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心肺脑复苏是指用人工方法来维持猝死患者的血液循环、呼吸功能和脑血流。心肺复苏是维持存活的基础 ,脑复苏则决定生存质量。复苏成功后的严密观察和周到、合理、精心的护理 ,是使患者得以康复的重要保障。现将我院对 1例实施心肺脑复苏后患者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患者 ,男 ,88岁 ,既往有慢性支气管炎病史 30余年 ,常于每年冬季天气变化时出现咳嗽、咳痰症状 ,每次经抗感染和化痰止咳治疗后好转。 1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活动后气短 ,无明显心慌及心前区不适 ,无双下肢水肿、夜间陈发性呼吸困难和咯粉红色泡沫样痰。2周前受凉后 ,…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行心肺复苏9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为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4月至2014年9月我院收治的90例心脏骤停进行心肺复苏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观察心肺复苏成功率、复苏成功与开始复苏时间、复苏地点及通气方式的关系。结果:90例患者经心肺复苏后,有26例心肺复苏成功,64例复苏死亡,心肺复苏成功率为28.9%。心肺复苏成功率与通气方式无明显关系,而开始复苏时间≤5 min、院内行复心肺复苏成功率明显升高(P0.05)。结论:早期开始心肺复苏、院内行心肺复苏可明显提高患者的心肺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在猝死患者心肺脑复苏救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因心搏骤停、猝死行心肺脑复苏救治的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时间随机分为观察组52例和对照组48例。对照组在心搏骤停后行常规心脑肺复苏抢救,观察组在对照组抢救的基础上给予中医辨证救治。比较2组心搏骤停至自主循环恢复时间、不同时间点S100β蛋白水平、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心搏骤停至自主循环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自主循环恢复率、心搏骤停后24 h存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心脑肺复苏后6 h、24 h、72 h,观察组S100β蛋白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有助于促进猝死患者自主循环恢复,降低S100β蛋白水平,减轻脑神经功能损害,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4.
心搏骤停的复苏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心搏骤停多由心律失常引起 ,是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心搏骤停后能否迅速、有效的心肺脑复苏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现结合心肺脑复苏技术对 11例患者进行了急救。总结体会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11例患者 ,男 8例 ,女 3例 ,年龄2 5~ 69岁 ,平均 4 6.3岁。 11例患者中有器质性心脏病2例 ,其它 9例心脏无器质性病变。因各种原因引起心跳骤停。 11例患者均在院内进行了急救。1.2 方法 :全部按我国现行的心肺脑复苏技术进行现场抢救。实施胸外心脏按压 ,人工呼吸 ,并建立静脉补液通路。使用心电示波器进行连续监测。常规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3种不同的通气方式在急诊时对患者进行心肺复苏时对复苏效果的影响,总结3种通气方式的优缺点。方法选择急诊过程中进行心肺复苏治疗患者230例分为3组,在心肺复苏时甲组采用面罩气囊口咽通气管-气管插管,乙组采用喉罩-气管插管,丙组采用常规气管插管,比较3组心肺复苏成功率、急诊存活率及气道成功开放所用的时间。结果甲组45例心肺复苏成功,存活36例;乙组41例心肺复苏成功,存活32例;丙组27例心肺复苏成功,21例存活。3组心肺复苏效果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甲组和乙组气道开放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和心跳恢复时间以及意识改善时间均明显低于丙组(P均<0.05),且甲组和乙组以上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3组复苏后1 h和3 h的p H、p(O2)、p(CO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面罩气囊口咽通气管-气管插管和喉罩-气管插管用于心肺复苏通气可取得很好的效果,患者气道成功开放用时短,痛苦减轻,有利于心肺复苏的成功进行。同时,能够改善患者的血气指标,促进心肺复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采用萨勃心肺复苏仪进行心肺复苏与徒手人工标准心肺复苏的临床效果。方法:对英德市人民医院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102例进行心肺复苏的患者进行临床对比分析研究,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51例采用萨勃心肺复苏仪进行心肺复苏,对照组51例进行徒手人工标准复苏。两组患者除心肺复苏手段不同外其余治疗措施均相同。排除患者到达医院时间,对两组患者抢救过程中收缩压、血氧饱和度以及心肺复苏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平均收缩压和平均血氧饱和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肺复苏成功率、存活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萨勃心肺复苏机能提高心肺复苏有效率,提高复苏后存活率,可广泛应用于院内院外抢救。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30例患者在急诊救治中采用心肺复苏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6年5月—2017年8月该院收治的行心肺复苏的患者30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予心肺复苏治疗。观察患者经心肺复苏后抢救成功率。结果 30例患者经心肺复苏后,抢救成功率为63.33%,且5 min内抢救成功率明显高于5 min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肺复苏术是心脏骤停患者主要救治方法,且越早实施心肺复苏患者抢救成功率越高,能有效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8.
