)对黄曲霉毒素B1(aflatox B1,AFB1)致大鼠肝癌后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71只大鼠随机分为AFB1组(28只),AFB1+EGb761组(29只),空白对照组(14只)。第64周观察大鼠肝癌发生率,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硫酸乙酰肝素类蛋白聚糖(MXR7)、环氧化酶(COX-2)以及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抑制蛋白(p16)的表达情况。结果:AFB1组肝癌发生率明显高于AFB1+EGb761组(76%vs28%),χ2=10.602,P<0.05,对照组无肿瘤发生。AFB1+EGb761组MXR7蛋白含量明显低于AFB1组〔(1.488±1.178)vs(5.133±2.725)〕,F=18.638,P<0.001;AFB1+EGb761组p16蛋白含量明显高于AFB1组〔(2.456±1.014)vs(1.533±0.856)〕,F=24.091,P=0.03,AFB1组COX-2蛋白含量为3.305±0.566;AFB1+EGb761组为2.704±0.431,F=9.352,P=0.783。结论... 相似文献
7.
羧乙基锗倍半氧化物在黄曲霉毒素B1致大鼠肝癌过程中的抗氧化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与方法:本文采用AFB1致大鼠肝癌体内短期实验模型,测定血清与肝组织的SOD活力,进一步研究摄入Ge-132的剂量、时间与抗氧化作用的关系。结果:发现Ge-132具有抵抗AFB1降低SOD活力的作用,Ge-132的摄入时间、剂量可影响SOD活力大小。结论:Ge-132的抗氧化作用与抑癌作用有关,并具有一定的防癌作用。 相似文献
8.
9.
目的与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碳酸锂(Li2CO3)对抗黄曲霉毒素B1(AFB1)诱导Wistar大鼠肝癌过程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及意义.结果:PCNA在诱癌早期(实验第6周)即有表达,第9、10周显著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1).阳性对照组(B组)PCNA阳性率最高,碳酸锂同时给药组(C组)及先期给药组(D组)阳性率显著降低,C组阳性率略高于D组.结论:碳酸锂明显对抗AFB1诱导肝癌过程中PCNA的表达,通过抑制细胞增殖从而起到抗癌作用;PCNA的免疫组化检查有助于肿瘤的早期发现和追踪观察. 相似文献
10.
HBV和AFB1在树Qu肝癌发生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乙肝病毒(HBV)和黄曲霉素素B1(AFB1)在肝癌形成中的作用及机理。方法:用免疫组化、原位杂交及印迹杂交检测树Qu肝和肿瘤组织。结果:两次实验中,感染HBV又摄入AFB1的A组树Qu肝细胞癌(HCC)发生率分别为52.94%和66.7%,单纯感染HBV的B组分别为11.1%和0,只摄入工的C组分别为12.5%和30%,空白对照组D均无HCC发生。A组HCC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各组(P〉 相似文献
11.
200只大鼠分为4组,各组均先施以AFB1致肝癌作用短期体内实验模型的基本程序。在此基础上,3个实验组在AFB1期间分别饲用0.5%BHA、0.2%BHA及5%绿茶饲料,对照组此时用正常饲料。短期模型结束后,再进行长期观察。结果发现,0.5%BHA组的r-GT灶最少、最小,肝癌发生率最低、对照组的r—GT灶最多、最大,肝癌发生率最高。这提示:(1)本短期模型对于AFB1诱发肝癌方面的基础研究是适用的。(2)r-GT灶的数量及大小与肝癌发生率有平行关系,故其在本模型中是可靠的肝癌前病变的标志。(3)绿茶及BHA均有抑制AFB1致肝癌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13.
Cyclin D_1蛋白在碳酸锂对抗黄曲霉素B1诱导大鼠肝癌过程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与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碳酸锂 (Li2 CO3)对抗黄曲霉素B1(AFB1)诱导大鼠肝癌过程中癌基因蛋白cyclinD1的表达及意义。结果 :cyclinD1在诱癌早期 (实验第 6周 )即有表达 ,第 10周显著增高 ,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1)。阳性对照组 (B)组cyclinD1蛋白阳性率最高 ,碳酸锂同时给药组 (C组 )及先期给药组 (D组 )阳性率显著降低 ,C组阳性率略高于D组。结论 :Li2 CO3 可明显对抗AFB1诱导肝癌过程中cyclinD1的表达 ,通过抑制细胞的持续性增殖从而起到抗癌作用。cyclinD1的免疫组化检查有助于肿瘤的早期发现和追踪观察 相似文献
14.
