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摘要】目的:探讨肝脏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HHTT)的临床及CT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9月12日-2017年3月27日经临床证实的19例HHTT患者(男8例,女11例,平均年龄52岁)的临床与CT影像学资料,2位高级职称放射诊断医师独立分析读片。结果:CT平扫所有患者的肝实质密度未见异常。CT多期增强特征征象为动脉期肝内弥漫性血管异常,包括:①肝动静脉畸形15例(78.95%),表现为动脉期图像上可见肝实质染色明显不均,内弥漫分布点状、结节及小斑片状明显强化灶,肝动脉增粗、纡曲,肝静脉提前显影;②肝动脉-肝静脉瘘8例(42.11%),动脉期图像上可见肝动脉增粗、纡曲,肝静脉增粗并提前显影,肝实质内弥漫分布点状、结节状强化灶;③肝动脉-门静脉瘘13例(68.42%),表现为肝动脉增粗纡曲,门静脉提前显影,12例(92.3%)伴有门静脉扩张(平均直径约14.92mm);④混合型动静脉瘘6例(31.58%),兼有肝动脉-肝静脉瘘和肝动脉-门静脉瘘的特点;⑤门静脉-肝静脉瘘2例(10.53%),门静脉期图像上可见门静脉及其分支增粗,肝静脉汇合支早显;⑥毛细血管扩张14例(73.68%),表现为动脉期肝实质内有少量或弥漫分布的小结节状明显强化灶,在门静脉期和延迟期图像上呈等密度。肝总动脉直径5.1~13.5mm,平均直径约7.37mm,>5mm者16例(84.21%);门静脉扩张17例(89.47%);肝局灶性病变13例(68.42%),表现为动脉期图像上肝实质内有少量或弥漫分布的斑片状明显强化灶、边界模糊,静脉期4例呈稍高密度、9例呈等密度,延迟期均呈等密度。结论:肝脏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CT动态增强扫描表现具有特征性,提高认识并熟知其影像特点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摘要】目的:总结分析肝脏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HHT)的影像特征。方法:回顾分析11例经临床诊断的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的影像学资料并总结其影像学特征。结果:11例病例均行CT平扫及多期增强扫描,其中2例做MR检查。11例病例中病灶CT平扫及MRT1WI图像表现正常,T2WI图像上表现为斑片云雾状略高信号灶。多期增强扫描图像上,11例病例或出现动脉期肝实质雪花样或棉絮状异常灌注,或出现肝脏大血管畸形,或两者同时存在;其中大血管畸形包括肝动脉畸形3例、肝动脉-肝静脉瘘3例、肝动脉-门静脉瘘2例,肝门脉-肝静脉瘘1例。4例病例同时肺部CT检查发现肺内动静脉畸形(AVM),其中2例单发,2例多发。结论:肝脏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影像上表现为动脉期肝实质雪花样或棉絮状异常灌注及血管畸形,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  相似文献   

3.
患者男 ,6 8岁。因活动后腹部出现阵发性绞痛 2 0d来院就诊。体检 :见颈部及胸部散在多发直径 5~ 10mm红斑 ,压之褪色。彩色超声检查可见肝右前段主要由蜂窝状迂曲扩张的血管组成 ,心包大量积液。CT平扫可见肝右叶前段呈不规则片状低密度影 ,无明显占位(图 1) ;在动脉期CT增强图像上可见上述低密度影明显强化 ,肝中静脉提前显影 (图 2 )。肝脏DSA可见肝右动脉扩张 ,肝中静脉提前显影 ,同时可见约9cm× 14cm大小的相互迂曲盘绕的异常毛细血管影 (图 3)。结合临床及影像学所见 ,诊断为肝脏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 (her…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患者累及肺、肝脏时的CT表现。方法:应用螺旋CT扫描观察3例经临床明确诊断的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患者的肺及肝脏动静脉瘘表现。结果:3例患者肺内均发现肺动静脉瘘,其中1例同时合并肝内动脉-门脉瘘。结论:增强扫描可清晰显示肺动静脉瘘影像特征-供血动脉、动脉瘤瘘及引流静脉;肝内受累表现为肝动脉、静脉及门脉迂曲扩张、肝内动脉静脉瘘,而且CT是首选的非侵袭性影像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对肝脏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的诊断.方法对5例经多层CT血管成像检查诊断为肝脏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所有病例行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薄层MIP以及多平面重组(MPR).结果 5例CT增强扫描轴位仅能显示肝周围及肝内血管结构的扭曲、扩张改变.血管成像可清晰显示供血动脉血管的迂曲扩张、扭曲;肝窦明显扩张、早显;肝静脉早显; 5例门静脉均未见早显,显示尚正常.不同的重组方法适合显示不同血管情况.结论 多层螺旋CTA较轴位图像可以清晰详细地显示肝脏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的血管改变.  相似文献   

6.
