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为了确定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病人的特点及术后效果.方法总结了我院1954年至1992年间外科治疗的1196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病例.结果93例(7.7%)甲状腺肿瘤直径在1.0cm以下.其中49例因其它甲状腺疾患,手术时意外发现.41例行一侧腺叶切除术,其10年生存率为100%.44例以颈淋巴结转移为首发症状的病人,皆行一侧腺叶切除和颈淋巴结清除术,10年生存率为91.8%.所有病人平均随访11年,44例颈淋巴结转移的病人中,有3例死于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结论分析结果提示,无颈淋巴结转移的病人,一侧腺叶切除已足够.而伴有颈部转移的病人,一侧腺叶切除和颈淋巴结清除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apillarymicrocarcinomaofthyroid,PMCT)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分析84例PMCT的淋巴结转移率与患者性别、发病年龄、病灶数目及有无伴发良性病变或同时患有对侧甲状腺乳头状癌等因素的相关性。结果84例PMCT中,男11例、女73例,男、女性的平均发病年龄分别为51.7和47.4岁,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45.45%和10.96%(P=0.003)。84例PMCT中,57例伴发甲状腺其他良性病变,9例同时患有另一叶甲状腺乳头状癌,66例淋巴结转移率为6.06%(4/66),明显较单纯PMCT者的50.0%(9/18)为低(P=0.000)。以45岁为界〈45岁和≥45岁组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10.81%,19.15%(P=0.294)。多灶与单发结节者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17.65%和7.46%,(P=0.314)。结论PMCT淋巴结转移率与病灶数目及患者年龄不相关(P〉0.05),与性别及有无伴发甲状腺其他病变相关(P〈0.05)。男性PMCT淋巴结转移率较高,单纯PMCT淋巴结转移率较高。  相似文献   

3.
庄士民  谢良恩  覃海源  钟倩怡  王涛 《癌症进展》2021,19(4):377-379,414
目的 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患者伴对侧叶微小癌的发生率及其临床特征.方法 选择420例接受甲状腺全切除术的PTMC患者,分析PTMC患者伴对侧叶微小癌的发生率及其临床特征,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PTMC患者伴对侧叶微小癌的影响因素.结果 术后病理证实108例(25.7%)PTMC患者伴有对侧叶微...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估检测CK19、S-100蛋白和EMA在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滤泡性癌及乳头状增生中的作用。方法:65例甲状腺病变组织分别用CK19、S-100、EMA进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在乳头状增生中,CK19、S-100和EMA均不表达。CK19在乳头状癌包括滤泡型乳头状癌中100%表达,在滤泡性癌中有22%的表达。S-100和EMA在经典型乳头状癌分别为61%、100%;滤泡型乳头状癌38%、54%和滤泡性癌44%,11%。结论:CK19结合S-100和EMA检查在诊断甲状腺病变中是有用的辅助手段。CK19在区分甲状腺乳头状癌和乳头状增生中是一个很好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的临床特点、诊断和外科治疗方式。   方法  回顾分析本院自2006年1月-2011年5月收治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102例。   结果  102例中行患侧+峡部甲状腺全切67例,患侧甲状腺全切+对侧甲状腺次全切除34例,甲状腺全切1例。术前B超提示淋巴结肿大27例,术中行功能性淋巴结清扫,24例术后病理证实有淋巴结转移;术前B超阴性,术中探查淋巴结肿大12例,均行功能性淋巴结清扫术,1例术后证实有淋巴结转移。术后25例证实淋巴结转移,其余63例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随访5年,3例复发。   结论  B超可明显提高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的检出率,腺叶切除+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可作为主要手术方式,对临床淋巴结肿大者行同侧功能性颈淋巴结清扫术。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发病率明显升高。而外科医生对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原发灶及转移灶的处理国内外没有统一的标准,一直存在诸多争议。此外,外科手术不断进步,术式逐渐趋向微创和美容。该文对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手术及其相关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近年来的发病率逐渐增高.由于高频超声的广泛应用和空间分辨率的提高,且具有无创和重复性好的特点,超声(US)是目前对甲状腺疾病筛查首选的影像学方法,特别是对PTMC.全文简述PTMC常见超声表现的病理学基础,重点阐述了PTMC在常规超声中的表现及一些利于诊断PTMC的超声新技术.  相似文献   

8.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亦称隐匿性癌,是指肿瘤直径≤1 cm的甲状腺癌[1]。由于肿瘤微小,常无相应的临床表现,临床上诊断较困难,大多病例是因甲状腺其他疾病在术中或术后病理检查时发现,易被忽略,造成漏诊。  相似文献   

