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老年患者发生阿司匹林抵抗(AR)的现象,并探讨其血浆可溶性CD40L(sCD40L)水平与AR之间的关系。方法:151例老年冠心病患者口服阿司匹林≥100mg超过7天,用花生四烯酸(AA)、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评价AR。据对AA、ADP诱导的不同血小板聚集率,将患者分为阿司匹林抵抗(AR)组,阿司匹林半抵抗(ASR)组,阿司匹林敏感(AS)组,并观察糖尿病患者在各组占得比例。同时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患者血浆sCD40L水平,并观察糖尿病组与非糖尿病组之间有无差异。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在AR、ASR及AS组比例分别为59.1%、40.0%及28.6%。老年冠心病AR及ASR组中糖尿病患者体内sCD40L水平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患者。结论:研究人群中AR组及ASR组中糖尿病患者比例增高,其中合并有2型糖尿病的老年冠心病患者其体内sCD40L水平明显升高,提示sCD40L水平升高且合并2型糖尿病的老年冠心病患者对阿司匹林敏感性差,可能与发生AR及ASR现象有关。  相似文献   

2.
冠心病患者阿司匹林抵抗的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冠心病患者阿司匹林抵抗(AR)的临床特征。方法记录186例冠心病患者性别、血压;检测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及血脂、血糖、C反应蛋白(CRP)水平;多元逐步回归方法分析各因素与血小板聚集率的相关性。结果AR发生率为9.1%(17/186),阿司匹林半抵抗(ASR)发生率为20.4%(38/186),总发生率为29.5%。AR患者以年轻、女性和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症者居多,AR患者的CRP含量较阿司匹林敏感(AS)患者高;而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病各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女性、年轻患者AR多见,AR与高血脂及CRP水平关系密切,而与糖尿病、高血压病无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阿司匹林抵抗(aspirin resistance,AR)的发生率,并对其临床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选择264例正规服用阿司匹林(75—100mg/d)超过1个月的冠心病患者,分别用胶原(collagen,COL)和二磷酸腺苷(aae,osinediphos—phate,ADP)作为诱导剂测定其静脉血中血小板聚集功能,根据结果分为阿司匹林抵抗(ARl组、阿司匹林半抵抗(aspirinsemite--~ponder,ASR)组和阿司匹林敏感(aspirinsensitive,As)组,分析各组间的临床特征,找出可能与阿斯匹林抵抗有关的因素。结果所有人选者中AR发生率为8.71%(23/264),ASR发生率为18.56%(49/264),总发生率27.27%。AR/ASR组中女性以及合并糖尿病者所占比例较AS组高(P〈0.05),且该组患者的外周血小板计数也较As组高(P〈O.05)。结论冠心病患者AR/ASR的总发生率为27.27%,其发生可能与性别、合并糖尿病以及外周血小板数目有关。  相似文献   

4.
孙根义  张颖  吴畏  刘婷 《世界中医药》2011,6(4):301-302
目的:探讨复方丹参滴丸对阿司匹林抵抗的疗效和机制。方法:筛选冠心病阿司匹林抵抗(Aspirin Resistance,AR)和阿司匹林半抵抗(Aspirin Semi-resistance,ASR)患者214例,其中AR44例,ASR170例。入选冠心病患者共828例,男448例,女380例,年龄40~89(61±11.18)岁,在口服阿司匹林基础上,联合口服复方丹参滴丸,每日3次,每次10粒。检测服药前和服药2周后AA和ADP诱导血小板聚集率。结果:AR组、ASR组及AR+ASR患者血小板聚集率显著高于阿司匹林敏感(Aspirin Sensitive,AS)组。214例AR或ASR患者中,103例血小板聚集率达到AS水平(48.13%),42例血小板聚集率下降≥20%,但未达到AS标准。有效率为67.76%,联合用药前后血常规、肝、肾功能无异常。结论:复方丹参滴丸在降低阿司匹林抵抗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方面具有一定疗效,机制可能为多靶点作用,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中医辨证论治疗糖尿病肾病肾功能不全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24例糖尿病肾病肾功能不全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2例,对照组采取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取中医辨证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经治疗后的肾功能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SCr、BUN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P<0.01),Ccr较治疗前有明显上升(P<0.01),对照组SCr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P<0.05),但观察组更为显著;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7.10%,对照组为66.13%,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中医辨证论治疗糖尿病肾病肾功能不全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肾功能,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益气振心汤联合盐酸普罗帕酮片(心律平)对老年冠心病室性早搏患者的药物疗效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50例老年冠心病室性早搏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患者口服常规剂量的心律平;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益气振心汤。连续治疗6周后,评价益气振心汤联合心律平对老年冠心病室性早搏的影响及疗效。结果:观察组心电图疗效总有效率为88.00%,高于对照组的72.00%(P<0.05)。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2.00%,高于对照组的76.00%(P<0.05)。治疗前,2组症状指数无明显区别(P>0.05)。接受6周治疗后,2组气短、心悸、胸闷症状指数均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症状指数降低更为明显(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更低(P<0.05)。