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评价螺旋CT三维(CT3D重建诊断寰枢关节不全脱位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确诊寰枢关节不全脱位69例患者的三维影像特点及诊断结果。并比较多层面重建(MPR)、表面遮盖显示(SSD)、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重建(VR)显乐寰枢关节结构及病变的优缺点。结果三维CT重建诊断寰枢关节不全脱位69例,诊断符合率100%,其中,旋转脱位37例,后脱位18例,前脱位14例,脱位合并骨折10例,显示寰枢关节上、下关节面错位69例,寰齿间隙增宽36例及齿突侧距不对称31例,并骨折29例?与MPR或MIP比较,VR与SSD法三维图像显示征象最直观清楚。结论CT3D重建能直观显示脱位的各种征象,准确诊断寰枢关节不全脱位的类型及脱位程度,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2.
CT三维成像诊断寰枢关节不全脱位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目的 评价CT三维成像对寰枢关节不全脱位的显示及诊断价值,探讨最佳三维成像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寰枢关节不全脱位的CT影像学表现,比较横断面图像、多层面重建(multiplanar reformatting,MPR)法、表面遮盖(surface shade display,SSD)法、最大强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法及容积重建(volume rendermg,VR)法三维图像显示的病变情况。结果寰枢关节不全脱位41例,其中旋转型脱位31例,前脱位5例,后脱位5例。影像学表现为上、下关节面错位41例,其中错位2~5mm 29例、5~9mm 12例;齿突侧距不对称15例;寰齿间隙增宽合并骨折8例。SSI)法三维影像直观显示移位的寰枢关节上、下关节面,齿突侧距不对称及寰齿间隙增宽;横断面图像和MPR、MIP及VR法三维图像显示移位的上、下关节面差、不直观。结论运用CT三维成像能准确显示及诊断寰枢关节不全脱位,并以SSD法三维成像最佳。  相似文献   

3.
螺旋CT后处理技术对儿童寰枢关节半脱位的诊断价值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螺旋CT三维后处理技术对儿童寰枢关节半脱位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50例寰枢关节半脱位患儿临床及CT检查资料.扫描范围包括C1~33个完整椎体及附件,图像后处理技术包括多层面重建法(multiplanar reformation, MPR)、表面遮盖法(surface shaded display, SSD) 及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 MIP)法.结果 50例均出现寰椎侧相移位,其中4例合并寰椎前后相移位,28例合并寰椎旋转.MPR、SSD、MIP 三维重建及横断面图像对寰枢关节半脱位不同征象的显示情况及显示率不同.结论 螺旋CT三维后处理技术在诊断寰枢关节半脱位时,应以横断面扫描图像为依据,同时结合MPR、MIP、SSD等多种后处理方法全方位观察,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4.
CT三维重组诊断寰枢关节不全脱位的实验及临床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比较寰枢关节的影像检查方法及技术,评价CT三维重组(CT3D)诊断寰枢关节不全脱位的临床价值。方法 实验研究寰枢关节骨标本1套,模拟出寰枢关节正常及脱位的模型,进行X线、常规CT及CT3D检查。前瞻性分析影像学特点及诊断准确率。临床患者87例进行中立位CT3D检查,其中28例加行左、右旋转位。分析CT3D显示脱位征象的特点及诊断寰枢关节不全脱位的临床效果。结果 实验组CT3D能清楚、直观的显示寰枢关节不全脱位各种征象,诊断准确率达100%。表面阴影法(SSD)CT3D显示寰枢外侧关节面错位最清楚,寰椎下关节面错位程度测量值与标本测量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7例患者中诊断为寰枢关节不全脱位72例,其中旋转型脱位52例,前脱位13例,后脱位7例。