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应用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技术(IVUS-VH)分析稳定型心绞痛(SAP)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冠状动脉斑块成分特征。方法 2014年2月—2015年1月心内科诊断及冠心病患者120例,其中SAP患者60例,ACS患者60例,完成冠状动脉造影(CAG)之后,对罪犯病变进行血管内超声检查,保存普通灰阶图像和虚拟组织学超声数据,分析斑块的虚拟组织学特点。结果 ACS组易损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SAP组(81.7%vs.30.0%,P<0.01)。ACS组普通灰阶超声斑块偏心指数(EI)和血管重构指数(R1)大于SAP组(t=-2.985、-3.047,P<0.01),说明ACS组罪犯病变偏心斑块居多,血管重构以正性重构为主。在斑块成分组成上,ACS组以纤维脂质成分(黄色)和坏死成分(红色标记)为主,而SAP组以纤维成分(绿色)和钙化成分(白色标记)为主。结论IVUS-VH在检测不稳定斑块方面有着很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通过使用IVUS-VH对病变进行分析,有可能会改变冠脉介入治疗的现状。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脂和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IVUS-VH)学评价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和稳定性心绞痛(SA)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方法:对44例ACS患者及22例SA患者行IVUS-VH分析,并对其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脂蛋白a[LP(a)]进行测定,计算LDL-C/HDL-C比值,分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坏死核心(NC)所占的比例与LP(a)、LDL-C/HDL-C的相关关系。结果:ACS组斑块中NC和钙化组织比例明显高于SA组(t=4.669、9.894,P<0.001),而纤维组织及纤维脂肪组织则明显低于SA组(t=7.184、5.290,P<0.001)。ACS组患者血清LDL-C/HDL-C、LP(a)水平高于SA组患者(t=3.512、19.139,P<0.001)。ACS组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NC比例与血清LP(a)水平有显著的相关性(r=0.549,P<0.001)。结论:LP(a)可能代替IVUS-VH帮助了解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IVUS-VH)技术探讨冠心病(CHD)合并糖尿病(DM)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特点及其与糖化血红蛋白(HbA1c)、糖化血清蛋白(GA)的相关性。方法 对53例CHD合并DM患者及49例不合并DM的CHD患者冠状动脉进行IVUS-VH检查,分析两组斑块的性质及其与临床GA、HbA1c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CHD合并DM患者易损斑块发生率显著高于不合并DM的CHD患者(36.7%∶14.5%,P<0.05),斑块组成以纤维脂肪组织和坏死成分为主,而不合并DM的CHD患者斑块纤维成分和钙化成分较高。GA水平与纤维脂肪组织呈正相关(r=0.018,P<0.05),明显优于HbA1c。结论 CHD合并DM患者易损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不合并DM的CHD患者,且斑块成分不同。GA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相关。  相似文献   

4.
《上海医学》2007,30(Z1)
目的应用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成像技术(IVUS-VH)对比研究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非罪犯冠状动脉斑块以及罪犯冠状动脉中非血流限制节段斑块的特点,为进一步指导治疗提供重要的临床资料。方法入选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51例,所有患者非罪犯冠状动脉以及罪犯冠状动脉中的非血流限制节段均经血管内超声证实冠状动脉狭窄<50%,应用IVUS-VH技术对所获得的超声射频数据进行组织重建。结果稳定型心绞痛患者2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26例,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1例,急性心肌梗死3例。研究的非罪犯冠状动脉累及前降支28例,回旋支9例,右冠状动脉14例;罪犯冠状动脉中非血流限制节段累及前降支21例,回旋支16例,右冠状动脉17例,所研究的冠状动脉血管节段平均长度为(25±11) mm。入选患者被分为稳定型心绞痛(AP)和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两组,在两组间,斑块负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2.78±11.40)%比(37.43±10.92)%,P>0.05]。不同冠状动脉斑块成分平均组成比为:钙化(0.98%±0.88)%,坏死核心(10.25±6.5)%,纤维(70.12±8.9)%,纤维脂肪(18.43±6.9)%。ACS组非罪犯冠状动脉斑块中平均的坏死核心量明显大于AP组[(14.46±6.5)%比(7.54±5.7)%,P<0.05],在罪犯冠状动脉的非血流限制节段也得出相同的结论[(15.46±8.5)%比(7.60±6.2)%,P<0.01]。与ACS组相比,无论在非罪犯冠状动脉中还是在罪犯冠状动脉非血流限制节段中,AP组冠脉斑块纤维含量均更大一些[非罪犯冠脉斑块(69.97±9.6)%比(61.56±8.9)%,P<0.01;罪犯冠状动脉非血流限制节段斑块:(65.97%±9.1)%比(59.32±8.5)%,P<0.05]。在非罪犯冠状动脉中两组间钙化成分的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8±1.20)%比(0.94±0.84)%,P>0.05];然而在罪犯冠状动脉非血流限制节段中ACS组冠状动脉斑块钙化成分的含量则更大[(8.64±1.42)%比(1.67±1.09)%,P<0.01]。两组间无论是非罪犯冠状动脉中还是罪犯冠状动脉非血流限制节段中,斑块的纤维脂肪含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非罪犯冠脉斑块:(20.47±7.3)%比(18.87±6.9)%, P>0.05:罪犯冠状动脉非血流限制节段斑块:(25.47±8.3)%比(23.87±7.1)%,P>0.05]。根据IVUS-VH检查结果,按冠状动脉斑块的特征把入选患者分为稳定斑块组和不稳定斑块组,两组进行6个月临床随访。