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凡十一脏取决于胆”出自《素问·六节藏象论》,纵观历代医家对该条之注释,皆从原文出发,做一般性的解释发挥,仔细推敲,则牵强附会。笔者认为,“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中之“十一”乃“土”字之误,兹举证如下。1藏象学说是《内经》的主要内容,他的基础是脏腑,但是在脏腑之中又以五脏为中心,六腑与五脏相比则处于次要地位。胆为六腑之一,而要“十一脏取决于胆”。显与藏象学说之基本内容相背。且肝胆相表里,胆依附于肝,胆汁的生化和排泄,由肝的疏泄功能控制和调节,“凡十一脏”当包括肝在内,而肝取决于胆,则显然与正常之肝胆…  相似文献   

2.
温胆汤小议     
温胆汤出自《千金方》,由半夏、竹茹、积实、杨皮、生姜、甘草组成。原书用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同胆寒者。考“胆寒”一证,《中藏经·论胆虚实寒热生死脉证之法》云:“胆者……虚则伤寒,寒则恐惧头眩,不能独卧。”又回:“胆冷则无限。”从失眠、恐惧来看,确同温胆场所治之症。但既为“胆冷”,又何来“虚烦”呢?后世医家对温胆汤温胆之寒的说法,亦多有异议。如《医方集解》云:“温胆汤治不眠,用二陈加机实、竹茹二味,皆凉药,乃以凉胃经之热,非以温胆经之寒也。其以温胆名汤者,以胆欲不寒、不燥常温为解耳。”《医宗金鉴·名…  相似文献   

3.
招生     
早在《黄帝内经》中对胆腑的生理、病证就有论述。《素问》云:“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凡十一脏,皆取决于胆。”《灵枢》称“胆者,中精之府”,又谓:“胆病者,善太息,口苦,呕宿汁,心下澹澹。”中医学认为胆病证候较多,如胆郁、胆胀、胆黄、胆热、胆火、胆虚、胆实、胆瘅等,这些证候可出现在西医所指的胆囊、胆道疾病中,也可作为单独证候的临床表现。胆郁、胆胀是临床常见的胆病证候,现就其证浅析如下。  相似文献   

4.
胆虚寒证为胆腑虚寒引起的一个证候,以胁满口苦、头晕心慌、畏寒肢冷等为特征。其常见于久病、重病之后。《素问·奇病论》早有“胆气虚上溢而口为之苦”的记载。《灵枢·禁服第四十八》亦云:“人迎大一倍于寸口,病在足少阳……盛则为热,虚则为寒”。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客热候》亦有“人血气有阴阳,藏腑有虚实,实则生热,虚则生寒”的论述,并对“胆气虚”、“胆冷”详加描述。《备急千金要方·胆腑·胆虚寒》首次明确指出治病方药:“大病后虚寒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温胆汤。”宋《圣济总录》有“胆虚”,明《普济方》有“胆寒”之载。历代先…  相似文献   

5.
“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语出《素问·六节藏象论》,历代医家对此句见解不同,歧义颇多。深入探讨“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的合理内涵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结合脾胃与肝胆的关系进行阐述,认为它们经络相联,生理相系,病理相及,治疗相关,故将“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释为“凡土脏,取决于胆也”于文义及医理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6.
《素问·六节藏象论》首提“凡十一脏取决于胆”,历代医家对其机理有不同阐释。综合分析各家之观点,提出调畅气机是“凡十一脏取决于胆”机理之关键,为临床从胆着手畅达周身之气机/治疗内伤杂病提供依据和思路。  相似文献   

7.
根据《素问·六节藏象论》:“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我们在章真如主任医师指导下,以清热利胆方法治疗胆心综合征,每获疗效,兹举案例如下。黄某,女,29岁,1984年4月6日初诊。病者患胆石症3年余,经常心慌心悸,胸闷气短,胆区痛放射到肩背部,曾在市某医院B超检查断为“多发性胆囊结石”,收外科准备手术治疗,但因心电图检查有“频发室性早搏”未能进行。出院后经常胆区痛,心慌心悸。近年来不仅胆痛发作时伴心律不齐,而且胆痛缓解后依然心律不齐,曾服慢心律等药治疗也未见效。主诉右胁隐痛,心悸胸闷,日苦纳差,腹胀便秘,脉结代,舌暗红,苔薄黄腻,心率74次/分,无杂音,频发早搏,右上腹压痛,其余正常,  相似文献   

