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物反馈疗法治疗飞行人员睡眠障碍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生物反馈放松疗法对睡眠障碍的治疗效果,为飞行人员的睡眠障碍寻求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方法用肌电皮温生物反馈仪对32例诊断为睡眠障碍的空军飞行人员进行了肌肉放松训练。结果生物反馈放松疗法对飞行人员睡眠障碍治疗的显效率为81.25%(26/32),好转率为15.63%(5/32);放松训练后32例均能使肌电值下降,肌电下降幅度为2.08%~67.06%,治疗次数越多,肌电值下降幅度越大,治疗效果越明显;睡眠障碍的发病率及治疗效果与飞行员的年龄、学历、机种、飞行时间之间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疗效与治疗次数之间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生物反馈放松疗法对飞行人员睡眠障碍的治疗安全、无损伤,疗效明显;提高治疗的依从性增加治疗次数可以增强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正> 目前脑血管意外后的运动康复手段以Hughlings Jackson提出的针对上运动神经元综合征的相对简单的运动模式为基础。已知包括灵敏性不足和肌力低下的运动障碍与肌肉兴奋性过低或兴奋性过高(即痉挛,表现为拮抗肌的不自主收缩)有关。而肌电反馈已被用于兴奋轻瘫肌肉和抑制痉挛肌肉。现已证明,肌电反馈在教会中风病人增加轻瘫肌肉活动方面是有益的。还有报道指出肌电反馈可用以减少静止时痉挛肌的活动及其相关的反应,也可抑制被动牵伸时拮抗肌的不自主活动。 然而在有关训练痉挛肢体的报道中,拮抗肌和主动肌均应用肌电反馈,而未分别测定肌电反馈对拮抗肌或主动肌的影响。从这些文献中不能看出肌电反馈对痉挛性拮抗肌是否是一种有效的技术。另外,训练转换测量方面文献缺乏也促使进行本研究。目前应用肌电反馈治疗的过程越来越多地被概念化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主动放松训练对于不同类型肌纤维糖原储备量的影响。方法:8位实验对象接受高强度耐力训练,训练后分组进行主动放松训练和被动放松训练。结果:主动放松训练者的血乳酸水平和DH值能更快的恢复至训练前水平,肌糖原含量在主动放松训练时保持平稳,而在被动放松训练时出现上升变化,主动放松训练对Ⅱ型肌纤维的糖原含量变化不大,而Ⅰ型肌纤维则出现肌糖原的分解,主动放松训练时血儿茶酚胺水平增高,胰岛素水平下降,该激素变化对Ⅱ型肌纤维的糖原合成过程没有影响。结论:与被动放松训练相比.主动放松训练更有利于高强度运动后的机体恢复。  相似文献   

4.
将25名半月板切除术后的患者,随机分成肌电生物反馈治疗线及对照组,指导患者进行股四头肌等长训练,训练前后均进行股四头肌的肌电水平、患肢负重及股四头肌徒手肌力测定。结果表明:训练后股四头肌的肌电增加增度肌电生物反馈组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在患肢负重能力方面,两组对比,反馈治疗组明显成于对照组(P<0.01);训练前后的肌力测定显示;反馈治疗组训练后股四头肌肌力达到V组的百分率是64.2%,  相似文献   

5.
