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胃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86例早期胃癌患者,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EMR组和ESD组,每组43例。EMR组患者行EMR治疗, ESD组患者行ESD治疗。对比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指标、病变整块切除率、完整切除率、术后疼痛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复发率、术后残留率。结果 ESD组患者手术时间长于EMR组,术中出血量多于EMR组,胃肠道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短于EMR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SD组患者病变整块切除率、完整切除率分别为97.7%、97.7%,均高于EMR组的53.5%、81.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SD组患者术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为(2.73±0.92)分,明显低于EMR组的(4.19±1.01)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008, P<0.05)。两组患者术后出血、穿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SD组患者术后复发率、残留率均低于EMR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胃癌患者应用ESD可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与EMR比较具有术中出血量少、患者痛苦小、身体恢复快、病灶完整切除率高、复发率低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及黏膜剥离术(ESD)治疗早期胃癌(EGC)和癌前病变的疗效.方法 112例EGC、癌前病变患者,以手术不同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6例.对照组给予EMR治疗,观察组给予ESD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指标、疗效及预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11.01±2.02...  相似文献   

3.
《中国医药科学》2019,(19):233-236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与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早期胃癌的临床效果是否存在差异。方法分析2016年4月~2018年4月我院收治的60例早期胃癌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手术方式不同进行分组,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组30例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组30例。观察两组患者创面直径、手术时间、胃肠道恢复时间、住院时间、病变整块切除率、完整切除率、出血、穿孔、复发率、残留率情况。结果 ESD组患者创面直径、手术时间高于EMR组,胃肠道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均低于EMR组,ESD组患者病变整块切除率、完整切除率均高于EM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出血、穿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ESD组患者复发率、残留率低于EM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ESD治疗早期胃癌患者,病灶切除彻底,预后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老年早期胃癌的效果.方法 2017年6月至2020年6月该院收治的老年早期胃癌患者106例,依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3例.观察组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对照组行内镜黏膜下切除术.比较两组整块切除、R0切除和R1切除情况,手术耗时及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情况,随访6个月评价患者生存...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60例早期胃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外科肿瘤切除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肿瘤切除率、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术后复发率及生存率.结果 两组患者的肿瘤均达到完全切除,切除率均为10...  相似文献   

