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林基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2010,14(30):5547-5550
背景:继往的人工髋关节置换切除股骨颈,将严重改变压应力系统和张应力系统之间的受力平衡。而保留股骨颈则保留了股骨颈健康骨结构,使假体应力沿股骨近端生理状况分布,亦可防止股骨近端骨质疏松导致假体松动。 目的:评价股骨颈保留型人工髋关节在髋关节置换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2003-03/2008-04施行股骨颈保留型人工髋关节置换42例52髋,均应用S-ROM假体(Depuy,美国),假体分为髋臼部分和股骨部分。记录髋关节置换时间、术中出血量、置换后住院天数、Harris评分及围手术期并发症。置换后摄标准髋关节正侧位X射线片,并测量髋臼外展角和前倾角。 结果与结论:全部病例随访12~61个月,平均39个月。全髋关节置换时间30~70 min,平均45 min。术中出血70~200 mL,平均110 mL。置换后X射线片测量髋臼外展角平均44.1°,前倾角平均21°。置换后第5天髋关节摄片确认置入假体正常后即要求扶助行器下地活动。置换前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平均(32.7±6.3)分,置换后3个月Harris评分平均(93.2±4.1)分。提示股骨颈保留型人工髋关节置换具有创伤小、出血少、符合人体生物力学、假体稳定、假体磨损小的特点,可以作为传统股骨柄的替代治疗。  相似文献   

2.
背景:中老年股骨颈骨折内固定失败后的治疗充满挑战性,最佳治疗方法尚未达到一致。 目的:观察含抗生素骨水泥股骨柄与非骨水泥髋臼金属托组合的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股骨颈骨折内固定失败的效果。 方法:纳入股骨颈骨折内固定失败后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患者19例,假体均为含抗生素骨水泥股骨柄与非骨水泥髋臼金属托组合的全髋关节。髋臼侧采用生物性假体压配固定,股骨侧采用带抗生素骨水泥假体固定。12例选取金属-聚乙烯承重界面,7例选取陶瓷-聚乙烯承重界面。置换后随访,定期摄片监测假体位置,并指导功能锻炼,记录髋关节功能恢复状况。 结果与结论:手术时间(110±55) min,术中出血量(510±60) mL,置换后出血量(310±40) mL。切口均一期愈合,未见局部红肿,脓性渗出。双下肢畸形恢复,长度相差均小于1 cm。19例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期间所有病例均未见假体松动征象。置换后1年随访Harris髋关节评分显著高于置换前(P < 0.05),其中优10例,良8例,中1例,差0例,优良率为94.7%。提示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股骨颈骨折内固定失败有一定困难,采用含抗生素骨水泥股骨柄与非骨水泥髋臼金属托组合,可加强围手术期处理以及针对性的功能锻炼,患者关节疼痛以及活动度可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全髋关节置换得到了迅速发展, 对一些终末性髋关节疾病进行了关节功能的重建, 并取得了满意的疗效。但是全髋关节置换后股骨近端应力负荷会发生改变,导致股骨近端的所谓“适应性骨重建”,其特点是皮质骨变薄,骨密度下降,引起股骨近端假体周围,尤其是股骨距区骨丢失。文章从骨水泥和非骨水泥全髋假体、假体涂层、全髋关节置换术式改变三个方面具体分析了对股骨近端应力遮挡效应的影响,通过改进假体设计,使用低弹性模量的材料、减少假体截面积、使用骨水泥型假体、使用适当的涂层材料,甚至改进全髋关节置换方式来减少应力遮挡效应。  相似文献   

4.
