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流行性出血热病后随访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我隆 《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1982,(3)
伴有肾脏综合征的流行性出血热(HFRS),病后仍常有较多的残留症状,因此必须长期作随访观察。作者根据HFRS不同病型和病后不同时间(1、3、6、9~12月,2~3年,6~8年)的242例患者,对其残留的临床症状特征进行动态随访调查。在上述不同时期分别进行常规及实验室 相似文献
2.
流行性出血热病后若干残余损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龙宝光 《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1986,(5)
流行性出血热(EHF)也称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是由本病病毒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急性传染病。临床痊愈后,大多数学者认为肾脏功能已无明显损害,但有人指出肾功能的恢复可较慢。一般不留后遗症,仅极个别有后遗垂体功能低下。然而,近些年来经近期和远期随访研究的有关资料表明,在临床症状消退和尿沉渣镜检阴性的出院者中仍可见有明显而顽固的肾功能改变,恢复期可长达7个月~5年,甚至有超过8~10年仍未恢复者。本文就EHF病后的若干残余损害问题,作一综合介绍。 相似文献
3.
用ELISA法测定了47例病后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患者特异性IgA、IgE、IgG、IgM抗体水平,同时用血凝抑制试验(HI)作血清学分型.病后1~6年的病例4种特异性抗体检出率分别为76.58%,68.09%,97.87%,36.17%;抗体几何平均滴度分别为18.99,18.35,107.00,10.83;HFRS—IgA在病后第4年、HFRS-IgE及IgM在第3年后检出车及滴度水平均明显下降,HFRS—IgG在第5年后滴度水平明显下降.特异性IgA与IgG抗体总的同时检出率为76.59%.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我国分离的EHF病毒适应A-549细胞制作的抗原片,应用IFAT法对EHF患者病后血清中特异性抗体持续时间作了调查。共调查了123份血清,阳性64份,阳性率52.03%,其中70%以上病人病后4年之内血清中含有特异性抗体,5年以后明显下降,20~22年尚有31.82%,可检出特异性抗体;病后4年之内阳性血清中有40%滴度在1:40以上,高者大于1:640, 5年之后滴度明显下降,此后维持在较低的水平。 相似文献
5.
本组查阅12例,死亡1例。此病发病率在我地区逐年上升,且来我院就诊多为中晚期病人即休克期及少尿期,因发热期多在县级以下医院就诊。来我院就诊者:发热期2例,低血压休克期1例,少尿期9例。结合临床实践,浅谈流行性出血热的患者的护理。 相似文献
6.
郑金国 《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1993,(5)
作者观察了既往无胃肠道病史的18~40岁的肾综合征出血热恢复期患者42例,并在出院后进行了6个月的随访,内容包括临床观察、胃分泌机能、胃十二指肠镜检查和胃粘膜活检。 82%病后患者未提供上腹疼痛和消化不良的主诉,18%有胃损害的临床表现。胃分泌机能测定(五肽胃泌素刺激试验和胃内蛋白水解作用测定),54%恢复期患者胃酸过少和消化能力抑制,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胃十二指肠镜检查呈胃弥漫性炎症的特征,个别有粘膜下出血。66%的患者缺乏可见的内窥镜图像变化。 相似文献
7.
对47例流行性出血热(EHF)患者应用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抗原再次攻击后观察IgE,嗜酸粒细胞和临床变化以及EHFV抗原的皮试反应和皮窗试验中细菌渗出情况。结果发现EHFV抗原注射前后嗜酸粒细胞和血压等无明显变化;抗原注射前IgE正常的13例,注射后7例(53.83%)超出正常范围。皮试结果15min阳性14.8%,6h阳性57.44%,24~48h阳性8O.89%。皮窗试验淋巴细胞渗出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外单核细胞增高例数亦明显高于对照组。抗原组有3例嗜酸粒细胞增高。以上结果说明EHFV抗原再次攻击后可以出现Ⅰ、Ⅲ、Ⅳ型变态反应,但绝大多数为Ⅳ型变态反应。对以上各型变态反应在EHF发病中的作用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9.
