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目的:证实常规病理检查(HE染色)结果全部阴性的胃癌淋巴结(pN0)存在微转移(MM),探讨pN0胃癌淋巴结微转移与胃癌临床病理学的关系。方法:选取行胃癌根治术,常规病理检查(HE染色)证实淋巴结转移全部阴性的胃癌(腺癌)病例40例,收集其淋巴结蜡块146个,淋巴结共298枚。分别用鼠单抗CK7和鼠单抗CK19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确定其有无微转移。结果:两组有10例(25%)共计26枚淋巴结(8.72%)发现微转移。其中CK7组6例,阳性率15%,CK19组4例,阳性率10%。胃癌微转移淋巴结的检出数量分别为:CK7组16枚(5.37%),CK19组10枚(3.35%)。胃癌淋巴结微转移的存在与肿瘤的侵及深度有关(P〈0.05),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大小等无关(P〉0.05)。结论:常规病理学检查全部阴性的胃癌淋巴结存在微转移,CK7和CK19均是免疫组化检测胃癌淋巴结微转移的理想指标,对指导胃癌的手术治疗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胃癌患者阴性淋巴结微转移的相关性.方法 随机选取我院确诊术前未经放、化疗的胃癌患者64例,术前检测Hp并依照结果分为Hp(+)组与Hp(-)组,术后行常规病理检查阴性淋巴结,用CK19、CK20单克隆抗体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比较两组淋巴结微转移检出率.结果 Hp(+)组胃癌患者阴性淋巴结CK19、CK20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1.8%、9.2%,Hp(一)组胃癌患者阴性淋巴结CK19、CK20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3%、4.8%,Hp(+)组阴性淋巴结CK19、CK20表达高于Hp(-)组(P<0.05).结论 Hp感染可能促进胃癌患者阴性淋巴结中细胞因子高表达,即胃癌微转移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检测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淋巴结中细胞角质蛋白(CK19)及癌胚抗原(CEA)的阳性表达,以确定淋巴结微转移与肿瘤复发转移的相关性。方法收集30例患者的135枚淋巴结标本,进行CK19及CEA标记并与随访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30例患者的135枚淋巴结中,CK19阳性表达8例,CEA阳性表达有7例,其中CK19阳性患者中6例复发转移,CEA阳性患者中4例复发转移,CK19阴性患者中6例复发转移,CEA阴性患者中8例复发转移。结论 CK19及CEA免疫组化标记物是检测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微转移的有效指标,其可作为非小细胞肺癌术后复发转移预测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CK19和CK20在肝外胆管癌(EHCC)淋巴结微转移中的表达,探讨淋巴结微转移与临床病理特征和CA19-9、癌胚抗原(CEA)的关系,以及淋巴结微转移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59例行手术切除EHCC患者的279枚淋巴结,分别以CK19、CK20单克隆抗体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和常规HE染色,确定有无淋巴结转移与微转移,并与各病例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微转移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及对生存率的影响.结果 59例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HE诊断仅23.72%(14/59),而CK诊断为35.59%(21/59,P<0.05);淋巴结转移发生率由HE染色的5.37%提高到CK染色的13.98%(P<0.05);在常规HE染色诊断没有淋巴结转移的45例患者中,微转移的发生率为15.56%(7/45).淋巴结微转移术前血清CA19-9浓度显著高于无淋巴结微转移者(对照组)(P<0.05);淋巴结微转移与血清CA19-9浓度呈正相关(r_s=0.371,P<0.05).对12个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的组织学类型和淋巴浸润对淋巴结微转移有重要影响(P<0.05).结论 CK免疫组化染色能检测出HE染色阴性淋巴结中隐匿的癌细胞,淋巴结微转移能够更准确地判断EHCC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5.