背景:金属对金属人工髋关节提高了髋关节假体的耐磨性能,具有符合正常生物学应力传递的特点。 目的:观察混合型金属对金属人工全髋表面置换患者髋关节功能的远期状况。 设计:病例随访。 单位:武装警察部队江苏省总队医院骨科和南通大学附属医院骨科。 对象:选择2004-09/2005-07在武装警察部队江苏省总队医院骨科和南通大学附属医院骨科接受人工全髋表面置换术治疗的髋关节病变18例(23髋)患者。男11 例,女7例,年龄28~54岁。按病因学分类:股骨头坏死13例(16髋)、骨性关节炎3例(4髋)、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1例(2髋)和创伤后骨性关节炎1例(1髋)。混合型金属对金属人工全髋表面关节假体由Wright公司提供,髋臼杯型号:38~56 mm (内径)/44~62 mm (外径);股骨头假体型号:38~56 mm (外径);髋臼杯压配深度1~2 mm。术前患者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该术式的临床应用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许可。 方法:①硬腰联合麻醉后,暴露髋臼,选择大小合适的具有羟基磷灰石涂层的金属髋臼帽按解剖位置安放冲紧、压配固定。安装股骨头假体,用调制好的骨水泥涂摸在预制好的股骨头及股骨假体内表面,将金属杯套于准备好的股骨头上,用加压器压紧,使金属杯与骨质紧密相贴,并使金属杯的短柄与股骨颈的轴线保持一致。②术后2 d允许患者进行不负重的关节活动、被动关节活动及股四头肌主动等长舒缩功能锻炼,2 周后允许下床扶拐不负重行走,术后6周可逐渐过渡至完全脱拐行走。术后对所有患者予以患肢 “T”字横板鞋外展位固定。③术后1,2年行X 射线分析全髋表面置换效果及与宿主的生物相容性;术前及术后1,2年进行患髋Harris评分并观察患者髋关节情况。 主要观察指标:①全髋表面置换效果。②生物相容性。③患髋Harris得分。④术后髋关节疼痛情况。 结果:纳入患者18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全髋表面置换效果:1例患者1个股骨假体内翻成10°角,未出现假体松动和股骨颈骨折的并发症, 其余表面置换假体位置满意。2例患者分别于术后1年和2年发现髋臼假体边缘1、2区有X线透亮线, 而在股骨短柄周围1、2和3区未发现有X线透亮线。②生物相容性:所有病例均无明显肾毒性、热原性及排斥反应,未发现有髋关节脱位、异位骨化、股骨颈狭窄、股骨头坏死及假体固定失败等并发症。③患髋Harris得分:术前患者平均46分,术后1年为85分,术后2年为93分,其中15个为优, 6个为良, 2个为中。④术后疼痛情况:2例患者术后轻微疼痛, 1例中度疼痛, 无严重疼痛者。 结论:应用混合型金属对金属人工全髋表面假体置换髋关节疾病患者后远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5.
背景:髋臼翻修中所用的移植物材料是影响假体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异体冻干骨是较常选用的移植材料。但使用固体颗粒材料修补骨缺损时宿主骨与移植骨之间的缝隙是不可避免的,而这些缝隙可削弱移植骨与宿主骨间的整合过程。使用骨水泥材料可以填补这些缝隙,并且达到快速、完全的固定。但是使用骨水泥代替异体冻干骨颗粒填补假体置入后的空隙对于假体和材料自身应力的影响尚无文献报道。 目的:采用有限元法比较分析骨水泥和冻干异体骨颗粒联合三翼翻修假体修复髋臼后的应力分布情况,进而了解选用不同移植材料对三翼髋臼假体稳定性的潜在影响。 方法:建立三翼翻修假体及缺损髋臼的有限元模型,翻修假体置入后,缺损部的空隙分别使用骨水泥和冻干异体颗粒骨两种材料填充。于2 158 N和426 N髋关节力作用下,观察移植物自身应力及其对翻修假体应力的影响。 结果与结论:在不同髋关节力下三翼髋臼假体金属壳两侧界面的应力变化规律相同,假体所受的最大应力取决于髋关节力的大小和方向。翼部应力的分布规律均是由翼的边缘向翼根部逐渐增大,至翼根与球壳连接处为最大。使用不同移植材料对假体的应力分布无明显影响,但骨水泥所受的各种应力大于冻干骨颗粒的应力。故从材料的稳定及其对假体长期稳定性的影响方面来看,采用冻干骨颗粒移植修补髋臼缺损要优于骨水泥。  相似文献   

6.
