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rrjk》2017,(14)
目的:分析造成重症监护病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关的建议,降低感染重症监护病房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风险。方法:通过对某一医院重症监护病房患者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解,观察患者在进入重症监护病房之后是否感染了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再通过控制单一变量的对比分析方式找出患者感染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与什么因素有关。结果:患者感染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与患者的年龄、意识状态、机械通气的方式和时间、呼吸机部件生物感染以及抗生素使用种类有关。结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作为重症监护病房最常见的感染疾病,治疗不当就会危及病患的生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预防护理在神经内科重症监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9年8月神经内科重症监护中接受治疗的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即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预防护理,对比两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吸痰前后生命体征等.结果:观察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6.67%)低于对照组(26.67%),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吸痰后SpO2、收缩、舒张压、心率均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预防护理可以有效预防经内科重症监护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缩短患者住院的时间和机械性呼吸时间,稳定患者生命体征.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ICU重症监护中心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危险因素及感染致病菌群。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2018年9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机械通气治疗的108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分研究组(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42例)和对照组(未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66例),分析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主要致病菌群,并对ICU重症监护中心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在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中共检出主要病原菌42种,其中革兰阴性菌占69.05%,以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为主;革兰阳性菌占28.57%,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为主。经单因素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分析,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意识障碍、胃内容物反流、抗菌药物联合使用、留置胃管、低蛋白血症、机械通气时间≥5 d、APACHEⅡ评分≥15分、抑酸剂使用时间>3 d及气管插管是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的危险因素(OR>1,P<0.05)。 结论 ICU重症监护中心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以革兰阴性菌为主要感染致病菌,临床应重视病原菌的检查,有针对性使用抗生素,对留置胃管、低蛋白血症、机械通气时间≥5 d、APACHEⅡ评分≥15分、抑酸剂使用时间>3 d及气管插管等危险因素制定预防干预措施,以尽量避免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发病。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重症监护病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儿感染现状与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8月-2017年10月儿科重症监护病房使用呼吸机患儿189例为研究对象,目标性监测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儿病原菌情况,分析患儿性别、年龄、原发疾病等临床资料,归纳重症监护病房患儿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影响因素。结果189例使用呼吸机患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26例,发生率13.76%,死亡3例;26例患儿共培养分离病原菌32株,其中革兰阴性菌20株占62.50%,革兰阳性菌8株占25.00%,真菌4株占12.50%;机械通气时间、免疫情况(CD3~+、CD4~+、CD8~+)是儿科重症监护病房患儿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儿科重症监护病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儿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但需加强真菌感染的重视度。且根据风险因素,目标性监测高危患儿,有助于减少抗菌药物使用率、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小儿重症监护病房中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小儿重症监护病房中机械通气超过48h的患儿临床资料共计75例,根据诊断依据分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组和非VAP组,对患儿的性别、胎龄、机械通气时间、气管内吸引次数等可能引起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临床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检验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75例患儿中符合VAP诊断标准的病例共28例,死亡7例,死亡率25.0%;非VAP患儿47例,死亡2例,死亡率4.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等6个临床变量与VAP的发生影响较小,两组患儿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机械通气时间、气管插管次数与VAP的发生呈正相关(OR1=11.138,CI1=3.285~37.763;OR2=3.422,CI2=1.075~10.898;P0.05)。结论儿童重症监护病房内VAP的患病率和病死率较高。儿童VAP的发生受多种因素影响,提高预防意识,采取综合预防措施防止VAP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重症ICU病房中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方法:选择我院自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110例呼吸机辅助呼吸2d以上的患者,根据有无VAP分成VAP组与非VAP组,其中VAP组44例,非VAP组66例。根据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总结VAP发病的危险因素,制定相应防护对策。结果:两组患者经单因素分析与VAP发生的危险因素中基础病变、ICU住院天数、气管切开、意识障碍、非感染性肺疾患、联用两种以上抗生素、应用糖皮质激素、鼻胃管肠饲、机械通气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VAP发病危险因素为有基础病变、采用鼻胃管肠饲、联用两种以上抗菌素、机械通气时间。结论:重症ICU病房中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危险因素具有多样性,临床应高度重视VAP的防护工作,积极采取措施降低VAP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病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的危险因素及病原菌分布。方法对重症监护病房收住的357例机械通气患者中VAP的发生情况、相关因素及病原菌分布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VAP的发病率为18.8%;病原菌分布:革兰阴性菌占65.6%,革兰阳性菌25.4%,真菌9.0%;患者的年龄、机械通气时间≥7d、应用制酸药物、意识障碍、抗菌药物联用及留置胃管是VAP的高危因素。结论 VAP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且危险因素的存在与VAP的发生密切相关,应加强对危险因素的监控。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影响因素,为临床制定防治措施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9年6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72例机械通气患儿,分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组(研究组)和非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组(对照组)。