结论应用IVUS-VH研究显示,在非罪犯冠状动脉及在罪犯冠状动脉非血流限制节段中,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斑块组成明显不同。坏死核心的含量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斑块显著增大,然而稳定型心绞痛斑块组成则以纤维成分为主。IVUS-VH影像模式的应用对于识别亚临床高危斑块以及监测它们的自然史有很大的帮助,为急性冠状动脉事件发生之前检出易损斑块提供可靠的临床依据,从而进一步指导我们进行早期的临床干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及稳定型心绞痛(SA)患者外周血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SCF)、C 反应蛋白(CRP)的水平与斑块形态特征的关系以及介入治疗后的变化。方法62例患者分为ACS组35例,SA组27例。分别采用速率散射光比浊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所有患者介入治疗前后外周血MMP-9、M-SCF、CRP的浓度。根据冠脉造影斑块形态特征将冠脉斑块分为Ⅰ、Ⅱ、Ⅲ型。根据超声特点将颈动脉斑块分为易损型和稳定型,比较ACS、SA患者斑块的型别及介入治疗前后MMP-9、M-SCF、CRP水平的变化。结果① 介入治疗前ACS组患者MMP-9、M-SCF、CRP水平高于SA组(P<0.05);②ACS和SA患者介入治疗前后MMP-9、M-SCF、CRP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ACS组患者冠脉斑块主要为Ⅱ型,颈动脉斑块主要为易损斑块,SA患者则冠脉斑块主要为Ⅰ、Ⅲ型,颈动脉斑块主要为稳定斑块;④不同斑块类型MMP-9、M-SCF、CRP浓度不同,冠脉斑块Ⅱ型较Ⅰ、Ⅲ型显著升高(P<0.05),颈动脉斑块中易损斑块较稳定斑块显著升高(P<0.05)。结论外周血MMP-9、M-SCF、CRP的水平和斑块特征与斑块的稳定性有关,对于冠脉事件有一定的预示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与高同型半胱氨酸(HHCY)血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不稳定性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 UAP)患者20例及稳定性心绞痛(stable angina pectoris,SAP)患者12例,行常规选择性冠脉造影和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IVUS-VH)检查,把斑块分为坏死核心(NC)、纤维脂肪组织(FF)、纤维组织(FT)和钙化组织(DC)4部分,分别描述其所占斑块负荷比例。同时测定血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HCY,分析HHCY与斑块性质的相关性。结果 UAP组血HCY水平高于SA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AP组斑块中NC明显高于SAP组(P=0.04),而FF显著低于SAP组(P=0.01),FT、DC 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HCY水平与斑块NC负荷呈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668,P<0.05),与FF呈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59,P<0.05)。结论 HHCY血症可能增加冠状动脉斑块易损性,HCY水平检测可协助IVUS-VH了解评估冠脉斑块易损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对拟诊为冠心病的患者行64排螺旋CT检查,血清免疫球蛋白E (IgE)和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检测,探讨其对冠脉斑块稳定性的预测价值。 方法 选择可疑及确诊的冠心病患者83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冠脉CT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冠脉CT未见粥样硬化者纳入对照组,其余患者根据病史及冠脉造影结果分为急性冠脉综合症组(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稳定型心绞痛组(stable angina pectoris,SAP),根据冠脉CT检查结果,再次分为易损斑块组、混合斑块组、稳定斑块组,记录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所有患者均行血清IgE和Hcy检测。 结果 ①易损斑块在ACS组的分布高于SAP组(P<0.05),稳定斑块在SAP组的分布高于ACS组(P<0.05)。②ACS组和SAP组Hcy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ACS组Hcy水平高于SAP组(P<0.05),ACS组、SAP组和对照组间IgE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易损斑块组、混合斑块组、稳定斑块组Hcy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且易损斑块组Hcy水平>混合斑块组>稳定斑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斑块组IgE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①冠脉CT可较准确地显示冠脉斑块的性质。②Hcy与冠状动脉斑块不稳定性关系密切,可反应冠脉斑块的不稳定性;IgE与冠状动脉斑块的稳定性无关。③Hcy结合冠脉CT对冠脉斑块的不稳定性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血浆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水平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及不良事件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对45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和35例稳定性心绞痛(SA)患者行冠脉造影(QCA)检查和IVUS-VH分析,同时行血浆LP-PLA2水平测定。结果:ACS组斑块坏死核心、钙化成分比例较SA组高(t=5.655,10.974,P<0.001)。ACS组患者冠状动脉病变处以正性重构为主,SA组以负性重构为主(χ2=40.555,P<0.001)。ACS组患者血浆LP-PLA2水平较SA组显著升高(t=2.934,P=0.004)。ACS和SA组患者随着Gensini积分增加,血浆LP-PLA2水平均逐渐增高(F=4.227,3.783,P<0.05)。ACS患者斑块中坏死核心比例与血浆LP-PLA2水平呈明显正相关(r=0.439,P=0.003)。