中立位显示寰枢外侧关节面错位72例,旋转位显示为旋转固定8例,旋转不对称15例。结论 CT3D能显示寰枢关节不全脱位的各种征象,特别是寰枢外侧关节面错位。其中SSD法3D较X线、常规CT的诊断准确率高,具有成为诊断寰枢关节不全脱位金标准的条件。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枕寰枢复合体(C_0-C_1-C_2)创伤的影像学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枕寰枢复合体创伤的X线、三维CT及MRI表现。结果:X线平片发现枕寰枢复合体骨折共15例,寰枢关节脱位7例,枢椎滑脱2例。三维CT发现枕寰枢复合体骨折28例,骨折合并寰枢关节脱位10例,寰枕关节半脱位5例,寰枢关节无骨折型脱位或半脱位8例。X线、CT检查阴性4例。MRI检查示28例枕寰枢骨折患者椎体有骨髓挫伤水肿表现,18例延髓或颈髓形态或信号异常,15例椎旁软组织及韧带损伤。结论:联合X线、三维CT及MRI诊断枕寰枢复合体创伤,可提高诊断准确性,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寰枢关节旋转脱位的CT诊断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目的 研究寰枢关节旋转脱位的CT表现并探索其诊断价值。方法  3 6例寰枢关节旋转脱位患者行CT扫描 ,9例同时行平片侧位或张口位检查 ;6例正常人行功能性CT扫描。结果  3 6例寰枢关节旋转脱位CT均可清晰显示寰枢椎间固定角度及寰椎移位、寰枢椎骨折、骨性椎管的形态及周围病变等。平片不能显示寰枢椎之间的旋转情况。正常人寰枢关节可向左右旋转 3 3°~60°。结论 CT可以清晰显示寰枢椎之间旋转情况 ,而寰枢之间旋转固定是诊断寰枢关节旋转脱位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数字断层融合(DTS)技术在儿童寰枢关节半脱位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30例临床表现为斜颈、头颈部活动障碍及局部疼痛的患儿,征得患者及家属同意后,同时行寰枢关节张口位、颈椎侧位数字化 X 线摄影术(DR)及 DTS 扫描,比较2种成像技术的图像质量及诊断结果。结果30例患儿中,DTS 成像和 DR 摄影的优质图像率分别为90%(27/30)和53%(16/30);DTS 技术发现的22例寰枢关节半脱位患儿中,DR 检查仅确诊12例,可疑半脱位4例,漏诊6例。结论DTS 对儿童寰枢关节半脱位能获得高对比度、高质量的图像,清晰显示寰枢关节的解剖结构和病变形态。  相似文献   

8.
螺旋CT多组织三维重建在寰枕和寰枢关节病变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多组织三维重建方法在寰枕和寰枢关节病变中的诊断作用。方法  10例正常志愿者 ,42例寰枕或者寰枢关节畸形或外伤者 ,经螺旋CT扫描 ,对枕骨、寰椎和枢椎用同样阈值和灰阶行表面遮盖三维重建 (SSD) ;另对枕骨、寰椎和枢椎单独不同灰阶三维重建 ,再行三维多组织重建 (3DMT)。然后比较两者图像。结果 SSD和 3DMT均清楚显示出寰枕和寰枢之间的解剖结构关系 ,3DMT还能显示单个结构的内外表结构 ,避免相邻结构的重叠和遮挡。 3DMT清楚显示了寰枕融合畸形 ,关节的旋转脱位和椎体的骨折。结论 三维重建在寰枕和寰枢关节病变的诊断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多组织三维重建技术较常规的三维重建更具有优越性  相似文献   

9.
关于颈枢椎齿突偏移是否为脱位的再认识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迄今,在颈椎枕寰枢关节脱位的诊断上,存在一个突出问题,这就是:“齿突偏移,与寰椎侧块左右间距不对称”被认为是寰枢关节脱位。由于认识分歧,以致临床处理混乱,有的患者更被做了寰枢椎融合手术,医患纠纷频发。对“齿突偏移”的征象,认识分歧由来已久。国外早期一些专著曾把“齿突偏移”视为寰枢侧方脱位。陈学仁等”。在国内最早把“齿突与侧块间隙左右不对称”作为寰枢侧方脱位的主要诊断标准。最近,张仁元提出:齿突偏移,寰椎滑移,枢椎关节面左右不等宽,枢椎棘突偏歪等8项指标是枢椎旋转半脱位和枢椎侧方脱位的诊断指征。Shapiro等注意到这现象出现于动态变化过程中,并不认为是寰枢脱位。Rothman等并没有把“齿突偏移”视为寰枢椎侧方脱位的诊断指征。上述分歧,究其根源,主要是对寰枢关节的特殊功能结构和动态变化的认识问题。因此,有必要对此问题进行重新再认识。  相似文献   

10.