肝动脉-门静脉分流多层螺旋CT分析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目的 探讨肝动脉-门静脉分流(arterioportal shunt,APS)的多层螺旋CT(MSCT)增强特征及形成机制,评价MSCT在APS诊断中的作用和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153例APS的CT影像特征及其基础疾病,所有病例均采用MSCT机扫描,对比剂注射流率3ml/s,剂量90ml;动脉期延迟25~28s,门脉期50~55s,实质期3~5min。其中75例完成了动脉期三维重建。结果 动脉期门静脉主干或分支提前显影127例,其中75例容积成像(vR)清晰显示APS部位、形态及其与周围结构间的三维关系。动脉期肝实质呈楔形、三角形或不规则形片状强化139例,其中单发94例,2~3处40例,弥漫性5例;门脉期部分病灶密度仍较高,实质期病灶与肝实质密度一致。90例原发肝癌及16例转移瘤中,动脉期瘤灶部分实质明显强化67例,门脉期多数病灶仍呈高密度,实质期呈低密度,其余39例瘤灶未见明显强化。上述APS按发生部位可分4型:即中央型(60例),周围型(32例),混合型(56例)和弥漫型(5例)。结论 多种疾病均可形成APS,原发性肝癌是最主要原因。CT上APS可有多种特征性表现形式,MSCT多期扫描及VR重建能充分显示。  相似文献   

7.
肝细胞癌门静脉癌栓致肝脏灌注异常CT表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癌栓致肝脏灌注异常螺旋CT动、门脉双期增强表现特征,以利于准确判断癌灶的范围肝脏血流动力学异常等。材料与方法:1998年4月至2000年7月因肝细胞癌行肝脏螺旋CT动、门脉双期增强扫描的连续性病例245例,随机选择其中门静脉左支、右支或/和主干癌栓的病例共36例作为研究组,并随机选择同期无门静脉癌栓的肝细胞癌36例作为对照组。全肝平扫后,分别于开始注射对比剂后20s、60s行全肝螺旋CT双期扫描。观察平扫、动脉期、门脉期非癌变肝组织、癌灶、门静脉的密度变化。结果:门静脉癌栓发生部位:右支16例,左支4例,右支及主干10列,左、右支及主干6例。动脉期扫描非癌变肝组织高灌注15例,表现为不规则斑片状或三角形均匀性高密度区,门脉期扫描该区域密度与其他部位非癌变肝组织密度一致或略低。门脉期扫描发现异常灌注9例,表现为不规则斑片状或三角形低密度区。结论:门静脉癌栓是引发肝实质灌注异常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乙肝病毒感染所致肝硬化较少引起肝实质局灶性灌注异常。螺旋CT动、门脉双期增强扫描,有利于发现肝实质灌注异常、准确判断癌灶的范围。  相似文献   

8.