对44名正常人利用肌电生物反馈(MBF)进行了实验研究,其中观察16名练气功者在气功状态下前额肌肉放松程度,并对28名未练气功者在自我放松状态下和NBF指导下前额肌放松程度作了自身对照实验。结果显示,气功组在30分钟的练功中前额肌电最低值及肌电下降幅度与未练功组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采用MBF技术指导放松训练,前额肌电降低幅度及肌电最低值与单纯自我放松相比,差异有显著性。说明采用MBF指导下,可帮助气功初学者或不易入静放松的练功者,加强自身的控制和调节能力。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观察肌筋膜放松训练对正常人腰部神经肌肉功能的影响,为肌筋膜放松训练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方法:试验采用随机双盲设计,共23例男性健康受试者,随机分为空白组(7例)、安慰剂组(8例)、试验组(8例)。试验组进行腰部的肌筋膜放松训练,安慰剂组给予模拟电刺激,空白组不做任何干预。每位受试者在干预后即刻(0 min)、10 min、20 min进行躯干的屈曲-伸展测试,并同时采集L3、L5水平左右双侧竖脊肌和多裂肌的表面肌电信号(surface electromyography, sEMG)以及躯干和骨盆在矢状面上的运动加速度信号。计算并分析三组的腰椎屈曲关节活动度、竖脊肌和多裂肌在屈曲—放松现象中肌电静息开始(EMG-off)和终止(EMG-on)时的腰椎角度,以及屈曲—放松比(flexion-relaxation ratio, FRR)。 结果:空白组、安慰剂组、试验组的腰椎关节活动度、竖脊肌和多裂肌EMG-off、EMG-on时的腰椎角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三个不同时间点内试验组的FRR值与空白组和安慰剂组比较,大部分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肌筋膜放松训练后腰部竖脊肌和多裂肌的主动活动功能提高,肌肉激活模式得到改善。放松后不影响腰部的神经肌肉功能,对腰椎稳定性具有强化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情绪稳定性与认知作业静态肌电及皮温的关系。方法:98名飞行学员完成sternberg双重作业,分别记录静态肌电和皮温。在完成60h飞行训练后进行飞行学员情绪稳定性效标评定。分析情绪稳定性效标与静态肌电和皮温的关系。结果:用飞行情绪稳定性评定量表的3个分效标(一般外显焦虑,飞行前紧张,飞行操作稳定性)分别将被试分为相应的高情绪稳定性组肌电与低情绪稳定性组,3个高情绪稳定性组的肌电(0.026&;#177;0.011),(0.027&;#177;0.012),(0.025&;#177;0.008)V与低情绪稳定性组(0.036&;#177;0.012),(0.032&;#177;0.008),(0.032&;#177;0.005)V相比呈一致性降低,且多达到统计学显著水平(F=5.270,P=0.030;F=1.803,P=0.189;F=8.792,P=0.006),皮温未见一致性变化,统计学检验不显著。结论:在Sternberg双重作业紧张情境中,高情绪稳定性个体肌肉紧张程,度较低,但皮温在两类个体间无一致性规律。可能与不同生理指标对情绪反应的敏感性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8.
肌电生物反馈为全身放松训练提供一个可靠的客观指标,能使患者较快地获得良好的放松效果,对某些心身疾病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9.
<正> 摆动训练自从1934年由Codman首先描述以来,一直作为肩部松动治疗的一种被动疗法,但关于这种训练能否增加肩部肌群肌电活动的研究未见报道。本文目的是躯干摆动带动肩部被动运动时,通过观察肩部肌肉的肌电活动,对肌肉的放松状态进行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0.
曲欧 《中国疗养医学》2008,17(12):726-726
由于飞行职业的特殊性,飞行员的心理负荷日渐加重,许多飞行员都出现了心理压力过大和精神高度紧张等情况,既而成为心理障碍的诱发因素。针对不同影响心理的因素,我们通过运用心理放松训练、音乐疗法、体育锻炼等方法对飞行员进行相应的心理调适,使其能够改善这种心理状态并掌握完整的自我调节方法。消除形成恶性循环的心理屏障,减轻乃至消除由此可能引起的心理障碍,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自然疗养因子意向放松训练的机制,探讨基于大连海滨自然疗养因子的意向放松训练对心率(HR)和心率变异性(HRV)两种心理生理学指标的影响。方法采用自然疗养因子意向放松训练为训练手段,口算为应激刺激,记录飞行人员在间期的HR、HRV的值。结果在平静状态下,双高组的HR和HRV与紧张组和对照组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在经过意向放松训练后,紧张组在训练期HR下降值低于其他两组(P0.01),在应激期间和恢复期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然疗养因子意向放松训练能够有效地改善个体心理生理状态,并可作为在高负荷状态下呈现高紧张度和高焦虑水平的飞行人员心理训练方法,以及心理应激干预的辅助手段。