曲勇 《中国中医急症》2008,17(5):587-588
目的通过回顾性总结,探讨影响心肺复苏的因素,寻求进一步提高复苏成功率的相关因素。方法对我院89例心跳骤停患者根据心肺复苏成功与否将患者分为两组。A组为心肺或心肺复苏成功者共29例,B组为心肺复苏未成功者60例;两组进行回顾分析。结果A组复苏起始时间、除颤起始时间、肾上腺素用量、年龄均较B组有显著差异。结论复苏、除颤的时间、年龄及大剂量肾上腺素用量是挽救患者生命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9.
2005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对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樊黎丽 《中国中医急症》2007,16(12):1443-1443,1462
目的探讨2005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对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影响。方法106例心肺复苏患者,按2000年复苏指南和2005年复苏指南进行分组并对比观察。结果2005年指南指导下心肺复苏成功率(17.54%)较2000年复苏指南指导下(4.08%)有显著提高。结论2005年心肺复苏指南的应用可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心性猝死的病因及复苏策略,以预防和减少心性猝死的发生,提高复苏成功率,最大程度地减少死亡率及致残率。方法:对28例医院内心性猝死病例进行年龄、性别、猝死前主要疾病、诱发因素、复苏方法等项内容进行临床分析。结果:心性猝死患者45~60岁为高发年龄;男性:女性=3:1,其中冠心病患者为67.8%,53.6%为情绪不稳定或用力排便诱发。复苏成功18例,其中2例遗留有永久性脑损害。死亡10例,占35.7%。结论:心性猝死的主要原因为存在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特别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避免诱发因素可望减少猝死的发生,及时电除颤和气管插管及后续高压氧治疗是复苏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正半个多世纪以来,以胸部按压为主的心肺复苏(CPR)一直延续至今,成为心搏骤停(CA)患者“起死回生”的主角。缘于实施传统的标准心肺复苏(标准心肺复苏)时受到胸外按压禁忌证限制,同时在实施标准心肺复苏过程中约30%~80%并发肋骨或胸骨骨折、骨软骨交界分离导致肺、胸膜及心脏损伤,从而限制了对CA患者高质量标准心肺复苏的实施,影响了CA患者的CPR成功率,如此种种,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法(腹部提压心肺复苏)应运而生。随着近年来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院前猝死发生的特点及现场心肺复苏(CPR)成功的因素。提高院前抢救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2009间猝死病例的特点以及抢救成功因素。结果:猝死多发生在家中或工作地,以50~60岁局多,男性占多数,大多有疲劳或情绪激动等诱因。结论:及时正确进行CPR是院外猝死抢救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讨论影响心肺复苏(CPR)成功的主要因素。方法:对128例心肺复苏患者进行临床资料分析。结果:在2010年心肺复苏指南实施下复苏成功率有显著提高。结论:胸外心脏按压的开始时间越早,复苏成功率就越高;应用2010年心肺复苏指南对心跳呼吸骤停的患者复苏成功率可提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正对于"猝死"而言,无论是心源性还是非心源性原因所致,发生前都会出现心脏骤停,如果能在黄金抢救时间内快速建立人工循环与呼吸,进行心肺复苏,将使一部分人"起死回生"。目前我国每年发生心源性猝死近55万人,如何走出我国心肺复苏公民普及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萨勃心肺复苏机进行心肺复苏的临床疗效.萨勃心肺复苏机是一种全自动的、同步胸外心脏按压、间歇正压通气呼吸器.心脏骤停是急诊科常见的急危病症,胸外心脏按压是保证心肺复苏成功的关键.