儿童寰枢关节半脱位X线及多层螺旋CT诊断价值及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颈椎X线与多层螺旋CT扫描在儿童寰枢关节半脱位诊断中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194例临床疑诊为儿童寰枢关节半脱位的影像学检查资料,X线常规检查73例,〈7岁组32例,≥7岁组41例;多层螺旋CT检查121例,〈7岁组63例,≥7岁组58例。比较两组的诊断阳性率。结果:73例常规X线检查,诊断24例(阳性率32.88%),其中〈7岁组8例(阳性率25%),≥7岁组16例(阳性率39.02%);121例多层螺旋CT检查,诊断58例(阳性率47.93%),其中〈7岁组29例(阳性率46.03%),≥7岁组29例(阳性率50%)。〈7岁学龄前儿童组,X线与CT的阳性率有明显统计学差意,(P〈0.05);≥7岁学龄儿童组,X线与CT的阳性率χ2检验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7岁学龄前儿童,多层螺旋CT对环枢椎半脱位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7岁儿童可依据临床要求选择常规X线或CT检查。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合并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RPES)的影像学特征,提高对此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妊娠期高血压合并RPES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首次影像学检查:CT检查19例,MRI检查16例。影像学复查:17例患者于首次检查后3~14d进行复查,平均复查间隔时间为6d,其中CT复查7例,MRI复查10例。结果:RPES主要表现为对称性皮层下脑水肿,于CT图像上呈不规则形低密度区,于MRT。wI上呈高信号,主要位于双侧顶枕叶(32/35),其次是额叶(23/35)和颞叶(16/35),也累及深部脑白质(15/35)和基底节区(11/35),小脑(5/35)和脑干(3/35)偶有累及;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MRI增强扫描:5例患者病灶均未见强化;MRA:左侧大脑中动脉闭塞1例,正常3例;2例患者MRV检查均正常;DWI:病灶多呈等信号或低信号(10/12),ADC图上呈高信号;DWI示2例病灶中出现斑点状高信号,ADC图提示此区域扩散受限。复查:17例患者治疗后CT或MRI复查显示病灶完全消失13例,病灶范围明显缩小4例。结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合并RPES的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特征性,主要表现为皮层下脑白质血管源性水肿,以累及后循环供血区域为主,双侧较对称,治疗后病变范围迅速减小甚至消失。  相似文献   

12.
骶髂关节结核的CT表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骶髂关节结核的CT表现。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确诊的15例骶髂关节结核的CT表现。结果11例病变位于左侧骶髂关节,4例位于右侧。CT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关节面模糊、骨质破坏伴浓密,关节间隙增宽。其中4例见斑点状死骨,3例合并关节半脱位,5例伴软组织脓肿形成,8例臀肌不同程度萎缩,3例合并肺结核。结论CT能精确显示和诊断骶髂关节结核,应作为骶髂关节病变的常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3.
曹琪  李东辉  彭芸  段晓岷  孙国强   《放射学实践》2010,25(12):1388-1391
目的:分析和探讨儿童脊柱郎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CH)化疗前后的影像学特点和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2008年确诊为LCH的44例小儿脊柱病变影像学资料,其中男22例,女22例,发病年龄6个月-13岁,平均年龄3.5岁,化疗随访时间4-75个月。所有病例均行平片及CT检查,其中5例行MRI检查。结果:LCH中累及单块椎体13例(29%),累及多块椎体31例(71%);胸椎受累33例(75%)。所有病例中椎弓受累15例(34.1%),横突受累7例(15.9%)。化疗前椎体呈膨胀性溶骨性破坏33例,骨破坏病灶周围见骨质硬化边4例,椎体变扁呈广泛溶骨性破坏7例,椎体周围软组织浸润18例;化疗后骨破坏病变修复或累及范围减小24例,病变范围无变化15例,病变范围增大5例,软组织浸润吸收14例。结论:LCH脊柱病变具有多样性,常见多个椎体受累,并可伴有附件破坏以及软组织浸润。通过规范化疗,大部分病例(39/44)能够控制,多数病变(24/44)好转,少部分病例(5/44)对化疗不敏感。通过CT及MRI检查能够敏感地观察骨质破坏区范围,周围软组织情况,可对病程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14.