6.
袁胜春 《中国当代医药》2009,16(12):155-155
目的:探讨采用内镜黏膜切除术(EMR)治疗胃黏膜脱垂的治疗特点及临床效果。方法:选择41例胃镜诊断为胃黏膜脱垂、患者症状明显且药物治疗无效或症状反复者行EMR治疗,并对结果进行随访分析。结果:症状消失者31例,明显缓解者9例,轻度缓解者1例,有效率100%。结论:采用EMR治疗胃黏膜脱垂快捷、安全、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对消化道黏膜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37例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消化道黏膜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37例患者共计189处病灶,181处病灶予以完整切除,转外科手术5例;活动性出血21例,均内镜下成功止血,无穿孔发生。结论 EMR是治疗消化道黏膜病变安全、有效、实用的内镜诊疗技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一种安全、可靠、彻底的消化道息肉切除方法。方法常规胃肠镜操作,找到息肉后在底部或亚蒂根部对称注射2~4 ml生理盐水,使病灶隆起,退针后插入圈套器,套入息肉,收紧、电切。结果30例患者,28例均一次切除息肉,2例分次切除。结论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切除息肉安全、可靠,可达到根治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 tumors,SMT)内镜切除术的诊断和治疗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1年12月在本院内镜中心行上消化道SMT内镜切除术的49例患者,比较术前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影像、切除方式、治疗效果、术后病理等。结果超声内镜示SMT起源于黏膜肌层34例、黏膜下层9例、固有肌层6例。采用黏膜切除术39例,尼龙绳套扎5例,APC烧灼5例。病理示间质瘤26例,平滑肌瘤4例,囊肿3例,炎性息肉5例,异位胰腺1例。尼龙绳套扎和APC治疗病例无法送病理检查。其中出血2例,未见穿孔。结论内镜下切除SMT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并可获得组织学诊断;EUS在术前诊断SMT有一定参考价值,并可预测内镜切除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宦迎春 《现代医药卫生》2011,27(11):1719-1719
随着内镜治疗技术的发展,为了能更有效地治疗早期胃癌,在内镜黏膜切除术 (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的基础上,1994年日本学者Takekoshi等发明顶端带有绝缘陶瓷圆球的电刀( insulated-tip knife,IT刀),首创使用IT刀对直径>2 cm的直肠病变进行黏膜下剥离.1999年,日本专家Gotoda等对直径>2 cm的消化道早期癌进行黏膜下一次性切除成功.这一新技术不断完善,并获得一新名称,即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1].我院从2009年6月起对早期胃癌、胃癌前病变开展了内镜ESD.通过对患者的精心护理,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正>经超声内镜诊断为胃异位胰腺患者30例;男20例,女10例;年龄2568岁。均伴有腹痛、腹胀、反酸、嗳气、恶心、呕吐、黑便等症状。内镜下表现为半球形、脐形或扁平形隆起病变,外观呈淡黄色或浅红色,部分黏膜有充血、水肿、糜烂,典型病灶顶端中央有脐样凹陷。应用Olympus260电子胃镜和Olympus SDP21圈套器,超声内镜应用50MH Z微探头超声检查。患者在清醒镇静麻醉下行黏膜切除术,用超声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察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胃癌(EGC)的临床效果.方法 148例EGC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74例.对照组选择常规外科手术治疗,观察组接受ESD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临床相关指标、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1年复发率.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1.9%高于对照组的78.4%,差异具有统计...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小探头超声内镜(miniprobe sonography,MPS)在食管黏膜下肿物诊断和治疗中作用。方法对经常规内镜诊断为食管黏膜下肿物64例行超声内镜检查,了解其来源,并根据检查结果指导进一步治疗。结果本组64例中,MPS提示57例为食管间质瘤,其中17例来源于黏膜肌层,40例来源于固有肌层;4例MPS提示为黏膜层增厚(病理证实食管鳞状上皮慢性炎症,轻度不典型增生)。3例为腔外大血管压迫。19例食管间质瘤行胃镜或胃镜胸腔镜联合切除,均未发生并发症。结论MPS是诊断食管黏膜下肿物最好的检查手段,对食管黏膜下肿物的进一步治疗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和分析超声内镜结合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在上消化道黏膜及黏膜下病变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收治入我院确诊为上消化道黏膜及黏膜下病变的患者共70例,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进行超声内镜联合ESD治疗,对照组进行常规胃镜联合ESD治疗,对两组的一般手术情况和随访记录情况进行对比。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住院时间更短,病灶切除率更高,随访复发情况较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超声内镜结合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对黏膜及黏膜病变患者具有很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内镜黏膜切除术与内镜黏膜下层剥离术治疗胃窦异位胰腺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0例胃窦异位胰腺患者随机分为甲组和乙组各40例。甲组采用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乙组采用内镜黏膜下层剥离术治疗。比较2组完整切除率、出血情况、穿孔情况和复发率。结果甲组出血率、穿孔率和复发率均低于乙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完整切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黏膜切除术及内镜黏膜下层剥离术均能治疗胃窦异位胰腺,但内镜黏膜切除术的操作更加简单,手术时间短,手术过程及手术之后所出现的并发症比较少,且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内镜下黏膜套扎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with ligation,EMRL)治疗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 tumors,SMT)的价值。方法对内镜检查发现的消化道SMT进行超声内镜检查,确定病灶的位置、大小、浸润深度,对来源于黏膜肌层、黏膜下层及部分来源于固有肌层浅层且直径在5mm-15mm的SMT行EMRL治疗,切除标本送病理组织学检查,术后内镜及超声随访。结果所有病灶均一次性完整切除,未出现出血、穿孔等并发症,随访创面愈合良好,未见残留及复发。结论在超声内镜的指导下,采用EMRL治疗消化道SMT是一种简单、有效、方便、快速、经济、安全的方法,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内镜黏膜切除术(EMR)治疗消化道无蒂息肉的临床资料。方法:对95例消化道无蒂息肉患者采用内镜黏膜切除术(EMR)进行息肉切除治疗,标本送病理检查,观察疗效、近期及远期并发症和内镜随访。结果:所有病例均一次性完成切除,1例术后出血,经内镜下止血后好转,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随访3月至2年未见息肉复发。结论:EMR是治疗消化道无蒂息肉安全、有效的方法,同时可提供较为完整的病理标本。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切除术(EMR)治疗上消化道肿瘤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08例(126个病灶)内镜下行EMR治疗资料.结果 126个病灶中,直接用圈套器切除86个病灶,用透明帽切除40个病灶.病灶大小0.3 cm×0.4 cm~5.0 cm×7.0 cm,均为扁平病灶;92个病灶1次切除,34个病灶多次(>2次)分割切除;102个病灶取到病理组织,24个病灶未取到;完全切除118个,完全切除率93.7%.内镜分型:隆起型(I型)64个,其中亚蒂型(Isp)45个,无蒂型(Is)19个;平坦型(Ⅱ型)62个,其中平坦隆起型(IIa)34个,平坦隆起+平坦凹陷型(Ⅱa+Ⅱc)10个,表面平坦型(Ⅱb)18个.组织学分型早期癌4个,重度不典型增生14个,中度不典型增生59个,单纯腺瘤26个,非腺瘤性息肉23个.其中发生大出血1例,有18例切除后出现少量渗血,无一例穿孔.结论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简单、安全.  相似文献   

20.
韦明勇  李玲 《现代医药卫生》2007,23(10):1473-1474
早期胃癌(early gastric cancer,EGC)这一概念最早由日本内镜学会1962年提出,定义为癌肿位于黏膜和黏膜下未达肌层,无论有无淋巴结转移。EGC又分为黏膜癌(M—Carcinoma,MC)及黏膜下癌(SM—Carcinoma,SMC)。早期胃癌的概念是就癌肿的浸润深度而言,在内镜就大小而言,与EGC相关的有小胃癌、微小胃癌、超微小癌三个概念。小胃癌指的是直径为6~10mm的EGC.小胃癌指直径在5mm以下的癌灶,超微小癌,又叫“一点癌”系胃癌黏膜标本为恶性.但是手术切除的标本却找不到癌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