背景:人工髋关节置换股骨偏心距和下肢长度的重建直接影响患者术后功能的恢复和假体的使用寿命,目前多采用术前模板测量来预测股骨假体的型号及置入位置,估计股骨颈的截骨水平,但是测量比较繁琐,欠精确。 目的:设计通过股骨头假体长度和股骨颈截骨平面的选择来重建股骨偏心距和下肢长度的计算方法。 设计、时间及地点:探索性实验,于2008-08/2009-02在单县中心医院完成。 对象:选择单县中心医院接受髋关节置换的22例股骨颈骨折和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 方法:术前测算健侧股骨偏心距E和髋关节旋转中心至小转子最高点的垂直距离D(下肢内旋15°)。设股骨假体偏心距为E′,垂降为H。设股骨颈截骨平面最下缘距小转子最高点的垂直距离为h,标准股骨头假体+0,其余为+L。股骨假体颈干角的补角为A。通过数学方法推导髋关节置换股骨偏心距和下肢长度重建股骨头长度及股骨颈截骨平面选择的计算公式。 主要观察指标:股骨偏心距、髋关节旋转中心至小转子最高点的垂直距离、股骨假体偏心距、股骨假体颈干角、股骨假体垂降。 结果:①E= E′+LsinA。②D=h+H+LcosA。 结论:成功推导出髋关节置换股骨偏心距和下肢长度重建股骨头长度及股骨颈截骨平面选择的计算公式,该公式简单准确。  相似文献   

7.
背景:临床表明,全髋关节重建涉及假体、骨水泥和股骨整体的应力分布,针对减少各个组件的应力以减少置换关节失效风险研究有了很大的进展。 目的:对髋关节置换后各组件应力分布的研究现状及进展作一综述。 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CNKI,EI Village和ELSEVER数据库中2001-01/2011-01关于髋关节置换和股骨柄应力的文章,在标题和摘要中以“股骨柄,应力,全髋关节置换”或“stem,prosthesis,stress,Total Hip Replacement”为检索词进行检索。入选34篇文献和2本书籍进行综述。 结果与结论:人工髋关节固定需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是髋关节置换后各组件应力非均匀传递而引起的界面剪滞效应,并将最终导致界面松动失效。研究股骨-柄松动原因和增强股骨-柄界面的自锁能力,应是提高人工髋关节的稳定性和延长置换后髋关节寿命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背景:成人髋臼发育不良晚期并发髋关节骨性关节炎常需行全髋关节置换。由于不同患者髋臼病变的严重程度有很大差别,导致重建髋臼时难度明显增加,而髋臼内壁内移截骨能良好解决对臼杯假体的包容,但对截骨后髋臼内壁的内移范围仍存有争议。 目的: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有限元分析,寻找髋臼内壁截骨的合适内移范围。 方法:利用SolidWorks 2008软件建立髋臼发育不良骨盆的三维模型,模拟髋臼内壁内移截骨术式,使髋臼内壁骨从未完全陷入盆腔内保持2 mm骨性接触处开始,逐渐内移至完全陷入盆腔内7 mm处,每隔1 mm为1个实验组,分成10个实验组。将每组髋臼人为划成4个象限,分别对各组假体髋臼-骨界面间进行计算机模拟对比力学实验分析,测量出髋臼假体-骨界面间的Mises应力及剪切应力值。 结果与结论:第1,5,6,9,10组在后下、前上、前下3个象限内的Mises应力分布不均匀;第2,3,4,7,8 组在后下、前上、前下3个象限内的Mises应力分布均匀,其中第4组Mises应力分布更为均匀。第2,3,4,7,8组在上述3个象限内的剪切应力分布均匀,第7,8组剪切应力最小。提示关节力在髋臼内的分布主要集中在后上象限,随着臼杯不断内移,臼杯与骨的接触面积会逐渐增大,从而增加接触面上的Mises应力,但剪切应力随髋臼内壁的内移而减小。因此髋臼内壁截骨合适的内移范围在未入盆腔内1 mm到完全陷入盆腔1 mm,最佳位置在完全陷入盆腔1 mm处。  相似文献   

9.