比较两组一般资料,采集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儿气道分泌物,进行痰液培养,分析病原学特点。结果 172例新生儿中,呼吸机相关性肺炎72例(41.76%)。对照组死亡率(2.00%)显著低于研究组(16.67%)(χ~2=12.043,P=0.0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出生体质量1 500 g、气管插管次数多、机械通气时间≥3 d是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氧合指数≥200 mm Hg是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保护因素(均P0.05)。研究组中,病原学检查阳性62例(86.11%),其中革兰阴性菌39例(40株),革兰阳性菌14例(15株),真菌9例(9株)。结论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治疗较困难,重在预防。了解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对指导临床合理防治有重要意义,检测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病原学特点可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情况及其感染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控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目标性监测方法对2011年1月-2013年12月NICU机械通气时间≥2d的患儿816例进行监测,分析其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情况及其感染危险因素,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有198例患儿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为24.3%;气管插管、胎龄<37周和机械通气时间>7d是S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N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与多个因素有关,临床应重点观察独立危险因素,积极开展感染监测,并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危险因素的前瞻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目的研究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危险因素及各因素相互之间的作用,为有效防治VAP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前瞻性调查某三级医院2007年1-12月重症监护病房236例机械通气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根据患者有无VAP将病例分为感染组和对照组,用2χ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选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VAP发病率为41.52%,病死率为37.76%;APACHEⅡ评分OR=1.175、年龄OR=1.069、机械通气时间OR=1.008、机械通气方式OR=0.203、湿化器微生物定植OR=0.024,是影响VAP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结论加强危险因素监测,严格落实无菌操作制度,减少呼吸机管路的污染,尽可能缩短有创机械通气时间,可有效控制VAP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重症医学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独立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方法:选取我院机械通气的96例患者,有26例患者发生了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根据患者有无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将患者分为肺炎组和非肺炎组.利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危险因素分析,并提出护理对策.结果:患者在插管方式、机械通气时间、中心静脉置管、昏迷等方面都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机械通气时间与昏迷是机械通气患者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结论:机械通气时间和昏迷是主要引起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非常关键的危险因素,对此需要针对该情况采取措施进行防护,从而能够有效额控制肺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感染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感染危险因素,为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调查分析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2008年6月-2012年6月收治的193例使用呼吸机行机械通气时间>48h患儿临床资料.结果 共有94例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为48.7%;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儿中,男性与女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孕期(29.5±6.3)周、出生体重(2778±617)g、机械通气时间(123.3±21.4)h、插管次数(3.1±1.9)次、吸痰次数(19.4±7.1)次、平卧率50.0%、静脉置管率41.5%;对照组:孕期(34.7±6.8)周、出生体重(3046±609)g、机械通气时间(93.6±17.8)h、插管次数(1.8±0.9)次、吸痰次数(10.8±8.2)次、平卧率24.2%、静脉置管率42.4%.结论 新生儿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与患儿自身状态和临床治疗干预等多种因素相关,针对患儿产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原因,采取积极有效的防治和护理措施,能有效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室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危险因素分析及其护理对策。方法:自2013年5月到2014年10月,我院重症监护室共收治82例器械通气患者,根据是否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而分为VAP组(42例)以及非VAP组(40例),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发病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探讨。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通气时间、穿刺置管、留置胃管以及意识障碍是重症监护室呼吸患者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通过对VAP发生情况及其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对于降低VAP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神经系统重症监护病房(NICU)中出现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危险因素,探讨相应护理干预措施.方法:将2013.5-2015.5中入住我院NICU上呼吸机治疗的78例患者进行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划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干预组39例:查找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对照组39例:仅提供科室常规护理措施.观察两组患者VAP发生率、呼吸机持续使用时间、平均住院时间、患者及其家属满意度.结果:干预组患者反复进行机械通气平均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呼吸机持续使用时间以及住院天数均短于对照组;治疗期间干预组VAP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及其家属满意度较高于对照组,上述差异对比有意义(P<0.05).结论:对NICU患者行呼吸机治疗期间,提供针对性、系统性护理干预,可达到预防相关性肺炎等并发症的效果,促进患者病情恢复,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使用呼吸机与重症监护病房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相关性。方法:本次实验研究将2018年1月~2019年1月在本院重症监护病房接受治疗并使用呼吸机的患者32例作为实验组,将同期本院重症监护病房收治未使用呼吸机的患者32例作为对比组,比较两组患者下呼吸道感染发生率以及导致实验组患者出现下呼吸道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实验组患者下呼吸道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对比组患者(P<0.05);实验组不同机械通气时间、基础疾病数量以及插管方式患者之间出现下呼吸道感染的概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导致实验组患者出现下呼吸道感染的病菌种类为革兰阴性菌概率显著高于革兰阳性菌与真菌(P<0.05)。结论:使用呼吸机与重症监护病房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出现呈正相关,且导致其出现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机械通气时间、基础疾病数量以及插管方式,革兰阴性菌为主要的致病菌,应该通过针对性预防措施的制定减少下呼吸道感染的出现。  相似文献   

16.