结论:益气振心汤联合心律平治疗老年冠心病室性早搏能够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减轻室性早搏常见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增强药物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05—2007年冠状动脉造影阳性患者205例临床资料,其中糖尿病86例,非糖尿病119例,观察2组患者年龄、冠心病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和吸烟)、冠状动脉受累情况。结果2组在年龄、性别、危险因素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糖尿病组冠状动脉双支和3支病变发生率(60.5%,33.7%)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组(24.8%,23.1%),而单支病变发生率(5.8%)均显著低于非糖尿病组(52.1%)(P<0.05),多节段病变发生率(45.5%)则显著高于非糖尿病组(11.9%)(P<0.05)。结论合并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对预后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的效果均有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SMI)患者的动态心电图(DCG)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老年冠心病患者DCG中SMI发作情况与日常生活活动的相关性,以及老年男性与女性患者的差别。结果SMI占总心肌缺血的87.5%,SMI发作时间大多集中在6:00—12:00,占48.0%;男性SMI发作阵数明显高于女性(P<0.05);夜间与白昼SMI指标比较,每阵缺血发作持续时间(TMI)长,ST段最大位移(STm)下降明显(P<0.05);男性患者TMI较女性延长,STm较女性下降明显(P<0.05)。结论DCG对老年患者SMI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肾脏疾病(T2DKD)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与肾功能不全的相关性。方法根据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 GFR)将133例T2DKD患者分为肾功能不全组及肾功能正常组,采用liason化学发光法测定2组血清25(OH)D水平,收集患者临床指标和生化结果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33例T2DKD患者血清25(OH)D水平为(13.07±6.62)nmol/L,其中肾功能不全78例(58.65%),肾功能正常55例(41.35%)。肾功能不全组血清25(OH)D水平明显低于肾功能正常组(P<0.05);肾功能不全组25(OH)D缺乏/不足发生率及缺乏发生率均明显高于肾功能正常组(P均<0.05);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提示25(OH)D缺乏/不足(OR=2.383,P=0.013)及血尿酸(OR=8.338,P<0.001)与肾功能不全呈正相关,年龄(OR=0.674,P=0.02)、Hb A1c(OR=0.493,P=0.027)、TG(OR=0.355,P=0.048)与肾功能不全呈负相关。结论 T2DKD患者中25(OH)D缺乏/不足发生率高,25(OH)D缺乏/不足可能是T2DKD患者发生肾功能不全的易患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老年糖尿病患者餐后低血压(PPH)的发生情况和规律,制定相关的护理措施,预防PPH的发生。方法统计112例老年糖尿病住院患者PPH的发生规律,针对诱发因素制定相应的护理方法。结果老年糖尿病患者PPH的发生率以早餐最高。男性早餐后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的PPH发生率为63.5%和49.2%,二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女性早餐后SBP和DBP的PPH发生率分别为77.6%和57.1%,二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女性早餐后SBP的PPH发生率显著高于男性(P<0.05)。老年糖尿病患者对PPH的认知度普遍偏低,学历越高对PPH的认知度越高。结论老年糖尿病住院患者住院时PPH发生率较高,临床护理时应有针对性的予以预防和干预,防止因低血压引起不良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通腑泄浊方治疗糖尿病肾病肾功能不全的疗效。方法将100例糖尿病肾病早中期肾功能不全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服用爱西特,5片/次,每日3次;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服用通腑泄浊方。比较2组近期疗效及治疗前后肾功能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78%,对照组总有效率64%,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肾功能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腑泄浊方加爱西特治疗糖尿病肾病早中期肾功能不全近期疗效及肾功能改善均优于单纯西医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脑梗死复发与阿司匹林抵抗(aspirin resistance,AR)及中医体质的相关性。方法 413例脑梗死患者在常规治疗同时连续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d,每周至少服用5天,随访时间为12个月。运用比浊法测定阿司匹林敏感性,比较不同阿司匹林敏感性患者中医体质情况,比较不同中医体质AR及阿司匹林敏感(aspirin sensitive,AS)患者脑梗死复发的所占比例。采用PCR法检测所有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 HPA-3基因多态性,运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脑梗死复发与AR、bb基因型以及体质×阿司匹林敏感性的相关性。结果随访总共11例患者脱落。脑梗死复发患者101例(25.12%),脑梗死无复发患者301例(74.88%)。AR患者152例(37.81%),AS患者250例(62.19%)。脑梗死无复发患者中AR及AS所占比例为26.6%(80/301)、73.4%(221/301),脑梗死复发患者为71.3%(72/101)、28.7%(29/10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4.287,P=0.000)。AR患者中阴虚质所占比例最大[28.3%(43/152)],AS患者中血瘀质所占比例最大[23.6%(59/250)],AR与AS患者的中医体质构成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1.574,P0.01)。