摘要:2002-12/2008-04对20例髋臼发育不良伴严重骨性关节炎或股骨颈骨折的患者进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男6例,女14例;年龄40~70岁,平均59岁;双侧12例,单侧8例;主要症状为疼痛及跛行。置换前X射线:患侧髋臼CE角均> 25°,髋臼变浅,髋关节包容不全。随防10个月~6年,平均48.5个月。Harris评分平均91.0分,优18例,良2例,近期优秀率达到100%。全髋关节置换后X射线片示股骨柄和髋臼假体的位置以及假体与周围的骨质匹配良好,重建的髋关节中心均位于真臼中心点位置,假体无松动及明显下沉迹象,生活自理并恢复日常工作。对于髋臼发育不良伴严重骨性关节炎或股骨颈骨折的成人患者,如能处理好髋臼及股骨近段的畸形,选择好合适的假体,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是一种良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背景:假体和股骨近段髓腔横断面的匹配非常重要,模板测量法术前预测股骨假体型号准确率低,因此有必要寻找一种新的方法用于全髋关节置换前预测假体型号。 目的:探讨股骨颈内侧径测量法在全髋关节置换前选择股骨假体型号的可行性及准确性。 方法:收集58例(65髋)初次非骨水泥全髋关节置换患者的临床资料。在髋关节置换前使用CT测量股骨颈髓腔内侧径,并利用股骨颈髓腔内侧径对比股骨假体型号大小术前选择假体型号,以采用模板测量法为对照。 结果与结论:股骨颈髓腔内侧径与各假体系统的假体型号之间都存在着很强的相关性(r=0.84~0.85;P < 0.05),说明应用股骨颈髓腔内侧径作为全髋关节置换前选择假体型号具有可行性。股骨颈内侧径测量法预测股骨假体型号的优秀率及优良率均高于模板测量法的优秀率及优良率(P < 0.01,P < 0.05)。当年龄> 45岁时,股骨颈内侧径测量法选择的假体型号优秀率可达66%,高于模板测量法的32%(P=0)。说明在全髋关节置换前计划时,采用股骨颈内侧径测量法预测股骨假体型号准确性高于模板法,并且股骨颈内侧径测量法更适用于中老年患者。  相似文献   

11.
背景:传统的全髋关节置换后可能需行多次翻修,近年来保留股骨颈甚至股骨头的人工髋关节置换的重建效果得到了普遍认可。 目的:采取保留股骨颈全髋置换、无柄关节以及表面置换方案治疗股骨头坏死,比较分析其治疗效果以及重建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方法:纳入2005-01/2007-07收治的股骨头坏死患者67例,根据病情分组治疗,保留股骨颈全髋置换组22例,无柄关节组20例,表面置换组25例,所有患者均获得2年以上随访。置换前、置换后1年及2年对患者进行评估,包括Harris髋关节评分、髋关节X射线片、髋关节与假体相关不良事件以及翻修情况。 结果与结论:经过2年以上的随访,表面置换组无翻修,Harris评分高于无柄关节组及保留股骨颈全髋置换组(P < 0.05);无柄关节组翻修1例;保留股骨颈全髋置换组翻修2例。提示与保留股骨颈全髋置换及无柄关节置换相比,表面置换对于恢复患者髋关节功能有着明显的优势,并发症少,翻修率低,对于年轻患者是一个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2.
背景:在进行全膝关节置换时是否行髌骨置换一直存在争议。 目的:系统评价人工全膝关节置换过程中行髌骨置换的疗效,为进一步的临床研究及医疗实践提供参考。 方法:根据严格制定的纳入和排除标准,按照事先制定的检索策略,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临床对照试验资料库,EMBASE,MEDLIN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 使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软件Revman 5.0.25进行Meta分析。 结果与结论:14个随机对照试验共纳入1 788例膝,其中886例膝关节置换同时行髌骨置换,902例未行髌骨置换。Meta分析结果显示,髌骨置换组置换后5~7.5年内发生膝前痛的风险低,加权后RR=0.19,95%CI (0.11,0.31),但5年前和7.5年后二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髌骨置换组与非髌骨置换组置换后5年内发生再手术的风险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但5年以上髌骨置换组发生再手术的风险低,加权后RR=0.49,95%CI (0.33,0.75);膝关节KSS评分不论是亚组分析还是总体分析,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总体Meta分析结果,KSS评分加权均数差值(WMD)为0.26,95%CI(-1.39, 1.90);患者满意度不论是亚组Meta分析还是总体Meta分析,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总体Meta分析结果,患者满意度加权后RR=1.01,95%CI(0.97,1.05)。结果显示全膝关节置换中髌骨置换比髌骨不置换总体疗效要好。  相似文献   

13.
