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陈光  刘英秀  王健  祁吉 《放射学实践》2007,22(10):1095-1097
目的:对肝移植术后动脉窃血综合征的诊断和介入治疗进行初步的探讨.方法:5例患者因肝移植治疗术后超声多普勒检查肝内未见动脉血流,提示肝动脉闭塞而行急症DSA检查.血管造影诊断为窃血综合征,并行窃血动脉介入栓塞治疗.结果:5例患者中脾动脉窃血4例,胃十二指肠动脉和胃右动脉窃血1例,患者随访时间3~9个月,随访期间患者移植肝脏功能正常,未见与动脉栓塞相关的并发症发生.结论:肝移植术后动脉窃血综合征虽然发生率不高,但造成的危害严重,应该受到重视,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彩夺目对于移植肝脏功能的保护相当重要.介入栓塞治疗以其微创、高效、并发症少的优点,应作为首选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布加综合征患者肝静脉和下腔静脉血管形态病变和血流动力学变化,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布加综合征的价值。方法: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84例布加综合征,均经介入手术或下腔静脉造影证实。重点观察3支肝静脉和下腔静脉的走行、内径、人口、血流方向、血流频谱和流速,并追踪扩张的肝小静脉和肝内外交通支的血流方向。结果:布加综合征患者血管病变复杂多样。本组患者均合并下腔静脉病变,血管病变类型主要为短段性狭窄、短段性闭塞、长段性狭窄、长段性闭塞,左、中、右肝静脉合并受累者分别为62、75、71例(分别占总病例数的73.8%、89.3%和84.5%)。肝内外均见不同类型的交通支,并见代偿扩张的肝右后下静脉和尾叶静脉,均引流血液进入下腔静脉,肝外交通支主要为腹膜后、膈下、脾肾之间交通支以及脐旁静脉重开。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提供布加综合征血管病变形态和血流动力学的详细资料,对诊断、分型和手术方案制定均有价值,且无创、价廉,应成为布加综合征的首选影像检查技术。  相似文献   

3.
随着介入放射学的发展,布加综合征(BCS)的治疗已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我院自1993年8月至1995年7月对19例 BCS 患者成功地进行了介入治疗,其中节段性阻塞12例,膜性阻塞7例,术后效果良好。本文拟将介入治疗术前、术中及术后的临床处理经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大咯血介入栓塞治疗时应用支气管动脉CT血管造影(CTA)的方法与效果。方法对大咯血的84例患者行介入栓塞治疗,且于治疗前行支气管动脉CTA检查,治疗时再次明确患者的出血动脉,并均行介入栓塞治疗。治疗1周后再行支气管动脉CTA复查。回顾性分析支气管动脉CTA在该疾病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结果所有大咯血患者治疗前进行支气管动脉CTA检查,共发现出血的病变血管112支,介入栓塞治疗时共发现出血的病变血管共123支,支气管动脉CTA检查的诊断符合率为91.06%。患者支气管动脉CTA检查后均行介入栓塞治疗且治疗均成功,介入栓塞治疗后共有76例患者回院进行支气管动脉CTA检查,检查结果表明患者病变血管栓塞治疗后均获良好栓塞效果。结论术前支气管动脉CTA检查能够为大咯血患者的介入栓塞治疗提供有效的诊断依据,术后再行该检查则可有效评估患者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介入栓塞术在剖宫产术后晚期子宫出血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介入栓塞术在剖宫产术后晚期子宫出血的病因诊断及治疗价值。方法  56例剖宫产术后晚期子宫出血患者,运用Seldinger技术对两侧髂内动脉和子宫动脉进行选择性造影和栓塞术。结果 56例患者造影证实:子宫切口双侧裂口 8例,一侧裂开 17例,子宫切口双侧角假性动脉瘤 12例,一侧动脉瘤 19例,均得到及时、准确的诊断和治疗,血栓塞后止血。未见并发症。结论 介入放射造影和栓塞术在剖宫产术后晚期子宫出血时具有明显的诊断和治疗价值。  相似文献   

6.