重症监护病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感染高危因素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的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93例入科时无肺部感染且机械通气时间>48h的患者,应用自行设计的表格记录每例研究对象的相关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VAP的危险因素及与死亡的关系。结果 93例患者中,VAP组42例,发生率为45.2%,死亡27例,死亡率为64.3%;未发生VAP组死亡18例,死亡率为35.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昏迷、糖皮质激素使用、制酸剂使用和鼻胃管留置均为VAP发生的危险因素;是或否使用预防性抗菌药物在VAP发生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PACHEⅡ评分与死亡率有显著相关性。结论对机械通气尤其存在高危因素的患者,应严密监测,加强护理,规范侵入性操作,尽量缩短机械通气时间,避免VAP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ICU)中诱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医院EICU就诊的80例急诊重症患者其VAP发生状况,将发生VAP的40例患者归入研究组,将未发生VAP的40例患者归入对照组。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在如下几项因素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即:(1)机械通气时间超过7日;(2)采取了侵入性操作;(3)有制酸剂使用史;(4)有胃管/鼻饲管留置史;(5)合并有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6)APACHEⅡ评分≥18分。结论:VAP发病的高危因素有许多,急诊科应根据具体因素进行预防,以免VAP给患者身体机能带来严重的影响,导致之前的急诊治疗效果被抵消。  相似文献   

18.
目的回顾性分析罹患中枢神经系统慢性病变高龄退伍老兵重症患者发生吸入性肺炎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纳入了2015年医院神经内科以及呼吸科住院的患有中枢神经系统慢性病变的重症高龄退伍老兵73例,根据患者有无发生吸入性肺炎分为两组,吸入性肺炎组35例及无吸入性肺炎组38例,将患者基本资料以及管饲喂养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73名患者中有35人发生了吸入性肺炎,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为47.9%;危险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误吸、喂养持续时间及喂养时床头抬高角度<30°是发生吸入性肺炎的相关危险因素(P<0.05)。结论建议在这类患者护理管理中,优化喂养持续时间以及床头抬高30~45°以减少误吸及吸入性肺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纤维支气管镜辅助治疗重症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效果观察。方法:将80例重症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入选此次研究,选取时间自2015年6月-2018年6月,按照患者的就诊时间分为2组,对照组40例给予解痉、化痰以及抗感染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纤维支气管镜辅助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气道阻力(Raw)、气道峰压(PIP)、动态顺应性(Cdyn)以及呼吸做功(WOB)呼吸力血指标,并评估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的Raw、PIP、Cdyn以及WOB值均明显改善(P 0.05)。研究组治疗后的Raw、PIP、Cdyn以及WOB值均优于对照组(P 0.05)。对照组的疗效明显低于研究组(P 0.05)。结论:纤维支气管镜辅助治疗重症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疗效显著,能够显著改善呼吸功能,减轻临床症状,值得在临床积极推广。  相似文献   

20.
郭海燕 《中国保健营养》2013,23(5):2617-2617
目的 探讨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危险因素以及预防和护理方法.方法 选取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我院重症病房机械通气患者90例,对发生呼吸机相关肺炎患者24例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危险因素,并进行预防和护理,观察护理效果.结果 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气管插管影响、呼吸机相关装置消毒不严、频繁吸痰、患者免疫力低下、口腔感染增加等;在进行有效预防和护理后,仅死亡2例,占8.3%.结论 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发病机制比较复杂,危险因素众多,必须加强对呼吸机相关肺炎的预防与护理,以降低患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