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探讨胸段食管癌单纯放疗后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未行手术治疗单纯放疗的胸段食管癌患者338例进行研究,分析食管癌不同病变部位淋巴结转移率以及肿瘤浸润深度、病变长度、肿瘤分化程度、不同放疗技术等因素对淋巴结转移的影响。结果 (1)133例食管癌发生淋巴结转移,淋巴结转移率39.3%。(2)胸上段、胸中段、胸下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37.0%3、6.1%、47.7%。胸上段食管癌颈部、上纵隔、中纵隔、下纵隔和腹腔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25.0%、42.5%、20.0%、7.5%和5.0%;胸中段食管癌分别为19.2%、32.7%2、1.2%、9.6%和17.3%;胸下段食管癌分别为17.1%、14.6%2、2.0%、12.2%和34.1%。(3)食管壁CT下形态≤5 mm与>5 mm脂肪线完整、脂肪线消失、外侵征象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25.0%与39.2%、42.2%、34.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病变长度≤3 cm组、3~5 cm组和>5 cm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34.7%、38%和47.6%,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5)中高分化、低分化癌淋巴结转移率为36.9%和76.2%(P<0.01)。(6)普通放疗、三维适形放疗的淋巴结转移率为41.7%、37.4%,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胸段食管癌易发生淋巴结转移,且发生时间早,涉及部位多。低分化癌尤其明显。胸上段易于发生颈部及上纵隔淋巴结转移;胸中段既可向上也可向下转移;胸下段以腹部转移多见,各段下纵隔淋巴结转移均较少见。 相似文献
3.
周小勇 《中国航天工业医药》2013,(7):80-81
淋巴结清扫是提高胸段食管癌患者术后生存、降低复发转移的有效方法。国际TNM认为,食管部位的淋巴结主要在腹部(16~20组)、胸部(2~15组)、颈部(1组)区域分布,但是不能对其进行广泛清扫,因为这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与高死亡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胸段食管癌颈胸腹三野淋巴结转移CT影像分析,探讨其分布特征。方法对110例经病理及影像随诊证实胸段食管癌转移性淋巴结的位置、大小、数目、形态及强化特征进行分析。淋巴结根据美国胸科协会(ATS)的纵隔淋巴结分组标准及颈腹部淋巴结分组标准分为15组,设定淋巴结直径大于1.0 cm为转移淋巴结。结果 110例胸段食管癌中,共观察到231枚转移性淋巴结。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以右下气管旁组、主肺动脉窗组、隆突下组最多,其次为右上气管旁组、右锁骨上组、胃左动脉旁组及腹腔干旁组。中上段食管癌注意观察右上气管旁组及右锁骨上组,中下段食管癌注意观察胃左动脉旁组及腹腔干旁组。结论螺旋CT可以准确显示颈胸腹三野淋巴结转移的分布特征,为临床分期及选择合理化的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5.
6.
CT观察胸段食管癌气管食管沟淋巴结转移的临床意义探讨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评价CT对胸段食管癌伴两侧气食管沟淋巴结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搜集经三野淋巴结清扫术的胸段食管癌病例46例,对照气管食管沟转移淋巴结的CT表现与病理改变。结果:46例病例中,14例有气管食管沟淋巴结转移,占30%,手术共取两侧气管食管沟淋巴结277枚,病理证实淋巴结转移16枚,气管食管沟淋巴结转移与否与胸段食管癌部位及T分期无相关性(P>0.05)。CT诊断两侧气管食管沟淋巴结转移18枚,平均直径1.0cm(0.3-2.5cm),CT检查发现气管食管沟淋巴结个数的敏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7.50%和98.47%,阳性预测值77.78%,阴性预测值99.23%。结论:(1)对食管癌病人而言,气管食管沟处出现结节,即可认为是淋巴结转移。(2)对不手术的放射治疗病人,下颈部及胸部CT检查应列为常规,并以此指导制订放疗计划。(3)胸段食管沟阴性,再加上临床检查两侧下颈部颈内静脉淋巴结链区以及两侧销骨上区淋结阴性者,可选择性不行三野清扫,以降低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胸段食管癌术后淋巴结转移213例CT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价食管癌术后淋巴结转移的规律和cT检查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13例胸段食管癌术后淋巴结转移的临床和CT资料。结果胸上段食管癌42例,中段112例,下段59例。淋巴结肿大呈圆形或浅分叶(251个)、强化不均和坏死(193个)、融合(97处)。淋巴结转移分布:下颈部42处,上纵隔60处,中纵隔105处,下纵隔28处。胃周和腹膜后71处,共306处,多部位转移77例。胸上、中段食管癌术后淋巴结转移以原位转移多见(P〈0.01),且上行转移多于下行(P〈0.01),但胸下段者以下行转移为主(P〈.01)。结论食管癌术后淋巴结转移CT表现为肿大、形态圆形或浅分叶、强化不均或坏死、融合。淋巴结转移的规律可作为食管癌术中淋巴结清除范围的参考。食管癌术后CT追踪有利于及时发现淋巴结转移,调整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8.