唐文娟  史河水  梁波  刁楠  梁斌   《放射学实践》2012,27(11):1235-1237
目的:探讨肝小静脉闭塞症的MSCT表现及CT动态增强扫描对本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病理、临床证实的肝小静脉闭塞症患者的CT影像资料,总结其CT表现。结果:CT平扫:12例患者肝脏体积增大,肝实质呈局限性或弥漫性密度减低。增强扫描动脉期:10例(10/12)肝总动脉及左右分支增粗,肝内出现紊乱的网状血管;2例(2/12)同平扫相比无异常强化改变。门静脉期:9例(9/12)肝实质呈斑片状或地图状不均匀强化,肝内小静脉未显示,肝段下腔静脉改变(其中5例肝段下腔静脉呈明显逗号状,4例管腔变窄呈短条状),下腔静脉远端未见明显扩张及侧支形成;3例(3/12)肝内静脉显影较淡,管径明显变细。实质期:肝脏改变与门脉期相似。结论:肝小静脉闭塞症的多层螺旋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结合临床表现和病史可提高影像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土三七致肝窦阻塞综合征(HSOS)的CT、MRI表现及病理特征,旨在提高临床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经病理证实的HSOS患者的影像资料及病理结果.结果:14例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示肝脏体积增大,密度不均匀,腹腔中重度积液;动脉期肝动脉增粗、扭曲,门静脉期及实质期肝实质呈斑片状不均匀强化,肝静脉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肝窦阻塞综合征(hepatic sinusoidal obstructive syndrome,HSOS)的CT特点,以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14例经临床或病理诊断肝窦阻塞综合征CT表现.结果 14例均表现为肝肿胀伴肝实质密度不均匀减低,其中以第二肝门为中心沿三支肝静脉周围“放射状”稍高密度9例(9/10).增强动脉期肝实质斑片状强化4例,未见明显强化10例;门静期地图样强化10例(10/14),其中以第二肝门为中心沿三支肝静脉周围“放射状”强化9例(9/10),斑片状强化4例;延迟期(包括“放射状”强化)强化范围扩大,但仍不均匀.肝动脉稍增粗7例,门静脉增宽6例,肝段下腔静脉受压13例,门静脉、下腔静脉周围水肿5例,肝静脉均显示不清.结论 基于门脉期肝实质以第二肝门为中心沿三支肝静脉周围“放射状”地图样强化,有助于HSOS的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11.
肝局灶性结节增生的多种影像学表现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分析肝局灶性结节增生(FNH)的CT、DSA及18FDG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术(PET)的影像表现,认识FNH的多种影像学特征.资料与方法 10例FNH经手术病理证实,回顾分析其多种影像学表现.10例均行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其中4例行DSA肝动脉造影,2例行18FDG PET显像.结果 10例FNH均为单发性结节,位于肝右叶8例,肝左叶2例.肿瘤直径1.1~9.3 cm,平均5.1 cm.CT检查10例,平扫均为低密度,其中8例病灶(直径均>3.0 cm)中央区有星芒状的更低密度区;增强扫描,动脉期9个结节明显强化,1个中等强化,病灶中央更低密度区无强化,2个病灶中央或周边见增粗迂曲血管,其中1个尚可见动脉-门脉、动脉-静脉分流现象;门脉期病灶密度稍有下降,8个高于或等于肝实质,2个低于肝实质;延迟期7个等于或略高于肝实质,3个低于肝实质,5个病灶中央更低密度有强化.血管造影:4例FNH的供血动脉均来自肝动脉系统,供血动脉增粗、扭曲, 1例血管分支放射状分布,周围呈环绕状聚集染色,中央局限性缺损,另3个分支血管紊乱并呈抱球征,1个尚见动脉-门脉、动脉-静脉分流.2例18FDG PET显像均未见异常放射性浓聚.结论 FNH CT平扫为低密度,增强扫描以"快进慢出"为主要特征,而血管造影显示肝动脉供血为主,表现为供血动脉增粗、扭曲,呈轮辐状向周围发散.这些影像特征有利于FNH的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2.
