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观察腹膜后不同类型神经源性肿瘤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术前接受CT平扫和增强检查、术后病理确诊的神经源性肿瘤的CT表现,探讨不同类型肿瘤的影像学特征。结果34例肿瘤中,CT示。肾上腺区25例,肾上腺区外9例;14例肿瘤呈分叶状,其中恶性肿瘤3例;20例肿瘤呈类球形,其中恶性肿瘤4例。7例肿瘤内部见钙化,包括4例成神经细胞瘤和3例节细胞瘤,成神经细胞瘤呈粗大钙化,而节细胞瘤呈细小点状钙化。结论腹膜后不同类型神经源性肿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结合患者年龄及临床表现可以做出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2.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分析收治的48例腹膜后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良性肿瘤25例,完整切除23例,大部分切除2例,其中联合脏器切除5例;恶性肿瘤23例,完整切除5例,大部分切除16例,活检2例.随访时间0.5~7年,良性肿瘤除在术后1~4年死于并存病7例;恶性肿瘤患者死亡19例:1年内死亡4例,2年内死亡11例,3年内死亡3例,5年内死亡1例.结论 充分的术前准备是保障手术顺利完成的前提,尽可能完整切除肿瘤及其受累器官和组织,可降低复发率.提高生存率;对于术后复发的肿瘤也应积极手术,以减轻患者痛苦,延长生命.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MRI常规T1WI、T2WI、弥散加权成像(DWI)结合增强扫描对腹膜后良性神经源性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研究34例腹膜后良性神经源性肿瘤的MRI常规T1WI、T2WI、DWI及增强表现,所有病变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包括神经鞘瘤15例,副神经节瘤11例,节细胞瘤8例。结果 神经鞘瘤、副神经节瘤、节细胞瘤患者发病年龄、肿瘤大小无统计学差异(P>0.05),均易产生囊变,神经鞘瘤囊变多位于病灶中心,副神经节瘤囊变多位于病灶周边,神经鞘瘤出血明显多于其他两者(P<0.05),神经鞘瘤及副神经节瘤呈类圆形或椭圆形,节细胞瘤在形态上呈不规则形;三种病例在DWI上均呈稍高信号,部分囊变出血呈混杂信号,DWI信号强度及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副神经节瘤强化最明显,神经鞘瘤其次,节细胞瘤轻度强化。结论 MRI增强扫描对腹膜后良性神经源性肿瘤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作用,常规T2WI及T1WI对病灶形态、大小显示较好,T2WI对显示囊变、T1WI对显示出血具有优势,DWI鉴别价值不高。  相似文献   

4.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目的 探讨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对59例经手术治疗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手术和病理检查确诊的原发性腹膜后肿瘤59例,恶性肿瘤为4l例,完全切除l5例(36.6%),大部切除8例(19.5%),手术探查活检l8例(43.9%),完全切除组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53.3%和26.7%,部分切除及探查活检组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l9.2%和7.7%;良性肿瘤为l8例,完全切除l4例(77.8%),大部切除3例(16.7%),手术探查活检l例(5.6%),完全切除组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92.9%和85.7%,部分切除及探查活检组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75.0%和50.0%。结论 手术切除是治疗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主要措施,早期诊断和完全手术切除是提高治疗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61例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患者的诊治方法。结果21例以腹痛、20例以腹部包块、14例以下肢疼痛麻木就诊、6例无临床症状。所有患者均行B超、CT检查,均发现腹膜后占位。全部病例均行手术治疗,病理诊断良性40例.恶性21例,包括神经鞘瘤24例,神经纤维瘤16例,恶性神经鞘瘤19例,神经纤维肉瘤2例。结论B超、CT、MRI对定位诊断有决定意义,但术前定性确诊困难,手术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术前需做好肠道准备并充足备血,术中注意保护受累及神经的完整性。防止肿瘤残留及处理好椎间孔部位是预防肿瘤复发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外科手术的最佳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4年1月-2009年5月经手术治疗的原发性腹膜后肿瘤78例临床资料.结果 恶性肿瘤38例,肿瘤最大径3~25 cm,平均9.94 cm;良性肿瘤40例,肿瘤最大径7~42 cm,平均18.36 cm.完整切除59例,姑息性切除15例,探查活检4例;完整切除组中联合脏器切除18例(30.51%),联合切除的器官依次为结肠、小肠、肾脏、胰腺和脾脏;血管重建3例.无围手术期死亡.恶性肿瘤完整切除者1,3,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88.04%,73.68%,42.10%,姑息性切除者1,3,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66.67%,33.33%,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1).术后复发再手术15例.结论 完备的术前准备、恰当的手术入路和受累器官的联合切除是手术治疗腹膜后肿瘤的关键,复发后积极再手术仍可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7.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65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8.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较少见,早期缺乏症状,多数病人就诊较晚,常以腹部肿块或肿块压迫邻近组织、脏器出现症状时才获诊断,良性及恶性肿瘤的手术切除率均较低。因此,早期诊断对提高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切除率很重要.强调运用各种影象学检查技术,尤其是B超,在腹部肿块的诊断中应视为首选检查方法.在治疗上作者的观点是:对恶性肿瘤应尽可能地彻底切除,并广泛切除受累的邻近组炽.若为良性肿瘤则不应实行危及患者生命的冒险手术,不要勉强行肿瘤完整切除.  相似文献   

