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牵张成骨增高下颌后牙区牙槽嵴实验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目的:探讨用犬建立牵张成骨增高下颌后牙区牙槽嵴实验动物模型的可行性。方法:选用成年杂种犬4只,拔除两侧下颌全部前磨牙和第1磨牙,1个月后用完全埋置的钛镍记忆合金牵张器完成牵张手术。在牵张手术前、术后、术后1周内的每日及牵张完成后1个月,分别测量术区颌骨高度,并在术后、术后1周及牵张完成后1个月无明显变化。X线片可见牵张完成后1个月牵张区骨密度增高,有新骨生成。结论:用犬建立牵张成骨增高下颌后牙区牙槽嵴的动物模型是可行的,本模型稳定,重复性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测下颌管上缘至各牙槽嵴顶之间的距离。方法采集 1 0 0份下颌骨标本 ,根据吴汝康的人体骨学测量方法进行年龄估计及性别鉴别 ,观测下颌管上缘至牙槽嵴的距离。结果下颌管上缘至第二前磨牙槽嵴顶距离 :男 1 5 .87mm ,女 1 5 .86mm ;下颌管上缘至第一磨牙槽嵴顶距离 :男 1 4.97mm ,女1 5 .87mm ;下颌管上缘至第二磨牙槽嵴顶距离 :男 1 4.68mm ,女 1 4.2 1mm ;下颌管上缘至第三磨牙槽嵴顶距离 :男 1 4.5 6mm ,女 1 4.3 9mm。下颌管均值长 :男 62 .3 0± 3 .87mm ,女 5 7.69± 4.2 0mm。结论男、女牙槽嵴顶至下颌管上缘距离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但男、女下颌管长度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 ,男大于女 相似文献
4.
5.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9,(12)
目的:探讨下颌重度吸收牙槽嵴患者制作全口义齿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80例下颌牙槽嵴吸收严重的无牙颌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实验组使用改良方法制作全口义齿,对照组使用常规方法制作全口义齿。义齿戴用3个月和12个月进行满意度问卷调查。结果:实验组全口义齿在固位效果、咀嚼效率、舒适性的满意度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全口义齿在美观和发音满意度方面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改良法制作的全口义齿固位效果好,能够提高咀嚼效率和舒适性,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6.
随着人的年龄老化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安装义齿者逐渐增多。我院口腔科门诊自1985年至2 0 0 2年间对和笔者在北京大学附属口腔医院进修期间资料较完整的2 0 0例患者,剩余牙槽嵴吸收情况和相关因素,以及防治经验报道如下:1 一般资料按头颅侧位片上测定下颌骨的垂直高度降低0 2~0 4mm ,严重者为1mm标准。本组2 0 0例中男性12 0例,女性80例,年龄2 0~90岁,平均6 1岁,时间自1986年~2 0 0 2年(其中包括北京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的门诊病人。2 影响吸收速度快的因素与结果2 1 局部解剖因素 2 0 0例中有10 4例,占5 2 % ,剩余牙槽嵴吸收与骨的质… 相似文献
7.
牙槽嵴萎缩最常见的原因是天然牙齿的缺失、拔除、增龄性变化和各种手术切除.正常人咬合力通过牙周膜传到牙槽突,这是一种生理性刺激,可刺激牙槽突骨质的生长,调节骨的吸收与再生,使其保持相对平衡.各种原因导致天然牙缺失或拔除后失去上述生理性刺激,1年之内牙槽骨的高度至少自然吸收减少25%,且过程会持续进行,最终导致50%甚至全部牙槽骨骨量丧失,造成不同程度的牙槽嵴萎缩.牙齿拔除后剩余牙槽骨的吸收是影响缺失牙患者健康的重要口腔疾病之一.多年来国内外众多学者研究和应用了各种方法对其进行预防和治疗.本文综述了即刻种植、植骨术、牵张成骨术等几种主要的技术,指出了各种技术的优点及局限性,同时指出了防治牙槽嵴萎缩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改进修复方法,提高低平牙槽嵴下颌总义齿的固位,改善修复效果.方法:调改咬牙合,处理个别特殊牙,采用二次印模法取模,以及对单颌义齿的排列、边缘封闭及基托磨光面进行处理以改善固位.结果:义齿的固位,稳定和支持明显提高,患者较易适应采用改进方法制作的单颌总义齿.结论:通过口腔准备和采用改进后的修复方法,义齿的固位,稳定和支持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寻求利用口腔现有条件为牙槽嵴过于低平的患者制作全口义齿的方法.方法 利用患者口腔现有条件,通过对义齿制作过程每一个环节的精细处理及精神心理指导,由同一名主治医师和同一名技师对25例无牙颌低平牙槽嵴患者制作全口义齿,根据全口义齿修复3个月后,患者对外观、语音、咀嚼能力、固位、舒适性5个方面满意度进行评价.结果 修复... 相似文献
10.