多层螺旋CT在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中的价值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MSCT)在肝癌(HCC)肝动脉化疗栓塞中的价值。方法 对54例肝癌患者分别行MSCT和DSA检查,比较病灶、合并症的显示情况和肿瘤的供血来源,MSCT观察腹腔动脉的解剖和走行应用三维容积再现(VRT)、最大信号强度投影(MIP)或多平面重组(MPR)技术。其中,12例进行了CT血管造影(CTA)检查。结果 54例肝癌患者MSCT发现病灶225个,门静脉瘤栓10例,动静脉瘘14例;DSA发现病灶216个,门静脉瘤栓形成8例,动静脉瘘18例;MSCT和DSA二者比较,MSCT对肿瘤的数目的显示率略高于DSA,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SCT能够显示腹腔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三维结构,优于后前位DSA,观察与腹主动脉夹角较DSA更方便;MSCT发现肝动脉起源变异5例,与DSA完全符合。结论 MSCT对于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有重要指导意义,选择最佳延迟扫描时间是显示病灶和血管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肝脏螺旋CT双期或三期扫描表现,探讨其对原发性肝癌、肝转移瘤、肝血管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的意义。方法:经临床证实25例,均作螺旋CT平扫、动脉期、门脉期及部分平衡期和延迟期扫描,并分析螺旋CT多期扫描表现。结果:原发性肝癌动脉期明显强化而肝脏无强化,形成鲜明的对比,门脉期呈相对低密度或恢复到平扫时表现。肝血管瘤CT特征为动脉期呈边缘性环状、结节样强化,门脉期病灶边缘强化向中心强化并充满病灶呈高密度,平衡期呈等密度或低密度肝转移瘤表现多样化,周边强化或不均匀强化或不强化。结论:螺旋CT双期或三期扫描已作为对肝脏占位性病变的主要检查方法,并作为常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MDCT对肝硬化中非肿瘤性肝动脉门静脉分流(APS)的诊断价值. 资料与方法 对照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结果 分析23例肝硬化患者的MDCT增强扫描及多平面重组(MPR)图像的表现. 结果 23例患者中发现28个APS灶,在动脉期均显示为高密度,门脉期为等密度,24个位于肝包膜下.在CT横断面上13个病灶表现为楔形或不规则形,另外15个虽表现为小结节样病灶但在MPR图像上13个也表现为楔形或不规则形.26个病灶DSA表现为门脉小分支早期显影,另2个DSA表现未见异常. 结论 肝硬化患者的MDCT增强扫描动脉期显示肝脏周边较小的楔性、结节样或不规则形高密度灶而在门脉期呈等密度提示非肿瘤性APS.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MSCT)多期扫描对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病理确诊为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患者,对其MSCT的平扫、动脉期、门脉期及延迟期共4期扫描图像进行分析,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研究。结果本组12例病例男女比例为7∶5,年龄20~65岁,平均年龄34岁。12例患者均进行CT四期扫描,共观察到病灶12个,病灶位于肝脏左外叶2个,左内叶3个,右前叶4个,右后叶3个,最大平面直径范围为1.7~4.8 cm,平均(3.1±1.3)cm。病灶CT平扫呈等密度5个,低密度7个,等密度者无法显示病灶边缘,低密度者2例病灶边界清楚,5例病灶边界显示模糊,其中可见更低密度瘢痕组织3例。CT增强动脉期显示12例病灶均呈明显强化,其中5例可见中央瘢痕或条索状低密度影,中间瘢痕组织无强化,11例病灶边界显示清晰,均未见包膜;门脉期病灶较动脉期密度降低,但仍较肝脏组织密度高,中间瘢痕组织无明显强化,仍呈低密度;延迟期病灶呈等密度为主,瘢痕组织可见强化,与病灶呈等密度分辨不清。结论MSCT多期扫描在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影像表现方面有一定的特征性,在诊断及鉴别诊断中有很好的作用,但确诊还需要病理诊断。  相似文献   

16.
