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摘要】 目的 探讨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对围手术期高血糖患者β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3年7月我院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围手术期高血糖的患者临床资料,其中采用持续性皮下胰岛素输注治疗患者25例(CSII组),采用多次皮下胰岛素注射治疗患者20例(MSII组)。治疗2周后,比较两组的血糖控制(FBG、2hPG、GSP)、β细胞功能、胰岛素敏感性指标以及TNF-α、IL-1β、CRP、APN的变化情况。结果〓CSII组与MSII组的FBG、2hPG、GSP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CSII组的FBG、2hPG、GSP水平与MSII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CSII组与MSII组的GSP、Homa-IR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Homa-β较治疗前显著升高,且与MSII组比较改善更显著(P<0.05);同样CSII组TNF-α、IL-1β、CRP水平与MSII组比较也改善更显著(P<0.05)。结论〓持续性皮下胰岛素输注治疗可有效控制血糖,显著改善胰岛β功能及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其机制可能与下调炎性因子有关。 相似文献
2.
3.
高血糖大肠癌病人的围手术期处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高血糖大肠癌病人围手术期的处理方法。方法:对1997~2002年外科治疗的70例高血糖大肠癌(空腹血糖大于6.1mmol/L)病人作回顾性分析。结果:70例病人均作择期手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吻合口瘘占8.8%(3/34)。切口感染20.6%,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均为2.9%。无酮症酸中毒发生,无手术死亡。术后平均住院19d。结论:高血糖大肠癌病人的外科治疗必须作好围手术期处理。只要严格控制血糖、选择合理的术式和时机就完全可以达到理想的外科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Stephen D. Surgenor MD Robert S. Kramer MD Elaine M. Olmstead BA Cathy S. Ross MS Frank W. Sellke MD Donald S. Likosky PhD Charles A. S. Martin MBBS Robert E. Helm Jr. mD Bruce J. Leavitt MD Jeremy R. Morton MD David C. Charlesworth MD Robert A. Clough MD Felix Hernandez MD Carmine Frumiento MD Arnold Benak CCP Christian DioData CCP Gerald T. O'Connor PhD DSc 周全红译 江伟校 《麻醉与镇痛》2010,(5):81-88
背景输注红细胞(RBC)与心脏手术后死亡率升高有关。我们分析了在住院期间接受了1或2个单位RBC输注的心脏手术患者的长期生存情况。方法将2001年至2004年期间9079例,在新英格兰北部地区8个医疗中心中接受了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瓣膜手术或同时进行了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和瓣膜手术的患者纳入本研究。研究将纳入地区与2006年6月30日社会保障署死亡档案确定的死亡率进行概率性配对。调整的风险比采用Cox比例风险和倾向评分法进行计算。结果36%的患者(n=3254)接受过1或2个单位的RBC。43%的RBCs是在手术中被输注的,分别有56%和1%的RBCs是在手术后和手术前输注的。输血的患者更可能是贫血、高龄、体表面积小、女性和同时患多种疾病的患者。那些在心脏手术住院期间接受了1或2个单位RBCs的患者的存活率显著低于未接受过RBCs的患者(P〈0.001)。调整了患者和疾病特征之后,接受1或2个单位RBCs仍使远期死亡风险提高16%(调整的风险比=1.16,95%CI:1.01—1.34,P=0.035)。结论输注1或2个单位的RBCs可使心脏手术术后存活率降低的风险提高16%。 相似文献
5.
非心脏手术前后心肌缺血预测因素的探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 观察非心脏手术前后心肌缺血(MI)发生情况并探讨其预测因素。方法 以动态心电图(DCG)监测非心脏手术患者150例,术前监测至少12h,术后48h。计算出术前、术后MI发生率、平均每小时MI次数、MI时间以及MI曲线下面积;同时记录可能影响MI的有关因素,如年龄、性别、体重、ASA级别、患病史、冠心病危险因素、心血管药物用量、麻醉手术情况、实验室指标和其它生理指标。单因素分析明确MI的潜在预测因素后(P≤0.1),将这些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术前MI发生率为4.7%,术后为22.7%。MI发生率和MI次数在术后12~24h达高峰,MI时间和MI曲线下面积在术后0~12h达高峰。未发现术前MI预测因素,术后MI预测因素有8个。即术前DCG有MI、年龄≥65岁、术前ECG有MI、ASA≥Ⅲ级、心绞痛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和高VAS评分。结论 术后MI发生率显著高于术前,且多发于术后第1天;根据心电图和系统病史等可对术后MI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6.