牙槽嵴严重吸收的无牙颌,约占门诊所见无牙颌患者总数的1/4~1/3,对此类患者进行全口又齿修复比较困难,-般均采用唇颊沟加深术后再行全口义齿修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锥形束CT (CBCT)观察重度牙周炎患牙拔除后行牙槽嵴保存术(ARP)对缺牙区及邻牙邻面牙槽骨的影响。方法:因重度牙周炎拔除的46名患者的75颗患牙纳入研究,将患牙分为拔牙后同时行ARP的实验组和拔牙后自然愈合的对照组。另根据拔牙前的骨丧失量分为A组(丧失量5~7 mm)和B组(丧失量>7 mm)。观察拔牙前与拔牙6月后该牙位矢状面上颊舌侧牙槽骨高度变化以及牙槽嵴顶下方1、4、7 mm处的宽度变化以及缺失牙邻牙邻面骨高度变化。结果:实验组颊侧牙槽嵴高度吸收量为(0.69±0.36)mm,对照组吸收量(1.77±0.95)mm(t=-3.977,P=0.004);实验组舌侧牙槽嵴高度吸收量为(0.71±1.51)mm,对照组吸收量(1.71±1.24)mm(t=-3.115,P=0.00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牙槽嵴顶下方1 mm处牙槽骨宽度减少了(2.39±1.34)mm,对照组减少了(4.63±2.20)mm(t=5.331,P=0.000);实验组牙槽嵴顶下4 mm处减少了(1.28±1.18)mm,对照组减少了(2.15±1.91)mm(t=2.816,P=0.007);实验组牙槽嵴顶下7 mm处减少了(0.81±1.38)mm,对照组减少了(1.50±1.44)mm(t=2.125,P=0.03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邻牙邻面舌侧骨吸收量(-0.22±1.02)mm,对照组吸收量(0.37±0.82)mm(t=-2.766,P=0.007),实验组邻牙邻面中间骨吸收量(-0.48±1.51)mm,对照组中间骨吸收量(0.55±1.07)mm(t=-3.443,P =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实验组邻牙邻面颊侧骨吸收量(-0.09±1.17)mm,对照组骨吸收量(0.34±0.81)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40,P =0.070)。结论:ARP有助于减少拔牙区牙槽嵴高度宽度的降低,恢复邻牙邻面骨高度,利于后期缺失牙的修复。 相似文献
12.
