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目的 探讨趋化因子CXCL12与其受体CXCR4在肝细胞癌(HCC)的表达及其与肝内浸润转移的关系.方法 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免疫组织化学SP方法分别检测37例肝内转移HCC标本中原发灶、转移灶及其配对癌旁组织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 在37例肝内转移HCC中,CXCL12和CXCR4 mRNA和蛋白表达一致.原发灶、转移灶和癌旁组织均有表达,转移灶CXCR4表达高于原发灶(P<0.05),原发灶和转移灶CXCL12表达低于癌旁组织(P<0.01),CXCL12、CXCR4表达与HCC肝内转移有显著相关.结论 CXCL12可能诱导CXCR4激活的肝癌细胞的侵袭,二者可能是HCC重要的免疫学分期、预后指标和新的肝内转移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3.
4.
肝细胞癌(HCC)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原发性肝癌,其发生、发展通常与慢性炎症和肝损害有关。血小板不仅是肝损伤后再生的基础,而且在促进HCC发生和转移中所起的作用也得到较多关注。血小板既能在HCC肿瘤微环境中直接诱导肿瘤细胞生长和帮助肿瘤细胞躲避免疫杀伤,又能通过分泌的特异性生长因子和血管生成因子诱导肿瘤滋养血管生成促进HCC进展。此外,血小板相关衍生物也对HCC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转移存在重要影响。详细了解血小板在HCC中的作用,对于优化HCC肿瘤治疗方案和探索新的治疗策略很有必要。本综述详细报道血小板在HCC发生和转移中作用的相关机制及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原发性肝细胞癌肝外转移与外周血肝癌细胞的关系.方法 收集2005年10月至2006年12月收治的30例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术前及手术结束时的外周血标本.并收集10名健康志愿者的外周血作为对照.采用免疫磁珠的方法,富集、分离肝癌患者术前、术后外周血中的癌细胞;随访观察术后患者肝外转移与外周血肝癌细胞的关系.结果 免疫磁珠技术可以富集分离到肝癌患者外周血中游离癌细胞,经甲胎蛋白免疫组化证实为肝细胞癌细胞.30例肝癌患者术前和术后外周血肝癌细胞阳性率分别是53.3%和83.3%,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外周血肝癌细胞阳性与肝外转移发生密切相关;外周血癌肝细胞浓度低于1×10~3个/L者未发现肝外转移.结论 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肝外转移与术前外周血肝癌细胞阳性率及肝癌细胞浓度有关.  相似文献   

6.
肝细胞癌(HCC)死亡率高,预后差,肝内复发是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在肿瘤进展过程中,不同髓系细胞通过分泌不同的细胞外基质降解酶、趋化因子、生长因子、免疫抑制因子及促血管生成因子等,促进肿瘤细胞的出壁、转移灶的形成与生长、转移灶的血管生成,抑制机体对转移灶的免疫反应,产生促转移的效应。本文就髓系细胞在HCC肝内转移中的作用进行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7.
肝细胞癌微转移检测的临床意义及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微转移一般指非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在发生过程中播散并存活于血循环、骨髓、淋巴系统等组织器官的微小肿瘤细胞灶 ,常无任何临床表现 ,常规检查方法如CT、MRI、普通病理检查等都难以发现[1] 。近年来随着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使肿瘤的微转移检测成为可能并成为目前研究热点之一。微转移检测被认为可以早期预警肿瘤的转移复发 ,进而为选择合理的辅助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最终达到改善肿瘤患者预后的目的。我们着重探讨了肝细胞癌微转移检测的临床应用和研究进展情况。一、肝细胞癌微转移检测技术1.PCR技术 :PCR能快速扩增肿…  相似文献   

8.
