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术中内镜在小肠出血诊断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我院从1989年~1998年6月,临床诊断小肠出血,剖腹后未能发现小肠出血病变,而行术中内镜检查患者12例,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12例患者中,男8例,女4例,年龄25~83岁,平均年龄54岁。均表现为黑便或暗红色血便,胃镜和结肠镜均...  相似文献   

2.
术中内镜对小肠出血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对不同原因小肠出血患者行术中内镜检查,评价其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1995年8月~2003年9月,16例多项常规检查阴性小肠出血患者,行剖腹探查,术中内镜检查。结果 不明原因小肠出血患者16例,13例检出阳性病灶,病因确诊率为81.3%。结论 术中内镜是一种安全、可靠、有较高临床诊断价值的小肠出血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3.
在消化道出血病例中,小肠出血约占整个消化道出血的1%~5%。尽管内镜和影像诊断的水平不断提高,但小肠出血的诊断仍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1]。现将我院近五年来小肠出血病例进行分析总结如下。1 材料和方法本组15例中,男7例,女8例,年龄30~68岁,平均583岁。病程3天~4年,平均14年。主要症状表现为轻重不等的消化道出血,从大便潜血到黑便,暗红色血便,鲜血便,其中8例病人伴有腹痛,腹部包块等,7例病人表现为单纯出血。主要体征有贫血、腹部压痛,个别病例有腹膜刺激症状。所有病例均经纤维/电子胃镜、结肠镜或上消化道钡餐、钡灌肠检查,除外十二…  相似文献   

4.
23例小肠出血临床表现及诊断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任宗海  诸琦 《临床荟萃》2003,18(2):78-79
小肠出血是临床上不明原因出血的重要原因之一 ,尽管目前内镜和影像学检查的水平不断提高 ,但却往往延误诊断和治疗。作者近 3年来收集其完整病历 2 3例 ,均经手术病理确诊的小肠出血 ,现就其临床表现及诊断方法作回顾性分析。1 临床资料本组 2 3例患者 ,男 14例 ,女 9例 ,年龄 38~ 73岁 ,平均5 9岁。临床表现均以原因不明的消化道出血入院 ,间歇黑便或暗红色便病程最短 5 0天 ,最长达 12年 ,平均 3年 1个月 ,16例反复出血 1年以上。均有不同程度的贫血 ,入院时血红蛋白 4 7~ 10 3g/L ,平均 86 g/L。患者经胃镜 ,结肠镜 ,全胃肠道钡…  相似文献   

5.
25例不明原因小肠出血的胶囊内镜检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胶囊内镜对不明原因小肠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该科25例不明原因小肠出血的胶囊内镜检查结果,并与小肠钡餐、血管造影进行比较。结果患者症状为:鲜血便7例、暗红色或黑便16例、便潜血阳性2例。病程平均41.08个月,贫血者血色素最低水平平均为56g/L,13例进行了平均量为800ml的输血治疗。25例患者中检查成功24例,栓出小肠病变23例,明确小肠出血部位及病因20例,诊断率为83.33%。病因包括:血管畸形11例,平滑肌瘤4例,Crohn病1例,霍奇金淋巴瘤1例,十二指肠球炎1例,小肠糜烂或溃疡2例。胶囊内镜病变检出明显高于小肠钡餐、血管造影。结论不明原因小肠出血患者对胶囊内镜检查具有良好的耐受性,胶囊内镜是小肠出血诊断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6.
1 资料和方法本组 17例中 ,男 10例 ,女 7例 ,年龄 2 5~ 76岁 ,平均 5 6 .2岁。病程 3天至 4年 ,平均 1.2年。全部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消化道出血 ,从大便潜血到黑便、暗红色血便、鲜血便 ,部分患者伴发热、腹痛、腹部包块等。主要体征有贫血 ,腹部压痛 ,个别患者有腹膜刺激症状。所有患者均经胃镜、结肠镜或上消化道钡餐、钡灌肠检查 ,除外十二指肠球部以上消化道及结肠病变 ,再经小肠气钡造影 ,选择性肠系膜动脉造影 ,剖腹探查及术中肠镜等检查 ,并最后得到手术和病理证实。2 结 果17例小肠出血病因 :小肠肿瘤 11例 ,小肠憩室 2例 ,小…  相似文献   