背景:目前髋关节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大都是基于人体尸骨数据或通过CAD重建获得的,其效果不够理想。 目的:通过64排螺旋CT扫描提供数据,建立表面髋关节置换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拟为生物力学实验提供标准数学模型。 方法:选择1名行表面髋关节置换后的成年男性志愿者,经X射线检查排除健侧髋关节疾患。螺旋CT扫描表面髋关节置换后患者所得数据导入Mimics软件。采用域值法建立三维立体模型,之后导入Abaqus软件,进行网格划分。建立起表面髋关节置换术后的三维有限元模型。 结果与结论:建立了表面髋关节置换术后三维几何和有限元模型。表面髋关节置换模型分为三维六面体单元165 886个,节点213 343个。可见,通过Mimics软件、Abaqus软件可以利用表面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薄层断面图像构建出其三维几何模型与三维有限元模型。该模型具有较高的形态学及力学仿真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全膝关节置换过程中髌骨置换与不置换髌骨两种髌骨处理方式的疗效。 方法:收集1996/2008发表的所有比较髌骨置换与不置换髌骨全膝关节置换后疗效的随机对照试验,对其逐个进行质量评价,提取关于置换后再手术率、前膝痛发生率、患者满意率及各种置换后膝关节评分的数据,作系统评价。 结果:15个随机对照试验共纳入1 731例膝,其中842例膝关节置换同时行髌骨置换,889例未行髌骨置换。全膝关节置换后4年内,置换与未置换髌骨的再次手术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相对危险度=0.56,95%可信区间为0.17~1.85);超过置换后4年,未置换髌骨全膝关节置换的再次手术率高于置换髌骨者(相对危险度=0.46,95%可信区间为0.25~0.84)。置换与未置换髌骨的全膝关节置换相比,置换后前膝疼痛的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相对危险度=0.65,95%可信区间为0.35~1.21)。全膝关节置换时置换髌骨与未置换髌骨相比,术后患者的满意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相对危险度=1.00,95%可信区间为0.95~1.05)。全膝关节置换术置换髌骨与不置换髌骨的置换后KS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加权均数差=-0.41,95%可信区间为-3.08~2.26)。 结论:置换髌骨的全膝关节置换远期随访再手术率低于未置换髌骨者,在置换后前膝痛、患者满意率及置换后膝关节KSS评分方面,两种髌骨处理方式无差异。由于纳入文献质量差异很大,对此结论的解释应保持谨慎,为得出更可靠结论尚需更多设计严格、使用统一结局指标、随访时间较长的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  相似文献   

15.