免疫组化法和RT-PCR法检测胃癌淋巴结微转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和RT PCR方法检测常规病理检查淋巴结阴性胃癌之淋巴结微转移 ,比较两种检测方法的敏感性同时探讨检测胃癌淋巴结微转移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CEA单克隆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CEAmRNART PCR方法分别检测 11例常规病理检查淋巴结阴性胃癌的 2 0 5枚淋巴结。结果 :CEA单克隆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法检出 18枚 (8.8% )微转移淋巴结 ,而CEAmRNART PCR法共检出 46枚 (2 2 .4% )微转移淋巴结 ,两者比较差异显著 (P <0 .0 1)。 11例患者中有 6例存在淋巴结微转移 ,此 6例患者的重新TNM分期均有所上升。随访中发现有 2例微转移阳性患者分别于根治术后第 6、9个月出现复发。结论 :应用CEA单克隆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或CEAmRNART PCR法可以检测出常规病理检查遗漏的胃癌淋巴结微转移灶。而且RT PCR法检测胃癌淋巴结微转移较免疫组织化学法更为敏感。检测常规病理检查淋巴结阴性胃癌的淋巴结微转移 ,有助于临床准确分期 ,判断预后及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探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CK(AE1/AE3)在乳腺癌患者前哨淋巴结中的表达情况对乳腺癌患者淋巴结转移分析的应用价值。 方法收集乳腺癌患者前哨淋巴结组织1 585枚,前哨淋巴结冰冻剩余组织经过规范化脱水、透明、石蜡包埋组织块、连续切片,做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 HE) 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CK(AE1/AE3)标记。 结果1 585枚前哨淋巴结冰冻剩余组织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CK(AE1/AE3)标记显示,有95枚发生淋巴结宏转移,36枚发生淋巴结微转移,有54枚发生孤立性肿瘤细胞(isolated tumour cell,ITC)转移;根据HE染色结果显示,冰冻报告为淋巴结可疑转移5例,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CK(AE1/AE3)标记显示3例未发生转移。 结论在乳腺癌患者前哨淋巴结中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CK(AE1/AE3)标记,降低HE染色的假阳性率,有助于孤立性肿瘤细胞的检出,提高诊断淋巴结转移的准确率,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检测乳腺癌前哨淋巴结(SLN)微转移的有效手段。方法以^99mTc标记的硫胶体作为前哨淋巴结示踪剂,使用7探测仪进行前哨淋巴结定位,对41例临床腋淋巴结阴性的乳腺癌患者实施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收集常规病理检查无转移的SLN行多层次连续切片,分别行HE染色和细胞角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39例乳腺癌检出SLN,SLN检出成功率为95.1%(39/41例)。在常规病理学检查SLN无转移的20例中,连续切片H—E染色发现4例SLN微转移,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发现7例SLN微小转移癌。连续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SLN微转移的检出率高于常规病理学检查(P〈0.05)。结论连续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是检测乳腺癌前哨淋巴结微转移的有效方法,可提高SLNB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8.
胃癌患者腹腔灌洗液CK19 mRNA、CEA mRNA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采用巢式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胃癌患者腹腔冲洗液中细胞角蛋白19(CK19)mRNA和癌胚抗原(CEA)mRNA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67例胃癌患者和8例胃良性病变患者腹腔冲洗液或腹水。常规行H-E染色细胞学检查,采用巢式RT-PCR方法检测腹腔冲洗液中CK19 mRNA和CEA mRNA的表达,并以胃癌细胞SGC7901为阳性对照。结果67例胃癌患者腹腔冲洗液中CK19 mRNA的阳性表达率为58.2%(39/67);CEA mRNA的阳性表达率为53.7%(36/67);CK19 mRNA和CEA mRNA的联合检测阳性率为67.2%(45/67),皆高于细胞病理学检查的19.4%(13/67),而13例细胞病理学检查阳性患者的CK19 mRNA、CEA mRNA检测结果均为阳性。CK19 mRNA、CEA mRNA阳性率与肿瘤胃壁浆膜受侵、淋巴结转移和胃癌分期明显相关(P<0.05)。结论采用巢式RT-PCR方法检测胃癌患者腹腔冲洗液中CK19 mRNA、CEA mRNA的表达敏感性高,对于早期诊断胃癌患者腹腔种植转移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及其微转移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美蓝法示踪和定位行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的可行性及其临床意义,并探索常规病理检查(HE染色)、免疫组化染色(IHC染色)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对判断前哨淋巴结(SLN)微转移灶的价值。【方法】66例乳腺癌患者,用美蓝示踪行SLNB,对SLN及腋窝淋巴结(ALN)进行HE染色;随机选取40例SLN进一步行细胞角蛋白19(CK19)的IHC染色及RT-PCR检测;比较3种方法对SLN微转移灶检出的敏感性、准确率及假阴性率的差异。