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7 毫秒
1.
西北地区脑炎脑膜炎症候群病原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西北地区脑炎脑膜炎症候群病原谱及分布特征.方法 于2009年1月1日至2011年3月31日,在甘肃省、青海省、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相关医疗机构,选择569例具有脑炎脑膜炎症候群相关临床症状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有515例采集到标本,共计1514份.检测患者血液和脑脊液标本中乙型脑炎病毒(JEV)、肠道病毒(包括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肠道病毒71型)、腮腺炎病毒、单纯疱疹病毒(HSV)等的IgM抗体;同时,检测患者血液和脑脊液标本中脑膜炎奈瑟菌(Nm)、b型流感嗜血杆菌(Hib)、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猪链球菌、大肠杆菌、隐球菌等.分析各类病原在不同地区、时间、年龄段的检出情况.结果 在报告的患者中有16例检出病原细菌,检出率为3.65%,其中以肺炎链球菌为主(7例,占43.75%);有132例检出病毒,检出率为27.05%,以肠道病毒和HSV为主,分别为44例(33.33%)、42例(31.82%);病毒检出率呈季节趋势,均在每年6-11月为高峰,肠道病毒检出集中在7-9月,检出24例;HSV集中在6-8月,检出11例;腮腺炎病毒集中在7-12月,检出25例;未发现检出细菌具有明显的时间分布;肠道病毒和HSV主要分布在甘肃和青海,检出70例;腮腺炎病毒主要分布在甘肃,检出24例;JEV仅在甘肃有分布,检出20例;病毒病原在各年龄阶段均有检出,其中肠道病毒和腮腺炎病毒均以0 ~14岁人群检出为主,分别检出42和17例;JEV主要在15岁以上人群中检出,在20例中检出13例.结论 我国西北地区急性脑炎及脑膜炎的主要病原体是病毒,15岁以下儿童脑炎脑膜炎患者的主要病原为HSV、腮腺炎病毒. 相似文献
2.
濮阳市脑炎脑膜炎症候群细菌性病原谱监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对濮阳市脑炎脑膜炎症候群病例的监测,了解其病原谱构成,为国家建立实验室高通量、快速检测技术平台和传染病防控提供快速、科学、准确的检测数据.方法 对疑似细菌性脑炎脑膜炎病例采集血液和脑脊液标本进行实验室脑膜炎奈瑟菌、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猪链球菌、大肠杆菌、新型隐球菌等7种病原菌分离、培养和...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高原地区脑炎脑膜炎症候群病例病原种类及其流行特征。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1年12月在青海省妇女儿童医院和青海红十字医院就诊的≤14岁脑炎脑膜炎症候群病例基本信息及临床信息,对所有脑脊液标本进行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奈瑟球菌等8种细菌的培养鉴定以及乙脑病毒等4种病毒的核酸检测。结果共有254例脑炎脑膜炎病例脑脊液标本进行了实验室检测,共检出阳性菌株21株,细菌检出率为8.27%;以金黄色葡萄球菌、结核杆菌检出率最高,各占整个阳性标本的23.81%;其次为大肠杆菌和隐球菌,各占阳性标本的19.05%;另检出肺炎链球菌和脑膜炎奈瑟球菌,分别占阳性标本的9.52%和4.76%;病毒核酸检测阳性19份,病毒检出率为7.48%,主要为肠道病毒,共15份,占整个阳性标本的78.95%,检出腮腺炎病毒和单纯疱疹病毒核酸阳性各2份,各占阳性标本的10.53%。结论高原地区脑炎脑膜炎症候群仍以细菌感染略占优势,而肠道病毒引起的脑炎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2009-2018年甘肃省脑炎脑膜炎症候群病原谱变迁规律及主要病原的流行特征,为相关疾病防控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利用2009-2018年甘肃省脑炎脑膜炎症候群哨点监测数据,对症候群病原构成及主要病原分布特征进行描述分析。结果 2009-2018年甘肃省脑炎脑膜炎症候群病原构成以病毒(93.27%)为主,包括乙脑病毒、肠道病毒、单纯疱疹病毒与腮腺炎病毒,乙脑病毒与肠道病毒构成比总体呈上升趋势(P均<0.001)。乙脑病毒感染分布集中于40岁以上(66.92%)的农民(68.46%),以陇南地区(91.80%)高发,流行于夏秋季,8月份达到检出高峰;肠道病毒感染以男性居多,好发于15岁以下(81.51%)的学生(57.98%),流行于6-9月份,其中7月份、9月份检出阳性病例较多。