背景:髋关节置换后脱位仍然是传统的金属对聚乙烯全髋关节置换的主要并发症之一,大直径金属对金属的全髋关节置换后具有良好的稳定性,适合年轻、活动要求高的患者。 目的:验证大直径金属-金属全髋关节置换治疗终末期髋关节疾病的早期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54髋)初次大直径金属-金属全髋关节置换后的早期临床疗效。假体股骨头直径平均为44 mm(38~ 48 mm),采用Harris评分和X射线检查评估早期疗效。 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都获得18~36个月随访,末次随访Harris评分平均93.6分(91~96分),疗效评价为优。末次随访时髋关节总活动度平均为232.6°(182~257°),置换后髋关节总活动度明显增大。所有患者切口均Ⅰ期临床愈合,无髋部和大腿疼痛、感染、关节脱位、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置换后X射线片示假体位置良好,无松动或下沉。提示大直径金属-金属全髋关节置换治疗终末期髋关节疾病具有早期低磨损、髋关节的活动度好、脱位率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低分子肝素和吲哚美辛对预防全髋置换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的疗效。 方法:选择北京世纪坛医院骨科收治的股骨头无菌坏死患者120例,男62例,女58例,年龄38~82岁,平均66.9岁;均计划行全髋置换。全部患者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n=41):没有接受抗凝预防治疗;低分子肝素组(n=40):接受低分子肝素治疗,以患者的体质量计算,给予皮下注射范围1 900~3 800 U/d;吲哚美辛组(n=39):接受吲哚美辛治疗,剂量为 2次/d,口服25 mg/次,均从置换前1 d至出院当天。对比观察各组患者全髋置换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 结果:120例患者在全髋置换后第1周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65例患者有深静脉血栓(54%),其中18例深静脉血栓发生在非手术侧肢体。在手术侧肢体发生深静脉血栓的患者中18例有临床症状(28%),在非手术侧肢体发生深静脉血栓的患者均未见临床症状。对照组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71%,明显高于低分子肝素组48%和吲哚美辛组45%(P < 0.05)。 结论:全髋置换前应用低分子肝素或吲哚美辛明显降低了深静脉血栓发生。  相似文献   

17.
背景:既往对Ⅱ、Ⅲ度大骨节病患者行关节清理等来矫正畸形,但常不能收到满意效果。 目的:比较不同材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成人大骨节病性髋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03/2010-05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骨科收治的大骨节病性髋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13例(20髋),均进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5髋采用骨水泥型假体,15髋采用非骨水泥型假体。 结果与结论:13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48个月。两组患者置换后第14天和末次随访Harris评分较置换前显著提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骨水泥型假体与非骨水泥型假体患者置换后Harris评分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随访期内X射线平片未见异位骨化、假体松动、下沉等现象,无翻修病例。置换后髋痛消失,步态正常,无严重并发症。提示使用不同材质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大骨节病性髋关节骨性关节炎,均可明显缓解疼痛,改善髋关节功能,矫正畸形,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初步评价Zweymüller双锥面螺旋臼在类风湿性髋关节炎全髋置换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自2001年4月至2006年10月对24例(39髋)类风湿性髋关节炎患者行Zweymüller螺旋臼假体置换,随访时间14~62个月,平均37.3个月。[结果]所有患者髋关节疼痛消失,髋臼稳定,关节活动度增加,X线片示假体与骨组织整合良好,假体周围无透亮线,髋臼假体无松动,Harris评分由术前的平均23.6分(17-46分)提高到术后的平均86.3分(79-96分)。[结论] Zweym-üller双锥面螺旋臼适用于类风湿性髋关节炎全髋置换病例,初期随访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65岁以上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 101例患者在术前1 d~3 d和术后7 d进行MMSE量表测定,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受教育时间、既往病史、手术时间、失血量、麻醉方式。采用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POCD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101例患者发生POCD者16例,发生率为15.84%,POCD组患者的年龄显著大于非POCD组(OR=1.238,95%CI 1.103~1.248,P0.05),POCD组中全麻患者显著多于非POCD组(OR=1.215,95%CI 1.003~8.72,P0.05)。结论临床工作中对于高龄、全麻的髋部骨折患者应该多关注术后认知功能变化,及时进行相关量表筛查,尽早发现、尽早干预。  相似文献   

20.
无需影像导航系统在矫形外科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无需影像的导航系统发展迅速,已经成为临床上主要的导航系统。该系统由计算机主机、红外线光学定位系统、脚踏控制板和导航软件组成。目前其在矫形外科方面已经成功用于人工膝关节置换、人工膝关节单髁置换、人工髋关节置换、人工髋关节表面置换、人工肩关节置换、膝前交叉韧带重建和膝关节周围截骨。从1997-01 Saragaglia等采用首个无需影像的OrthoPilot系统导航人工膝关节置换以来,已经有大量的临床研究报告。总的来说,临床结果表现在此类系统的导航手术比传统手术提高了精确度,减少了超出理想范围的病例。研究表明其与CT影像为基础的导航系统具有相当的精确度,可以作为标准的导航系统在临床上常规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