9.
甲状腺恶性肿瘤中以乳头状癌较常见,一般情况下容易诊断,但微小乳头状癌却容易被忽视,下面结合我院8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进行文献病理复习,目的 在于加深对微小乳头状癌的了解,提高诊断率.  相似文献   

10.
甲状腺癌属于人体内分泌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是头颈、甲乳外科常见病之一,其发病率连年显著递增。随着超声和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的开展,以及基因检测技术的辅助检查,早期诊断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检出率越来越高。相比较于传统的外科手术,彰显微创美容的优势,内镜及超声定位下经皮消融术等新的手术方式逐步应用于临床治疗。结合新指南,本文将对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诊治进展进行详细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影响甲状腺乳头状癌预后因素的研究,为治疗和预后提供直观的指标参数,对选择相应手术方案及术后的治疗均有指导意义。方法:本文采用微机关系数据库病理资料研究系统,对病理资料检索,取得我科外检病理中154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的病理资料(均附5年以上的随访资料),对肿瘤的大小、浸润范围、有无淋巴细胞浸润、有无淋巴结转移对预后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甲状腺乳头状癌5年生存率为94.08%,10年生存率为80.71%,15年生存率为68.83%(用寿命表法计算入其它各相关因素均按≤5年及>5年、≤10年及>10年、≤15年及>15年比较分析(用卡方计算)。其中肿瘤位于包膜内与肿瘤侵犯至包膜以外,各组比较均有极显著差异(P<0.01)。肿瘤内及边缘有无淋巴细胞浸润,存活≤5年及>5年有显著差异(P<0.05),存活≤10年及>10年、≤15年及>15年均有极显著差异(P<0.01)。结论:着重提示肿瘤包膜对癌肿的防御作用的重要性,肿瘤内及边缘有淋巴细胞浸润预示有良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12.
刘素香  张艳  韩春荣  李润田  李树玲 《中国肿瘤临床》2008,35(22):1290-1293,1298
目的: 分析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的组织学亚型与颈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 方法: 对602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各种病理组织学亚型发生颈淋巴结转移多种因素的相关性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 结果: 602例甲状腺乳头状癌共分成8个组织学亚型,颈淋巴结总转移率为65.0%(391/602),一般乳头(普通乳头)型、弥漫硬化型、包膜外型(包裹型侵出包膜)及滤泡亚型颈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72.4%(131/181)、75.2%(79/105)、80.3%(57/71)、73.0%(46/63),明显高于水肿乳头型(40.6%)(26/46)、高细胞型(46.2%)、微小型(47.8%)及包膜内型(30.0%)(P<0.01);颈部各区淋巴结转移率依次为Ⅲ区(49.5%)、Ⅳ区(42.3%)、Ⅱ区(38.5%)、Ⅵ区(30.2%)、Ⅴ区(8.9%)及Ⅰ区(1.6%)。 结论: 甲状腺乳头状癌颈淋巴结转移率与不同亚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膜突蛋白(Moesin)和上皮型钙黏蛋白(E-cadherin)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侵袭、转移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81例甲状腺乳头状癌和癌旁正常组织中Moesin和E-cadherin的表达,并将检测结果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局部侵犯、颈淋巴转移、TNM分期)等进行分析。结果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Moesin和E-cadherin的阳性表达率与癌旁正常甲状腺组织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年龄≥45岁、肿瘤侵犯甲状腺被膜外、有颈淋巴结转移、Ⅲ~Ⅳ期甲状腺乳头状癌, Moesin的阳性表达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E-cadherin的阳性表达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甲状腺乳头状癌中Moesin与E-cadherin的阳性表达具有相关性(r=-0.494,P<0.01)。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中Moesin的高表达和E-cadherin的低表达与肿瘤的侵袭和转移有关,两者之间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索人乳头状瘤病毒(HPV)与食管癌发生的关系,对食管鳞癌、癌旁鳞状上皮及乳头状瘤进行组织病理学研究,并用生物素标记的HPV_(16)DNA探针进行原位杂交。结果:癌旁鳞状上皮有凹空细胞等HPV感染的组织形态学改变者为65.2%(15/23),HPV_(160)DNA检出率为56.5%(13/23);食管鳞癌有凹空样癌细胞者为27.8%(10/36),HPV_(16)DNA检出率为50.0%(18/36);6例乳头状瘤均检出HPV_(16)DNA(100.0%)。不同分化程度的食管鳞癌(Ⅰ、Ⅱ、Ⅲ级)HPV_(16)DNA检出率分别为100.0%(6/6),60.0%(9/15)和20.0%(3/15)。研究结果提示,HPV感染与食管鳞癌发生有关,并与其分化和某些组织学特征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促甲状腺激素受体(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 receptor,TSHR)在甲状腺乳头状癌原发灶(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s,PTC)及对应转移淋巴结(lymph nodes,LN)中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45例PTC及LN标本中TSHR表达情况.统计学方法采用Wilcoxon带符号秩检验、Kruskal-Wallis法检验、卡方检验及lo-gistic回归方法.结果 PTC中TSHR阳性表达率高于LN,分别为88.9%和68.9%,P=0.02.PTC中TSHR阳性细胞数、阳性强度、半定量积分均高于LN,分别为3±1.05、2±0.96、6±4.51和2±1.25、2±0.91、4±4.08,P=0.03、0.02、0.01.T1~2组、N1b组的LN TSHR表达半定量积分低于T3~4组,N1a组.侵袭性是LN中TSHR的强阳性表达与否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TSHR在PTC阳性表达率高于LN.N1b组、T1~2组的LN TSHR表达低于N1a组、T3~4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检测人微小病毒B19基因与COX-2表达的关系,揭示该病毒在结直肠腺癌中可能的作用机制。方 法选取37例结直肠癌石蜡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检测B19病毒衣壳蛋白VP1/VP2和COX-2的表达 ,并进行统计学分析。运用免疫组织化学双标记法检测抗原表达定位关系。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转 染pCDNA3.1/VP1u的结肠癌Lovo细胞COX-2的表达。结果衣壳蛋白和COX-2 在结直肠腺癌组织中表达率的吻 合度具有统计学意义。免疫组织化学双标记结果直观显示两种蛋白表达的定位关系,衣壳蛋白主要定位于 细胞核内,COX-2定位细胞质内。Western blot结果示VP1u细胞转染组COX-2的表达水平明显较空载体转染 组上调。结论人微小病毒B19衣壳蛋白的表达与COX-2表达具有相关性,B19病毒可能通过VP1u上调COX-2的 表达从而在结直肠腺癌中发挥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血清微小RNA-374(miR-374)、miR-451、miR-150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104例行根治手术治疗的甲状腺乳头状癌存档蜡块及癌旁正常组织(距病变部位>5 cm处,且证实为无癌浸润),实时定量荧光聚合酶链反应(qPCR)检测miR-374、miR-451、miR-...  相似文献   