肝细胞癌转移复发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一百多年来,手术切除仍被公认为肝细胞癌(下称肝癌)获得根治的最好手段.但远期疗效尚欠满意,术后复发是影响疗效的主要因素.据报道,肝癌根治性切除后5年复发率为54.1%~61.5%,小肝癌(≤5 cm)为43.5%,而局部治疗的转移复发率则更高.为此,研究肝癌转移复发的防治将成为21世纪肝癌研究的一大热点,也是攻克肝癌的难关之一.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从基础到临床开展大量研究,取得了瞩目的成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E-selectin(内皮细胞选择素)和ICAM-1(细胞间粘附分子-1)在肝癌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黏附中的作用:筛选有临床应用前景、能预防肝癌复发与转移的抗黏附药物。方法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E-selectin和ICAM-lmRNA在肝静脉内皮细胞ED25和脐静脉内皮TNFd刺激后细胞ECV304上的表达:应用体外粘附实验检测肝癌细胞HepG2与活化的ED25和ECV304的粘附,并检测不同药物对抗粘附作用的影响。结果E-selectin和ICAM-1可高表达于活化后的ED25和ECV304;且能介导HepG2与ED25和ECV304的粘附;地塞米松、丹参酮ⅡA有较强的抑制HepG2与ED25粘附的作用。结论E-selectin和ICAM-1可促进肝癌细胞与内皮细胞的粘附:地塞米松、丹参酮ⅡA可起到抗肝癌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粘附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趋化因子受体CXCR4在肝细胞癌表达及肺转移中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以人肝细胞癌高、低肺转移潜能细胞株MHCC97-H、MHCC97-L为研究对象,研究趋化因子受体CXCR4在肝细胞癌肺转移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 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比较MHCC97-H、MHCC97-L细胞株CXCR4 mRNA及蛋白质水平的表达.CXCR4配体SDF-1α及肺提取物趋化实验和抗体抑制实验观察SDF-1α和裸鼠肺组织匀浆液对MHCC97-H的趋化迁移作用.结果 趋化因子受体CXCR4在MHCC97-H细胞株表达低于低肺转移潜能细胞株MHCC97-L,蛋白质水平与mRNA水平一致.SDF-1α对MHCC97-H趋化实验表明在1~100 ng/ml浓度范围内均有趋化作用,在浓度为50 ng/L时趋化作用最显著(P<0.05).肺提取物亦发现对MHCC97-H有趋化作用,作用强于MHCC97-L及DMEM组(P<0.05).但加入CXCR4抗体后其趋化作用并未明显下调.结论 CXCR4在肝癌组织及细胞表达并可能参与肝癌肺转移,但并非肝癌细胞趋化转移的主要受体分子.  相似文献   

11.
细胞黏附分子与胃癌发生及转移关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细胞黏附分子在胃癌发生和转移中的作用.方法运用cDNA基因芯片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25例胃癌标本神经细胞黏附分子(NCAM)、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血管细胞黏附分子(VCAM)的表达.结果 NCAM、ICAM及VCAM基因在25例胃癌患者中表达显著增高(Cy5/Cy3>2.0),胃癌转移组明显高于无转移组(P<0.05)和正常对照组(P<0.05),RT-PCR与基因芯片检测结果相同.结论基因芯片能够为胃癌的相关基因分析提供特异和可靠的数据,胃癌的发生和转移可能与胃组织中NCAM、ICAM、VCAM基因表达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肝细胞肝癌患者血清和组织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及其mRNA的表达,明确血清可溶性ICAM-1(sICAM-1)的来源。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分析、免疫组织化学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等技术,测定151例肝细胞肝癌(HCC)血清、组织ICAM-1及其mRNA的表达,并与甲胎蛋白(AFP)进行同步分析。结果151例HCCsICAM-1明显高于各对照组,73%的患者sICAM-1>1000μg/L。肝癌组织中ICAM-1的表达阳性率为94.2%,AFP为62.9%。