布加综合征:搅拌溶栓治疗下腔静脉内新鲜血栓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搅拌溶栓技术在布加综合征合并下腔静脉内新鲜血栓形成的临床应用。方法收集2004年8月-2009年3月布加综合征合并下腔静脉内新鲜血栓形成5例,首先经股静脉途径行下腔静脉造影,而后开通下腔静脉,再采用搅拌溶栓技术溶解血栓,直至血栓完全消失,最后行腔内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术后采用多普勒超声随访下腔静脉通畅情况。结果5例布加综合征合并下腔静脉内新鲜血栓形成患者均为下腔静脉膜性阻塞,采用搅拌溶栓后血栓均完全消失,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后均未出现肺栓塞症状。术后随访下腔静脉血流通畅,无血栓再次形成,无一例下腔静脉再阻塞。结论搅拌溶栓技术可用于治疗布加综合征合并下腔静脉内新鲜血栓,能一次性完成整体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动脉性肾出血急诊造影的不同表现及介入栓塞治疗方法与疗效。方法对87例经保守治疗无效的动脉性肾出血患者行急诊肾动脉造影,明确出血动脉部位及程度后,使用弹簧圈、丙烯酸微球等栓塞剂行急诊介入栓塞治疗。对急性肾出血的动脉造影表现及栓塞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3例患者动脉造影可见单纯性对比剂外溢,13例为对比剂外溢合并肾动静脉瘘(RAVF);15例为肾假性动脉瘤(RAP),其中包括5例 RAP 破裂合并 RAVF 及1例 RAP 破裂合并肾动脉-肾盏瘘;15例为肿瘤血管出血;1例为肾动静脉畸形(RAVM)。47例患者介入术前行肾动脉 CT 血管造影(CTA)检查。82例患者采用急诊栓塞治疗后血尿完全停止或明显减少,3例肾外伤患者及2例经皮肾镜取石术后患者介入术后仍有持续血尿,行外科手术切除患肾。栓塞术后随诊2年,急诊介入栓塞治疗总有效率为94.25%(82/87),所有患者无严重并发症出现。结论介入栓塞术是治疗急性肾出血的一种有效、安全、微创的方法,可最大限度地保留肾功能;急性肾出血动脉造影表现不一;合理地选择栓塞剂是成功止血的关键;介入术前行肾脏 CTA 检查对肾出血的诊断及治疗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DSA灌注成像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检查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例健康志愿者及50例临床诊断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患者进行全脑血管造影及DSA灌注造影,对其中10例进行支架成形术的患者术后再次进行DSA脑灌注检查,评价支架成形术后的脑血流改变。结果:4例健康志愿者的DSA脑灌注造影显示实质期脑染色均匀,血供丰富。5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DSA脑灌注造影显示,47例患者实质期脑染色出现不同程度的改变,10例支架成形术后DSA脑灌注造影与术前相比脑实质染色有明显的增强。结论:DSA灌注成像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检查及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能够总体描绘脑部血供的分布、脑实质的染色及异常改变,客观评价支架置入术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布加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多病因疾病,临床表现可无症状、慢性或暴发性,其治疗应根据患者的病情采取逐步治疗策略。近年来,血管腔内介入治疗技术得到快速发展,依靠其安全、微创等优势,已成为布加综合征的首选治疗方式,其中,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血管内支架植入术和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在布加综合征的治疗中发挥重要价值。文章主要围绕布加综合征的介入治疗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布加综合征合并肝细胞癌介入治疗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布加综合征合并肝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布加综合征经彩色多普勒超声及血管造影确诊;肝细胞癌5例由肝穿刺细胞学检查确诊,12例由彩色多普勒超声、CT或MRI及甲胎蛋白(AFP)进行综合诊断.所有患者均施行下腔静脉成形术及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术后随访采用肝脏超声、CT及实验室检查,观察肿瘤大小、肝功能、AFP及下腔静脉通畅情况.采用t检验比较介入治疗前后压力变化.结果 17例患者共进行了39次介入治疗,均成功,无并发症.下腔静脉成形术后:患者随访2~90个月,1例下腔静脉再闭塞,经第2次血管成形术开通.TACE术后:2个月时随访,所有患者均生存;15例随访6个月,13例生存;12例随访12个月,10例生存;8例随访24个月,5例生存.介入治疗后,下腔静脉-右心房压力差由术学的(20.5±2.1)cm H2O(1cm H2O=0.098 kPa)降至(3.6±1.0)cm H2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32,P<0.05).结论 布加综合征合并肝细胞癌的介入治疗可取得较好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全脑血管CT血管成像(CT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及介入栓塞治疗在颅内动脉瘤中的诊断和治疗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6例颅内动脉瘤病例的CTA与DSA资料,其中14例接受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栓塞治疗。结果 CTA和DSA在颅内动脉瘤检出情况无明显差异;就显示动脉瘤大小,形态及其载瘤动脉和周围血管方面DSA检查优于CTA检查。14例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患者中无1例死亡,术后行DSA血管造影显示动脉瘤完全栓塞;2例术中出现血管痉挛,使用药物后缓解。结论CTA可以作为筛选颅内动脉瘤的首选检查方法,DSA在观察动脉瘤附近重要的穿支动脉血管方面明显优于CTA;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可以明显减少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2.
