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化疗后血糖异常的原因,并寻求解决的对策.方法 观察306例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前后及随访6~12个月后的空腹血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并从性别、年龄、体重指数、使用化疗药物类型、化疗周期数、使用糖皮质激素、肝功能异常以及合并心血管疾病8组参数的对比分析原因.结果 高血糖发生率为10.1%(31/306);经过6~12个月的随访,空腹血糖受损、糖耐量减低和糖尿病的发生率分别为2.6%(8/306)、2.3%(7/306)和1.6%(5/306).化疗后空腹血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及糖化血红蛋白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发生高血糖患者体重指数、化疗4个周期以上、使用糖皮质激素、使用铂类及植物类化疗药物、肝功能异常以及合并心血管疾病与正常血糖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 化疗后高血糖为多因素作用的结果,其中铂类、植物类化疗药物以及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和多个周期化疗为主要因素,建议规范合理应用化疗药物,避免过度化疗和滥用糖皮质激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化疗后血糖异常的原因,并寻求解决的对策.方法 观察306例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前后及随访6~12个月后的空腹血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并从性别、年龄、体重指数、使用化疗药物类型、化疗周期数、使用糖皮质激素、肝功能异常以及合并心血管疾病8组参数的对比分析原因.结果 高血糖发生率为10.1%(31/306);经过6~12个月的随访,空腹血糖受损、糖耐量减低和糖尿病的发生率分别为2.6%(8/306)、2.3%(7/306)和1.6%(5/306).化疗后空腹血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及糖化血红蛋白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发生高血糖患者体重指数、化疗4个周期以上、使用糖皮质激素、使用铂类及植物类化疗药物、肝功能异常以及合并心血管疾病与正常血糖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 化疗后高血糖为多因素作用的结果,其中铂类、植物类化疗药物以及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和多个周期化疗为主要因素,建议规范合理应用化疗药物,避免过度化疗和滥用糖皮质激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化疗后血糖异常的原因,并寻求解决的对策.方法 观察306例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前后及随访6~12个月后的空腹血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并从性别、年龄、体重指数、使用化疗药物类型、化疗周期数、使用糖皮质激素、肝功能异常以及合并心血管疾病8组参数的对比分析原因.结果 高血糖发生率为10.1%(31/306);经过6~12个月的随访,空腹血糖受损、糖耐量减低和糖尿病的发生率分别为2.6%(8/306)、2.3%(7/306)和1.6%(5/306).化疗后空腹血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及糖化血红蛋白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发生高血糖患者体重指数、化疗4个周期以上、使用糖皮质激素、使用铂类及植物类化疗药物、肝功能异常以及合并心血管疾病与正常血糖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 化疗后高血糖为多因素作用的结果,其中铂类、植物类化疗药物以及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和多个周期化疗为主要因素,建议规范合理应用化疗药物,避免过度化疗和滥用糖皮质激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化疗后血糖异常的原因,并寻求解决的对策.方法 观察306例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前后及随访6~12个月后的空腹血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并从性别、年龄、体重指数、使用化疗药物类型、化疗周期数、使用糖皮质激素、肝功能异常以及合并心血管疾病8组参数的对比分析原因.结果 高血糖发生率为10.1%(31/306);经过6~12个月的随访,空腹血糖受损、糖耐量减低和糖尿病的发生率分别为2.6%(8/306)、2.3%(7/306)和1.6%(5/306).化疗后空腹血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及糖化血红蛋白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发生高血糖患者体重指数、化疗4个周期以上、使用糖皮质激素、使用铂类及植物类化疗药物、肝功能异常以及合并心血管疾病与正常血糖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 化疗后高血糖为多因素作用的结果,其中铂类、植物类化疗药物以及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和多个周期化疗为主要因素,建议规范合理应用化疗药物,避免过度化疗和滥用糖皮质激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化疗后血糖异常的原因,并寻求解决的对策.方法 观察306例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前后及随访6~12个月后的空腹血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并从性别、年龄、体重指数、使用化疗药物类型、化疗周期数、使用糖皮质激素、肝功能异常以及合并心血管疾病8组参数的对比分析原因.结果 高血糖发生率为10.1%(31/306);经过6~12个月的随访,空腹血糖受损、糖耐量减低和糖尿病的发生率分别为2.6%(8/306)、2.3%(7/306)和1.6%(5/306).化疗后空腹血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及糖化血红蛋白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发生高血糖患者体重指数、化疗4个周期以上、使用糖皮质激素、使用铂类及植物类化疗药物、肝功能异常以及合并心血管疾病与正常血糖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 化疗后高血糖为多因素作用的结果,其中铂类、植物类化疗药物以及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和多个周期化疗为主要因素,建议规范合理应用化疗药物,避免过度化疗和滥用糖皮质激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化疗后血糖异常的原因,并寻求解决的对策.方法 观察306例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前后及随访6~12个月后的空腹血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并从性别、年龄、体重指数、使用化疗药物类型、化疗周期数、使用糖皮质激素、肝功能异常以及合并心血管疾病8组参数的对比分析原因.结果 高血糖发生率为10.1%(31/306);经过6~12个月的随访,空腹血糖受损、糖耐量减低和糖尿病的发生率分别为2.6%(8/306)、2.3%(7/306)和1.6%(5/306).