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龙眼穴是经外奇穴,位于手小指尺侧第2,3骨节之间,握拳于横纹尽处取穴,是金针王乐亭用三棱针点刺放血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经验穴,应用龙眼穴治疗带状疱疹、剧烈的神经痛病症,镇痛效果显著。现将其临床应用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龙眼穴与传统西药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61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龙眼穴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西药治疗,对治疗前后症状的改善情况进行对照观察。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6.7%,对照组有效率80.0%,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痊愈患者中治疗1疗程后治疗组痊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龙眼穴治疗带状疱疹疗效好,疗程短,且无后遗证。  相似文献   

3.
带状疱疹是由感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后引起的一种急性疱疹性皮肤病,主要症状为沿神经分布区疼痛.近年来,我们采用针刺龙眼穴为主治疗,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秩边穴的临床应用565200贵州省德江县民族中医院冯胜军治疗急性腰腿痛:胡某、男、32岁,工人,1995.12.10日初诊,门诊病历号320147,因在建筑工地抬重物扭伤腰部,伸曲困难,下肢活动受限,两人搀扶来我针灸科就诊,查:腰部无明显外伤痕迹,第...  相似文献   

5.
洪锋  孟韧 《中国针灸》2006,26(3):226-226
笔者自2005年1月以来,采用龙眼穴放血治疗带状疱疹26例,见效快,无后遗神经痛,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龙眼穴放血结合局部围刺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方法:3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6例,治疗组用龙眼穴放血结合疱疹局部围刺治疗,对照组单用疱疹局部围刺治疗,疗程10天。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93.75%,对照组68.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两组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但治疗组评分更低(P〈0.05)。结论:龙眼穴放血结合疱疹局部围刺比单纯疱疹局部围刺具有更显著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靳静  周永军 《光明中医》2011,26(8):1647-1647
目的观察"龙眼穴"配合"截法"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方法 33例带状疱疹患者采用"龙眼穴"、"龙头"、"龙尾"放血并加以拔罐治疗。结果本组33例患者通过治疗后均痊愈,未留有后遗症,治愈率100%。结论 "龙眼穴"配合"截法"治疗带状疱疹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中镇六穴结合梅花针刺络拔罐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5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随即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中镇六穴结合梅花针刺络拔罐治疗,对照组口服消炎痛;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及生活质量的改善。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0.91%,对照组总有效率65.63%,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中镇六穴结合梅花针刺络拔罐疗法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症状体征的改善及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9.
针刺夹脊穴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58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刘晓娟 《四川中医》2008,26(5):120-120
目的:观察针刺夹脊穴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采取针刺相应节段夹脊穴为主.配合局部取穴以及刺络拔罐的方法.结果:针刺夹脊穴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58例,全部治愈,有效率100%.结论:针刺夹脊穴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0.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非传染性皮肤病,以皮肤起疱疹、剧痛为特征。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为带状疱疹皮损愈合、结痂脱落后,遗留自觉皮损部位神经痛的病症,多发生于机体免疫力低下的患者,此病发生率约10%,50岁以上的患者有2/3发生后遗神经痛。笔者采用针刺穴位注射夹脊穴治疗本病,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针刺补泻手法用于夹脊穴和阿是穴为主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PHN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取针刺补泻手法用于夹脊穴和阿是穴为主的穴位,对照组采取相同穴位电针治疗,7天为1个疗程,均治疗3个疗程.于治疗前、治疗结束、治疗后1个月随访时比较2组视觉模拟评分(VA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及临床疗效.结果 3个疗程结束时,2组间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结束、治疗后1个月随访时的VAS、PSQI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在治疗后1个月随访时的VAS评分以及治疗结束时、治疗后1个月随访时PSQ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P<0.01).结论 针刺补泻手法用于夹脊穴、阿是穴为主治疗PNH的远期镇痛效果和对睡眠质量的改善效果优于相同穴位的电针治疗.  相似文献   