心率和心率变异性两种心理生理学指标可以作为飞行人员心理训练效果评价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胫前肌肌电生物反馈联合减重平板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常规康复组、减重训练组、肌电反馈组及联合治疗组。入选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减重训练组在此基础上辅以减重平板训练,肌电反馈组则辅以胫前肌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联合治疗组则在常规康复干预基础上辅以肌电生物反馈及减重平板训练。于入选时、治疗6周后记录各组患者静息状态及主动踝背伸状态时胫前肌和腓肠肌积分肌电值(iEMG),并计算拮抗肌协同收缩率;同时采用简式Fugl-Meyer量表(FMA)、通用量角器对各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踝关节活动度进行评定。 结果入选时各组患者胫前肌、腓肠肌iEMG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分别经6周治疗后,发现与治疗前及常规康复组比较,减重训练组、肌电反馈组及联合治疗组下肢FMA评分、踝关节活动度及踝背伸时胫前肌iEMG均明显提高,协同收缩率则明显降低(P<0.05);并且联合治疗组患者下肢FMA评分[(30.4±2.8)分]、踝关节活动度[(15.3±3.0)°]及踝背伸时胫前肌iEMG[(114.0±27.0)mVs]、协同收缩率[(0.07±0.05)%]亦显著优于减重训练组及肌电反馈组(P<0.05)。 结论肌电生物反馈联合减重平板训练对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具有协同作用,能进一步增强患者下肢肌力、改善协同收缩率、提高康复疗效,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情绪稳定性与认知作业静态肌电及皮温的关系。方法:98名飞行学员完成Sternberg双重作业,分别记录静态肌电和皮温。在完成60h飞行训练后进行飞行学员情绪稳定性效标评定。分析情绪稳定性效标与静态肌电和皮温的关系。结果:用飞行情绪稳定性评定量表的3个分效标(一般外显焦虑,飞行前紧张,飞行操作稳定性)分别将被试分为相应的高情绪稳定性组肌电与低情绪稳定性组,3个高情绪稳定性组的肌电(0.026±0.011),(0.027±0.012),(0.025±0.008)V与低情绪稳定性组(0.036±0.012),(0.032±0.008),(0.032±0.005)V相比呈一致性降低,且多达到统计学显著水平(F=5.270,P=0.030;F=1.803,P=0.189;F=8.792,P=0.006),皮温未见一致性变化,统计学检验不显著。结论:在Sternberg双重作业紧张情境中,高情绪稳定性个体肌肉紧张程度较低,但皮温在两类个体间无一致性规律。可能与不同生理指标对情绪反应的敏感性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肌电训练康复仪对提高残肢者残端肌电发放功能的康复机制.方法利用肌电训练康复仪,通过对残肢者残端训练时指示灯的颜色变化作为反馈信号,显示肌电发放已达到水平.结果实验表示,受试者通过康复训练,肌电发放功能显著提高,训练1次,肌电拮抗情况均有改善.训练5~6次后,由反向拮抗转为正常.10次以后,肌电发放趋于正常.结论残端肌电发放不良者,肌电训练康复仪的康复治疗作用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探讨应用不同频率、不同腹肌电刺激的反馈式呼吸电刺激训练对腹肌功能、膈肌功能和呼吸效率的影响。 方法:募集15例中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在同一周内分别随机进行30Hz下腹肌、30Hz腹直肌、50Hz下腹肌、50Hz腹直肌刺激的反馈式呼吸电刺激训练。呼吸电刺激训练主要由膈神经和腹肌电刺激、呼吸反馈、腹式呼吸三个部分组成。膈神经和腹肌电刺激:有两个交替输出的电流通道,A通道输出双向对称方波,频率30Hz,脉宽为0.5ms,刺激膈神经;B通道输出低频调制中频正弦波,载波频率4kHz,调制波频率在30Hz或50Hz,刺激下腹肌(腹股沟中点上2cm)或脐旁水平2cm处的腹直肌。在平静状态时和训练的第15min分别检测下腹肌肌电、腹横肌厚度、膈肌活动度、潮气量、死腔通气等指标。 结果:30Hz、50Hz下腹肌和腹直肌刺激后下腹肌肌电和厚度明显增加,且50Hz下腹肌刺激较其他三组下腹肌肌电和腹横肌增厚率大,且差异显著。30Hz、50Hz下腹肌和腹直肌刺激后膈肌活动度、潮气量明显增加,死腔通气明显减少,且50Hz下腹肌刺激较其他三组刺激膈肌活动度和潮气量大,差异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反馈式呼吸电刺激训练可以增加腹肌收缩,提高膈肌活动度和呼吸效率。  相似文献   

16.