9.
10.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10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相似文献   

11.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总结其手术治疗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的67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良、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大致相等,儿童以畸胎瘤和神经母细胞瘤多见,成人以神经原性良性肿瘤、平滑肌肉瘤和脂肪肉瘤多见。男性恶性肿瘤发病率高于女性(P<0.05),年龄越大恶性肿瘤发病率越高(P<0.02)。B超和CT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70%和769%。肿瘤总切除率为629%,其中良、恶性肿瘤分别为879%和382%;术中和术后并发症分别为269%和134%。结论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诊断包括定性和定位两方面。诊断一旦明确,即应予手术切除治疗  相似文献   

12.
累及重要血管的腹膜后肿瘤切除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总结合并重要血管切除重建的腹膜后肿瘤切除经验。方法对16例累及重要血管的腹膜后肿瘤患者均采用合并重要血管切除重建的肿瘤切除术。血管重建方式:人工血管移植16例次,下腔静脉部分切除及修补3例次;其中动静脉联合重建6例次,合并其它脏器切除重建5例次。结果无手术死亡。随访14例,随访期3~71个月,平均30个月。随访期间死亡5例,其中12个月内死亡3例, 64个月内死亡1例,71个月死亡1例;随访期无血管阻塞。结论合并重要血管切除重建的腹膜后肿瘤切除术对累及重要血管的腹膜后肿瘤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3.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术后复发:附36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术后复发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十余年间36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术后复发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36例都进行了再次或多次手术,相应延长了生存时间或减轻了症状。结论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术后复发是可预防的,术后定期随诊,早期发现复发,充分的术前准备和受累器官的正确估计,是预防再次复发的关键。再次、多次手术是完全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提高直肠癌术后神经源性膀胱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  2 3例直肠癌术后并发神经源性膀胱的患者行尿流动力学检查 ,明确诊断 ,并给予相应治疗 ,观察疗效。结果  2 2例患者经治疗后恢复正常的排尿 ,1例尿失禁患者在随访 6个月后仍未恢复正常。结论 直肠癌术后并发神经源性膀胱的患者应早期行尿动力学检查 ,并根据尿流动力学检查的结果采取相应的治疗  相似文献   

15.
胰头部肿瘤277例诊治体会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目的 探讨胰头部肿瘤诊断及外科治疗特点。方法  2 77例胰头部肿瘤术前全部行B超 ,CT ,胃肠钡餐摄片检查及手术探查以明确诊断。对 80例接受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者按 1995年前 (A组 ,41例 )、后 (B组 ,3 9例 )分组 ,比较分析两组疗效。结果 手术治疗 194例 ,包括剖腹探查2 8例、胆肠吻合 /T管引流 86例 ;胰十二指肠切除 80例中 ,A组 (1982~ 1995年手术者 )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输血量、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高于B组 (1996年以后手术者 ) (P均 <0 .0 1)。围手术期死亡率 :A组 9.76% ,B组 0 % (P >0 .0 5 )。随访 :T管引流者平均生存 (4 .0 7± 1.80 )个月 ,胆肠吻合者平均生存 (8.2 8± 2 .3 1)个月 ,两者相比差异显著 (P <0 .0 0 1) ;胰十二指肠切除中A组平均生存 (17.97± 9.2 4)个月 ,B组平均生存 (2 2 .9± 11.3 0 )个月 (P >0 .0 5 )。结论 非结石性十二指肠“缩窄性乳头炎”、非结石性、非酒精性胰头部肿块 ,应高度警惕胰头部肿瘤的可能 ,要采用包括影像学 ,细针穿刺活检等明确诊断 ;对临床高度怀疑为癌者 ,应积极行剖腹探查 ,术中快速切片明确诊断。对胰头癌应争取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相似文献   