ICAM-1mRNA的表达与肝细胞的恶变与否及患者血清sICAM-1的水平密切相关,它在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率分别为65.1%和30.2%,正常肝组织均无表达。结论HCC患者血清sICAM-1的高水平与其蛋白分子在组织中的过度表达一致,并受其相关基因的调控,肝细胞恶变则是sICAM-1表达的病理学基础。测定sICAM-1对监测HCC及其术后复发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血清细胞间粘附分子 1(sICAM 1)在肝细胞肝癌 (HCC)复发前后的变化 ,探讨其在复发监测中的价值。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分析测定 41例HCC术后复发患者sICAM 1水平 ,并与血清甲种胎儿球蛋白 (AFP)进行同步分析。结果 确诊肝癌复发时 ,所有患者sICAM 1水平均较复发前升高 ,其均值为 (12 89± 317) μg/L。其中 73.2 %的患者sICAM 1>10 0 0 μg/L ,而血清AFP阳性者仅占 6 0 .0 % ,6例AFP阴性复发者sICAM 1较复发前升高 2~ 4倍 ,持续 1~ 4个月后 ,影像学检查才发现肝占位性病变。结论 HCC术后血清sICAM 1水平变化对预测肿瘤复发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尤其对AFP阴性的患者。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消炎痛(Indomethacin)对有转移潜能的人肝癌MHCC97L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 采用0.1、0.2、0.5 mmol/L消炎痛分别作用于MHCC97L细胞,观察细胞增殖、克隆形成率、形态学、生长曲线、流式细胞术分析(FCM).结果 消炎痛明显抑制MHCC97L细胞增殖和克隆形成,呈良好的剂量.效应关系.0.1、0.2、0.5 mmol/L消炎痛处理组细胞增殖抑制率依次升高,克隆形成率依次降低(P均<0.01),镜下可见明显的形态学改变.其中,0.5 mmol/L消炎痛组24、48、72 h细胞增殖抑制率分别为50.6%、47.1%、43.4%;集落形成率为(0.00±0.00)%.0.1、0.2、0.5 mmol/L消炎痛处理组细胞倍增时间分别为110.1、199.3、-614.2 h,与对照组(58.6 h)比较,0.1、0.2 mmol/L消炎痛处理组细胞倍增时间分别延长了2.17倍和3.40倍,而0.5mmol/L消炎痛处理组第6天的细胞均数[(3.4±0.4)×104个]少于初始细胞数(4×104个)结果细胞倍增时间为负值而无法计算.FCM显示,G1期细胞比例随消炎痛浓度增加而增加,S+G2期细胞比例随消炎痛浓度增加而降低(P均<0.01).结论 在一定条件下,消炎痛可抑制人肝癌MHCC97L细胞增殖和克隆形成,其作用部分是通过使细胞周期阻滞在G1期实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肝癌。肾上腺转移的临床特点,探讨影响其生存率的临床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1月至2003年4月期间在我院住院治疗并获得随访的56例发生。肾上腺转移的原发性肝癌病人的临床资料,对是否进行治疗,肾上腺肿瘤大小,是否合并肝内病灶,发病时间,肝功能分级等因素进行单因素及Cox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肾上腺肿瘤的大小,有无肝内病灶,是否进行治疗以及肝功能分级是影响病人生存时间的因素,而多因素分析表明是否进行治疗,肝功能分级是影响病人生存率的独立因素。结论对于肝癌肾上腺转移应当保持警惕性,以获得早期诊断,对于部分经过选择的病人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肝细胞生长因子(HGF)下游分子ezrin对肝癌细胞生长和转移的影响,为肝癌转移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基础。方法选取同一亲本来源的低转移细胞系SMMC7721和高转移细胞系SF7721为研究对象,首先运用免疫荧光、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Western blot比较ezrin和actin的表达差异。进一步应用RNA干扰下调SF7721中ezrin表达,观察其运动和侵袭能力的改变。结果SF7721的ezrin和F-actin表达明显高于SMMC7721,增高的actin为γ-actin。下调ezrin后,SF7721的生长(分裂期:28.07%下降到23.53%)和侵袭能力[穿膜细胞数:(47,75±4.46)个/视野下降到(31.75±2.81)个/视野]均显著下降(P<0.05),与SMMC7721的生长和转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zrin与HGF介导的肝癌生长侵袭相关,有可能成为抑制肝癌复发转移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17.