以往徒手胸外心脏按压是我科心肺复苏最为常用的急救技术,然而操作者的熟练程度、按压位置、深度、频率等都直接影响着心肺复苏的成功与否.2009年我科引进了美国密执安公司生产的1007型萨勃心肺复苏机,方法选择2009年10月至2012年2月152例心肺复苏患者(全部为院内抢救)随机分为2组,分别用萨勃机(62例)和标准心肺复苏术(90例)进行复苏,除颤、药物应用等基本相同.其中超长心肺复苏患者20例,使用萨勃机心肺复苏仪12例,标准心肺复苏8例,排除就诊时间影响因素后,比较两种方法对心肺复苏成功率及存活率的影响.结果 萨勃心肺复苏机心肺复苏复苏成功率明显高于标准心肺复苏技术,差异有显著性(P≤ 0.05).结论 应用萨勃机辅助心肺复苏,可以取得较好的疗效,适合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心性猝死的病因及复苏策略,以预防和减少心性猝死的发生,提高复苏成功率,最大程度地减少死亡率及致残率.方法:对28例医院内心性粹死病例进行年龄、性剐、猝死前主要疾病、诱发因素、复苏方法等项内容进行临床分析.结果:心性猝死患者45~60岁为高发年龄;男性;女性=3:1,其中冠心病患者为67.8%.53.6%为情绪不稳定或用力排便诱发.复苏成功18例,其中2例遗留有永久性脑损害.死亡10例,占35.7%.结论:心性猝死的主要原因为存在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特别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避免诱发因素可望减少猝死的发生,及时电除颤和气管插管及后续高压氧治疗是复苏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心肺复苏与中西医结合急救指南(草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各种原因引起的心搏呼吸骤停——猝死,是临床上最紧急的危险情况,现代医学最令人吃惊的发现之一:猝死可以逆转,任何人培训,在任何地方,仅用双手和智慧就可使“死亡”的生命逆转。心肺复苏术(CPR)就是对此所采用的最初急救措施,其后的脑复苏技术又完善了复苏学的含义,称谓心肺脑复苏术(CPCR)。我国的临床实践证明: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已经使CPCR展示了令人鼓舞的前景。早在1800余年前,我国医圣张仲景所著的《金匮要略》中就有关于胸外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的原始描述;西方医学有记载的心肺复苏史大约为400余年,现在一般认为始于圣经关于口对口人工呼吸为最早文字记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院前影响心肺复苏成功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院前2001年6月—2005年6月382例心肺复苏病例,分析复苏过程中各因素对复苏结果的影响。结果382例患者中抢救成功23例。CA患者的年龄、应急反应时间及开始复苏时心电图表现与复苏结果有关;复苏方法中通气方式、肾上腺素剂量对复苏结果有影响。结论年龄小的CA患者复苏成功率高;应急反应时间越短,复苏成功率越高;CA通气方式选择球囊-面罩通气。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在急诊内科应用自动心肺复苏系统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2例病因心脏病、中毒及创伤等原因导致的心脏骤停患者应用自动心肺复苏系统救治;结果:本组12例患者救治时间最短30min,最长110min,均恢复窦性心律及正常血压;其中8例患者亦同时恢复自主呼吸,4例患者自主呼吸未恢复;转至重症监护病房继续进行心肺脑复苏后有2例患者复苏成功后康复出院;结论:自动心肺复苏系统较之人工心肺复苏更加标准、规范且可靠性高,能有效提高心脏骤停患者的心肌及脑组织血液灌注量,可显著提高临床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20.
<正> 猝死的抢救虽然已引起医学界的重视,使猝死抢救成功率有所提高。但其死亡率仍然很高,就住院病员发生猝死抢救成功率也仅在25%左右,院外复苏成功率只有5%左右,所以对猝死的抢救目前仍然是心血管病领域里的重大课题之一,所以猝死的防治水平仍然急待提高。 现将近几年来国内外猝死抢救方面有关进展介绍如下: 1985年美国心肺复苏(CPR)及心脏急救(EC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