16.
胃间质细胞瘤18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胃间质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对胃质细胞瘤 18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18例均经手术证实病理确诊。胃楔形切除 2例 ,胃部分切除 5例 ,胃大部切除 9例 ,全胃切除加局部淋巴结清扫 2例。结果 该病多见于 40岁以上成人 ,以胃体和腔内型生长为多 ,分别占5 5 .5 %和 61.1%。术前诊断率 2 7.8% ,误诊率 72 .2 %。手术切除率 10 0 % ,无手术并发症和手术死亡。 15例术后随访 1~ 10a ,2例死于肿瘤复发转移 ,其余均存活。结论 该病缺乏特异临床表现 ,术前诊断较难。X线钡餐和胃镜检查是主要辅助诊断手段 ,结合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检查有助于确诊。手术切除是惟一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72例原发性小肠肿瘤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 探讨小肠原发性肿瘤的外科诊治经验,以提高对原发性小肠肿瘤的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1988—2002年收治的72例原发性小肠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72例中,良性肿瘤占20.8%(15/72),恶性肿瘤占79.2%(57/72)。良性肿瘤以腺瘤及平滑肌瘤多见,各占40.0%(6/15)。恶性肿瘤以腺癌多见,占36.8%(21/57),其次为恶性淋巴瘤,占30.0%(17/57)。X线检查是主要诊断手段,B超、CT、内镜、肠系膜血管造影也有助于诊断。本组术前误诊率为62.5%。全组均行手术治疗,其中急诊手术率为33.3%(25/72),术前主要以急性肠梗阻、消化道出血、穿孔、急性阑尾炎等为主要诊断。本组无手术死亡。恶性肿瘤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2.5%,47.5%,25.0%。结论 小肠肿瘤术前诊断困难,误诊率与急诊手术率高。选择性动脉造影和小肠分段造影是空回肠肿瘤的重要诊断手段;低张造影和纤维内镜检查是诊断十二指肠肿瘤的最佳选择。一经诊断,手术治疗是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8.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CT诊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CT 征象在原发性腹膜后肿瘤( PRN) 定位定性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对54 例经手术及病理学证实的PRN 的CT 征象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PRN 可致腹膜后相邻脏器移位,边界不清或包埋,而对腹内脏器则以移位为主。肿瘤的轮廓是否规则,密度是否均匀,有无坏死,对判断良恶性意义较大,而肿瘤大小对良恶性鉴别关系不大。CT 的定位、良恶性鉴别、病理学类型估计的准确率分别为87-0 % ,72-2 % ,42-6 % 。结论 CT 是PRN 诊断的最佳影像学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9.
壶腹部肿瘤的局部切除(附17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局部切除术在壶腹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1987年11月-1998年12月为17例乏特腹部肿瘤患者行肿瘤局部切除,其中良性腺瘤3例,腺癌14例,全部病例均经病理证实,分别采用2种手术方法行肿瘤切除,16例行经十二指肠切开肿瘤切除术,1例行经胆总管下段肿瘤切除术。结果 本组术后发生胆道感染3例,无手术死亡,17例中12例(70.6%)获得随访,随访时间4-61个月,中位时间12个月,本组良性肿瘤3例中,1例17个月因其它疾病死亡,2例随访38,7个月后仍健康存活,恶性14例中随访9例(64.3%),生存≥1年者6例(66.7%),生存2年4例(44.4%),生存5年2例(22.2%);另3例现已分别存活9,8,6个月,仍健在,结论 局部切除术具有对病人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对生理干扰轻的特点。但需有经验的高年资医生进行手术,适合非胰头部起源的壶腹周围肿物、壶腹周围良性肿瘤或病变,此外在病人年龄较大或伴有较严重的其它器官疾病的壶腹周围肿物、壶腹周围良性肿瘤或病变,此外在病人年龄较大或伴有较严重的其它器官疾病的壶腹周围恶性肿瘤病人,在无周围浸润及淋巴结转移情况下也可行局部切除,对非典型性增生,术前、术中高度怀疑恶变的病例也可行局部切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