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在肝移植术前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宏  钟心  董玉茹  董悦 《武警医学》2005,16(10):748-751
 目的探讨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 DCE MRA)三期扫描技术,评价其在肝移植术前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拟进行肝移植的183例患者进行术前3D DCE MRA成像扫描,采用Siemens Symphony 1.5T超导MRI扫描机,圆形极化相控阵体线圈,3D DCE MRA三期(动脉期、门脉期和静脉期)扫描技术,即对所得图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全部病例均获得了满意的血管成像图像,肝动脉可显示2~3级分支,门静脉可显示2~5级分支,肝静脉可显示1~2级分支.183例肝移植患者,5例显示肝动脉变异,其中2例起自肠系膜上动脉,2例直接起自腹腔干,1例起自胃左动脉.单纯肝硬化门脉高压103例,其中,冠状静脉和食道胃底静脉曲张23例、脐周静脉曲张5例、肠系膜静脉曲张2例、脾门周围静脉曲张30例,门静脉玻璃样变性1例;原发性肝癌79例,5例肝动脉包埋、僵直、推移,2例肝内动-静脉瘘,门静脉右支癌栓23例,门静脉左支癌栓7例,门静脉主干癌栓3例,同时发生门静脉左右支癌栓的2例,MRA表现为门静脉呈半月形或杯口形缺损或不显影.7例肝静脉出现栓塞,5例下腔静脉受压推移,1例下腔静脉瘤栓.结论 3D DCE MRA三期扫描能很好的显示肝动脉、门静脉、肝静脉及下腔静脉系统病变,肝移植术前应用3D DCE MRA,基本达到临床要求,是术前血管评估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原发性肝癌的电子束CT增强特征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的电子束CT增强特征。材料和方法 :3 2例原发性肝癌行 3 5例次平扫和双期或三期增强扫描。肝动脉期扫描时间约为 2 0~ 2 5s ,门静脉期约为 40~ 5 0s ,平衡期扫描延长至 10 0s甚至 5~ 10min。把肝癌的增强分为 7种方式分析肿瘤增强特征。结果 :共检出 86个肿块和结节 ,动脉期能显示肿瘤的血管、动脉门静脉瘘、假包膜血供、门静脉癌栓。≤ 3 0cm结节动脉期 61%呈均匀高密度增强 ,13个表现为均匀或不均匀等密度 ,6个为低密度。门静脉期低密度肝癌结节 2 8个 (65 % ) ,均匀等密度结节 13个 ,少数表现为不均匀等密度和高密度。 >3 0cm肿块动脉期65 %表现为均匀或不均匀高密度 ,7个为不均匀等密度 ,6个为低密度。在门静脉期肿瘤主要表现为不均匀低密度 79%(2 7/3 4) ,5个表现为不均匀等密度 ,2个为均匀等密度 ,无 1例高密度。无论肿瘤大小平衡期呈等、低密度。结论 :EBCT显示肿瘤的血供特征以及门静脉累及 ,是肝癌和临床怀疑肝癌的重要检查技术  相似文献   

18.
肝脏炎性假瘤的CT表现及鉴别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肝脏炎性假瘤的CT表现和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肝脏炎性假瘤19例之CT表现.结果:17例单发病灶,2例多发病灶.19个病灶呈低密度,2个病灶呈等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无明显增强,门脉期、延迟期病灶为边缘增强、间隔增强及中心或壁结节增强.结论:大部分炎性假瘤CT三期动态扫描能够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9.
张廷  陈新晖  葛昊  李晓 《临床放射学杂志》2005,24(12):1071-107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对原位肝移植受体手术前后的评估. 资料与方法对14例临床拟行肝移植受体进行MSCT多期增强扫描,并行2D、3D血管重建,观察肝脏、血管情况.5例行原位肝移植手术患者的MSCTA图像与手术对照分析. 结果 14例患者的肝脏病变及肝动脉和门静脉系血管结构清晰显示,其中肝硬化6例,肝硬化合并肝癌5例,Budd-Chiari综合征1例,Budd-Chiari综合征合并肝硬化1例,Budd-Chiari综合征合并小肝癌1例. 肝动脉解剖走行常见型11例,变异3例,腹腔干狭窄2例,肝动脉狭窄1例,脾动脉瘤1例.显示门静脉系血栓5例,门脉高压侧支循环形成6例;胆管结石3例.5例肝移植受体术前门脉癌栓1例,门脉高压侧支循环形成3例,术后未发现并发症. 结论 MSCTA对肝移植受体术前术后提供更多准确的信息,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多普勒超声在肝移植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多普勒超声在肝移植中的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 对105例原位肝移植的患者分别于术前、术中和术后多次行彩色及频谱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 20例出现排斥反应,多普勒表现为肝静脉频谱变钝,正向波消失,门静脉流速减低,肝动脉阻力指数增高.7例出现肝动脉并发症,其中2例狭窄,5例血栓形成,CDFI主要表现为肝动脉血流信号消失,肝静脉和门静脉充盈良好,经血管造影证实;CDFI发现下腔静脉狭窄1例,门静脉狭窄1例,经球囊扩张后,血流灌注恢复正常.结论: 多普勒超声对移植肝血流动力学的监测、手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