7.
腹腔镜在小肠持续出血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腹腔镜探查在小肠出血性疾病中的探查指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2008年间经腹腔镜探查和手术治疗的14例小肠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其他检查方法与腹腔镜探查对病灶的检出效果.结果:14例小肠出血患者均顺利发现病灶,其中腹腔镜下直接发现病灶11例,腹腔镜联合肠镜检查发现病灶3例.术前检查发现病灶12例,未能发现病灶2例.腹部螺旋CT检查、全消化道造影、胶囊内镜检查所能发现的病灶均能在腹腔镜下直接发现.术前肠系膜上动脉血管造影所发现病灶中3例在腹腔镜镜下可直接发现病灶.另3例为腹腔镜联合肠镜发现病灶.术前核素显像所发现病灶均为腹腔镜联合肠镜发现病灶.结论:腹腔镜多能直接发现小肠病灶并且能同时对痛灶进行治疗.对于怀疑小肠持续出血的患者应适当放宽探查指征,尽早施行探查.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术中内镜对隐源性小肠出血的诊疗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1月至2011年1月48例隐源性小肠出血剖腹探查患者行术中内镜检查的临床资料,总结和评价其应用价值.[结果]48例患者通过术中内镜明确了出血原因,阳性检出率100%,其中十二指肠水平部间质瘤4例,血管瘤4例,Dieulafoy病2例,小肠间质瘤3例,小肠腺瘤性息肉4例,回肠淋巴瘤3例,回肠末段非特异性溃疡4例,小肠海绵状血管瘤10例,小肠动静脉畸形11例,胆肠吻合口曲张静脉出血2例,胰肠吻合口溃疡出血1例.检查平均用时(9±1.6) min,未发生术中内镜相关性并发症.根据术中内镜诊断行小肠楔形切除17例,部分肠段切除31例,无手术死亡病例,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4年,未发生再出血.[结论]术中内镜是目前小肠全面检查的最终手段,对隐源性小肠出血具有重要价值,不仅能提高病变检出率,而且定位、定性准确,安全快速.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小肠出血剖腹探查术的方法进行探讨,及对分段排除法的临床应用进行评价。【方法】42例术前未能确诊的小肠出血患者术中采用徒手分段探查、内镜分段探查及分段钳夹透照三种分段排除法寻找出血病灶。【结果】经徒手分段探查查出病灶36例(85.7%),6例内镜分段探查查出病灶4例,2例分段钳夹透照查出病灶1例。1例在可疑病变处行肠段切除,术后再出血,经内科保守治疗出血停止。病灶总检出率为97.6%。其中良恶性肿瘤21例(50.0%)、憩室8例(19.0%)、血管病变6例(14.3%)、其它7例(16.7%)。【结论】术中分段排除法是提高小肠出血病灶检出率,减少病变遗漏,防止再出血发生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剖腹探查术中消化道内镜检查的价值(附17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0年5月~1999年10月,作者对17例因术前消化道出血原因不明或病灶太小术中不易发现而作术中内镜检查,均达到预期目的,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小肠出血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小肠出血的临床资料。结果:41例小肠出血病因中肿瘤占首位(27/41),良性多于恶性,其次为血管病变、小肠憩室、克罗恩病;通过小肠气钡双重造影、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造影、^99mTc—RBC扫描、胶囊内镜及剖腹探查和术中内镜等技术,41例均找到病灶,进行了相应的手术治疗。结论:小肠出血病因肿瘤占首位,其次为血管病变、小肠憩室、克罗恩病。消化道气钡双重造影、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造影、核素扫描、剖腹探查和术中内镜为诊断小肠出血的主要手段,胶囊内镜对小肠出血具有诊断价值,其灵敏性、准确性尚需系统的大宗的临床资料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双气囊内镜(DBE)在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OGIB)病因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1例解黑便或血便且经过多次胃镜、肠镜检查不能确定出血病灶等怀疑为小肠出血者患进行双气囊内镜检查,分析其病因诊断率及其安全性。结果 31例行双气囊内镜检查,经口检查20例,经肛检查5例,经口+经肛6例,发现病灶25例,未发现病灶6例,病因诊断率80.6%(25/31)。未见操作相关严重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结论双气囊内镜检查安全、可靠,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病因诊断率显著提高,是一种有效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3.
现将作者发现的33例小肠疾病(感染性小肠疾病除外)致下消化道出血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33例中,男20例,女13例,年龄6~79岁,平均45.6岁。黑便16例,呕血伴黑便1例,紫红色血便16例,腹痛20例,腹部包块5例,呕吐5例,高热4例,消瘦4例。进行胃镜检查28例,l例发现胃。十二指肠内有咖啡色液体,但反复检查未见出血病灶,提示血液可能为下方返流。大肠镜检查22例,1例发现回肠末端恶性淋巴瘤,1例发现回肠末端有血下流,提示其上端有出血病灶。/J\肠气钡双重造影15例,确诊为息肉1例,想室1例。全消化道钡餐23例,提示为息肉1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内镜下切除盲肠近阑尾口病变的安全性及治疗效果。方法 盲肠近阑尾口病变患者10例,术前均行超声内镜检查确定病灶位置及病灶大小,行内镜下圈套器切除术或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术后切除标本行组织病理检查。观察内镜下病变组织切除情况、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6~12个月,复查结肠镜,观察阑尾口狭窄及残余病变情况;随访3~51个月,观察患者胃肠道不适发生情况。结果 10例患者术前超声内镜检查显示病变均起源于黏膜下层或固有肌层,病灶直径为7.7~27.6 mm。8例行内镜下圈套器切除术,2例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术中均未发生出血、穿孔并发症,术后均未出现发热、穿孔、迟发性出血等并发症;术后组织病理检查结果显示潴留性囊肿8例,单纯性黏液囊肿1例,脂肪瘤1例。术后6~12个月,8例患者复查结肠镜,均未发现阑尾口狭窄及残余病变;中位随访时间42个月,10例患者均未出现腹痛等胃肠道不适症状。结论 内镜下切除盲肠近阑尾口病变安全、有效,创伤小,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5.
对我们 1993~ 2 0 0 1年以小肠梗阻或小肠出血为主要诊断的小肠肿瘤 31例 ,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男 18例 ,女 13例。年龄 18~ 70岁 ,平均 4 5 .8岁。发病至确诊时间 8h~ 10 d。全部都有程度不同的消化道梗阻与间歇性黑便史。首先经胃镜排除胃或十二指肠一、二段病变 ,再经结肠镜或钡剂灌肠排除结肠病变 ,均以小肠梗阻或小肠出血待诊收住院。为进一步明确诊断 ,分别采用小肠插管钡剂造影、全消化道造影、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血管造影、内镜超声、手术探查等检查确诊。 31例小肠肿瘤经小肠插管钡剂造影、全消化道造影、选择性肠系膜上…  相似文献   