结论:血浆LP-PLA2水平可用以评价斑块性质及冠脉狭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成像技术(VH-IVUS)分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冠心病)患者的斑块成分,并研究斑块性质与血清降钙素原(PCT)的相关性。方法 冠心病患者257例,其中稳定型心绞痛85例(SA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172例(ACS组),对照组120例,均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造影结果符合冠心病诊断标准的患者进一步行血管内超声检查,记录灰阶和VH-IVUS相关数据,检测患者血清中降钙素原、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分析其与斑块成分的相关性。结果 ①3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VH-IVUS结果显示,ACS组血管重塑指数、坏死核心(NC)、斑块偏心指数均高于S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斑块中纤维脂质(FF)与纤维组织(FT)比例均低于S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③ACS组患者血清降钙素原、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高于SA组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④在ACS患者,血清降钙素原水平与斑块中NC所占比例、血管重塑指数、斑块偏心指数呈正相关(r =0.650,P =0.024;r =0.622,P =0.016;r =0.629,P =0.023)。结论 ①ACS斑块多为偏心性斑块、斑块中NC比例较大,SA斑块多由纤维组织或纤维脂肪组织构成;②血清降钙素原、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斑块中NC所占比例、斑块偏心指数、血管重塑指数呈明显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比较不稳定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稳定心绞痛(stable angina,SA)和非冠心病对照患者血清妊娠相关性血浆蛋白-A (Pregnancy associated plasma protein A,PAPP-A)水平,及与冠脉狭窄程度、病变支数和冠脉斑块形态的关系,探讨PAPP-A水平变化在UA发病中的意义.[方法]记录入选者一般资料,测定UA(50例)、SA(45例)和对照组(30例)患者血清PAPP-A、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血糖、血脂水平;入选者根据造影冠脉积分将冠心病患者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病变组,按造影斑块形态分为Ⅰ、Ⅱ和Ⅲ型病变组.[结果]UA组PAPP-A水平明显高于SA与对照组患者(P< 0.01);UA与SA患者Ⅱ斑块数量为70%:20% (P< 0.01),Ⅱ型斑块病变组PAPP-A水平明显高于Ⅰ、Ⅲ型斑块病变组(P< 0.01);PAPP-A与CRP存在明显正相关(r=0.395,P=0.005),与年龄、血脂、血糖以及冠脉病变支数、冠脉狭窄程度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PAPP-A与冠脉不稳定斑块发生、发展有关,对预测冠心病患者冠脉斑块稳定性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利用血管内超声一虚拟组织学(intravascular ultrasound-virtual histology, IVUS-VH)评价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成分。方法对38例ACS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angiography,CAG)检查发现91处狭窄程度≥50%的粥样硬化斑块,同时对91处病变行IVUS—VH检查,识别其中的纤维成分(fibrous,F)、纤维脂质成分(fibro—fatty,FF)、坏死核心成分(necroticcore,NC)、钙化成分(calcium,cc)。并将91处粥样硬化斑块分为罪犯病变与非罪犯病变,比较两者斑块成分的差异。结果91处斑块中F、FF、NC、CC所占的比例分别为:51.5%±10.8%、15.7%±8.1%、18.7%+9.1%、14.1%+8.8%。91处斑块中43处(47.3%)为罪犯病变,48处(52.7%)为非罪犯病变。两者F和FF相比均无显著差异(53.3%±10.5%YS49.9%_10.9%,P=0.134;14.0%±9.2%w17.2%±6.8%.P=0.062)。罪犯病变与非罪犯病变相比NC所占比例较高(21.9%±10.2%vs15.7%±6.9%,P〈O.05)。非罪犯病变与罪犯病变相比所含CC较高(17.2%±9.7%VS10.7%±6.1%,P〈0.05)。结论ⅣUS—VH可以定量分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各种成分。ACS患者斑块中NC与斑块的易损性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的关系及经阿托伐他汀治疗后的水平变化。方法:选择2012年5月~2013年5月我院收治的患者72例,分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组40例,稳定型心绞痛(SA)组32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所有患者治疗前后血清MMP2及MMP9水平,并比较ACS、SA患者治疗前后MMP2及MMP9水平的变化。结果:(1)治疗前ACS组患者MMP2和MMP9的水平高于SA组(P〈0.05);(2)ACS和SA患者治疗前后MMP2和MMP9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ACS组患者冠脉斑块主要为Ⅱ型,而SA组患者冠脉斑块主要为Ⅰ型和Ⅲ型;(4)冠脉斑块中Ⅱ型斑块较Ⅰ、Ⅲ型斑块的MMP2及MMP9水平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MP2及MMP9的水平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密切相关;ACS、SA患者经过阿托伐他汀治疗后,血清MMP2及MMP9水平明显降低,以达到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测定冠状动脉慢血流(CSF)患者的血浆MMP-2的含量,并同正常患者(NSF)及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相比较,以了解MMP-2在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中的过度表达,是否可提示此类患者是否存在不稳定粥样硬化斑块。方法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测定所选患者血清MMP-2浓度,其中冠状动脉慢血流32例,正常冠脉3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24例,急性心肌梗死10例。