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观察艾塞那肽对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达标率的影响及临床用药安全性.方法 将404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艾塞那肽治疗组(观察组)和非艾塞那肽治疗组(对照组),分别记录基线及治疗3~32月后两组的HbA1C、血压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比较两组治疗的临床疗效并记录不良反应及不能坚持用药的原因.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HbA1C水平[(7.23±1.16)%、(9.05±2.11)%]显著下降(P<0.05),对照组HbA1C水平[(8.00±1.65)%、(8.75±1.82)%]也显著下降(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HbA1C达标率(52.48%)高于对照组(32.18%)(P<0.05).两组治疗前后BMI、WSR、SBP、DB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胃肠道不良反应(恶心、呕吐)发生率(21.40%)较对照组(7.50%)高(P<0.05),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艾塞那肽可明显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HbA1C水平,提高HbA1C达标率,降低血压,且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是2型糖尿病血糖控制不达标患者联合用药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艾塞那肽对2型糖尿病肥胖患者血糖和体重的控制效果。方法:选取本院住院治疗的体重指数24kg/m2的2型糖尿病患者12例,既往使用多种口服降糖药及阿卡波糖片,餐后血糖控制不佳者,改用艾塞那肽注射液治疗,8周后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体重指数、HbA1c的控制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患者应用艾塞那肽治疗后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值有所降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体重有不同程度下降,由于观察时间较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塞那肽能够更加有效控制2型糖尿病肥胖患者的血糖升高和体重增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利拉鲁肽和艾塞那肽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糖及胃肠道反应的影响。 方法选取T2DM患者93例,根据治疗方式分为利拉鲁肽组和艾塞那肽组。比较两组患者血糖、血脂、肾功能、胰岛功能、炎症因子水平,以及胃肠道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血尿素氮、血肌酐(SCr)降低,利拉鲁肽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降低;治疗后利拉鲁肽组FBG、2 hPBG、HbA1c、LDLC、SCr低于艾塞那肽组,HDLC高于艾塞那肽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空腹C肽、餐后2 h C肽、肿瘤坏死因子-α、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降低,且利拉鲁肽组低于艾塞那肽组;治疗后两组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升高,且利拉鲁肽组高于艾塞那肽组(P<0.05)。利拉鲁肽组和艾塞那肽组胃肠道反应发生率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 结论利拉鲁肽较艾塞那肽具有更佳降糖效果,胃肠道反应相当,更利于胰岛β细胞功能恢复和预后改善。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艾塞那肽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方法:糖尿病住院患者20例(治疗组)给予二甲双胍联合艾塞那肽治疗,随机选择与治疗组同时期住院,年龄、病程、体重指数(BMI)、空腹血糖(FBG)和餐后2小时血糖(PG2h)、糖化血红蛋白(HbA1c)无显著差异的患者作为对照组,给予二甲双胍联合格列美脲治疗,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FBG、PG2h、HbA1c、BMI、低血糖发生次数。结果:两组治疗16周后FBG、PG2h、HbA1c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但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的BM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16周后的BMI明显小于治疗前(P>0.05),治疗组发生症状性低血糖及夜间低血糖次数都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结论:艾塞那肽可有效控制血糖,并且能明显降低BMI和低血糖发生次数。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艾塞那肽对二甲双胍及预混胰岛素治疗未能有效控制血糖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方法 90例入选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二甲双胍组、预混胰岛素组、二甲双胍联合预混胰岛素组,给予口服最大耐受剂量二甲双胍及胰岛素治疗至少2个月,在此基础上加用艾塞那肽注射液,观察3个月测量糖化血红蛋白(HbAlc)、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PBG)、BMI变化情况。结果三组患者在原方案基础上加用艾塞那肽注射液治疗3月后HbAlc、FPG和PPG、BMI均较前降低(P〈0.05)。结论使用艾塞那肽可改善T2DM患者的血糖和胰岛β细胞功能,并对降低体重有很好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艾塞那肽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血糖、体质量、胰岛功能等的影响.方法 将50例T2DM患者分为两组,分别应用艾塞那肽(27例)和传统方案(23例)治疗,在用药3个月后,观察空腹和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低血糖发生率、体质量变化、血糖波动及胰岛功能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艾塞那肽组的空腹和餐后血糖、HbA1c、体质量均明显下降(均P<0.05),低血糖发生率低.