AR患者脑梗死复发率前4位为阴虚质、血瘀质、痰湿质、气虚质,阴虚质最高为22.4%(34门52),AS患者脑梗死复发率前4位为血瘀质、气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最高为3.2%(2/250)。与脑梗死无复发患者及AS患者比较,脑梗死复发患者及AR患者均bb基因型出现的频率高,而aa、ab基因型出现的频率明显低(x~2=20.171,x~2=55.139,P0.01)。AR及bb基因型与脑梗死复发呈正相关(OR=18.423,P=0.000;OR=1.304,P=0.028);体质与阿司匹林敏感性存在交互作用(O尺=0.707,P=0.000)。结论脑梗死复发与AR及体质类型有密切关系,AR患者阴虚质脑梗死复发率高,GPⅡb HPA-3基因bb基因型可能是AR及脑梗死复发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府逐瘀汤加味方治疗冠心病合并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肾功能、心功能、炎性因子、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2月—2019年8月在大连市第二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冠心病合并糖尿病肾病患者118例,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59例)选择常规治疗联合血府逐瘀汤加味方治疗,对照组(59例)选择常规治疗,2组均持续治疗2周。比较2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观察治疗前后血肌酐(SCr)、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白细胞介素-6(IL-6)、24 h尿蛋白水平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的变化。结果持续治疗2周后,观察组冠心病治疗总有效率为93.22%(55/5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1.19%(42/59)(P0.05);观察组糖尿病肾病治疗总有效率为77.97%(46/5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7.46%(28/59)(P0.05)。2组患者治疗后的SCr与24 h尿蛋白水平均明显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2组患者治疗后的LVEF明显升高、LVEDd明显降低(P均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LVEF明显高于对照组、LVEDd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2组患者治疗后的NO水平明显升高(P均0.05),ET-1、IL-6、MMP-9水平明显降低(P均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NO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ET-1、IL-6、MMP-9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血府逐瘀汤加味方联合西药治疗冠心病合并糖尿病肾病能够有效缓解临床症状,提高临床治疗的有效性,同时还可以改善患者心肾功能以及血管内皮功能,缓解炎性反应,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老年动态心电图中长R—R间期的常见病因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伴发晕厥、黑矇、胸痛,动态心电图出现R—R间期为2 000 ms的551例患者,其中A组332例60岁以上老年患者为A组,219例45~59岁的中年患者为B组,回顾分析2组患者动态心电图资料。结果 A组冠心病高血压心脏病和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P<0.01或0.05);A组心率<40次/min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P<0.01);A组持续性心房纤颤发生率显著高于B组(P<0.01);A组发生窦房传导阻滞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P<0.01)。结论老年人动态心电图检测到长R—R间期病因以冠心病、高血压心脏病、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持续性心房纤颤多见。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糖化血红蛋白、甘油三酯和C-反应蛋白联合检测对2型糖尿病并发冠心病的早期预示和诊断价值。方法:分别测定50例糖尿病(其中17例并发冠心病,33例无冠心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GHbA1c)、血浆甘油三酯(TG)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水平,并与30例健康人水平作比较。结果:单纯糖尿病患者的检测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人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并发冠心病组的Hs-CRP高于单纯糖尿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糖尿病组(包含并发冠心病的患者)的GHbA1c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糖尿病患者的GHbA1c、TG和Hs-CRP的水平对预防糖尿病并发冠心病有着早期预示和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健脾化痰降脂方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老年冠心病伴阿司匹林抵抗现象(AR)的临床疗效及对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血栓素B 2(TXB 2)、糖化白蛋白(GA)和血栓前状态的影响。方法将2016年10月—2018年10月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26例老年冠心病伴阿司匹林抵抗现象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63例。对照组给予氯吡格雷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健脾化痰降脂方治疗,2组疗程均为12周。