【结果】66例中,美蓝示踪成功检出63例,检出率达95.5%。IHC与RT-PCR比较无差异,而与HE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美蓝法SLNB也有很高的检出率,由于常规病理检查对微转移的诊断率低,结合IHC及RT-PCR检测能则有效判断乳腺癌腋淋巴结转移状态,提高SLN中微转移的检出率,降低假阴性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美蓝法示踪和定位行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的可行性及其临床意义,并探索常规病理检查(HE染色)、免疫组化染色(IHC染色)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对判断前哨淋巴结(SLN)微转移灶的价值。【方法】66例乳腺癌患者,用美蓝示踪行SLNB,对SLN及腋窝淋巴结(ALN)进行HE染色;随机选取40例SLN进一步行细胞角蛋白19(CK19)的IHC染色及RT-PCR检测;比较3种方法对SLN微转移灶检出的敏感性、准确率及假阴性率的差异。【结果】66例中,美蓝示踪成功检出63例,检出率达95.5%。IHC与RT-PCR比较无差异,而与HE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美蓝法SLNB也有很高的检出率,由于常规病理检查对微转移的诊断率低,结合IHC及RT-PCR检测能则有效判断乳腺癌腋淋巴结转移状态,提高SLN中微转移的检出率,降低假阴性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免疫组化(IHC)检测结直肠癌区域淋巴结微转移的细胞角蛋白20(CK20)对结直肠癌术后临床分期、预后判断和治疗干预的可行性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40例常规HE病理检查淋巴结转移阴性的结直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术前抽取外周血行循环肿瘤细胞(CTCs)测定;术中、后沿亚甲蓝染剂标识的区域淋巴结按4站次淋巴结分别摘除、放置并标记,应用IHC技术检测淋巴结中CK20,统计淋巴结微转移患者的阳性例数及阳性率及其在各不同站次的分布情况,并对HE、CTC和IHC CK20方法检测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淋巴结CK20测定与HE染色法的淋巴结微转移阳性检出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站次间淋巴结微转移阳性检出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或P<0.05);全组CK20检测有存在淋巴结微转移11例(11/40,27.5%);7例患者TNM分期提高,HE染色法重新分期率为17.5%(7/40)。全组CTC检测显现阳性7例,阳性表达率为17.5%(7/40),其中6例对应于IHC淋巴结CK20(+)患者,1例为IHC淋巴结CK20(-)患者,且CTCs细胞学分型表达与结直肠癌肿瘤分化程度、肿瘤浸润深度呈正相关性。结论:CK20免疫组化法是检测淋巴结微转移可靠而敏感的方法,结合亚甲蓝染色法显影淋巴结可简便、快速地发现微转移灶,与CTC检测联用可达互补效能,进一步提高微转移检出率,减少假阴性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胃癌淋巴结微转移情况以判断肿瘤预后,指导肿瘤的综合治疗。方法 采用RT-PCR方法对胃癌上皮及淋巴结进行CK19mRNA的检测及胃癌上皮细胞nm23-H1mRNA的检测。结果 6例正常淋巴结无CK19mRNA表达,20例胃癌组织均有CK19mRNA表达,其中有12例淋巴结存在CK19mRNA表达,占60%,而病理组织学检查只有4例存在淋巴结转移,占20%,另外该12例有淋巴结转移的胃癌组织中有9例nm23-H1mRNA低表达,结论 应用RT-PCR方法对胃淋巴结CK19mRNA及胃癌组织nm-H1mRNA进行联合检测,可提高胃癌淋巴结微转移的早期诊断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腋淋巴结阴性(ANN)乳腺癌患者外周血hMAM、CK19、CEA和SBEM mRNA的表达及与淋巴结微转移的关系。方法研究对象为62例ANN乳腺癌患者,免疫组化S-P法检测CK(AE1/AE3)在其淋巴结中的表达,以判定微转移;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外周血hMAM、CK19、CEA、SBEM mRNA的表达。结果 ANN组腋窝淋巴结微转移率为27.42%,有微转移的患者外周血hMAM、CK19、CEA和SBEM mRNA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1.18%、29.41%、23.52%和35.29%,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4种标记物联合检测比单项检测有更高的敏感度和准确性。结论外周血中的hMAM、CK19、CEA和SBEM mRNA联合检测可能为预测ANN乳腺癌患者淋巴道转移和微转移提供有用的观测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检测淋巴结阴性胃癌患者术前外周血血管生成素-2(Ang-2)mRNA表达量的变化,探讨其与淋巴结微转移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20例淋巴结阳性胃癌患者和61例淋巴结阴性胃癌患者术前及30位健康者外周血Ang-2mRNA的表达量,同时检测淋巴结组织CK20表达以评价淋巴结微转移,随访术后,分析术前外周血Ang-2mRNA表达量与淋巴结微转移及预后的关系。结果:淋巴结阳性胃癌患者外周血Ang-2mRNA表达量显著高于淋巴结阴性胃癌患者[(9.02±3.74)比(4.30±2.59),P<0.01],两者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淋巴结微转移阳性患者外周血Ang-2mRNA表达量显著高于淋巴结微转移阴性患者[(5.41±2.25)比(3.95±1.83),P<0.05]。