肝移植术后并发胆道狭窄和胆泥淤积影像诊断及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肝移植术后胆道狭窄和胆泥淤积影像诊断及介入治疗的价值。方法:对39例肝移植术后并发胆道狭窄和胆泥淤积的影像诊断及介入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超声、T型管胆道造影、CT和MRI检查诊断胆道狭窄伴胆泥形成39例,38例介入治疗后胆道梗阻症状明显缓解;1例介入治疗后胆道梗阻症状未明显改善,后行外科胆管修补术。结论:T型管胆道造影或直接经皮胆道造影对肝移植术后胆道狭窄和胆泥淤积诊断特异性及敏感性最高,放射介入和内镜介入技术对其均发挥重要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超声造影(ultrasonic contrast)和螺旋CT及MRI在评估肝癌介入综合治疗术后肿瘤残留活性病灶的价值。方法分析我院收治的120例经病理诊断且治疗后的肝癌患者临床资料,在经过介入综合治疗后均行超声造影、作者简介莫灿均(1984-),男,广东东莞人,毕业于广东医学院,本科学历,主治医师,主要从事医学影像学诊断工作CT、MRI检查,再次行DSA诊疗并以DSA造影检查阳性结果为金标准,与超声造影、CT、MRI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20例患者共129个病灶、43个活性残留病灶经介入综合治疗3~5周后行超声造影、CT、MRI及DSA检查,综合介入治疗后,DSA检查发现129个肝癌病灶,其中有43个残留活性肿瘤病灶;超声造影检查的病灶数量和活性病灶数量分别为120例(93.02%)、29例(67.44%),与DSA检查结果存在明显差别,二者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螺旋CT检查的病灶数量、残留活性病灶数量分别为122(94.57%)、36(83.72%),与DSA检查结果存在明显差别,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MRI检测,病灶数量与残留活性病灶数量为126(97.67%)、41(95.35%),与DSA检查结果差别不大,二者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联合超声造影、CT和MRI共同对患者肿瘤数量检查,发现病灶总数量129(100.00%)、残留活性病灶数量43(100.00%)均与DSA检查结果一致,不存在统计学差异(χ^2<0.001,P>0.999)。结论MRI对介入综合治疗术后活性病灶的评估价值明显优于超声造影和螺旋CT,若三者联合检查则可优势互补。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盆腔淤血综合征(PCS)的介入诊断与治疗效果.资料与方法 采用选择性卵巢静脉造影术,分别对15例临床怀疑为PCS患者进行选择性卵巢静脉造影,在造影明确诊断PCS后,进一步选择性插管,同时用23枚弹簧圈完全栓塞卵巢静脉.结果 15例卵巢静脉造影显示均有不同程度的卵巢静脉丛迂曲扩张,管腔直径达832 mm,14例静脉廓清时间≥20 s,1例<20 s,15例造影后均行卵巢静脉栓塞术,术后27天腹痛症状明显缓解或消失.结论 选择性卵巢静脉造影术是诊断PCS的可靠方法,同时便于栓塞治疗,选择性卵巢静脉栓塞治疗快捷、微创、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胆囊切除术后腹腔出血选择性动脉造影的诊断价值及介入治疗的方法和意义。方法经选择性动脉DSA后明确胆囊切除术后出血部位共9例。对明确出血部位的5例行出血动脉栓塞术。造影阴性4例转行外科手术。结果9例中5例有血管异常改变,均为动脉性出血,表现为对比剂外溢,行靶血管栓塞术后出血停止,无复发。4例造影阴性,行外科剖腹探查术明确为静脉性出血后止血治愈。结论胆囊切除术后动脉性腹腔出血的患者DSA检查对诊断出血部位指导介入栓塞治疗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介入栓塞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谭晓红  古平 《西南军医》2009,11(2):361-362
心脏介入手术是目前以及将来一段时间心脏病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手段。通过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右心导管、左室造影、心内电生理等检查方式对一些疑似冠心病的病人做出明确诊断或为心脏搭桥术以及瓣膜置换术提供冠状动脉等大血管的情况。我科自1993年6月至2007年10月对1050例心脏病患者施行心脏介入手术,通过加强患者术前、术中以及术后的护理工作,使患者能以稳定的情绪接受手术、术中能积极配合以及术后以良好的心态配合治疗,从而使手术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7.