用ELISA法测定了47例病后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特异性IgA,IgE,IgG,IgM抗体水平,同时用血凝抑制试验作血清学分型。病后1-6年的病例4种特异性抗体检出率分别为76.58%,68.09%,97.87%,36.17%;抗体几何平均滴度分别为18.99,18.35,107.00,10.83;HFRS-IgA在病后第4年,HFRS-IgE及IgM在第3年后检出率及滴度水平均明显下降,HRFS- 相似文献
10.
流行性出血热感染遍及世界各地,已在亚洲、欧洲、美洲和非洲得到证实。近几十年来。本病在我国的疫情上升,疫区扩大,随着病原学研究的飞快发展,流行病学的认识不断得到进步。 相似文献
11.
流行性出血热患者医院感染调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1986~1992年7年间346例流行性出血热住院患者医院感染情况进行了回顾性调查。医院感染率为18.5%。感染多发生于出血热少尿期、重型及危重型患者。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消化道最常见。感染者中病死率为23.44%,非感染者病死率为1.42%(P<0.01)。并就主要危险因素进行了单因素分析 相似文献
12.
13.
流行性出血热病人有明显的心血管系统紊乱。以心肌收缩功能受损及血管张力降低为特点的改变,在病程早期即可出现。重型病例可出现低血压甚至严重的休克,病程中除血管张力降低外,尚能观察到血压增高的阶段。虽然血循环的紊乱是本病临床上的一个严重问题,但对于血液动力学的改变尚缺乏 相似文献
14.
15.
《预防医学论坛》1995,(2)
2887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经皮肤粘膜感染的实验研究/毕鹏(安徽医科大学流行病学教研室).…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一1994 .5(5)一358一360 用流行性出血热病毒野鼠型毒株一陈株感染实验动物.以眼结合膜组的感染率最高.经皮肤真皮破损感染组次之,经皮肤表皮破损感染组更次之。提示对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经不同皮肤粘膜部位传播途径的预防重点顺序。2888流行性出血热病毒乙。株引起的细胞融合及其形态特点/叶克龙(上海医科大学流行病学教研室》二/,/中国公共卫生学报/中华预防医学会一1994.13(3).一129~131 实验结果表明:流行性出血热汪HF)病毒z:… 相似文献
16.
裘学昭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1985,(4)
流行性出血热(EHF)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自1978年李镐汪等首次分离到朝鲜出血热(KHF)病毒以来,近几年在国内外均有重大突破,为本病在病原学、血清学及防治工作的研究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尤其在病原学、血清学研究上更为显著。就这方面简要介绍如下。一、病原学研究:动物方面:首先由李镐汪等采用EHF病人恢复期血清,用间接免疫荧光方法检查疫区黑线姬鼠脏器组织冰冻切片标本,发现肺、肾组织细胞浆中呈现荧光颗粒,将此阳性组织感染非疫区黑线姬鼠,反复传代,获得了能稳定传代并能增殖的毒株,经特异性检查确认分离到KHF病毒。我国于 相似文献
17.
于守汎 《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1993,(1)
在俄罗斯的远东与其邻近地区,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重型患者的发生率高,常发生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其中肺水肿虽发病率低,但病情危重。近7年来作者对8例患者进行了观察,其中男7例,女1例,年龄为35.3±5.1岁。全部患者均有HFRS的典型症状:发热(38~39℃)、寒战、头痛、乏力、肌肉和关节痛,以及出血性皮疹、腰痛和少尿等。于病后5.O±O.85天住院。经免 相似文献
18.
刘志敏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1988,(11)
临床上常见流行性出血热(以下简称出血热)患者伴有心电图异常表现,此变化是否具有特异性、抑或是偶然的伴发现象,还是病理改变的必然结果?心电图异常改变的原因究竟如何,这是临床工作者颇为关注的问题.值此,仅就我院71例出血热患者的心电图情况予以报告。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流行性出血热的发病规律及其预防措施。方法采用Visual Foxpro 6.0和SPLM1.0(for windows)统计软件对统计期内流行性出血热出院患者统计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论流行性出血热患者发病有一定的季节趋势,并且与性别、职业、年龄有关。老年患者误诊率较高。流行性出血热患者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治疗效果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