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肝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诊断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分析肝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并探讨最佳扫描方案。方法收集28例经MRI诊断的肝海绵状血管瘤,分析其MRI表现。男16例,女12例,年龄36~68岁。均无明显临床症状。MRI用05T超导型机,常规T1加权及T2加权扫描后,再行重T2加权成像,TR=4000~6000ms,TE=140~180ms。18例行GdDTPA增强扫描,9例为动态增强扫描。结果多发病灶12例,单发16例。瘤体在SET1加权像上呈低信号,在T2加权像上呈明显高信号,在重T2加权像上亦呈明显高信号,边缘均清楚锐利。增强扫描病灶呈明显持久强化,较大病灶呈向心性强化。结论重T2加权像及GdDTPA增强扫描对肝海绵状血管瘤具有确诊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脊髓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方法 对 3例临床确诊的脊髓海绵状血管瘤病人做了MRI扫描 Gd DTPA增强扫描。结果  3例脊髓海绵状血管瘤中 2例病灶位于胸段 ,1例位于下颈段脊髓 ,均为单发 ,脊髓粗细正常或稍增粗。MRI特征性表现为瘤巢呈爆米花状或桑葚状混合信号团块 ,周围可见短T2 低信号环。Gd DTPA增强扫描 2例未见明显强化 ,1例呈中等度增强。瘤巢较小 ,一般不超过脊髓横径。结论 MRI诊断脊髓海绵状血管瘤特异性高、敏感度强 ,具有特征性表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CA)MRI表现。方法对5年来我院收治的19例CA的MRI表现进行分析,男9例,女10例,年龄31~72岁,其中30~40岁的有12例。结果19例发现病灶25个,6个在T1WI上呈等信号,19个为高信号,在T2WI上全部病灶为高信号,其中9个病灶周围伴有环形低信号,大多数病灶较小,周围无水肿带,无占位效应。结论MR是诊断CA最敏感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颅内脑外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和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颅内脑外海绵状血管瘤15例的MRI表现。结果病灶均位于中颅窝和鞍旁,MRI呈圆形或类似哑铃形肿块,较均匀的稍长T1、长T2信号,增强扫描一般见明显均匀强化。结论颅内脑外型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较有特异性,结合临床资料和影像学征象的综合分析可以诊断。  相似文献   

5.
单纯硬脊膜外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单纯硬脊膜外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 5例硬脊膜外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MRI图像。MRI平扫和增强检查在 1.0T超导磁场中完成 ,采用快速自旋回波序列。结果 肿块均位于胸段脊髓背侧 ,呈卵圆形 ,MRI表现为T1WI呈等或低信号 ,T2WI呈高信号 ,Gd DTPA增强后明显强化 ,肿块与脊髓间有条状低信号硬脊膜间隔 ,提示病灶位于硬脊膜外腔。结论 MRI能清晰显示肿块的部位、范围和信号改变 ,一般能在术前作出诊断 ,目前属最佳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椎管硬膜外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提高对该少见疾病MRI表现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椎管硬膜外血管瘤的MRI表现,并与其他髓外病变进行鉴别。结果:硬膜外海绵状血管瘤4例均发生在胸椎椎管内,3例沿脊髓长轴生长呈长梭形,1例呈哑铃形,经椎间孔向外生长。T1呈等、稍低信号,T2呈高信号,增强后均呈明显均一强化。结论:椎管内硬膜外血管瘤是少见的良性肿瘤,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  相似文献   

7.
8.
肌肉海绵状血管瘤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血管瘤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肿瘤,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的组织和器官,发生于骨骼肌的血管瘤称为肌肉血管瘤。肌肉血管瘤在组织学上又分数种。本文旨在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诊断肌肉血管瘤,以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1临床资料与超声特点27例肌肉海绵状血管瘤,男12例,女15例;临床上的相同表现为发病缓慢、病程长、病史有长达5年以上;每例均可触及肿块,部分病例伴经常性疼痛;1例有外伤史,3例关节活动受限和屈曲畸形,4例出现浅静脉曲张,3例局部皮肤温度增高。本文27例经超声检查后诊断为肌肉海绵状血管瘤,均经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采用CT及MRI诊断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山东省泰山医院2019年1月—2021年12月收治的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CT、MRI检查,对比诊断准确率。结果:CT和MRI联合诊断准确率为86.00%,高于CT诊断的36.00%及MRI诊断的5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病灶T1WI诊断时,14例患者为等信号,8例患者为长信号,21例患者为短信号,7例患者混杂信号。实施T2WI诊断时,19例为长信号,13例是短信号,8例是混杂信号,10例是等信号。24例患者信号明显增强,12例患者轻微增强,14例患者无增强。结论:颅内海绵状血管瘤者可使用CT、MRI诊断,联合诊断诊断准确率高,明确疾病特点,可促进疾病的治疗,具有显著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颅内脑外型海绵状血管瘤5例MRI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颅内脑外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整理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脑外海绵状血管瘤资料,全部病例均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5例均为单发,3例位于颅中窝,2例位于鞍旁。MRI平扫表现为类圆形或哑铃状肿块,T1WI为等或低信号,T2WI为明显高信号,增强扫描后病灶明显强化。结论:颅内脑外海绵状血管瘤MRI表现有一定特点,结合临床资料和影像学资料可提高诊断正确性。  相似文献   