《介入放射学杂志》2005,14(4):360-360
由河南省肿瘤介入诊疗专业委员会、介入放射学杂志及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联合主办的“第二届全国非血管性与血管性介入新技术学术研讨大会”拟定于2005年10月2日~23日在郑州市召开,本次学术会议将邀请国内外著名介入影像学专家作学术专题报告,重点议题有外科术后或放疗后气道瘘及消化道瘘的处理;布加综合征的综合治疗;阻塞性黄疸介入治疗;肿瘤介入治疗;急诊的介入处理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应用血管造影技术鉴别诊断误诊为巴德-吉亚利综合征的缩窄型心包炎患者。 方法回顾性分析378例以"巴德-吉亚利综合征"为早期诊断的病例,对所有病例均进行常规血管造影检查和术中测压。 结果在所有病例中有5例患者血管造影检查显示下腔静脉和肝静脉管腔通畅,但压力明显高于正常,右心房压力也明显高于正常,定期随访1~24个月,这5例患者均发现不同程度心包钙化,最终进行心包部分或全部剥离术。病理结果:结核性心包炎4例,化脓性心包炎1例,支持缩窄型心包炎诊断。 结论缩窄性心包炎部分临床病例症状不典型易误诊,建议有条件单位可应用血管造影技术进行下腔静脉、肝静脉、心脏各房室造影和测压明确有无上述血管疾患。  相似文献   

19.
介入诊断和治疗在消化道出血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8  
目的 评价介入方法在消化道出血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急、慢性消化道出血患者32例,其中肿瘤性病变12例,血管源性病变20例。32例行DSA检查,27例行CT血管造影(CTA)和钡剂检查,其中13例同时行DSA,CTA和钡剂检查。共对10例血管源性病变患者行介入栓塞治疗。结果 32例消化道出血病变在DSA检查中均清晰显示。DSA检查特别适用于肠道血管异常病变,结合CTA有利于提高肠道黏膜下病变诊断。10例介入栓塞止血均100%成功,术后随访6个月~2年,无并发症及复发。结论 超选择性DSA检查和CTA在消化道出血诊断中具有较高应用价值,对于消化道出血性病变,介入栓塞是一种有效、微创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医源性胆道出血中血管造影诊断及介入栓塞治疗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医源性胆道出血患者21例。经皮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腹腔动脉和肝总动脉造影,明确出血的部位后,进行选择性或超选择性插管及栓塞治疗。结果 21例患者血管造影均证实有出血病变。血管造影表现为假性动脉瘤者17例(81.0%),对比剂外溢者4例(19.0%)。栓塞材料采用PVA颗粒栓塞者2例,单纯弹簧圈8例,明胶海绵颗粒+弹簧圈11例。1次栓塞止血成功率为85.7%(18/21),3例患者栓塞后再次大出血而行第2次栓塞成功。术后随访5~28个月,患者均未再发胆道出血。所有患者介入栓塞术后均未出现异位栓塞、肝功能衰竭、栓塞所致感染等严重并发症。结论经皮选择性血管造影和介入栓塞术微创、安全、可靠且疗效确切,是诊断和治疗医源性胆道出血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