8.
在先秦“正形名”逻辑理论指导下,“藏象”是名、形、实三位一体的基本概念。藏象理论体系的构筑是对藏象概念中“象”的发挥和演绎;而以象测脏、辨证论治、审症求因等藏象方法的形成,是对藏象概念中“象”的运用。用“藏象”概念确立为起点,经过对“象”推演的藏象理论体系形成的中间环节,到以象测脏等藏象方法的运用,是中医理论体系的建构过程。  相似文献   

9.
目的:纠正后世对“凡十一脏取决于胆”的错误认识,并探究“凡土藏取决于胆”理论与“温胆汤”立方本义之间的关系.方法:通过对古今文献的研究,重新认识“凡土藏取决于胆”的真正含义,并从此含义中再次认识“温胆汤”的方义.结果:“凡十一脏取决于胆”当为“凡土藏取决于胆”,此理论和“温胆汤”的立方都是以“藏象”思维为基础的.结论:“凡土藏取决于胆”与“温胆汤”之间存在着重要的理法关系.  相似文献   

10.
“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语出《素问·六节藏象论》,其语非孤立存在,上下文相贯为:“脾胃大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此文强调指出了胆在脏腑活动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正> “凡十一脏取决于胆”,语出《素问·六节藏象论》。此语作为中医学术观点之一,历来誉訾非一。否定者多从校勘上考证,认为此句属于衍文,没有价值;而肯定者虽认为其正确,但解释却很不一致,如李杲谓:“胆者,少阳春生之气,春气升则万物安。敝胆气春升,则余脏从之,所以十一脏皆取决于胆”。张景岳说:“胆……能通达阴阳,而十一脏皆取乎此也”。张志聪云:“胆主甲子,为五运六气之  相似文献   

12.
张静  郑杨 《中医药学报》2000,28(6):63-63
“十一脏取决于胆”出自于《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隋唐以降历代各家对此注解不一 ,于是成为学者探讨与争论的课题。1 历代各家注释  张介宾注曰 :“足少阳为半表半里之经 ,亦曰中正之官 ,又曰奇恒之腑 ,所以能通达阴阳 ,而十一脏皆取乎此也。”[1 ] 张氏认为十一脏都取决于胆与胆经的功能。  李东垣注曰 :“胆者少阳春升之气 ,春气升则万物化安。故胆气春升 ,则余脏从之 ,所以十一脏皆取于胆。”[2 ] 李氏将“胆”注释为胆所通应的季节 ,即春气。认为春气的变化决定十一脏的变化。  当今学者李氏[3] 认为“十一”乃“土”之…  相似文献   

13.
中医学以形、气、神三位一体的生命观认识人体生命。脏腑作为人体的核心部分,亦是以脏形、脏气和脏神为一体的生命单元。将“形气神”与藏象胆相联系,以《黄帝内经》中胆的相关条文为依据,通过梳理和浅析《黄帝内经》中胆形、胆气、胆神及其之间的关系,深化对中医胆的理解,以期为临床治疗不同层次的胆病奠定理论基础。此外,通过从形气神的角度看待“胆为奇恒之腑”“十一脏取决于胆”等问题,可以看出,中医学“重道轻器”“天人相应”等思想以及“象思维”的应用,更注重脏腑之气与神的宏观调控,这样的思维方式期望能够为理解胆及其他脏腑理论的相关问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一语出自《素问·六节藏象论》[1]。历代《内经》注解大家对此意见不一,有理解为"胆为五脏六腑之主宰",有"取决断于胆",有"土脏取决于胆"等等。今从李东垣补中益气汤方管窥其义。东垣《脾胃论》[2]云:"凡十一脏,皆取决于胆也。胆者,少阳春升之气。春气升则万化安。  相似文献   

