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贾杰  赵京生 《中国针灸》2007,27(1):63-65
采用文献梳理的方法对《内经》中属于经脉病候范畴的内容进行表述形式划分。结果表明《内经》中经脉病候表述形式有十二脉、足六脉、腧穴主治、脏腑病候等4种。明确经脉病候的不同表述形式,有利于认识经脉、腧穴不同形式的针灸治疗规律,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2.
赵京生 《针刺研究》2007,32(6):411-418
基于简帛医书和《内经》,归纳阳经与五官及其病候的联系,结合《甲乙经》分析阳经及其络脉经筋的五官病候与治疗用穴关系,重在记载形式有所变化的病候,从中探讨经脉病候与腧穴主治的关系,认为经脉病候应视作腧穴主治的一种(早期)形式,腧穴主治形式实由经脉病候形式演变而来。  相似文献   

3.
张雷 《中医药文化》2022,(6):501-506
将马王堆汉墓帛书《五十二病方》中与区种法类似的内容进行比较,指出《五十二病方》中“区”就是“坎”,肯定了“复”字解释,认为《武威汉代医简》中的“石”是容量单位而不是重量单位,并以《武威汉代医简》中的坎熏法为例,认为其疗法与区种法有相同之处;分析了《灵枢·经筋》中相关治疗方法,对其他传世文献有关内容进行了解析。  相似文献   

4.
一、“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辨析“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语出《素问·灵兰秘典论》。所谓“州都之官”,古今医家均以膀胱为水液会聚之处解释,唯“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一句,注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相似文献   

5.
从简帛医书经络描述探讨早期医家身体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其成 《中国针灸》2021,(2):225-228
分析20世纪70年代以来出土的马王堆《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张家山医简《脉书》、双包山漆人、老官山漆人、老官山医简《脉书》的基本情况和经络描述.通过对比以上出土文献记载的、出土漆人身上刻画的经脉与《黄帝内经》中的"十二脉"差异,认为经络系统从"十一脉"到"十二脉"、从独立循行到成为"如环无端"圆运动通道,...  相似文献   

6.
1《内经》中早就有"毒"的记载《内经》将"毒"作为致病因子,并用于阐述病机、治法及药物的功效。《素问.刺法论》:"五疫之至……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素问.五常政大论》:"阳明在泉,  相似文献   

7.
《简帛医药文献校释》首次对已经刊布的各种简帛医药文献进行全面清理和校释,是该研究领域的一部集成之作。该书的主要特色体现在四个方面:体例完备,内容充实;资料翔实,数据丰富;注重吸收最新学术成果;并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融入其中。全书体现了时代性、前沿性和综合性,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8.
从《内经》看五脏六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藏象学说 ,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 ,虽代有发展和争鸣 ,终不离《内经》之旨。近现代来 ,中医藏象实质的现代化研究受到重视 ,取得了一些成绩 ,也引起许多争论。笔者认为 ,研究之前 ,争论之余 ,重读《内经》 ,推敲经旨 ,赋予其坚实的立足点 ,方能找到恰当的方法学。笔者仅从《内经》对五脏六腑的形态、功能描述和其特有的思维方式 3方面浅述。1 形态学描述《内经》理论形成时期 ,人们已经开始基于医学目的进行解剖。《灵枢·经水》载“若夫八尺之士 ,皮肉在此 ,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 ,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内经》所述的解剖内容 ,既包括内脏…  相似文献   

9.
《伤寒论》的六经学说是对《内经》三阴三阳理论的发展。在《内经》中记述和运用三阴三阳者大约有四个方面。一是经络之三阴三阳,多见于《灵枢·经脉篇》,系论十二经脉的循行及“是动”、“所生”病候,乃依据经脉循行人体的阴阳部位和所属脏腑属性而定。二是气化之三阴三阳,主要在《素问·六微旨大论》、《素问·天元纪大论》诸篇。三是用以研究阴阳离合规律及开、合、枢等生理功能。如《素问·阴阳离合论》、《素问·阴阳别论》的三阴三阳按照阴阳理论分述三阴三阳的病机、主病及推测预后等。四是热病的三阴三阳,主要对热病的发展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0.
浅谈《内经》论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经》是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它比较全面地阐述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系统结构,反应出中医学的理论原则和学术思想。其《素问·举痛论篇》对痛的机理,临床表现,辨证要点及病因病机进行了详尽论述。笔者经过反复研习后,深感对痛证的见解有其独到之处,有...  相似文献   

11.
《内经》对脑与经络联系的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建斌  王玲玲 《中国针灸》2005,25(4):265-268
目的:探讨在中医理论形成的早期人们对脑与经络联系的认识.方法:将<内经>中有关篇章,进行分析、比较、归纳、综合,得出其对脑与经络联系的认识.结果:在<内经>中,与脑有直接联系的经络主要有足阳明经、足太阳经、督脉和跷脉;经络出入大脑的部位主要有眼系、巅顶部、风府穴和顑部;大脑内部也存在一定的经络通路.结论:<内经>对大脑与经络联系的认识是比较丰富的,在临床诊治脑病时值得重视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通过细读、剖析<内经知要>关于<内经·病机十九条>中"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的注释,结合眼科疾病临床病症的湿、肿、满表现,探讨"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对眼科胞睑疾病、白睛疾病、眼珠疾病、视衣疾病的脏腑辨证、治疗的指导作用,从而丰富眼科疾病从脾而治的脏腑证治内容.  相似文献   

13.
赵玲  沈雪勇 《中国针灸》2021,(3):339-341,353
从简帛书《脉法》"于环二寸"中的"环"以及脉口、"经脉穴"、根结标本等经络理论追溯腕踝针的起源和依据。简帛书《脉法》"环"即腕踝部,腕踝针针刺部位恰好接近"环"部。脉口理论反映既诊断又治疗的脉诊方法,而腕踝针各针刺点亦与脉口的位置及主治病症相应。腕踝针针刺点与"经脉穴"的所在位置及主治比较接近,与根结理论中的"溜""注""下入"穴部位亦相接近。腕踝针的各针刺点分布于标本理论中的"本"部和五输穴的范围内。腕踝针的操作与刺浅层卫气理论相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