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眼与脾胃的关系十分密切,眼之上睑属脾,下睑属胃,眼的约束、眼带等均由脾之精气升腾结聚而成。脾胃具有升清降浊之功,升降得宜,则九窍通利。《脾胃论》及先贤均有论述眼与脾胃的关系,提出了“诸脉皆属于目论”、“脾胃虚弱则九窍不通”等观点,指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治疗宜健脾益气,升阳通络。尤其是儿童,脾禀未充,胃气未动,运化力弱,除了正常生理活动之外,还要不断生长发育,因而对脾胃运化输布水谷精微之气的要求则更为迫切,故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决定了小儿容易发生脾胃功能失调的病症。  相似文献   

2.
中医学脾脏具有"脾主运化"和"脾为之卫"的功能,与现代医学胃肠黏膜的消化吸收和免疫屏障作用相应。在临床诊疗过敏性疾病时,注重结合脾胃生理特点来恢复卫外防御功能,从脾主运化、脾主统血、脾在体合肉、脾胃虚则九窍不通具体论治,且过敏性疾病常由饮食诱发,故治疗需重视调护脾胃。  相似文献   

3.
论脾胃与眼的关系张彬刘怀栋(河北省人民医院050051)眼与脾胃的关系十分密切,在临床上有着重要的价值,《脾胃论》及先贤均有论述眼与脾胃的关系,提出了“诸脉皆属于目论”、“脾胃虚弱则九窍不通”的学术观点,指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治疗宜健脾益气升阳...  相似文献   

4.
人体的九窍与五脏六腑有着极为密切的生理联系和病理影响,其作用机理多与某一脏或某一腑之经络循行络属某一苗窍有关。自《内经》首言脾“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之后,历代医家从脾胃角度对苗窍病证的辨证治疗,多有阐发。李东垣在《脾胃论》“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论中提出“脾胃既为阴火所乘,谷气闭塞而下流,即清气不升”为九窍不利的主要病机,对后世颇有影响。笔者有见于此,乃搜集近年有关临床资料,以“补脾益窍”法之名统之,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脾胃为后天之本。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脾胃居中央属土以灌四旁,调理脾胃以通调五脏,用于胸痹、黄疸、咳嗽、黄疸、水肿等分布于不同五脏体系之病证,五脏安,血脉和,诸病消。脾与心密切相关,心属火,脾属土,心火可温养脾土;脾胃与肺脏关系密切,脾胃腐熟水谷,散精于肺,脾土生肺金,脾胃虚弱可导致肺虚;黄疸与湿邪有关,脾喜燥而恶湿,脾运化失常,可使湿邪内生,饮食所伤,脾胃瘀热内生,脾之本色外露,发为黄疸;脾主运化,脾失健运,水湿内停,泛于肌肤而成水肿。脾胃虚弱,可致水液运化失常。辨证论治,固护调理脾胃,诸病得健。  相似文献   

6.
朱日 《光明中医》2005,20(4):10-11
脾胃同居中焦,表里相合,脾主运化,胃主受纳,同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对人体发挥着重要的生理功能。脾胃一旦受病则饮食水谷纳运受阻,临床表现诸多,究其病因其中与肝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肝属木,藏血,主疏泄条达,脾胃属土,主受纳运化,肝与脾胃木土相克,其疏泄条达正常既可助脾运化使清阳之气生发,又可助胃受纳腐熟,使浊阴之气下降。正如《素问·宝命全形集》指出“土得木而达”。一旦肝有病变,最易影响脾胃,反之,中焦受病也会导致土壅木郁或土虚木贼而出现病情加重肝气失调之征,肝病多由情志变化、恼怒忧郁引起,尤其女性因生理、心理特点,…  相似文献   

7.
脾主运化,主升清,胃主腐熟,主受纳水谷,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位置居中,为气体升降枢纽,升则上输心肺,降则下归于肝肾,因而脾胃健运才能升清降浊,五脏六腑才能维持其正常功能;若脾胃气虚,升降失常,则在内五脏六腑、在外四肢九窍都会发生种种病证。故李杲曰:“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由此李杲创制补中益气汤,其用法及方义正如其所云:“《经》曰:劳者温之,损者益之。盖温能除大热,大忌苦寒之药,损其脾胃”。脾胃之证,始得则热中,而立补中益气汤。方中黄芪重用之以补脾肺之气,益皮毛而固腠理,不使自汗以损元气,又可助人参以益脾胃之气。…  相似文献   