15.
王相增 《光明中医》2008,23(6):841-842
消渴病若不及时治疗,阴虚燥热则不断耗气伤阴,进而涉及于心,使得心脏气阴耗伤,心体受损,心用失常,于是心脏瘀阻,心神不安,逐渐形成消渴病心悸,治疗比较棘手,早在《灵枢·本脏》云:“心脆则善病消瘅热中”。《圣济总录·消渴》记载有“惊悸不安”。笔者在临床中对消渴病心悸的治疗,采取在口服降糖药的基础上辨为热、寒、湿三证采用中草药治疗,  相似文献   

16.
刘孟珍  潘秋旭  韦斌 《陕西中医》2023,(12):1783-1787
高血压病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方显明认为传统治疗多从滋肾阴、补气血、潜肝阳、平肝风、化痰浊、祛瘀血立论。《素问·六节藏象论》有“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的论述,此观点历代医家看法不一,如金元时期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指出“胆者,少阳春生之气,春气升则万化安,故胆气春升,则余脏从之”。明末医家张景岳认为:“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故居少阳为半表半里之经,亦曰中正之官,又曰奇恒之腑,所以能通达阴阳,而十一脏皆取乎此也”。据此,方教授提出从少阳论治高血压病的学术观点,以清火息风、和胃降逆、和解少阳之法治疗高血压病,疗效堪称满意。现结合典型验案介绍方显明教授从少阳论治高血压病的病机与辨证,以期与同道分享。  相似文献   

17.
王景泉 《国医论坛》1996,11(5):43-44
在中医学中,一般认为肝主动、主开而为刚脏.肝气、肝阳常为有余,而肝阴、肝血常为不足,所以肝的病证中亦是阴血不足居多,实证也多为火热为病;而肝之寒证,无论是阳虚还是实寒,均属少见,所以五版《中医诊断学》论述肝寒证时也仅举寒滞肝豚之寒疝腹中痛一端,对于肝寒证之请端均未述及。证之临床,肝之寒清之证,亦显于多端。1肝寒证与肝脉的关系肝之寒证多从肝脉的特定部位有所表现,亦与藏象密切相关,《灵格·经脉》曰:肝经“循股明,人毛中,环明器,抵小腹,扶胃,属肝,络胆,上贵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人顿领,连目系……  相似文献   

18.
《辽宁中医杂志》2021,48(6):44-46
中医胆腑理论是藏象学说的重要内容,其实际内涵历来存在争议。临床实践中,趋向于强调其作为“奇恒之腑”的功能,而淡化了其作为“六腑”之一的功能。该文从形意思维角度,对胆腑理论重新进行梳理,认为胆腑具“形”“意”两个层面的意义。“形”之层面的胆腑是实体的,即是今之胆囊。而“胆主决断”“凡十一脏取决于胆”则是立足于“形”,具有“意”的特定内涵。“胆主决断”不仅是在“意”层面主精神情志,更体现了胆腑贮存排泄胆汁的作用;而“凡十一脏取决于胆”,是“意象”层面对天人关系认识得出的结论,强调胆应少阳春生之气,以及对人身其他脏腑气机的影响。胆腑病证论治上,古人偏向胆腑“意象”层面的论治,从形意思维分析,“形”之层面应当重视其作为六腑的“通降”特性,“意”之层面当重视其作为奇恒之腑的特点,注重调节少阳枢机,如此形意结合,方不致偏颇。  相似文献   

19.
"凡十一脏取决于胆"出自《素问·六节藏象论》,对这句话的诠释自古以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从《黄帝内经》原文及写作手法入手进行分析,结合临床应用,得出"凡十一脏取决于胆"的胆对应原篇之"始春",可决断阳气的初升,使十一脏如环无端、运行和畅,以及通过调畅肝的疏泄功能,治疗人体十一脏被肝克伐而气机不畅而出现的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20.
从藏象学说探讨心悸与五脏的关系,认识到心悸的病位主要在心,但与肾、脾、肝、肺四脏也密切相关,五脏之气血阴阳亏损,或心血瘀阻、水饮凌心、痰火扰心等均可致心动失常而发心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