检测2组治疗前后血小板聚集参数、血脂指标、CRP、IL-6、TXB 2、GA水平、血栓前状态指标,记录2组临床疗效及随访6个月时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二磷酸腺苷(ADP)和花生四烯酸(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值、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血浆CRP、IL-6、TXB 2、GA、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均显著降低(P均<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均显著升高(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以上指标改善更明显(P均<0.05);治疗12周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随访MACE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健脾化痰降脂方联合氯吡格雷可显著改善老年冠心病患者阿司匹林抵抗现象,并有调节血脂、缓解血栓前状态作用,可降低MACE发生率,其机制可能与下调CRP、IL-6、TXB 2、GA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麝香保心丸联合硝酸异山梨酯治疗老年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方法将60例确诊为老年冠心病心绞痛的患者随机分成2组,观察组30例给予麝香保心丸3粒/次口服,3次/d,急性发作可舌下含服4粒;硝酸异山梨酯片剂每次10 mg,3次/d。对照组口服硝酸异山梨酯,用法同前。2组均以6周为1个疗程。结果观察组临床心绞痛缓解率(97%)明显高于对照组(70%)(P<0.01),心电图改善率(90%)也高于对照组(70%)(P<0.05)。结论麝香保心丸联合硝酸异山梨酯治疗老年冠心病心绞痛总体疗效优于单用硝酸异山梨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提高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并发肠缺血的认识,完善冠心病防治规则。方法选择经临床和影像检查确诊的36例老年(65~74岁)冠心病患者(观察组)与31例中青年(35~50岁)冠心病患者(对照组),观察比较2组肠系膜上动脉造影结果,分析年龄、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与肠系膜上动脉病变之间的关系。结果观察组发现肠系膜上动脉病变19例(53%),对照组发现3例(10%)(P<0.05)。观察组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者24例(67%),对照组多支血管病变者7例(23%)(P<0.05)。2组中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31例(46%),合并肠系膜上动脉病变19例(19/22,86%);单支血管病变36例(54%),合并肠系膜上动脉病变3例(3/22,14%)(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的年龄越大,冠状动脉损害越严重,肠系膜上动脉损害多在冠状动脉损害较严重时发生,应重视老年冠心病患者并发肠缺血的存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和尿激酶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72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的阿司匹林治疗和尿激酶溶栓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氯吡格雷治疗。结果:观察组完全性STR者占6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7.22%(P<0.05);观察组无明显STR者占11.1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5.00%(P<0.05)。观察组复合终点的有2例(占5.5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例(占22.22%)(P<0.05)。结论: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和尿激酶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慢性肾衰竭行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阿司匹林抵抗(AR)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选择332例慢性肾衰竭行MHD患者进行研究,将其中凝血功能检测呈高凝与正常状态患者260例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 GFR)90 m L/(min·1.73/m2)且肾功能正常无损伤者260例作为对照组。采集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生化指标、颈动脉超声与血栓弹力图,以花生四烯酸类药物抑制率[MA(AA)]50%判定为AR。根据患者是否发生AR,将观察组患者分为抵抗组125例和敏感组135例,分析慢性肾衰竭行MHD患者发生AR的危险因素。根据超声结果选择抵抗组中118例和敏感组中128例颈动脉内膜增厚或颈动脉斑块形成患者进行随访,分析阿司匹林失效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332例慢性肾衰竭行MHD患者中呈高凝状态者15例占4.52%,正常凝血者245例占73.80%,低凝状态者72例占21.69%。观察组患者的hs-CRP、Hcy、R值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而MA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AR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抵抗组和敏感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糖尿病、心脑血管病史、外周血管病史、内瘘血栓形成、发生颈动脉斑块、透析时间、FBG、hs-CRP、IMT、Hcy、R值、MA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糖尿病、透析时间、hs-CRP、Hcy是慢性肾衰竭行MHD患者发生AR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颈动脉内膜增厚或颈动脉斑块形成的慢性肾衰竭行MHD患者随访(18.41±5.25)个月,抵抗组失效事件发生率显著高于敏感组(P0.01)。Cox回归分析显示AR是伴有动脉内膜增厚或颈动脉斑块形成慢性肾衰竭行MHD患者发生失效事件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慢性肾衰竭行MHD患者AR发生率明显升高,年龄、糖尿病、透析时间、hs-CRP、Hcy是发生AR的独立危险因素。发生AR的慢性肾衰竭行MHD患者心脑血管事件以及内瘘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显著增加,AR是伴有动脉内膜增厚或颈动脉斑块形成慢性肾衰竭行MHD患者发生失效事件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