18.
甲状腺乳头状癌与甲状腺结节钙化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B超下甲状腺结节钙化与甲状腺癌间的关系。方法:收集本院1年间手术前经彩超诊断甲状腺结节有钙化的患者107例,回顾性分析恶性结节在钙化结节中所占比例,以及其在不同性别、年龄组、钙化组之间的差异。结果:在107例钙化结节中恶性有56例,占52.3%;术后病理学证实均为乳头状癌。恶性钙化结节在不同年龄组间(≥45岁和<45岁)比例分别为38.6%、68.0%,差异有显著性(P=0.002);在不同性别之间分别为72.7%、50.0%,差异无显著性(P=0.153);在不同钙化组间(微钙化和粗钙化)分别为78.8%、40.5%,差异有极显著性(P<0.001)。结论:甲状腺结节内钙化灶的检测对诊断甲状腺癌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微钙化对诊断甲状腺癌有高度特异性,特别是乳头状癌。  相似文献   

19.
The causal role of Epstein-Barr virus (EBV) in the development of B-cell lymphoma, especially in immunocompromised individuals, has been suggested. The purpose of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evaluate an association of EBV with thyroid lymphoma (TL) and chronic lymphocytic thyroiditis (CLTH) which is known to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TL. Thirty cases with TL and 28 with CLTH were studied for presence or absence of EBV genome in the lesions using th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and the in situ hybridization method. EBV genomes were detected by PCR in one and two cases with CLTH and TL. respectively. Subtyping of EBV genome was possible in one TL case showing B-type in EBNA-2 coding region. In situ hybridization revealed positive signals in the nucleus of lymphoma cells, which also expressed latent membrane protein-I. The present findings indicate that activation of EBV in TL is not common.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钙结合蛋白S100A14与赖氨酰氧化酶(LOXL)2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90例甲状腺病变组织蜡块,制成组织芯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分别检测S100A14与LOXL2蛋白在30例结节性甲状腺肿组织(NG)、30例经典型甲状腺乳头状癌(CPTC)组织及30例高侵袭性甲状腺乳头状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