结论 甘肃省脑炎脑膜炎症候群病原构成以病毒为主,乙脑病毒与肠道病毒构成比总体呈上升趋势,且两者流行特征存在差异,应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开展相关疾病防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梅州市急性脑炎脑膜炎症候群病原谱构成和人群年龄构成特征,为脑炎脑膜炎症候群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梅州市监测点2012年报告的脑炎脑膜炎等相关病例采集急性期血清、咽拭子和脑脊液样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PCR、细菌培养等方法检测乙脑病毒、肠道病毒(EV、柯萨奇病毒)、单纯疱疹病毒、腮腺炎病毒、巨细胞病毒、腺病毒,脑膜炎奈瑟菌、b型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猪链球菌、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新型隐球菌、恙虫病立克次体。结果共采集53例病例83份样本,其中血清29份、咽拭子38份、脑脊液16份,检出阳性29份,其中单纯疱疹病毒阳性7份、腮腺炎病毒阳性2份、腺病毒阳性1份、巨细胞病毒阳性2份、肠道病毒(EV、柯萨奇病毒)阳性9份、脑膜炎奈瑟菌阳性3份、新型隐球菌阳性1份、恙虫病立克次体阳性4份。53例脑炎脑膜炎病例中实验室确诊29例,其中确诊病毒性脑炎21例,占72.42%;确诊细菌性脑膜炎4例,占13.79%;确诊恙虫病脑炎4例,占13.79%。在29例脑炎脑膜炎确诊病例中,以〈15岁儿童为主,占62.07%(18/29)。结论肠道病毒(EV和柯萨奇病毒)和单纯疱疹病毒是引起梅州市病毒性脑炎的主要病原,脑膜炎奈瑟菌是引起脑膜炎的主要病原。今后应加强肠道病毒性脑炎、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和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病例的监测和防控。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华南地区急性脑炎及急性脑膜炎的发病强度、病原谱和流行病学特征,为急性脑炎、脑膜炎的临床诊治和预防控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在广西贵港市建立涵盖市辖区、桂平市和平南县的急性脑炎、脑膜炎流行病学监测网络,按照筛检标准评估疑似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采样,对标本开展细菌学培养和10种常见病毒检测。结果 2007年5月—2008年10月监测期内,共评估急性脑炎及急性脑膜炎症候群病例 883例,死亡 41例,细菌学培养和PCR检测发现存在肺炎链球菌、流脑、Hib、猪链球菌等致病菌,病毒学检测发现肠道病毒、腮腺炎病毒和乙脑病毒是病毒性脑炎脑膜炎的主要病原,贵港市确诊的细菌性、病毒性脑炎脑膜炎年均发病率分别为0.92/10万和6.42/10万,细菌性、病毒性脑炎脑膜炎均以夏秋季多见,10岁以下儿童为主,职业分布细菌性脑炎脑膜炎以散居儿童和农民为主,分别占48.65%和29.73%,病毒性脑炎脑膜炎以散居儿童和学生为主,分别占59.64%和21.08%。结论 广西贵港市急性脑炎脑膜炎病例以病毒性感染占多数,病原诊断的细菌性脑炎脑膜炎发病率处于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7.
急性脑膜炎/脑炎症候群(AMES)是一组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引起急性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感染性疾病。起病急,病程凶险,病死率高,常留有严重后遗症,多发生于〈15岁儿童。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2016-2018年中山市急性脑炎脑膜炎症候群(AMES)监测病例的流行特征及病原谱构成,为指导中山市急性脑炎脑膜炎防控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 制定中山市AMES监测方案,通过实验室检测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AMES病例及病原学分布。结果 AMES病例基本情况:1643例中,男、女性别比为1.6[DK]∶1。各年龄段均有病例,<15岁的病例占58.5%,其中<2岁的婴幼儿占24.2%,2~4岁组占21.4%;职业以散居儿童为主占42.2%;月份分布以3-7月为发病高峰,占53.7%。