背景:目前研制的肌电假手控制的灵敏度和准确率欠满意,而且肌电控制假肢的肌肉也易疲劳,影响假手操作。目的:探讨肌电手生物反馈训练的最佳方法及其效果评定。设计:前后对照试验。单位: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康复科、北京假肢厂。对象:北京积水潭医院康复科门诊就诊的上肢截肢后要求装配肌电假手的患者14例,共16只肌电手;男11例,女3例;年龄(25&;#177;8.69)岁。方法:肌电手生物反馈训练分为基础电信号训练、视觉反馈训练和日常生活能力(ADL)训练。训练时间为4~6周。主要观察指标:肌电假手功能评定结果。结果:16只肌电手能按照截肢者的意愿开手/闭手和旋腕的动作,完成穿衣、洗漱、进餐、写字等ADL功能。结论:欲使肌电手达到预期设定的目标,训练有两个关键:一是寻找残肢肌肉的最强肌电信号;二是不断强化生物反馈过程,使视觉和肌电手的动作协调自如。  相似文献   

17.
本实验对25例手术病人,其中胃癌根治术15例、乳癌根治术10例,进行生物反馈放松训练,观察其对手术病人心理-生理反应及康复的影响。结果表明,心理反应观察五项内容,其中四项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训练组的肌电值在手术应激下与基础肌电值相比呈显著下降趋势,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而对照组的肌电值在手术应激下与基础肌电值相比呈明显升高趋势,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术后康复状况训练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  相似文献   

18.
杜静  王悦  王雨生 《护士进修杂志》2011,26(22):2042-2043
目的探讨咀嚼肌功能训练辅助矫治开殆患者的效果。方法对18例开[牙合]合患者在肌训练前及训练3个月后进行肌电检查,评价训练前后咀嚼肌肌电活动的变化情况。结果训练前后两组肌电变化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训练后肌电活动均高于训练前(P〈0.05,P〈0.01)。结论肌训练有效提高了咬肌收缩,改善了咀嚼功能,对开[牙合]患者的矫治效果有利,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肌电生物反馈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35例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分为磁刺激组、肌电反馈组及观察组,每组45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干预(包括主动训练、被动训练及抗阻训练等),磁刺激组在此基础上辅以低频rTMS治疗,肌电反馈组辅以肌电生物反馈训练,观察组则辅以rTMS及肌电生物反馈训练。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检测3组患者皮质潜伏期、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同时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上肢部分及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对患者上肢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定。 结果 治疗后磁刺激组、肌电反馈组及观察组皮质潜伏期、CMCT均较治疗前明显缩短;观察组皮质潜伏期[(23.5±1.1)ms]、CMCT[(11.2±0.8)ms]亦较磁刺激组、肌电反馈组明显缩短(P<0.05)。治疗后3组患者上肢FMA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并且观察组上肢FMA评分[(39.8±6.3)分]亦显著高于磁刺激组、肌电反馈组水平(P<0.05),肌电反馈组上肢FMA评分[(33.8±6.7)分]亦显著高于磁刺激组水平(P<0.05)。治疗后3组患者偏瘫侧腕屈肌MAS评级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观察组腕屈肌MAS评级亦显著优于磁刺激组及肌电反馈组水平(P<0.05)。 结论 在常规干预基础上辅以rTMS或肌电生物反馈训练均可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受损功能,如rTMS与肌电生物反馈训练联用则具有协同作用,能进一步提高康复疗效,有利于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全面恢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开展飞行员智能身心反馈控制训练的经验。方法运用HC-SXZ-BZ系统,采用"教学-实践-应用"模式,对65名飞行员进行智能身心反馈控制训练。结果 35名受训者掌握了全部16种身心放松方法,30名受训者掌握了10种以上身心放松方法,所有受训者均应用身心放松方法缓解了身心疲劳。结论运用HC-SXZ-BZ型智能身心反馈训练系统开展飞行员身心反馈控制训练,使飞行员掌握身心放松方法,可以有效地缓解飞行疲劳和心理压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