8.
骆常义  王淑英 《河北中医》2000,22(7):514-515
老年人脾胃本虚 ,决定了老年脾胃病的病理特点。《内经》指出 :“邪之所凑 ,其气必虚。”经临床观察 ,老年脾胃病多由脏腑生理功能虚衰 ,每因饮食、情志、寒湿等更伤脾胃 ,或因脾胃本身气虚运化无力等 ,以致饮食积滞 ,湿浊困脾 ,形成本虚标实或虚中夹湿者居多。其虚在脾为本 ,其实在胃为标。与仲景“虚则太阴 ,实则阳明”之论相符。脾胃同居中焦 ,为后天之本。脾主运化 ,胃主受纳 ,脾升则健 ,胃降则和。肝主疏泄 ,协助脾胃纳化 ,脾、胃与肝 ,三者一气相通 ,则升降有度 ,纳化有常 ,共同完成饮食的受纳、消化、吸收、运化功能 ,是气血生化之源…  相似文献   

9.
肛肠病的发生与肺、大肠、肝脾等脏器有着密切的关系 ,而脾胃位居中焦 ,上连肺金 ,下通脏腑 ,是开降运动的枢纽。且脾主运化升清 ,乃后天之本 ,脾胃运化功能正常 ,则“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气血调和、阴阳和合 ,肛肠病则无从生起。若脾胃运化功能失常 ,则清阳之气不能撒布 ,后天之精不能归脏、饮食清气无法进入 ,浊气不能排出 ,外邪乘虚而入 ,发为肠风、脏毒等痔瘘疾病。笔者多年来在治疗上立足治脾 ,使俾土健运 ,气血调和 ,升清有常 ,痔病得以消散 ,取得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补脾止血法脾胃为气血运化之源 ,对人体脏腑、四肢、…  相似文献   

10.
九窍血证是指血液不循常道,上溢于眼耳口鼻诸窍,下出于前后二阴的出血性疾病。九窍血证的辨证论治,历代医家积累了许多丰富的经验,如目衄从肝治,鼻衄从肺治,耳衄从肾治等等,但从中医整体恆动观出发,九窍与脾胃有着密切的关系,脾为中土,灌溉四旁,联络四脏,通于九窍。李东垣说:“九窍者,五脏主之,五脏皆得胃气乃能通利,……胃气一虚,耳目口鼻俱为之病。”下面拟从与此相关的另一侧面,以“后天之本”的脾胃为主,结合临床例证,谈谈九窍血证从脾胃辨治。  相似文献   

11.
蒋惠明  茹甫毅 《陕西中医》2001,22(7):430-432
脾胃同居中焦,表里相配,经脉络属,脾主运化、统血,为后天之本。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为“水谷之海”“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可见脾胃功能正常与否对机体的重要性。作者在临床实践中对脾胃病的治疗方法用温、理、通三法概而括之,与同道共磋商。 1理论依据1.1牌之生理病理:脾主运化,即消化、转输之意。《内经》云:“谷气通于脾”,脾之健运则消化吸收转输功能旺盛,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毛皮筋骨等组织得以濡养。反之,如脾失健运则消化吸收转输功能失取。就会出现脘痞、腹胀、腹泻、疲乏、消瘦、营养不良等症。正如《内经…  相似文献   

12.
<正> 脾胃位居中焦,如车之中轴,运转不停,生化无穷,供养不息。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赖其养。通过经脉络属构成表里关系。脾应运化,胃主受纳,“脾为胃行其津液”,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及其精微的输布,从而滋养全身。脾主升,胃主降,相反相成。正如《临证指南医案》说:“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脾升胃降、脾胃相合,则气血充沛,  相似文献   

13.
"脾不及则九窍不通"源自于《黄帝内经》,历代医家对其认识不断丰富,各有发挥。脑窍化生神机,为藏神之窍,主导神识、精神和情志等,其功能正常行使与脾脏关系密切。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和升清,"脾不及"则运化无力、升降无权,致使津聚为痰,痰蒙清窍而发为痴呆。结合"脾不及则九窍不通"理论,阐释"脾不及"是痴呆发病的重要病机,以燮理"脾不及"为切入点,为益气开窍法防治痴呆的临床运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邵健民 《山东中医杂志》2001,20(10):631-631
《素问·玉机真脏论》曰 :“脾太过 ,则令人四肢不举 ;其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脾胃论》曰 :“胃气一虚 ,耳、目、口、鼻俱为之病。”这是因为九窍都属于五脏的外候 ,而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依赖脾胃营运之气的供养 ,从而保证皮肤固密 ,筋骨柔和 ,九窍通利 ,所以说“脾为正气之根”。若“饮食失节 ,寒温不适 ,损伤脾胃 ,则灾害立生 ,百病生焉”。基于此认识 ,笔者用扶脾祛邪法治疗耳鼻喉口诸窍慢性病 ,根据程度的不同分三法治之。1 健脾养血、润燥祛风法 遵从“治风先治血 ,血行风自灭”的治则 ,从健脾入手 ,使脾健血生燥润风消。…  相似文献   