术前外周血Ang-2mRNA表达量与淋巴结阴性胃癌的肿瘤大小、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呈正相关(P<0.05或<0.01),与肿瘤组织类型无关,与术后生存期、术后复发转移及术后生存率呈负相关(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术前外周血Ang-2mRNA表达量是影响淋巴结阴性胃癌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结论:术前外周血Ang-2mRNA表达量可能成为评价淋巴结阴性胃癌患者淋巴结微转移和预后的有价值的临床指标,有助于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估癌胚抗原(CEA)mRNA在诊断胃癌细胞淋巴结微转移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以胃周围淋巴结为检测标本,用反转录套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RT-NP-PCR)检测CEA mRNA,用常规病理学方法检查癌细胞。结果:胃癌组胃周围淋巴结38.8?A mRNA阳性,病理学检测17.9%癌细胞阳性;良性胃病组胃周围淋巴结均阴性。RT-NP-PCR检测CEA mRNA与病理学检查癌细胞的结果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CEA mRNA指标诊断胃癌细胞淋巴结微转移的敏感性较高,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可以在病理学诊断胃癌淋巴结转移时开展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建立检测肺癌患者外周血及淋巴结微转移癌细胞的敏感的分子检测方法 ,并探讨其临床应用的意义。方法 :采用巢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 RT- PCR)技术特异引物扩增 CK19- m RNA,以检测肺癌患者外周血及淋巴结中 CK19- m RNA的表达情况。分析CK19- m RNA扩增结果与患者临床指标的关系。结果 :76例肺癌患者外周血标本中 39例CK19- m RNA阳性 ,阳性率为 5 1 .3% ,2 7例肺良性病变中仅 1例阳性 ,阳性率为 3.7% ,1 5例健康对照者均为阴性。全部患者 1 5 7枚淋巴结中 CK19- m RNA检测出阳性率为 38.9%( 61 / 1 5 7) ,常规病理方法检出阳性率为 1 4.6% ( 2 3/ 1 5 7) ,两种方法比较 ,有显著性差异 ( P<0 .0 5 ) ,且 HE染色阴性的 1 34枚淋巴结中 ,经 RT- PCR法证实存在癌转移的阳性率为 2 8.3% ( 38/ 1 34) ,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 P<0 .0 5 )。结论 :巢式 RT- PCR是一种特异性和敏感性均较高的癌细胞微量转移检测方法 ;可能有助于肺癌细胞微转移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7.
季政一  陈德建  戴雪明  裘正军 《上海医学》2006,29(7):423-425,F0003
目的探讨Dukes B期结直肠癌患者淋巴结微转移与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00年1月至12月60例施行根治性切除术的Dukes B期结直肠癌患者的l临床资料,以及所有经常规苏木精-伊红(HE)染色为阴性的淋巴结石蜡包埋块,共获取系膜淋巴结1018枚,应用抗角蛋白(CK)20单抗经免疫组织化学法进行淋巴结微转移的检测。结果60例Dukes B期结直肠癌患者中有19例(31.7%)、42枚(4.1%)淋巴结显示有微转移,淋巴结微转移与其他临床病理特征均无关(P值均>0.05),有、无淋巴结微转移患者的死亡率及肿瘤复发或淋巴结转移发生率的差异均无显著性(P值均>0.05)。结论Dukes B期结直肠癌患者存在较高的淋巴结微转移率,但淋巴结微转移对预后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8.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淋巴结分子分期的临床病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微转移的可行性。方法术中将每枚淋巴结平均分成两半,一半淋巴结进行HE染色病理检查;另一半淋巴结,按区域混合,用于RT-PCR。如果一枚淋巴结HE染色证实有显性转移,该患者同一区域的其他淋巴结不再接受RT-PCR。结果(1)25例肺癌患者中共195枚淋巴结接受了HE染色检查,9例共30枚淋巴结中发现有显性转移,无一枚淋巴结检出微转移。(2)39组HE染色阴性的区域淋巴结混合组织中,11组RT-PCR呈阳性。(3)16例常规病理PN现了0期患者中,6例肺门淋巴结出现了微转移;另9例常规病理PN1期患者中,5例出纵隔淋巴结的微转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4.063,P=0.0043)。结论(1)HE染色病理能准确地检测出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中的显性转移灶,而不易发现隐匿性微转移灶。(2)RT-PCR能提高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微转移的检出率,并可对部分Ⅰ、Ⅱ期患者重新进行分子分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技术在早期胃癌中的应用及前哨淋巴结(SLN)微转移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34例早期胃癌术中亚甲蓝定位活检前哨淋巴结,术后行常规HE病理和角蛋白单克隆抗体AE1/AE3免疫组化(ELIVISION二步法)检查。结果:34例中33例检出SLN,检出率为97.1%。由SLN状态预测胃周淋巴结转移情况的准确率为93.9%(31/33),敏感性为88.9%(16/18),特异性为100.0%(16/16),假阴性率为11.1%(2/18)。免疫组化法与常规HE法对SLN转移的检出率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免疫组化法共检出12枚/8例SLN存在微转移现象。结论:SLN能较准确反映早期胃癌的淋巴结转移状况,免疫组化法较常规HE病理检查更为敏感,AE1/AE3免疫组化法能提高SLN微转移的检测,对确定临床分期、诊疗及判断预后有积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