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蓉  侯文静 《山东医药》2009,49(50):72-73
目的检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黏着斑激酶(FAK)的表达,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80例子宫内膜癌瘤组织、30例子宫内膜复杂型增生过长组织、30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组织和30例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组织中的FAK。结果正常对照组FAK均为阴性,子宫内膜复杂型增生过长组、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组、子宫内膜癌FAK阳性率分别为13.3%、36.6%、77.5%。子宫内膜瘤组明显高于其他三组(P均〈0.05)。子宫内膜癌组织中FAK阳性表达率与组织分化级别、肿瘤大小、临床分期及不良预后有关。结论子宫内膜癌组织中FAK呈阳性表达。FAK在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郭哲 《山东医药》2011,51(50):111-112
目的观察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CD147、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3例子宫内膜腺癌(A组)、35例子宫内膜增殖症(B组)及19例增生期子宫内膜(C组)组织中的CD147、MMP-2蛋白。结果A组CD147、MMP2蛋白阳性表达44、49例,B组分别为16、20例,C组分别为7、9例;各组间比较,P均〈0.05。CD147蛋白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组织分级有关(P〈0.05)。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CD147和MMP2蛋白表达呈正相关(r=0.441,P〈0.01)。结论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CD147、MMP2的表达增高,二者在子宫内膜腺癌的发展恶化、侵袭和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王冬  曾桃英  陈梅香  何芳 《山东医药》2014,(8):67-69,I0002
目的 观察子宫内膜癌组织中p63、细胞角蛋白5/6 (CK5/6)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25例(A组)子宫内膜增生、20例(B组)非典型子宫内膜增生及26例(C1组)子宫内膜样腺癌浸润肌层≤ 1/2、14例(C2组)浸润肌层>1/2组织中的p63和CK5/6.结果 A组p63阳性23例,B组20例,P>0.05;A组平均阳性指数(ASI)为0.65 ±0.15,B组为0.38 ±0.23,P≤0.05;C1组p63阳性2例,C2组0例,P>0.05;C1组ASI为0.21 ±0.11,C2组为0,P≤0.05;A组CK5/6阳性22例,B组18例,P>0.05;A组ASI为0.66±0.15,B组为0.36 ±0.22,P≤0.05;C1组CK5/6阳性3例,C2组0例,P>0.05;C1组ASI为0.22±0.10,C2组为0,P ≤0.05;C1组p63和CK5/6阳性表达率、ASI均高于B组,P均≤0.05.子宫内膜增生和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中,p63和CK5/6表达的ASI呈正相关(r分别为0.235、0.257,P均≤0.05).A、B、C1、C2组10年生存率分别为100.0%、75.0%、50.0%、14.3%,P均≤0.05.结论 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中p63和CK5/6表达减少,二者在子宫内膜样腺癌的诊断及病情发展和预后判断中有一定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P-ERK)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其与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49例子宫内膜癌、20例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和12例增生期内膜组织中的P.ERK。结果P-ERK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率为71.43%(35/49),明显高于非典型增生内膜的40.00%(8/20)及增生期子宫内膜的8.33%(1/12)(P均〈0.05)。P-ERK在高中分化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率为60.60%,显著低于低分化子宫内膜癌的93.75%(P〈0.05)。P—ERK在病理分期Ⅲ期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率为100%,明显高于Ⅰ期的58.62%、Ⅱ期的85.71%(P均〈0.05)。此外,P-ERK在肌层浸润深度〈1/2肌层深度的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率为53.85%,明显小于≥1/2肌层深度的91.30%(P〈0.05)。结论P-ERK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和发展有关。Ras-MAPK途径的异常活化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邹玲  张菊新  李丹丹 《山东医药》2009,49(14):75-76
目的 探讨磷酸化雷帕霉素靶蛋白(p-roTOR)及磷酸化40S核糖体蛋白6s激酶(P-P70S6K)在良恶性子宫内膜病变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方法选取49例子宫内膜腺癌组织(A组)、11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组织(B组)、11例子宫内膜单纯性增生组织(C组)、10例子宫内膜增生期组织(D组)。用免疫组化sP法染色及显微图像分析系统检测四组中的P.mTOR、P—P70S6K。结果A组P.mTOR、P.P70S6K的表达强度均明显高于B、C、D组(P均〈0.05)。子宫内膜腺癌病理分期不同,其p-mTOR、P-P70S6K表达亦不同(P〈0.05)。结论p-mTOR、P—P70s6K可能参与了子宫内膜腺癌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6.