病原体阳性检出率11.1%,其中病毒类占69.4%,EB病毒最高(2.4%);细菌类占30.6%,肺炎链球菌和念珠菌最高(均0.9%)。病原体阳性率较高月份分别是:EB病毒1-5月,肠道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4-7月,肺炎链球菌11月。感染年龄分布:病毒感染阳性率较高为<5岁组;脑膜炎奈瑟菌和溶血性猪链球菌阳性率较高为>30岁组,大肠埃希菌阳性率较高的为<1岁。结论 2016-2018年中山市AMES病例以低年龄组的散居儿童为主,以病毒类病例占多数,实验室确诊率偏低,应加强监测系统建设,以减少漏诊和误诊。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急性脑炎/脑膜炎的流行特征与病原谱,为全国范围内开展类似研究提供重要的现场依据。[方法]随机选取石家庄市5个县为项目县,选择其中的6所医院为监测试点医院,开展疑似脑炎/脑膜炎病例报告、登记工作、个案调查、实验室检测工作。[结果]2007年5月~2010年3月累计报告急性脑炎/脑膜炎患者631例,年发病率为9.87/10万,年病死率为0.22%。病例的男女性别比为1.51:1,平均年龄11.71岁,81.62%的病例小于15岁,城乡分布比为1:1.74,各月都有病例发生,但3~11月相对较多。38.99%病例接种过乙脑、流脑、Hib疫苗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78.92%的病例在标本采集前使用了抗生素。82.52%的实验室确诊监测病例为病毒性脑炎/脑膜炎,病原谱的前5位依次为肠道病毒、乙脑病毒、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检出实验室确诊的细菌性脑炎/脑膜炎病例的主要病原为肺炎链球菌、Hib、奈瑟氏球菌,其中Hib导致的脑膜炎首次在河北省检出。新型隐球菌是真菌性脑炎/脑膜炎的主要致病菌。[结论初步了解了急性脑炎/脑膜炎的流行特征与病原谱。对于进一步研究急性脑炎/脑膜炎及其他症状群的流行病学监测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为全国的疾病症状监测及相应疾病的预防控制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濮阳市细菌性脑炎脑膜炎症候群监测结果,了解疾病流行特征及病原谱构成。方法对3所哨点医院报告的细菌性脑炎脑膜炎症候群病例开展流行病学调查,采集脑脊液、血液和临床分离菌株,对脑脊液和血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对病原菌进行鉴定。结果470例监测病例中,127例检出病原菌,病例病原确诊率为27.02%;人群分布以3岁以下散居儿童为主,男女性别比为1.81:1,春季和秋季为发病高峰,抗生素的应用对病原菌检出率有明显影响(χ2=7.6,P<0.01);分离鉴定病原27种,主要病原构成比分别为:肺炎链球菌32.28%、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11.81%、无乳链球菌7.09%、脑膜炎奈瑟氏菌4.72%、流感嗜血杆菌4.72%。结论2010-2018年濮阳市细菌性脑炎脑膜炎症候群病原构成以肺炎链球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无乳链球菌、脑膜炎奈瑟氏菌为主。自2015年首次分离出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以来,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无乳链球菌和脑膜炎奈瑟氏菌伴随肺炎链球菌成为近年来引起该市细菌性脑炎脑膜炎的优势流行菌株。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复查脑脊液(CSF)对CSF白细胞数>1000×106/L的病毒性脑炎、脑膜炎鉴别诊断的意义。方法将51例CSF白细胞数>1000×106/L的病毒性脑炎、脑膜炎作为试验组,102例CSF白细胞数<1000×106/L的作为对照组;两组给予对症治疗,不用抗菌药物,试验组2~3 d内复查CSF,如果白细胞数、蛋白质下降,继续原方案治疗。结果两组病情、疗程、治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CSF白细胞数、蛋白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两次CSF白细胞数、蛋白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不用抗菌药物2~3 d内复查CSF,如果白细胞数、蛋白质下降支持病毒性脑炎、脑膜炎诊断,有助于鉴别诊断与抗菌药物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12.