我院1990年4月~1996年6月对颈、胸上段食管癌采用非开胸切除44例,取得较好效果。1临床资料1.1一般情况本组44例,男31例,女13例;年龄25~79岁,其中55~65岁占52.3%。肿瘤下线均在主动脉弓上缘以上,下咽部受侵5例,甲状腺叶受侵5例,喉受侵3例,气管受侵2例,均经食管造影及食管镜检查确诊,病检除1例为肉瘤,余均为鳞癌。1.2手术方法气管插管静脉复合麻醉,仰卧位,肩部略势高,面向右侧,沿左胸锁乳突肌前线切口,切开颈阔肌和颈浅筋膜,在甲状腺左叶和颈部血管之间分离探查肿瘤,直视下游离。如肿瘤较高时,向上延长切口至舌骨干…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胸段食管鳞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其相关危险因素,为食管癌患者放射治疗靶区的勾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二院手术切除的319例胸段食管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淋巴结分组按美国胸科协会(AST)修订的图谱,将食管区域淋巴结分为20组。探究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其与发病部位、肿瘤长度、浸润深度、分化程度、脉管癌栓的关系,分析其相关的潜在危险因素。结果 319例胸段食管鳞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为48.90%(156/319),淋巴结转移度为15.70%(562/3581)。胸上、中、下段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35.48%、47.06%、56.43%,有从上而下逐渐增加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胸下段为最高。20组淋巴结中胸上段1、2、4、5、7、9组的淋巴结转移度较高(χ2=27.38,P<0.05);胸中段2、4、5、7、8M组的淋巴结转移度较高(χ2=57.77,P<0.05);胸下段的4、5、7、8L、16、17、20组的淋巴结转移度较高(χ2=28.88,P<0.05)。因此,胸段食管鳞癌淋巴结转移的主要部位为食管旁、隆突下、气管旁、主肺动脉窗、胃左动脉旁、贲门旁和腹腔淋巴结。胸段食管鳞癌淋巴结转移与分化程度、病变长度、浸润深度、有无脉管癌栓有相关性(χ2=6.82、26.04、36.26、4.56,P<0.05),与性别、年龄、发病部位、切缘情况无相关性(P>0.05)。其中肿瘤病变长度、浸润深度是独立危险因素(OR=2.212、2.123,P<0.05)。结论 胸段食管鳞癌淋巴结转移与病变长度、浸润深度、分化程度、脉管癌栓有关,勾画靶区时应综合考虑以上相关因素进行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10.
11.
12.
目的:观察胸腹腔镜食管癌切除术治疗食管癌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某医院收治的食管癌63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31例。两组均行经右胸-左颈-腹部三切口食管癌切除术加胸腹腔二野淋巴结清扫术。观察组采用胸腹腔镜食管癌切除术,对照组行开放性手术。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术后2年复发率、生存率。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比较,均差异不显著(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拔除胸管时间、术后疼痛评分、术中清扫淋巴结数目、术后住院时间比较,观察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随访2年,两组复发率、生存率比较,均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胸腹腔镜食管癌切除术治疗食管癌,能够获得与传统开放性手术相似的近期临床疗效,且手术创伤性更小,并发症更少,患者术后恢复更快。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鸦胆子注射液联合同步放化疗治疗晚期颈段及胸上段食管癌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84例颈段及胸上段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2例同步放化疗治疗,观察组42例在放射治疗同时给予鸦胆子油乳注射液,观察两组在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92.8%,对照组为76.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1年生存率、局部复发率及远处转移率、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同步放化疗的基础上,加用鸦胆子注射液治疗颈段及胸上段食管癌,虽然未能改善患者的远期预后,但提高患者的近期临床疗效,未增加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PET/CT在胸段食管癌诊断与淋巴分期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18F-脱氧葡萄糖(FDG)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PET/CT)在胸段食管癌诊断与淋巴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经PET/CT显像的34例患者资料。患者在显像后2-3周内行手术治疗,手术时对颈、胸、上腹部三野淋巴结清扫,所有淋巴结送病理学检查。病理学证实34例患者均为鳞状细胞癌。胸上段食管癌4例,中段食管癌16例,下段食管癌14例。结果:34例患者食管肿瘤长度为1-8.3cm(4.5±1.6cm)。PET/CT均显示FIX;代谢增高,SUV最高值范围4.3-23.2(10.84±5.32),平均SUV值3。16.7(8.92±4.09)。作为对照,分析36例PET/CT健康查体人员,发现有2例食管平滑肌瘤显示假阳性。PET/CT诊断食管癌的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7.1%、100%、94.4%、94.4%和100%。34例患者中有20例发生不同程度的淋巴结转移,PET/CT显示转移淋巴结高FDG代谢,SUV最高值为2.7-13.9(7.28±2.75),SUV平均值为2.3-10.7(5.63±2.49);其中有6例患者转移到腹腔内,6例腹腔淋巴结转移患者中有5例为下段食管癌,1例为中段食管癌。4例转移至颈部淋巴结,为中上段食管癌转移。手术清除淋巴结163枚,其中病理示转移淋巴结52枚,PET/CT显像结果与病理结果比较,有7枚小淋巴结未能显示,排除了3枚直径大于1cm的可疑转移淋巴结,有13个良性淋巴结显示假阳性,对淋巴结诊断的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7.7%、86.2%、88.2%、77.6%和85.2%。结论:PET/CT对食管癌原发灶的诊断有很高的价值,对淋巴结分期有较高的灵敏度与特异性。 相似文献
16.