CD146与VEGF在人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该研究旨在观察人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组织中CD146与VEGF的表达及其关系,探讨它们在HCC中与血管生成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60例HCC癌组织及癌旁肝组织中CD146、VEGF的表达情况,用CD34标记免疫组化法检测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分析它们的表达与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结果 CD146、VEGF在癌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66.67%和63.33%,而在癌旁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30%和33.33%,癌组织与癌旁组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癌组织的MVD为54.92±8.55/200倍视野,癌旁组织的MVD为21.36±6.63/200倍视野,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与癌旁组织相比,癌组织中CD146、VEGF表达及MVD明显增加.CD146在人肝癌组织中的表达与临床分期、门静脉癌栓及肝外转移明显有关,而与术后复发、肿瘤个数、肿瘤直径、血清AFP水平及肿瘤分化程度无明显关系.VEGF在人肝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术后复发、肝外转移、临床分期、门静脉癌栓、肿瘤直径相关,而与肿瘤个数、血清AFP水平及肿瘤分化程度无明显关系.在癌组织中MVD与CD146、VEGF的表达呈正相关,CD146与VEGF亦呈正相关.结论 肝癌组织中CD146及VEGF高表达,与肿瘤血管形成和转移密切相关,分析它们的表达有助于综合判断HCC的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多结节多中心性肝细胞性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预后.方法 本组患者62例,其中多结节组42例;单结节组16例;门静脉癌栓组4例.正常对照组5例.正常对照肝组织5例,来自肝移植供肝及肝外伤切除组织.对各例组织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D-Loop区进行测序,结合临床病理资料分析.结果 42例多结节癌组中有20例各结节的mtDNA D-Loop区序列存在差异,可能为多中心(multicentric occurrence,MO)起源,22例中各结节的mtDNA D-Loop区序列完全相同,可能为单中心(即肝内转移,intrahepatic metastasis,IM)起源;而单结节组16例及门静脉癌栓组4例肿瘤各部位样本的mtDNA D-Loop区序列完全相同,为相同细胞克隆起源.HBeAg(P=0.008)、肿瘤大小(直径之和)(P=0.029)、肿瘤位置(P=0.040)、肝硬化(P=0.011)、门静脉及镜下癌栓(P=0.023)、主瘤的分化程度(Edmondson分级)(P=0.027)等因素是协助区分多结节性肝癌细胞克隆起源的重要指标;HBeAg(+)、肿瘤直径之和≤7 cm、肿瘤结节分别位于不同半肝、肝硬化、门静脉及镜下无癌栓和/或主瘤的病理分化程度为高、中分化者,MO发生的比例较高.MO组无瘤生存时间明显长于IM组的无瘤生存时间(21.6±4.2)个月vs.(8.7±2.5)个月(P=0.031);MO组生存时间明显长于IM组的生存时间(29.6±4.7)个月vs.(14.6±2.9)个月(P=0.034).在多因素分析中,IM/MO是患者术后无瘤生存时间(P=0.012)和生存时间(P=0.011)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HBeAg、肿瘤大小、位置、肝硬化、癌栓、分化程度等因素是协助鉴别IM和MO起源的重要指标;HBeAg(+)、肿瘤直径之和≤7 cm、肿瘤结节分别位于不同半肝、肝硬化、门静脉及镜下无癌栓和/或主瘤的病理分化程度为高、中分化者,MO发生的比例较高.多中心性来源肝癌的疗效及预后较单中心来源伴肝内转移组为好.  相似文献   

19.
肝移植在肝癌治疗中的地位与评价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以肝移植治疗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简称肝癌),应严格地选择适当的病例:单个肿瘤直径不超过5cm,多发性肿瘤直径小于3cm和肿瘤总数不超过3个,肿瘤没有血管和淋巴结侵犯和肝外转移。如果病人患乙型或丙型肝炎,适当地以有效的抗病毒治疗,病人长期存活率可高达79%。这存活率和肝移植治疗良性末期肝硬化十分接近。没有足够证据显示手术前、后辅助性化疗可提高肝移植治疗肝癌的疗效,适量的免疫功能抑制,有助减低肝癌的复发率。如肝癌病人等待肝移植的时间长,可考虑以TACE,射频或微波治疗以减慢肝癌生长速度。肝移植和部分肝切除的长期治疗结果相差不大,在一小部分病人,如肝硬化程度严重,肝移植可比部分肝切除疗效好。肝移植用于治疗纤维板层肝癌和偶然发现肝癌疗效好。由于肝移植对于其它肝肿瘤例如胆管癌,血管肉瘤和转移性肝肿瘤疗效甚差,因此这些肝肿瘤不宜用肝移植作治疗。  相似文献   

20.
抗粘附药物防治早期肝癌切除术后转移复发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研究CDA-Ⅱ,β肽,丹参,蛇毒抗LCI-D20裸鼠人肝癌模型肿瘤早期切除术后复发及转移的疗效。方法 以LLCI-D20模型肿瘤接种裸鼠后16天,在肿瘤转移发生前行肝癌切除,术后皮下分别注射以上4种制剂,对照组注射等体积的生理盐水,每组5只裸鼠,接种后35天处死动物,观察动物体重,切缘复发瘤直径,肝内转移和远处转移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