结论 艾塞那肽可明显改善T2DM患者的血糖及胰岛功能,降低HBA1c,使血糖达标,同时还可持续降低体质量,尤其对于初诊肥胖患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艾塞那肽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所有患者口服二甲双胍最大耐受剂量最少2个月,在这个基础上加用艾塞那肽5μg,2次/d,于早晚餐前1h内皮下注射,治疗1个月后改为10ng,2次/d,治疗12周。治疗前后分别测定治疗开始前及结束时分别测定FBG、2hPG、HbAlc及体重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FPG、2hPG及HbAlC水平显著下降(P〈0.05),且体重较前明显减轻(P〈0.05)。结论艾塞那肽可以使胰岛素按需要的方式分泌,同时能使进新的胰岛细胞生成,使人的体重下降,为更好地控制血糖、防治并发症提供了新希望。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艾塞那肽在多种口服降糖药物联用和(或)胰岛素联合治疗疗效不佳的肥胖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临床应用。方法选用多种口服降糖药联用和(或)胰岛素联合治疗疗效不佳的肥胖T2DM患者30例,予以糖尿病饮食及增加餐后运动,保持原有治疗不变,再加用艾塞那肽治疗3个月。比较治疗前后的血糖、血脂、血压、体重变化及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加用艾塞那肽治疗3个月后,患者在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 PBG)、甘油三酯(TG)和体重等方面均明显下降。主要的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绝大多数患者反应较轻,只有1例患者不能耐受退出试验。结论在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若应用多种口服降糖药物联用和(或)胰岛素联合治疗血糖仍控制欠佳的,可考虑应用艾塞那肽治疗,达到有效控制血糖,并可显著减轻体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艾塞那肽对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体重、血脂、血压的影响.方法 60例患者分为2组,每组30例,维持原口服二甲双胍或磺脲类药物剂量不变,实验组加用艾塞那肽,对照组加用诺和锐30,随访6个月,比较2组治疗前后的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体重、血脂、血压,评价药物安全性.结果 2组均可降低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实验组降低餐后血糖更明显(P<0.05);实验组可降低体重、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组血压无明显变化(P>0.05),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艾塞那肽可有效治疗肥胖2型糖尿病.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估艾塞那肽与沙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收集201 1年1月到2012年12月于我院内分泌科门诊就诊的T2DM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艾塞那肽组37例(男性17例,女性20例),年龄(55.6±8.2)岁;沙格列汀组37例(男性15例,女性22例),年龄(57.6±8.6)岁.两组均联合二甲双胍治疗16周.主要疗效指标为治疗前后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HbA1c)的变化,次要疗效指标包括受试者达到HbA1c< 7.0%的人数百分比及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的降幅.结果 治疗后艾塞那肽组T2DM患者HbA1c下降(0.75±0.69)%,沙格列汀组患者HbA1c下降(0.59±0.89)%;艾塞那肽组FPG下降幅度高于沙格列汀组[(1.79±1.29) mmol/L vs(1.54±1.75) mmol/L,P<0.05].两组HbA1c的达标率(38.2% vs 37.0%)无显著性差异(P>0.05);艾塞那肽对控制体质量及收缩压的效果优于沙格列汀(P<0.05).两组均无严重低血糖事件发生,报告不良事件的发生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艾塞那肽与沙格列汀均能有效控制T2DM患者血糖水平,安全性好;艾塞那肽较沙格列汀有利于降低体质量和血压. 相似文献
12.
目的:动态监测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糖漂移的细节及波动趋势,为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对31例T2DM患者进行连续72小时的血糖监测.结果:CGMS所测的血糖值与指端血糖值呈显著正相关(r=0.92,P值<0.01),按照动态血糖监测系统的结果调整治疗后,血糖控制至正常范围的比例由62.7%上升至86.8%,同时低血糖发生率由4.7%降至1.7%.结论:动态血糖监测能较详细地显示2TDM患者血糖水平波动的特征,对拟定更为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艾塞那肽小剂量多次注射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4年1-7月在西南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23例,其中男性12例、女性11例,平均年龄49.2岁,随机分为艾塞那肽2针治疗组12例,3针治疗组11例,比较治疗前后6个月体质量、BMI、腰围、腰臀比、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lc)、空腹及餐后C肽、自我血糖监测(SMBG)、总胆固醇(Tch)、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血肌酐(Cr)、尿素氮(UN).结果 两组体质量、腰围、腰臀比、FPG、PPG、HbAlc、Tch、TG、LDL-C、HDL-C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BMI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其中3针治疗组患者BMI下降较2针治疗组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SMBG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3针治疗组患者午餐后血糖[(12.56±1.32) mmol/L]及睡前血糖[(8.97±1.07) mmol/L]较2针治疗组的午餐后血糖[(13.25±1.23) mmol/L]、睡前血糖[(9.78±0.70) mmol/L]更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每天3次5μg艾塞那肽注射更有利于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的控制. 相似文献