SarajdeFerramti M.D. M.P.H. KimberleeGauvreau Sc.D. PaulR.Hickey M.D. RichardA.Jonas M.D. DavidWypij Ph.D. AdreduPlessis M.D. DavidC.Bellinger Ph.D. M.Se. KarlKuban M.D. S.M.Epi. JaneW.Newburger M.D. M.P.H. PeterC.Laussen M.B.B.S. 张育才曾因明 《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2004,25(3):190-192
新生儿、婴儿深低温体外循环(CPB)心脏手术后神经学预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术前情况、CPB时间、停循环时间、降温的速度与深度、灌注流量、血细胞比容及深低温期间血气管理的方法等。但CPB期间或CPB后,血浆葡萄糖浓度对神经系统远期发育影响还无前瞻性研究。 相似文献
7.
冠心病人非心脏手术的麻醉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冠心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合并冠心病接受非心脏手术的病例也在增加。据调查,非心脏手术人群中,3.9%患有缺血性心脏病,其中16.4%在围术期发生心脏并发症。因此,围术期正确处理冠心病是直接关乎病人预后和生活质量的关键。本文介绍冠心病病人非心脏手术麻醉处理的一些进展和临床经验。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高龄心脏病患者围手术期特点及心脏手术的风险。方法 选取2007年1月-2011年6月不同类型心脏手术病人255例,分为A组(≥70岁)55例,B组(<70岁)200例。分析两组间病人术前危险因素、手术策略及围术期监护的特点,对比两组间术后并发症及预后。结果 术前危险因素中,原发性高血压、急性冠脉综合征、肾功能不全在A组占比例显著高于B组(P<0.05), EuroSCORE评分A组(5.56±2.26)高于B组(2.14±2.21, P<0.001)。术中体外循环时间A组(102.61±38.36min)显著短于B组(119.66±47.57min, P<0.05), 主动脉阻断时间A组(63.57±27.08min)显著短于B组(79.46±35.29min, P<0.05)。术后A组肺部感染发生率,急性肾损伤发生率,呼吸机使用时间,ICU停留时间均高于B组(P<0.05); 术后脑梗塞发生率,心律失常发生率,总引流量,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情况及住院死亡率两组间无显著差异。结论 准确识别高龄患者围术期危险因素,制定个性化策略,缩短体外循环时间,积极预防并正确处理围术期并发症,可有效降低高龄患者群体心脏手术的风险。 相似文献
9.
本院自1997年12月~2000年12月采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转子泵或离心泵左心转流和体外膜肺氧合(ECMO)等辅助循环技术治疗13例心脏术后并发严重心源性休克的高危险患者,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13例患者,男12例,女1例,年龄44~72岁。平均(63±8.5)岁。>65岁 8例。心功能Ⅱ级1例,Ⅲ级8例,Ⅳ级4例;左室射血分数(EF)23%~47%,EF≤40%9例。术前2例冠状动脉左主干狭窄75%,2例合并慢性肝、肾功能不全,3例合并糖尿病,4例合并高血压,4例陈旧性心肌梗死,其中2… 相似文献
10.
我院 1988年至 2 0 0 3年对 2 17例安置心脏起博器患者进行非心脏手术 ,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 :本组 2 17例 ,男 139例 ,女 77例 ,年龄 2 3~81岁 ,平均 5 9岁。2 .安置心脏起博器情况 :植入临时性起博器 16 2例 ,永久性起博器 5 5例 ,其中心室按需型起博器 175例 ,房室双腔起博器 13例 ,心房按需型起博器 2 9例。选择起搏频率 6 0~10 0次 /min ,起搏电流 2~ 4mA ,感知灵敏度 2~ 4mV。永久起博器埋植于右胸壁皮囊内 ,临时起博器于大腿根部与起搏导线固定。3.原发心脏病类型 :病窦综合征 6 3例 ,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32例 ,Ⅱ度… 相似文献
11.
12.