16.
内镜下金属钛夹治疗急性消化道出血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翁冬兰 《上海护理》2007,7(5):43-45
急性消化道出血为临床常见急症,如何使大出血患者在短期内明确出血的原因,达到迅速止血是降低急诊手术率及病死率的关键。我们于2006年1月—2007年2月在内镜下用金属钛夹治疗急性消化道出血16例,效果满意,现将治疗方法、结果及护理配合报道如下。1对象与方法1.1对象2006年1月—2007年2月我院收治急性消化道出血患者16例,男12例,女4例,年龄35~91岁,平均年龄56.21岁。所有病例均有呕血和/或黑便,或鲜红色血便,有失血性休克7例。经急诊内镜检查明确有活动性出血及在内镜治疗息肉术中、术后残端活动性出血。其中上消化道出血11例,下消化道出血5…  相似文献   

17.
术中内镜检查在隐源性消化道出血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该文报告11例隐源性消化道出血患者施行术中内镜检查情况。10例于小肠中段切口置镜,1例手术探查时发现小肠病变,切除病变肠段后于端端吻合前行内镜检查。发现小肠出血性病变10例,1例位于结肠脾曲,以血管性病变为最多(8/11),术中术后未发生并发症。说明术中内镜检查对原因不明的消化道出血具有较好的诊断兼辅助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8.
小肠出血的研究与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贵恺  荣绍元 《临床荟萃》2005,20(16):951-953
小肠出血临床上并非常见,在所有下消化道出血患者中占3%~5%,以往由于诊断技术的限制,大多需手术或术中内镜确诊。近年随着诊断技术的进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技术,特别是胶囊内镜的出现,小肠出血确诊率明显提高,下面就小肠出血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治疗(EVL)已逐渐应用于预防和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1],因其创伤小、疗效明显、术后恢复快等优点,近年来为临床广泛推崇。2001年10月至今,我科共为51例食管静脉曲张病人行EVL术,取得了满意效果,现将术后护理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病例男35例,女16例;年龄39岁~70岁(平均51岁);首次出血30例,再次出血21例;有19例曾有上消化道出血史;其中肝炎后期肝硬化33例,酒精性肝硬化11例,肝癌7例;住院天数10d~65d(平均33d)。所有病人均有呕血、头晕,伴有黑便或暗红色大便,总出血量500mL~4000mL,首次血红蛋白27g/L~85g…  相似文献   

20.
对我院2 0 0 1- 0 2~2 0 0 3- 10内镜检查中发现的可疑病灶,经内镜行美蓝—卢戈液染色,总结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本组6 4例,男4 3例,女2 1例,年龄2 5~78岁,平均5 4岁。均为内镜检查中发现有可疑病灶者,表现为内镜下食道粘膜广泛粗糙或局限性充血,小片糜烂,斑块,小隆起,临床症状有吞咽阻塞感,异物感,胸骨后不适等症状,病程1个月~3a。有食道癌家族史13例,本组均无碘过敏及甲亢史。1.2 方法 常规胃镜检查后,退镜至食管,用5 0~10 0 ml蒸馏水冲冼干净,经活检孔插入带喷头的塑料导管至贲门口,由病灶处由下至上先喷洒1%美蓝溶液5 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