14.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对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与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相关性。方法选取55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以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进行持续3d的血糖监测,并行颈动脉超声检测,按血糖波动系数分<1.5(n=15)、1.5~3.0(n=28)和>3.0(n=12)3组,评估24h平均血糖水平(MBG)、高血糖及低血糖时间比、平均餐后血糖波动幅度(M-PPGE)对血糖波动系数的影响,并分析血糖波动系数与颈动脉斑块分级和颈动脉斑块内中膜厚度(IMT)的相关性。结果血糖波动系数与MBG(R=0.848,P<0.01)、高血糖(>7.8mmol·L-1)时间比(R=0.871,P<0.01)、高血糖(>11.1mmol·L-1)时间比(R=0.688,P<0.01)和M-PPGE(R=0.833,P<0.01)均显著相关;血糖波动系数对颈动脉斑块内中膜厚度(R=0.701,校正R=0.492,P<0.01)尤其斑块严重程度分级CPS(R=0.798,校正R=0.637,P<0.01)有显著影响。结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增加动脉粥样硬化风险,需重视动态血糖监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总结应用艾塞那肽成功替代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并比较胰岛素和艾塞那肽的降糖效果以及对血糖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了成功应用艾塞那肽替代胰岛素治疗的21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和自我血糖监测记录,应用配对t检验对患者先后应用胰岛素和艾塞那肽治疗期间的血糖值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患者多为中青年,糖尿病病程短,体型肥胖,平均糖化血红蛋白为(9.9±3.0)%,空腹C肽为(0.43±0.13)pmol/ml,餐后2 h C肽为(1.08±0.66)pmol/ml.应用艾塞那肽期间,患者血糖水平和达标率明显优于胰岛素治疗期间的血糖(P<0.01),同时全天血糖标准差、最大血糖波动幅度、四分位血糖波动范围、餐后血糖波动幅度、空腹血糖变异系数和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均明显低于胰岛素治疗期间的血糖波动情况(P<0.05).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糖波动性指标主要与餐后血糖呈正相关,与空腹血糖无关.结论 胰岛功能轻度受损的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艾塞那肽不仅可以良好地控制血糖,而且能够减少血糖的波动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医学营养治疗方法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性的影响。方法将85例2型糖尿病患者按完全随机分组法分为3组,对照组29例、低血糖生成指数(GI)膳食组27例、水溶性膳食纤维组29例,3组均参照中国糖尿病医学营养治疗指南给予糖尿病膳食指导,并给予口服降糖药,低 GI 膳食组早晚餐完全用低 GI 膳食替代,水溶性膳食纤维组在早、晚餐时各添加水溶性膳食纤维10 g 。干预期为1个月,干预前后观察各组患者血糖、血脂、肾功能及血糖波动情况。结果与干预前比较,各组干预后血糖均有不同程度下降(P <0.05),低 GI 膳食组及水溶性膳食纤维组干预后血糖波动性指标明显下降(P<0.05)。与对照组比较,干预后低 GI 膳食组空腹血糖平均值、餐后血糖平均值、血糖平均值明显下降(P<0.05),干预后低 GI 膳食组和水溶性膳食纤维组血糖标准差、平均血糖波动幅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在糖尿病膳食指导及口服药物治疗基础上,给予低 GI 膳食替代治疗或添加水溶性膳食纤维,能有效控制血糖水平,明显降低血糖的波动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BG)与2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的关系。方法对156例 2型糖尿病(DM)中伴有DR患者(DR组)71例、未伴有DR患者(NDR组)85例进行HbA1c、FBG检测,分析HbA1c、FBG 与DR的关系。结果 DR组的HbA1c水平显著高于NDR组(P<0.01),且HbA1c水平越高,DR发生率也增加(P<0. 05)。但两组FBG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HbA1c水平对判断DR的病情变化和预后有参考价值,可作为监测DM患者DR发生、发展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血糖管理模式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及达标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9月于我院内分泌科就诊的305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远程随访组及门诊随访组。通过为期1年的随访,比较两组患者血糖、HbA1c、血糖达标率等指标的变化。结果随访6个月及1年时,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h PG及HbA1c水平均较基线时明显下降(P0.05)。随访1年时,远程随访组患者的餐后2h PG及HbA1c水平均较门诊随访组明显降低(P0.05)。随访1年时,远程随访组HbA1c达标率明显高于门诊随访组(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远程血糖管理具有一定的有效性和实用性,对患者长期的血糖控制、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FBG)与餐后2h血糖(2h BG)的相关性。方法测定322例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FBG和2h BG,根据FBG水平分以下3组:FBG〈6.10mmol/L、FBG6.11—7.80mmol/L、FBG〉7.80mmol/L,以及总体水平,分析FBG与2hBG的相关性。结果各组FBG与2hBG的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如下:FBG〈6.10mmol/L(r=0.214,P〈0.05);FBG6.10—7.80mmol/L(r=0.394.P〈0.01);FBG〉7.80mmol/L(r=0.492,P〈0.01);总体(r=0.769,P〈0.01)。结论322例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FBG和2hBG总体水平呈高度正相关,其他三组均呈正相关,且随着FBG水平增加,相关程度愈高;因此,诊断和监测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比空腹血糖更重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