段颜 《山东医药》2006,46(29):30-32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4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癌组织中Elf-1、C-erbB2的表达情况,并与10例正常子宫内膜及10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患者内膜组织的表达情况比较。结果Elf-1表达强度子宫内膜癌组织明显高于不典型增生和正常子宫内膜(P均〈0.01),且其表达与手术病理分期、分级、肌层浸润、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均〈0.05)。不典型增生和正常子宫内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子宫内膜癌组织C-erbB2表达强度明显高于正常子宫内膜(P〈0.05),且其表达与手术病理分期、分级、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均〈0.05),与肌层浸润无关(P〉0.05);与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Elf-1、C-erbB2可能在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中有协同作用;Elf-1是判断子宫内膜癌恶性程度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maspin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9例子宫内膜腺癌(腺癌组)、10例不典型增生(增生组)及15例正常子宫内膜(正常组)组织中的maspin蛋白和VEGF-C。结果腺癌组maspin、VEGF—C蛋白阳性率分别为57.1%、49.0%,增生组分别为40.0%、20.0%,正常组均为0。各组相比,P〈0.05。maspin表达与子宫内膜腺癌病理分期有关(P〈0.05),VEGF—C表达与子宫内膜腺癌淋巴结转移、组织分级及肌层浸润有关(P均〈0.05)。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maspin、VEGF-C的表达呈正相关(r=0.519,P〈0.05)。结论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maspin、VEGF-C高表达,在子宫内膜腺癌的发生、浸润和转移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正常子宫内膜(A组)、内膜增生(B组)、不典型增生(C组)和子宫内膜样腺癌(D组)组织中第10号染色体同源丢失性磷酸酶张力蛋白基因(PTEN)和CyclinD1蛋白的表达。结果A,B、C、D组PTEN阳性表达30、27、17、28例,CyclinD1阳性表达0、3、14、40例。C、D组PTEN阳性表达率均显著低于A、B组,CyclinD1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A、B组。PTEN、CyclinD1在C、D组中的表达均呈显著负相关。D组中PTEN阳性表达率与组织学分级有关,但与肿瘤的浸润转移、临床分期和复发无关,CyclinD1阳性表达率与以上指标均有关。认为PTEN表达缺失和CyclinDl的过度表达参与了子宫内膜样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二者可用于子宫内膜样腺癌早期诊断;CyclinD1表达情况可用于判断子宫内膜样腺癌的生物学行为。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核糖体蛋白S3a(RP-S3a)在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0例子宫内膜癌(内膜癌组)、30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增生组)、3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正常组)中RP-S3a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RP-S3a在内膜癌组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增生组与正常组(P均〈0.05),且与子宫内膜癌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关。结论 RP-S3a可促进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及发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子宫内膜癌组织中有丝分裂阻滞缺陷蛋白2(Mad2)和突变型p53( Mtp53)蛋白表达变化.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30例正常子宫内膜(A组)、30例复杂型增生子宫内膜(B组)和63例子宫内膜癌组织(C组)中的Mad2和Mtp53蛋白.结果 A、B、C组Mad2蛋白的阳性率分别为23.33%、56.67%、85.71%,Mtp53蛋白的阳性率分别为0、26.67%、69.84%,组间比较P均<0.05.Mad2蛋白阳性率与子宫内膜癌的分化程度相关,P<0.05;与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无关(P均>0.05).Mtp53蛋白阳性率与内膜癌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及分化程度均相关(P均<0.05).二者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表达呈正相关(r=0.547,P<0.001).结论 子宫内膜癌组织中Mad2和Mtp53表达升高.检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Mad2和Mtp53有助于估计患者病情和预测预后.  相似文献   

11.