下颌后牙区颌骨高度的测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下颌后牙区牙槽嵴增高术提供定量指标。方法:对 109 具成人离体下颌骨后牙区不同部位高度进行了测量。结果:颏孔上缘至牙槽嵴顶高度,有牙侧(13.95±2.45)mm,无牙侧(8.77±2.75)mm,平均值相差 5.18 mm;颏孔区下颌体高度,有牙侧(31.65±3.09)mm,无牙侧(24.67±3.88)mm,平均值相差 6.98 mm;下颌后牙区下颌体高度,有牙侧(29.15±2.91)mm,无牙侧(23.03±4.11)mm,平均值相差 6.12 mm。结论:选择颏孔和颏孔后 1.0 cm 分别作为双尖牙区、磨牙区下颌骨高度测量的标志点,方法简单,位置较恒定。下颌后牙区颌骨垂直吸收 5-7 mm,可供该区牙槽嵴增高术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低平牙槽嵴下颌总义齿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0年6月—2011年11月110例低平牙槽嵴下颌总义齿修复患者,依据三级标准判定标准对其进行分析。结果 静止发音后,达到Ⅰ级标准患者50例,Ⅱ级标准患者54例,Ⅲ级标准者6例。结论 低平牙槽嵴下颌总义齿修复时,自基托密合度到伸展情况,面高度及合理排列,舌正常运动及磨光面等方面均需详细考虑严格把握,由此方可以确保义齿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及固位力。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比较中性区排牙与牙槽嵴顶排牙两种排牙方法,哪种更加适合于松软牙槽嵴患者的全口义齿修复。方法:选择松软牙槽嵴患者28例,分别采用中性区排牙和牙槽嵴顶排牙两种排牙方法进行全口义齿修复。修复前询问患者义齿使用习惯,检查口腔及旧义齿情况,进行必要的修复前手术,择期重新修复。在修复后0.5a、1a、2a后复查,根据病历记录检查患者口腔和义齿情况是否有改变。结果:义齿修复后的2a中,采用牙槽嵴顶排牙法进行全口义齿修复的松软牙槽嵴患者,牙槽嵴的松软范围没有明显扩大,义齿使用效果良好,较中性区排牙法更加适合。结论:松软牙槽嵴患者的全口义齿修复,应采用二次印模法制取准确的印模,更重要的是采用牙槽嵴顶排牙法排列前牙,使前牙在正中牙争时不接触,在侧方验和前伸牙争时也无接触,尽量避免前牙区的牙槽嵴承受过大的咬合压力导致的牙槽骨吸收,以及牙槽嵴松软范围的扩大。 相似文献
16.
无牙颌牙槽嵴萎缩是一个进展性过程。Tallgren对无牙颌患者进行25年长期追踪观察发现:牙槽嵴在牙齿丧失的第一年萎缩的量较大,以后以较慢的速度持续性萎缩;下颌牙槽嵴萎缩速度快,是上颌的四倍,呈安氏Ⅲ类颌关系。Howell根据病理生理性吸收把牙槽嵴萎缩分为6个期:Ⅰ期有牙齿的牙槽嵴;Ⅱ期拔牙后即刻牙槽嵴;Ⅲ期拔牙窝关闭,高而宽牙槽嵴;Ⅳ期刃状牙槽嵴,有足够的高度而宽度不足; 相似文献
17.
作者采用颗粒状羟基磷灰石陶瓷对164例牙槽骨严重萎缩的患者行牙槽嵴绝对增高术.经术后1~3年随访,认为颗粒状羟基磷灰石陶瓷是理想骨修复代用品,并提出了术后X线片牙槽嵴显影高度的变化规律及注意要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拔牙术后押制牙槽骨过度吸收,保持牙槽嵴高度研究。方法 造反例需同时拔除下凳两侧相同部位牙齿的患者,按左右分级,一侧为拔牙后空白对照,另一侧拔牙后立即填塞颗粒型羟基磷灰石人工骨。即刻、12周、24周分别摄X线片,测量两级牙槽嵴高度结果创口Ⅰ期愈合31例,延期愈合2例。两级比较,填塞组牙槽嵴高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羟基磷灰石人工骨填塞拔牙创可以其支架作用替代牙齿对牙槽骨的支持作用,抑制拔牙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影响牙槽嵴裂修复术后效果的因素。方法36例牙槽嵴裂患者植骨术后回顾性研究,患者均有术前、术后的x光片及正面面貌外形对比记录;分析患者年龄、裂隙类型、手术方法、植骨来源等对手术效果的影响。结果(1)临床成功率为95%。(2)植骨效果与植骨年龄有关,较大年龄患者植骨骨吸收较多,近期效果可,远期效果差。(3)完全性腭裂早期不用黏膜关闭牙槽嵴裂隙者效果好。(4)单侧牙槽嵴隐裂修复效果优于完全性腭裂。(5)从取骨到植骨时间越短越好。结论影响牙槽嵴裂修复效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在能控制的因素中形成良好的植骨床,较为充足的骨量适时植入;植骨区严密缝合及术后积极预防刀口感染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牙槽嵴重度吸收的无牙颌,约占笔者门诊所见无牙颌患者总数的1/4~1/3,患者一般不愿接受手术修整。笔者根据其口腔特点,充分利用有关固位因素,在修复过程中进行了改进,通过观察87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