摘要:目的 了解高原地区青海省脑炎脑膜炎症候群病例病原种类及其流行特征,探讨脑炎脑膜炎症候群的病原谱构成情况。方法 2009年9月-2011年12月,在青海省妇女儿童医院和青海红十字医院两家哨点医院采集脑炎/脑膜炎患者的脑脊液、全血、鼻/咽拭子、粪便等标本,用Real-time PCR方法对乙脑病毒、肠道病毒等4种病毒核酸检测和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奈瑟球菌等8种细菌培养鉴定。结果 收集329例病例,295份脑脊液均做了细菌和病毒学检测,细菌检出22株阳性菌株,阳性率7.46%,分布在50~岁组和2~岁组;病毒检出阳性18份,阳性率6.10%,分布在5岁以下儿童。检出的细菌依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结核杆菌、隐球菌和大肠杆菌、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奈瑟菌;病毒主要为肠道病毒,其次为腮腺炎病毒和单纯疱疹病毒。结论 提示青海地区脑炎/脑膜炎症候群病原谱以细菌为主,肠道病毒也不可忽视,5岁以下儿童及无疫苗预防的脑炎脑膜炎是防控的重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EB病毒性脑炎(Epstein-Barr virus encephalitis,EBE)临床特点及诊断依据。方法:通过多重PCR方法检测脑脊液确诊35例EBE和96例病原分别为肠道病毒(EV)、疱疹病毒(HSV)Ⅰ、Ⅱ型或巨细胞病毒(CMV)脑炎患儿,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EBE脑脊液恢复时间、IgG蛋白定量和热程与其它病毒性脑炎比较,差异显著(P<0.05);EBE在头痛和惊厥发作持续时间上与其他病毒性脑炎无明显差异(P>0.05);在中枢神经系统影像学和脑脊液改变方面,EBE与HSV脑炎相似,但较其它病毒性脑炎改变明显,差异显著(P<0.05)。结论:EBE对中枢神经系统损害较重,临床上具有易迁延特点,免疫性损害可能是EBE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研究结核性脑膜炎脑脊液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腺苷脱氨酶(ADA)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电化学发光法(ECLI)检测NSE的水平,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MMP-9的水平,用速率法检测ADA水平。结果结核性脑膜炎组患者脑脊液中NSE、MMP-9和ADA的急性期水平分别为(16.5±5.2)μg/L(、72.6±20.5)ng/ml和(13.4±5.1)U/L,恢复期水平分别为(6.3±2.4)μg/L(、13.2±3.7)ng/ml和(5.9±2.3)U/L;重症脑膜炎组3项指标分别为(27.9±12.3)μg/L、(94.5±26.7)ng/ml和(16.1±8.3)U/L,轻症脑膜炎组3项指标分别为(12.4±4.1)μg/L、(60.8±17.9)ng/ml和(10.0±3.5)U/L;3项指标急性期水平均明显高于其恢复期和对照组(P<0.01);重症组3项指标明显高于轻症组,轻症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脊液中NSE、MMP-9和ADA3项联合检测对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17.
Tuberculous meningitis in adults in Turkey: epidemiology,diagnosis, clinic and laboratory [corrected
Hoşoğlu S Geyik MF Balik I Aygen B Erol S Aygencel SG Mert A Saltoğlu N Dökmetaş I Felek S Sünbül M Irmak H Aydin K Ayaz C Kökoğlu OF Uçmak H Satilmiş S Sümbül M 《Europe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2003,18(4):337-343
A retrospective study was performed to assess the epidemiology, diagnosis, clinic, and laboratory of the patients with tuberculous meningitis (TBM) in a multicentral study. The medical records of adult cases with TBM treated at 12 university hospitals throughout Turkey, between 1985 and 1998 were reviewed using a standardized protocol. The diagnosis of TMB was established with the clinical and laboratory findings and/or microbiological confirmation in cerebrospinal fluid (CSF). The non-microbiologically confirmed cases were diagnosed with five diagnostic sub-criteria which CSF findings, radiological findings, extra-neural tuberculosis, epidemiological findings and response to antituberculous therapy. A total of 469 patients were included in this study. Majority of the patients were from Southeast Anatolia (164 patients, 35.0%) and (108 patients, 23.0%) from East Anatolia regions. There was a close contact with a tuberculous patient in 88 of 341 patients (25.8%) and with a tuberculous family member in 53 of 288 patients (18.4%). BCG scar was positive in 161 of 392 patients (41.1%). Tuberculin skin test was done in 233 patients and was found to be negative in 75. Totally 115 patients died (24.5%) of whom 23 died in 24 hour after admittance. The diagnosis was confirmed with clinical findings and CSF culture and/or Ziehl–Nelson staining in 88 patients (18.8%). Besides clinical criteria, there were three or more diagnostic sub-criteria in 252 cases (53.7%), two diagnostic sub-criteria in 99 cases (21.1%), and any diagnostic sub-criteria in 30 patients (6.4%). Since TBM is a very critical disease, early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may reduce fatal outcome and morbidity. 相似文献
18.
脑脊液置换联合鞘内注药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髓液置换联合鞘内注药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8年9月-2010年9月,收治的结核性脑膜炎患者86例,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2组患者均给予抗结核和保肝以及激素和脱水剂等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脑脊液置换与鞘内给药的联合治疗,对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等相关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均显著提高,分别高达72.09%和90.70%;而无效率则显著降低,仅为9.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此同时,观察组的发热、头痛、脑膜刺激征消失时间;压力、脑脊液细胞和脑脊液蛋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髓液置换联合鞘内注药治疗结核性脑膜炎,其疗效确切,效果显著,是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较为理想的综合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9.
M. Maillet T. De Broucker A. Mailles P. Bouzat J.P. Stahl 《Médecine et maladies infectieuses》2018,48(6):396-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