侯锐  冯岚  姜罗  赵福杰 《山东医药》2009,49(51):13-15
目的 进一步探讨子宫内膜癌的发生机制.方法 选择同期手术切除的组织标本,子宫内膜癌63份(A组)、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13份(B组)、正常子宫内膜20份(C组),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Fas相关磷酸酯酶-1(FAP-1)表达情况,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法分析其与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A、B、C组FAP-1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1.4%、46.2%、25.0%,A组与C组比较P<0.01.FAP-1表达与子宫内膜癌临床分期、组织分级有关(P<0.05),与年龄、肌层浸润及淋巴结转移无关.结论 FAP-1参与了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可作为判断子宫内膜癌生物学行为和恶性潜能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DNA错配修复基因(MMR)在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研究对象为80例子宫内膜癌组织[内膜癌组,其中可疑Lynch综合征相关子宫内膜癌(以下简称Lynch内膜癌)18例],12例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组织(增生组),20例正常周期子宫内膜组织(正常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AP法检测各组MMR蛋白h MLH1、h MSH2、h MSH6及h PMS2表达,其中≥1项表达阴性即判为MMR蛋白缺失。分析MMR蛋白缺失与内膜癌肿瘤分期、分级的关系;不同年龄内膜癌及可疑Lynch内膜癌者MMR缺失情况。结果增生组、内膜癌组及正常组MMR蛋白缺失率分别为33.33%(4/12)、36.25%(29/80)、0,增生组与内膜癌组比较无显著差异,但二者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内膜癌组≤45岁者MMR缺失率明显高于年龄≥60岁者;18例可疑Lynch内膜癌患者MMR缺失率(88.89%)明显高于另外62例子宫内膜癌患者MMR蛋白缺失率(17.74%),P〈0.05。结论 MMR蛋白表达缺失可促进子宫内膜癌(尤其是低龄子宫内膜癌)及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的发生及发展。  相似文献   

13.
陈玥  章明放  王霞 《山东医药》2011,51(47):30-31
目的探讨造血干细胞抗原(CD133)、雌激素受体(ER)在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选择手术切除的子宫内膜癌标本75份(肿瘤组)、增生子宫内膜标本30份(增生组)和正常增殖期子宫内膜标本10份(正常组),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CD133、ER表达,并分析两指标间及与子宫内膜癌组织分化程度的相关性。结果肿瘤组CD133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增生组及正常组,ER阳性率明显低于增生组及正常组,P均〈0.01。CD133、ER阳性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组织分化程度有相关性,两者表达呈负相关。结论 CD133、ER异常表达在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子宫内膜癌组织中孕激素受体(PR)及其亚型PRA、PRB表达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正常子宫内膜(正常组)、不典型增生内膜(不典型增生组)及子宫内膜样腺癌内膜(内膜癌组)组织中的PR及其亚型PRA、PRB表达情况。结果不典型增生组和内膜癌组PR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正常组(P均〈0.05),内膜癌组PR表达强度低于正常组和典型增生组(P均〈0.05)。正常组、不典型增生组、内膜癌组PRA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86.7%(13/15)、74.5%(41/55),PRB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80%(12/15)和69.1%(38/55),内膜癌组PRA、PRB阳性表达率与正常组和不典型增生组相比均明显降低(P均〈0.05)。正常组25例(82.5%)PRA、PRB表达强度相等,不典型增生组和内膜癌组分别为7例(46.7%)、12例(21.8%),内膜癌组明显低于正常组和不典型增生组,P均〈0.01。内膜癌组只表达PRA或PRA占优势者24例(43.6%),明显多于正常组的5例(12.5%)和不典型增生组的4例(26.7%),P均〈0.05。PRA表达与子宫内膜癌分化程度有关,PRB表达与子宫内膜癌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和FIGO分期有关(P均〈0.05)。结论子宫内膜癌患者子宫内膜组织中PR、PRA、PRB表达均明显降低。子宫内膜组织PR亚型表达缺失、比例失衡,尤其是PRB表达缺失可能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抑癌基因PTEN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蛋白激酶B(PKB/AKT)表达。方法采用RT-PCR及Western印迹杂交法检测30例子宫内膜癌、20例非典型增生、2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PTEN、AKTmRNA及蛋白的表达。结果子宫内膜癌组织中PTEN的表达低于非典型增生和正常子宫内膜组织(P〈0.01);子宫内膜癌组织中AKT表达明显高于非典型增生和正常子宫内膜组织(P〈0.01)。