多层螺旋CT诊断恶性胃肠道间质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诊断恶性胃肠道间质瘤(GIST)。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症实的27例恶性GIST的多层螺旋CT表现。全部病例均作平扫及增强双期扫描,并作多平面重建后处理。结果:肿瘤来源于胃11例,小肠9例,结肠5例,肠系膜2例;肿瘤横径4.2~22cm。边缘清晰12例,边缘不清15例。肿瘤形态多不规则,19例可见分叶。平扫病灶密度不均匀,增强扫描动脉期呈中度至明显强化,静脉期呈持续性强化。病灶内部可见多数大小不等的坏死区,9例呈囊实质性改变。合并肝脏转移4例,肺部转移1例,淋巴转移2例。本组定位准确率为85.2%(23/27),定性准确率77.8%(21/27)。结论:多层螺旋CT增强双期扫描、轴面结合多平面重建图像对恶性GIST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足踝部X线平片表现阴性痛风患者的CT和MRI表现进行对比研究,评估其隐匿性骨质破坏及其他影像学表现。方法:收集于我院就诊的36例X线平片阴性痛风患者,于2周内均行CT与MRI平扫,分析骨质破坏、关节内和/(或)周围痛风石、软组织肿胀、关节腔积液、滑膜增厚和骨髓水肿等征象。结果:36例CT平扫可见骨质破坏23例,MRI可见13例,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CT平扫可见关节内和/(或)周围痛风石23例,MRI可见27例,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89);其中21例CT、MRI均见痛风石表现,6例仅MRI可见,2例仅CT可见。CT与MRI平扫分别有11例和15例可见关节腔积液表现,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5)。2种检查均见软组织肿胀24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另外,36例的MRI平扫中,4例可见滑膜增厚,30例见骨髓水肿表现。结论:CT与MRI平扫可显示X线平片无法显示的隐匿性骨质破坏及微小痛风石,CT平扫对于早期骨质破坏的显示优于MRI,但MRI可提供更多影像信息。对于足踝部X线表现阴性痛风性关节炎,CT与MRI相结合为最佳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6.
肺撕裂伤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胡晓峰  吕维富  潘志立  刘斌   《放射学实践》2010,25(5):509-511
目的:探讨CT对肺撕裂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68个病灶)肺撕裂伤的CT表现。结果:32例肺撕裂伤患者,共68个病灶,其中58个病灶位于肺表面或紧靠胸膜,10个病灶位于肺的中央,多发15例,单发17例。CT表现为肺气囊肿、气液囊肿、血肿。其中气囊肿9例,气液囊肿18例,肺撕裂伤伴肺内血肿5例。肺撕裂伤周围均有不同程度肺挫伤。CT分型Ⅰ型20例,Ⅱ型5例,Ⅲ型1例,Ⅰ型和Ⅱ型同时存在6例。结论:CT检查是早期发现、诊断、分型及动态观察肺撕裂伤的最佳方法,并可对治疗、转归及预后起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李长清  陈旺生  李建军   《放射学实践》2009,24(8):910-912
目的:探讨前交叉韧带MRI最佳的扫描方式,提高前交叉韧带MR图像的显示程度。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前交叉韧带MRI图像。每住受检者都按两种不同扫描方式进行扫描,第一组:斜矢状面以轴面定位像进行扫描;第二组:斜矢状面在第一组定位方式基础上,再在冠状面上按前交叉韧带走行倾斜角度进行扫描,观察两组前交叉韧带MR图像的显示情况,将所得前交叉韧带图像分为可全程显示、可分段显示、不显示三种,最后将统计出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第一种扫描方式全程显示70例(70/100)、分段显示25例(25/100)、不显示5例(5/100);第二种扫描方式全程显示95例(95/100)、分段显示5例(5/100)、不显示0例(0/100)。结论:两种扫描方式前交叉韧带的显示程度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第二种扫描方式对前交叉韧带的显示情况良好,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扫描方式,能显著提高前交叉韧带的显示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鼻咽癌的CT表现并评价其在临床诊断与治疗中的意义。方法 48例经病理或穿刺活检证实的鼻咽癌患者均接受了常规CT扫描,5例患者又经对比增强CT扫描。对所有患者的CT表现及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在CT像上,鼻咽癌病灶表现为鼻咽壁增厚(40例),咽隐窝消失、变平(46例),鼻咽腔充填软组织肿块(8例),颅底骨质破坏(5例),合并颈淋巴结转移(15例)以及合并肝与肺转移(1例)。CT增强扫描显示鼻咽癌病灶呈轻微强化。结论 CT扫描能清楚显示鼻咽癌病灶的部位与范围以及邻近组织的受累情况,同时,它能早期发现颅底骨质破坏,颅内受侵以及淋巴结和远位脏器转移,因此,它在指导临床分期和采取适当的放射治疗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