胸段硬膜外阻滞对冠心病病人非心脏手术围术期心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冠心病人围术期主要并发症是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高发时间是手术当天和手术后第一天。胸部、上腹部手术后心肌梗死的发生率约为其它手术的3倍[1]。已有报告表明上胸段硬膜外阻滞治疗心绞痛效果确切,并能使心肌缺血改善[2]。围术期广泛胸段硬膜外阻滞对冠心病非心脏手术病人的影响尚有争议。本研究拟评价广泛胸段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用于胸部、上腹部手术的冠心病病人的临床效果。 资料与方法 于1999~2000年间,选择胸部或上腹部手术的冠心病病人,术前有心绞痛、心律失常或有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病史的病人60例。年龄48… 相似文献
13.
非心脏手术老年患者围术期心肌缺血的预测和防治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随着高龄老人和冠心病病人手术的不断增加 ,心肌缺血已成为围术期常见的病理现象。严重或长时间的心肌缺血可引发心肌可逆性损害如心肌顿抑或不可逆性损害如心肌梗死 (心梗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或心原性休克 ,是老年和冠心病患者死亡率增高的重要原因。若对此重视不足或处理不当 ,可造成严重后果。心肌缺血的发生率据文献报道 ,围术期心肌缺血的发生率为 8%~ 37% ,最高可达 78%。若术前并存有心血管疾病、冠状动脉疾病或曾有心梗老年患者 (超过 6 5岁 )则更高 ,围术期心肌缺血发生率可高达 90 %以上 ,若发生心梗 ,其死亡率高达 5 0 %~83% … 相似文献
14.
15.
老年病人非心脏手术术后呼吸衰竭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目的分析老年病人行非心脏手术术后发生呼吸衰竭的危险因素。方法按前瞻性随机临床队列研究设计,收集四个中心的582份合格病例进行分析。应用单因素比较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围术期危险因素和老年病人术后呼吸衰竭发生的关系。呼吸衰竭定义为术后机械通气48h以上或全麻拔管6h后再插管行机械通气。结果共有51例患者发生术后呼吸衰竭(8.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手术种类、ASA分级、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病史和低白蛋白水平与老年病人术后呼吸衰竭的发生有关。结论临床上可根据手术种类、ASA分级、COPD病史和低白蛋白水平预测并采取相应措施,以减少术后呼吸衰竭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背景 多项临床试验结果显示,非心脏手术患者围术期应用β受体阻滞剂可降低术后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然而针对不同患者人群,各试验结果并不完全一致.目的 为进一步的临床试验及研究提供依据.内容 探讨β受体阻滞剂在临床应用时的适应证、药物选择、治疗时机、持续时间及存在的问题与争议.趋向 随着对β受体阻滞剂认识的深入,其临床应用必将得到进一步的拓展,但目前各项研究中存在的分歧,仍需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来证实. 相似文献
17.
18.
焦虑是一种带有恐惧成分的强烈行为和心理反应,抑郁是一种以心境的高涨或低落为主的精神障碍,两种症状均伴有认知和行为的改变,是心脏病患者常见的共患病。心脏手术是引发患者特定情绪和生理反应的重要因素之一,术后持续或首发的抑郁和焦虑不仅会增加手术并发症、近期或远期的死亡率和医疗费用等,还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对心脏手术患者进行围术期的心理状态和生物学风险评估必不可少。本文对心脏手术患者焦虑和抑郁的特点、相关机制及治疗干预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糖尿病病人围手术期的处理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糖尿病是一种因胰岛素绝对不足或相对不足引起的以高血糖为主要症状的疾病,外科围手术期糖尿病人情况直接影响到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因此围手术期糖尿病病人的处理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20.
心脏手术围术期辅助循环的应用与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心脏手术围术期应用辅助循环的经验。 方法 13例患者 (左心室射血分数平均 0 .3 7± 0 .0 6)中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10例 ,机械瓣膜置换术 2例 ,马方综合征 ( Marfan syndrome)患者行 Bentall手术 1例。术后不能脱离心肺转流 ( CPB) 9例 ,术后并发心肌梗死、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和心脏骤停 4例 ,分别采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 I-ABC)、转子泵或离心泵左心转流和体外膜肺氧合等辅助循环治疗。 结果 6例存活出院 ,平均辅助循环时间 4 4 .0±3 2 .5小时。不能脱离 CPB的 9例患者 ,经辅助循环支持后 7例脱离 CPB,4例存活 ;在 ICU行辅助循环的 4例患者中 ,2例存活。 结论 辅助循环是治疗心脏手术后严重心力衰竭和室性心律失常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