结论子宫内膜癌组织中AKT的表达水平的明显增高,是由于PTEN表达下调或缺失而引起,AKT在子宫内膜癌的发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肿瘤转移抑制基因RECK和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在子宫内膜异位症(EMT)组织中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30例EMT患者异位子宫内膜组织(A组)及在位内膜组织(B组)和3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C组)中的RECK及MMP-2。结果RECK在A、B组的表达较C组降低(P〈0.05);MMP-2在A、B组的表达较C组增强(P〈0.05);A组RECK和MMP-2的表达呈负相关(r=-0.352,P〈0.05)。结论RECK在EMT组织中表达减弱、MMP-2表达增强,二者可能在EMT的发病过程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环氧合酶-2(COX-2)与子宫内膜腺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分别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RT-PCR法检测22份正常子宫内膜(正常组)、41份子宫内膜增生症(增生组)和79例子宫内膜腺癌(腺癌组)组织标本中COX-2蛋白和基因表达。结果正常组COX-2蛋白不表达,而增生组和腺癌组中的表达率分别为51.2%(21/41)和67.1%(53/79),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增生组和腺癌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增生组和腺癌组存在COX-2 mRNA的表达,而正常组中未检测到。结论COX-2与子宫内膜腺癌的早期病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赵时梅  罗宇  任传伟  史琳 《山东医药》2012,52(19):10-12
目的探讨跨膜型黏蛋白1(MUC1)在Ⅰ型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手术切除的增生期子宫内膜组织30份(增生组)、单纯性增生子宫内膜36份(单纯组)、不典型增生内膜组织50份(不典型组)及Ⅰ型子宫内膜癌55份(内膜癌组),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MUC1蛋白的表达模式,分析MUC1表达与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结果 MUC1蛋白在增生组和单纯组主要表现为上皮细胞膜顶点和腺体腔源面表达(A模式),在不典型组和内膜癌组表现为整个细胞膜表面或细胞质表达(A/C模式),P均<0.01;内膜癌中MUC1蛋白表达与年龄变化有一定关系(P=0.044),但与组织学分级无关(P=0.678)。结论 MUC1蛋白参与了Ⅰ型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过程,其在内膜上皮细胞细胞膜表面或细胞质中表达模式可作为诊断子宫内膜癌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9.
李倪  李建文  朱争艳 《山东医药》2011,51(47):62-63
目的探讨脂联素、抵抗素在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选择我院手术切除的子宫内膜癌组织40份(内膜癌组)、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组织30份(增生组)及正常增殖期子宫内膜组织30份(正常组),采用免疫组化SV两步法检测各组脂联素、抵抗素的表达情况,并分析两指标间及与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结果内膜癌组及增生组的脂联素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组,抵抗素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P均〈0.01。脂联素表达与子宫内膜癌分化程度及FIGO分期相关,抵抗素表达与分化程度相关。子宫内膜癌中两者表达呈负相关。结论脂联素可能在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中起抑制作用,而抵抗素可能起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程炜  王颖梅  薛凤霞 《山东医药》2009,49(13):17-19
目的探讨Vav3基因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雌激素受体(ER)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非典型增生子宫内膜组织、子宫内膜癌组织中Vav3蛋白表达,并对其及ER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①Vav3在正常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子宫内膜、子宫内膜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逐渐增高,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在非典型增生组织中与子宫内膜癌组织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非典型增生子宫内膜中Vav3与ER表达无明显相关,而在子宫内膜癌中二者表达存在相关性(rs=0.225,P〈0.05)。③Vav3表达在I、Ⅱ型子宫内膜癌之间无明显差异,Vav3在I型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与患者FIGO分期、组织学分级、肌层浸润呈正相关(rs=0.276、0.238、0.237,P〈0.05),而与是否绝经、淋巴结有无转移无明显相关。结论Vav3基因在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重要作用,与ER可能存在交联对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