11.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cavernousangioma;CA)随着CT和MRI的临床应用,检出率明显提高。由于CA易反复出血,导致病灶进行性增大。因此,CA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十分重要。笔者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CA24例,分析其CT和MRI表现,为能进一步提高CA的诊断及鉴别诊断。1 材料与方法本组24例,男10例,女14例,男女之比为1∶14。年龄3~64岁,平均3767岁。病程2月至8年。CT检查19例,其中14例作平扫加增强扫描。使用岛津SCT5000;以色列EIscint2400型全身C…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自旋回波(SE)序列和弥散加权成像(DWI)序列对脑内海绵状血管瘤(CA)的显示能力。方法对28例CA患者采用SE和DWI序列进行MRI检查,观察两者对CA病灶的检测能力。结果 SE序列对每一例CA周围含铁血黄素沉着的显示均不如DWI序列敏感,即DWI序列显示含铁血黄素沉着的面积较大,SE序列有6个CA病灶铁环征显示不完整,DWI序列对其中5个病灶铁环征显示完整。结论 DWI序列显示CA的敏感度高于常规SE序列,CA患者MRI检查时,常规SE序列与DWI序列相结合,能更全面地提供诊断信息,对定性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对比分析脑内、外海绵状血管瘤(CA)的CT、MRI影像,进一步提高对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颅内CA患者的CT、MRI影像,其中脑内型37例,脑外型6例.CT平扫/增强为30/18例,MRI平扫/增强43/20例.结果脑内型CA:CT平扫为混杂颗粒状稍高密度(22/25),3例呈高密度出血灶;MRI平扫可表现为Zabramskin Ⅰ型(11.9%)、Ⅱ型(83.4%)、Ⅲ型(4.7%),多呈短或等T1、稍长T2混杂信号且周边常伴明显短T2信号环;增强扫描病灶轻、中度强化或无强化.脑外型CA:6例全部位于鞍旁区.CT平扫为等密度(2/5)或稍高密度(3/5);MRI平扫为等T1或稍长T1、明显长T2信号;增强均明显强化,呈"揉面团"样,可为特有的渐进性、向心性强化.结论颅内CA无论脑内型还是脑外型多数都具有典型的CT、MRI表现,少数脑内型CA以出血为首发表现,应予重视.  相似文献   

14.
鞍旁是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好发部位,术前如不能明确诊断,手术时极易导致大出血,危及患者生命.作者收集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鞍旁海绵状血管瘤9 例,对其MR平扫及增强图像进行分析总结,并探讨其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5.
鞍旁是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好发部位,术前如不能明确诊断,手术时极易导致大出血,危及患者生命。作者收集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鞍旁海绵状血管瘤9例,对其MR平扫及增强图像进行分析总结,并探讨其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椎管内硬膜外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6例椎管内硬膜外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均行MRI检查。行快速自旋回波序列矢状位T1加权像(T1WI)TE/TR 12/630,T2加权像(T2WI)TE/TR 100/3 000,横轴位(T2WI)TE/TR 100/2 800,5例行冠状位(T2WI)TE/TR 100/2 800。6例均行增强扫描,使用钆喷替酸葡甲胺0.1 mmol.kg-1经肘静脉注射,注完药后即行横轴位、冠状位和矢状位T1WI(参数同T1WI平扫)。并与硬膜外其他病变进行鉴别。结果 6例患者中,肿瘤位于胸段椎管硬膜外5例,颈胸段1例,均沿脊髓长轴生长。其中脊髓背侧2例,可见环绕脊髓生长,呈钳状;左后侧1例,右后侧3例,沿相邻椎间孔向外生长;梭形4例,长椭圆形2例,两端尖锐,呈鼠尾状或毛笔尖状。6例肿瘤信号强度在T1WI呈等高或稍高信号。T2WI呈均匀高信号5例,T2WI呈不均匀稍高信号1例。结论椎管内硬膜外海绵状血管瘤是较少见的良性病变,并有其特征性表现。MRI是目前最为可靠的术前检查手段,但最终确诊仍须结合临床及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总结MRI检查对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眼眶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临床及MRI资料。结果:病变均位于球后肌锥内,2例分别侵犯眶尖及海绵窦;病变呈圆形15例,椭圆形11例,分叶状3例,不规则形1例;T1WI呈均匀等眼肌低信号27例,不规则混杂高信号3例;T2WI均呈高信号,可见低信号包膜,边界清楚,视神经、眼外肌、眼球受压移位;21例增强扫描显示肿瘤均呈"渐进性强化"。结论:MRI不仅可精确定位病变及显示病变与周围组织关系,通过其信号特征还可反映病变内部病理改变,对眼眶海绵状血管癌定位、定性诊断及临床制定手术方案均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软组织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对14你软组织海绵状血细胞瘤的MRI检查资料的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了软组织海绵状血管瘤的形态特征,MRI信号特点及增强后表现,发现MRI检查在定位定性诊断,显示病灶形态及其与周围组织关系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越性,由于其完全无创,诊断准确,图像清晰的特点,将在该疾病的临床诊断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颅骨海绵状血管瘤(CCH)的临床及CT、MRI表现。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1例CCH患者的临床及CT、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结合术后病理探讨其影像学成像基础,总结其CT及MRI表现。结果 CT检查中,1例CCH肿瘤向颅内侧生长为主,内板受累破坏;4例向颅骨外侧生长为主,外板受累破坏;5例同时向颅内外侧生长,内外板均受累。6例病灶区内见自中心向周边呈放射状骨嵴影,4例病灶区颅骨不规则破坏,未见明显放射状骨嵴影。MRI检查中,7例T1WI呈等低信号,1例T1WI呈高低混杂信号,T2WI均呈不均匀高信号,增强后均不均匀明显强化。结论肿瘤内见放射状高密度骨嵴影,在MRI上信号混杂且增强后不均匀强化等特点是CT及MRI诊断CCH的关键。CT和MRI联合应用能对其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全面的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