17.
18.
上胸骨劈开径路切除胸上段食管癌的远期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上胸骨劈开切除胸上段食管癌进行临床研究,并评估此术式的远期效果。方法选取1998年12月—2003年12月我科48例胸上段食管癌患者,采用上胸骨劈开径路切除肿瘤、胃代食管颈部吻合。结果全组手术切除率100%,术后3年生存率58.3%,5年生存率37.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8.7%,主要为吻合口瘘、肺部感染、胃排空障碍等,手术死亡1例,上切缘阳性1例。结论该术式对胸上段食管癌显露好、切除率高,同时避免开胸,对患者心肺功能影响较小,远期疗效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上胸段食管癌容积旋转调强放射治疗(VMAT)与5野的静态调强放射治疗(5F-IMRT)在淋巴结意外照射中的剂量学差异,评估两种方式在上胸段食管癌放射治疗中的剂量学特点。方法选取20例典型的上胸段食管癌患者,在进行靶区勾画时,肿瘤区(GTV)、临床靶区(CTV)不包含所有淋巴结,而将淋巴结单独勾画作为正常组织。对这20例患者分别制定两套计划,即VMAT与5F-IMRT,主要的计划评估参数为靶区的适形指数(CI)、均匀指数(HI),以及接受相应处方剂量水平照射体积百分比V95、V110;危及器官(OAR)评估包括肺的Dmean、V5、V20、V30,心脏的Dmean、V25,脊髓的Dmax,机器调数(MU)。同时评估各个淋巴结的等效均衡剂量(EUD)与接受40 Gy照射剂量的体积百分比V40。结果5F-IMRT计划在V95%上具有较高的计划靶区(PTV)剂量覆盖率(t=-9.4,P<0.05),VMAT计划的适形指数(CI)优于5F-IMRT(t=-5.3,P<0.05);5F-IMRT计划较VMAT计划降低平均肺V510.9%(t=-7.8,P<0.05),降低平均脊髓Dmax 9%(t=-10.2,P<0.05);VMAT计划较5F-IMRT计划降低平均MU 18.6%(t=-6.2,P<0.05);5F-IMRT计划在所有上胸段淋巴结区域的平均EUD值为32.3~61.5 Gy,较VMAT计划(32.5~61.1 Gy)提高4.7%,平均V40提高2.4%。各个上胸段淋巴结区域除左气管支气管淋巴结(106tbL)外的意外照射剂量,与PTV的体积大小充分相关(R=0.716~0.933,P<0.05)。结论5F-IMRT的放射治疗计划在上胸段食管癌淋巴结意外照射中更具剂量学优势,且肿瘤靶区较大的患者淋巴结区域具有更高的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了评价三切口及左胸两种术式治疗胸段食管癌的疗效及合理性.方法对1990年1月~2001年8月11年间我院收治的151例经颈、胸、腹三切口径路和118例经左胸径路手术的胸段食管癌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三切口组的手术切除率、平均手术时间、平均手术出血量与左胸组无统计学差异;三切口组平均食管切除长度平均清扫淋巴结数目明显优于左胸组,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三切口组吻合口瘘及喉返神经损伤发生率稍高但不增加手术病死率;左胸组食管切端阳性率高,吻合口瘘的病死率高.两组的术后1~3年生存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但5 a生存率三切口组高于左胸组,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三切口术式治疗胸段食管癌更符合肿瘤治疗原则,更安全,疗效更好,术式相对合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