结果 (1)在CSF与NCF两组患者之间血清MMP-2浓度差异呈显著性意义(P<0.01);(2)血清MMP-2浓度在CSF组与ACS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1)慢性炎症可能是CSF的发病机制;(2)MMP-2的过度表达预示CSF患者可能存在不稳定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64排螺旋CT联合基质金属蛋白酶检测对冠状动脉斑块稳定性的诊断价值及应用性。【方法】选取临床确诊冠心病患者97例,随机分为稳定型心绞痛组(SAP)和急性冠脉综合征组(ACS)。分别进行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扫描检查和血清MMP-2、MMP-9、TIMP-1、TIMP-2测定。并对所得结果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在ACS组软斑块、混合斑块的分布显著高于硬斑块,而在SAP组硬斑块的分布显著高于ACS组(P〈0.01)。易损斑块组(软斑块、混合斑块)组血清MMP-2、9,MMP-2/TIMP-2,MMP-9/TIMP-1水平显著高于稳定斑块及无斑块组(P〈0.01),易损斑块及稳定斑块组间TIMP-1、2水平无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64排螺旋CT冠脉斑块检查结合血清MMPs、TIMPs水平检测可作为冠状动脉斑块不稳定性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灯盏细辛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疗效。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0年12月汕头市潮南区人民医院收治的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96例为观察组,给予灯盏细辛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2月该院收治的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96例为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各项观察指标(IMT、斑块情况以及血脂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给予灯盏细辛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可有效降低血脂,减少胆固醇,降低血液黏稠度,溶解斑块,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丹参酮治疗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脂联素水平的影响。方法将64例ACS患者入院后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n=32)及丹参酮治疗组(丹参酮IIA磺酸钠60mg/d,n=32)。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10d后应用酶联免疫法检测患者血清脂联素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并观察血流变学及血脂水平的改变。结果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两组患者血清TC、TG、LDL-C水平及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血清hs-CRP均低于治疗前(P〈0.05或P〈0.01),血清脂联素浓度高于治疗前(P〈0.01)。治疗10d后,与常规治疗组相比,丹参酮治疗组血TC、LDL-C明显减低(P〈0.05),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及血清hs-CRP均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或P〈0.01),血清脂联素浓度高于常规治疗组(P〈0.01)。结论丹参酮治疗能明显升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脂联素水平,降低hs-CRP、TC、LDL-C水平并改善其血流变学状态。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白细胞介素-6(IL-6)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冠状动脉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方法:38例ACS患者作为观察组,行冠状动脉CT造影及冠脉造影检查;38例健康体检人员作为对照组,两组人员均接受血清MMP-9及IL-6检测,并在两组之间以及不同类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ACS患者中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血清MMP-9及IL-6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软斑块患者MMP-9及IL-6水平均明显高于混合斑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混合斑块患者又明显高于硬斑块(P〈0.05);同时ACS患者血清MMP-9与IL-6水平呈正相关(r=0.724,P〈0.01)。结论:血清MMP-9及IL-6可作为斑块稳定性评估的重要指标,进而对ACS患者的早期干预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8.
王晓霞  杨明  郭海峰 《武警医学院学报》2010,19(10):789-790,793,F0002
【目的】对69例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检测结果分析,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显像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69例经CT或MRI检查证实脑梗死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根据超声检查结果分析。【结果】69例脑梗死患者,共检出斑块143块,斑块多发生在分叉处(43.3%)。年龄、高血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有密切关系(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有密切相关性,通过超声检查可早期发现,为临床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治疗,防止斑块脱落,避免脑梗死的发生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