15.
脾胃与九窍, 《内经》、《难经》中就有所论述。李东垣在《内经》“脾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理论基础上,从脾胃为后天之本的角度出发,创言“脾胃虚则九窍不通”之说,奠定了临床从脾胃论治九窍病证的理论基础。后世医家对东垣之论颇为重视,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近代用脾胃的理论指导九窍病证的治疗,其临床适应证日益扩大,且多获良效,成为中医整体观和脾胃理论相为交融,富有特色的内容。本定谨就这个问题,结合临床运用作如下探析:  相似文献   

16.
浅谈高脂血症的辨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郑辉  宋德勇 《湖北中医杂志》1999,21(12):539-540
高脂血症为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之一。中医常将此病归于“痰浊”、“痰瘀”的范畴。现将高脂血症的辨治大法讨论如下。1 调理脾胃 化痰除湿“脾为生痰之源”,脾脏之盛衰与痰浊的生成有着重要关系。脾主运化而升清,倘脾之运化功能正常,则水津得以生化,水饮痰浊无以积聚;若平素嗜食肥甘厚味,脾胃受损,其运化升降失常,水谷不化精微,熏蒸凝聚,成痰成浊。如《景岳全书》说:痰即人之津液,无非水谷之所化,……但化得其正,则形体强,营卫充;若化失其正,则脏腑病,津液败,而气血即成痰诞”。其痰浊即生,存积体内,…  相似文献   

17.
<正> 笔者临证常遇见一些被诊为“脾失健运”的患者,屡经他医久治罔效,索其方药视之,多为甘温健脾,或辛香醒脾之品。这与“纳食主胃,运化主脾;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之说,似乎合拍。然为何不效?此乃忽略了“胃为水谷之海”“脾为胃行其津液”之教。屡投阳药,损伤胃阴,致“土燥水竭”,“釜中无水怎能腐物”,胃乏津液,脾将何以运行,若是脾有余湿,胃又何能独燥。何况脾阳本于胃阳,胃阴统之脾阴,脾胃二者难以分割。故临床辨证不能拘泥于“虚则太阴,实则阳明”之说。笔者通过二十余年的临床实践,深刻认识到对于脾胃的虚证,应以“平补为法”。因脾胃同居中州,皆属土,燥湿平调,中土自安,纳食运化,循其  相似文献   

18.
张璐为“清初三大名医”之一,深研轩岐仲景之精髓,私淑张景岳、薛己,善于治疗脾胃病,认为土载万物而并受之,故脾胃有权为无病之因,提出“理脾则百病不生,不理脾则诸病续起,久之仍入于胃也”的观点。张璐在前贤论治脾胃久病虚损经验的基础上,更加强调了脾胃的运化职能,总结出“药补无如先粥养”理脾大法,同时对药误、医过与过度医疗等见解独到,进而丰富了脾胃学术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9.
久泻乃属“泄泻”之范畴,似现代医学的慢性肠炎。患者甚为痛苦,治疗颇为棘手。其因不外乎外感与内伤二途。一为六淫,寒湿暑热皆致,然与湿关系尤为密切;二为饮食失调,伤及脾胃,脏腑功能受损之故。盖胃为水谷之海,脾主运化精微,脾胃功能不健,则水谷消化精微吸收功能造成障碍,脾气  相似文献   

20.
慢性肠炎属祖国医学“久泄”的范畴,以大便稀薄、次数增多、绵绵不愈和反复发作为主证。本人从临床实践体会到,根据祖国医学关于脾、肝、肾与久泄的关系,进行针灸治疗效果较佳。一、脾胃型:脾主运化,包括运化水谷精微和运化水湿两个方面。如患急性肠炎等消化系疾病久未治愈,造成脾胃虚弱而运化功能失常,则脾气不升,水液糟粕混杂而成久泄。因“久泻无火”,寒从内生,不能正常生化精微,故可见腹痛隐隐,泻物不化,面黄肌瘦,四肢清冷等。正如《素问·脏气法时论》说:“脾病者,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