12.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是带状疱疹最常见的并发症,好发于老年及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因疼痛剧烈,持续时间长,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工作和生活。目前仍有40%-50%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对各种治疗措施都缺乏敏感性,因此,积极有效的预防和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具有重要意义。笔者采用透穴刺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收到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魏玲  苑贵毕 《中国针灸》2001,21(6):333-334
方法采用夹脊穴注射药物加毫针围刺病损治疗老年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80例,并与针刺治疗28例及西药治疗30例进行比较.结果前者治愈率为81.2%,总有效率为100.0%,后两者分别为32.1%、78.6%和33.3%、80.0%.前者与后两者之间分别相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前者疗效明显优于后两者.结论本法治疗老年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4.
通过文献整理分析,发现外耳道穴早已被古人应用于临床,而且一直沿用至今,多次见诸于同部位未命名的文献报道,但一直有实无名;其临床应用广泛且具较好疗效,以其为主穴或配穴治疗的疾病达20余种;其穴位固定,与其他穴位并不处于同一层面且相隔较远。据此提出将解剖学专业术语中外耳道部位命名为外耳道穴,并探讨外耳道穴自身解剖特点、经络分布及临床应用,可以为临床诊疗及研究提供新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5.
浅论经外奇穴范畴和整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6.
王娜  李瑞  谷世喆 《中国针灸》2006,26(3):231-232
经外奇穴是指未包括在十四经穴之中,具有固定名称、位置和主治的一类穴位。同时,一些特殊的经穴组合成固定的配伍,亦称之为经外奇穴。经外奇穴在针灸临床治疗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其疗效卓越,是针灸腧穴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长期以来,针灸研究者多注重经穴的研究,而对于经外奇穴缺乏深入探讨和系统整理。同时出现了两种倾向,一是将奇穴泛化,达到全身无处不穴的境地;一是一些权威的针灸著作对奇穴采取保守态度,以致奇穴的功效未能得到应有的发挥,奇穴推广和应用受到了极大的限制。现在应该认真地从经外奇穴的源流及应用,进行深入地研究…  相似文献   

17.
浅议胃脘下俞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靳冬 《世界中医药》2007,2(5):294-295
胃脘下俞穴(现代临床常称为“胰俞“),位于背部,属经外奇穴,是临床治疗糖尿病的常用穴位.笔者将从该穴的名称及定位、局部解剖和功效主治等方面进行论述,并结合现代医学理论,认为其虽属奇穴,但与背俞穴较为相似,与足太阳膀胱经联系密切,应将该穴归入膀胱经.……  相似文献   

18.
通过检索近5年国内发表的经外奇穴的文章,筛选出临床应用的文章108篇,整理出广泛认可的经外奇穴123个.其中被纳入最新国家标准者有23个,其余100个经外奇穴有48个穴位位于十四经脉循行路线上,有4个穴位与经穴位置重合,另外还有52个无文献资料表明位于经脉循行路线上.通过对这些穴位的整理,可见经外奇穴数目众多,临床应用广泛,但穴名与定位不统一,有待标准化.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火针点刺心俞、膈俞穴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试验选取的6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以普瑞巴林口服,每次50 mg,每日3次,以10 d为1个疗程;观察组以普瑞巴林联合火针治疗,普瑞巴林用法同对照组,火针选取心俞、膈俞穴,在心俞、膈俞穴上快针点刺,快进快出,进针深度为6~8 mm,每穴点刺3针,每2 d治疗1次,5次为1疗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视觉模拟量表(VAS)积分、生活质量指数量表(DLQI)评分的改善情况和总有效率。[结果]对照组治疗后患者VAS积分、DLQI量表评分分别为:(2.03±1.38)分、(4.61±3.61)分;观察组治疗后患者VAS评分、DLQI量表评分分别为:(1.43±1.31)分、(3.28±2.98)分;观察组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3.33%,高于对照组的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火针点刺心俞、膈俞穴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可以明显缓解患者疼痛、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0.
历代不少针灸家临证主张“疏针简灸”,处方遣穴“贵在约”、“少而精”,认为“少则得”“多则失”。笔者认为取穴多少,应以切中病机为要,如若用穴庞杂,刺灸频繁,难免耗气伤血,徒增患者皮肉之苦。《玉龙赋》说:“参博以为要,辑简而舍繁”。因此,古代医家总结许多单穴治疗常见疾病和疑难杂症的经验,常以歌赋体裁记叙之。如《标幽赋》、《肘后歌》、《玉龙歌》、《灵光赋》、《通玄指要赋》、《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