目的:动态观察银杏叶提取物(EGb761)在抑制黄曲霉毒素B1(AFB1)诱发大鼠肝癌(HCO)过程中对肝组织相关基因IGF-Ⅱ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从分子生物学水平揭示银杏叶抗癌的机制及其效果。方法:将70只4周龄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AFB1组(25只)、AFB1+EGb761组(25只)及对照组(20只)。在诱发大鼠HCC过程中,分别于第13周、33周及53周对大鼠进行肝组织活检;实验至第73周处死全部动物取肝组织。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蛋白质印迹法动态检测肝组织中IGF-ⅡmRNA及相应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AFB1组原发性HCC发生率为58.8%(10/17);AFB1+EGb761组发生率为29.4%(5/17);对照组为0(o/16)。AFBl+EGb761组HCC发生率显著低于AFB1组(P〈0.05)。AFBl+EGb761组肝组织IGF_2mRNA及相应蛋白表达扮平在第53周及73周较AFB1组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银杏叶提取物(EGb761)具有抑制AFBl致大鼠HCC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调控肝细胞增殖基因IGF-Ⅱ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动态观察银杏叶提取物(EGb761)在抑制黄曲霉毒素B1 (AFB1)诱发大鼠肝癌(HCC)过程中对肝组织相关基因IGF-Ⅱ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从分子生物学水平揭示银杏叶抗癌的机制及其效果.方法:将70只4周龄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AFB1组(25只)、AFB1+ EGb761组(25只)及对照组(20只).在诱发大鼠HCC过程中,分别于第13周、33周及53周对大鼠进行肝组织活检;实验至第73用处死全部动物取肝组织.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蛋白质印迹法动态检测肝组织中IGF-ⅡmRNA及相应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AFB1组原发性HCC发生率为58.8%(10/17);AFB1+EGb761组发生率为29.4%(5/17);对照组为0(0/16).AFB1+EGb761组HCC发生率显著低于AFB1组(P<0.05).AFB1+ EGb761组肝组织IGF-2 mRNA及相应蛋白表达水平在第53周及73周较AFB1组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银杏叶提取物(EGb761)具有抑制AFB1致大鼠HCC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调控肝细胞增殖基因IGF-Ⅱ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6.
乙肝病毒和黄曲霉毒素B1在树鼩肝癌形成中的协同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动态观察乙肝病毒(HBV)和黄曲霉毒素B1(AFB1)在树鼩原发性肝细胞癌(HCC)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方法:成年树鼩按不同处理分为四组:A-HBV+AFB1组;B-HBV组;C-AFB1组;D-空白对照组.整个实验期间,各组所有动物定期抽血及肝活检.实验于160周结束,处死所有动物.血及肝组织标本进行HBV感染标志及常规病理组织学等检测.结果:第一例HCC于实验99周时出现于A组.A、C组的HCC发生率分别为66.7%和30.0%;HCC的平均出现时间在A、C组分别为120.3±16.6周和153.3±5.8周(P<0.01).B、D组于实验结束时均无一例HCC发生,但动态观察中见B组的肝细胞增生结节不仅发生较早而且较多,其中一例于实验130周死亡时已有直径大至0.5cm的增生结节形成.结论:HBV作为独立的致肝癌因素时作用较弱,但HBV与AFB1有很强的协同致肝癌作用;在HCC的形成过程中可能存在着"病毒-化学协同机制".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与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碳酸锂(Ii2CO3)对抗黄曲霉素B1(AFB1)诱导大鼠肝癌过程中癌基因蛋白cyclin D1的表达及意义.结果:cyclin D1在诱癌早期(实验第6周)即有表达,第10周显著增高,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阳性对照组(B)组cyclin D1蛋白阳性率最高,碳酸锂同时给药组(C组)及先期给药组(D组)阳性率显著降低,C组阳性率略高于D组.结论:Li2CO3可明显对抗AFB1诱导肝癌过程中cyclin D1的表达,通过抑制细咆的持续性增殖从而起到抗癌作用.cyclinD1的免疫组化检查有助于肿瘤的早期发现和追踪观察. 相似文献
18.
AFB_1致肝癌作用短期体内实验模型的长期观察及绿茶和BHA对AFB_1诱发大鼠肝癌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只大鼠分为4组,各组均先施以AFB_1致肝癌作用短期体内实验模型的基本程序。在此基础上,3个实验组在AFB_1期间分别饲用0.5%BHA、0.2%BHA及5%绿茶饲料,对照组此时用正常饲料。短期模型结束后,再进行长期观察。结果发现,0.5%BHA组的r-GT灶最少、最小,肝癌发生率最低、对照组的r—GT灶最多、最大,肝癌发生率最高。这提示:(1)本短期模型对于AFB_1诱发肝癌方面的基础研究是适用的。(2)r-GT灶的数量及大小与肝癌发生率有平行关系,故其在本模型中是可靠的肝癌前病变的标志。[3]绿茶及BHA均有抑制AFB_1致肝癌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采用黄曲霉毒素B1(AFB1)诱导的大鼠肝癌模型,以肝组织形态学变化,胎盘型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P)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为观察指标,探讨碳酸锂(Li2CO3)对化学诱导肝癌的保护作用。方法Wistar大鼠144只,随机分为A、B、C、D四组(A组:阴性对照组;B组:阳性对照组;C组:Li2CO3同时给药组;D组:Li2CO3先期给药组),于实验第6、9、10周分批断头处死动物,取动物肝脏进行肝组织学检查,GST-P及PCNA的免疫组化染色。结果C、D两组动物健康状况明显改善,肝癌前期病变程度明显减轻,肝癌标志酶GST-P表达减弱(P〈0.01),PCNA阳性率显著降低;D组动物一般状况明显好于C组,GST-P阳性灶及PCNA阳性率的下降趋势优于C组。结论Li2CO3对化学诱导肝癌有抑制和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