化疗后空腹血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及糖化血红蛋白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发生高血糖患者体重指数、化疗4个周期以上、使用糖皮质激素、使用铂类及植物类化疗药物、肝功能异常以及合并心血管疾病与正常血糖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 化疗后高血糖为多因素作用的结果,其中铂类、植物类化疗药物以及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和多个周期化疗为主要因素,建议规范合理应用化疗药物,避免过度化疗和滥用糖皮质激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化疗后血糖异常的原因,并寻求解决的对策.方法 观察306例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前后及随访6~12个月后的空腹血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并从性别、年龄、体重指数、使用化疗药物类型、化疗周期数、使用糖皮质激素、肝功能异常以及合并心血管疾病8组参数的对比分析原因.结果 高血糖发生率为10.1%(31/306);经过6~12个月的随访,空腹血糖受损、糖耐量减低和糖尿病的发生率分别为2.6%(8/306)、2.3%(7/306)和1.6%(5/306).化疗后空腹血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及糖化血红蛋白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发生高血糖患者体重指数、化疗4个周期以上、使用糖皮质激素、使用铂类及植物类化疗药物、肝功能异常以及合并心血管疾病与正常血糖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 化疗后高血糖为多因素作用的结果,其中铂类、植物类化疗药物以及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和多个周期化疗为主要因素,建议规范合理应用化疗药物,避免过度化疗和滥用糖皮质激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经股骨头供血动脉留管持续72h药物灌注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临床疗效。方法32例51个缺血性坏死股骨头(治疗组)均经临床及影像学证实。采用改良Seldinger穿刺技术经股动脉穿刺。先将导管置于髂内动脉药物灌注后。再置导管于髂外动脉的股骨头主要供血动脉内留置,持续72h药物灌注。灌注完毕后。用高压注射器经导管造影,了解股骨头血供情况。30例43个缺血性坏死股骨头采取保守治疗(对照组)。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疼痛缓解率为83.33%。活动及行走功能改善率分别为78.12%、62.54%。与对照组比较x^2值分别为9.18、10.32、6.37,P均〈0.05。结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药物持续灌注介入治疗具有创伤小、迅速减轻或解除疼痛、相当程度恢复髋关节功能等优点,远期可见股骨头坏死区域骨小梁重建,适用于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各期病变。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草酸铂用于原发性肝癌术后化疗的疗效,同时联合体外药敏试验进行药物筛选,评估该系统是否可提高化疗疗效。方法2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均在接受手术切除后肿瘤标本采用了体外药物敏感实验一三磷酸腺苷肿瘤化疗敏感实验(adenosine triphosphate tumor chemosensi-tivityassay,ATP-TCA)进行了药物(阿霉素、丝裂霉素、诺消灵、草酸铂、开普拓、5一Fu、健择、卡铂、顺铂、泰索帝和足叶已甙)评估,其中草酸铂敏感11例(敏感组),15例未报敏感(对照组)。全部患者接受了以草酸铂为主的化疗方案治疗。参照RECIST标准对该方案疗效(CR、PR、SD、PD、ORRxOS和DFS)以及ATP—TCA试验系统的效力进行评估,按照抗癌药毒副反应的分度标准(WHO标准)评价疗效及毒副反应。结果26例获得可评估客观疗效。该方案总疗效分析:CR10例(38.46%),PR5例(12.23%),SD6例(23.08%),PD5例(12.23%)。在敏感组患者中,6例患者获得CR,3例PR,1例SD,1例PD;对照组4例获得CR,2例PR,5例SD,4例PD。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总生存期(OS,P=0.1116)和无瘤生存期(DFS,P=0.2328)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敏感组在总病情缓解率(ORR,81.8%VS40.0%,P=0.040)方面表现出明显的优势。共发生Ⅰ、Ⅱ度骨髓抑制14例(53.8%),Ⅰ、Ⅱ度胃肠道反应13例(50%),Ⅰ、Ⅱ度肝功能损害15例(57.7%),Ⅰ、Ⅱ度周围神经病变6例(23.1%)。以上并发症多为Ⅰ、Ⅱ度,均可耐受,经过治疗后均恢复正常,两组毒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草酸铂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在原发性肝癌术后化疗的疗效较高,此化疗方案可能提高肝癌术后患者的总病情缓解率,安全性好。联合应用ATP—TCA系统进行药物评估,可能提高该方案使用效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临床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 对10例经病理组织学证实的双侧原发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特点、病理类型及预后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同时性双侧乳腺癌4例,异时性双侧乳腺癌6例,接受手术、化疗、放疗等单一或综合治疗.结果 本组10例患者术中均未出现大出血、胸膜穿透等并发症或术中死亡.随访时间6个月至13年,1例异时性双侧乳腺癌患者死亡,1例异时性双侧乳腺癌患者骨转移、胸壁复发,1例同时性双侧乳腺癌患者骨转移,其余7例均为无瘤生存.结论 应重视对一侧原发性乳腺癌术后尤其是年轻和绝经前女性患者的随访,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经及时、积极、合理的治疗后,预后并不差于单侧乳腺癌.  相似文献   

11.
胃癌术后腹腔热灌注联合静脉化疗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胃癌术后腹腔热灌注化疗联合静脉化疗临床疗效.方法:116例胃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腹腔热灌注组和静脉化疗组,腹腔热灌注组在静脉化疗同时应用腹腔热灌注化疗,观察两组术后生存率、并发症、不良反应及腹腔复发率.结果:两组术后并发症及不良反应无统计学差异,术后3 a、5 a生存率和复发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胃癌术后腹腔热灌注联合静脉化疗可有效控制复发和转移,提高胃癌术后患者生存率和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乙型肝炎病毒(HBV)标志物阳性与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肝损害的关系,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2年1月913例接受化疗的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HBV阳性组288例,HBV阴性组625例,比较两组患者化疗后肝功能的变化情况.结果 HBV阳性组288例中有69例出现化疗后肝功能异常,占24.0% (69/288),HBV阴性组625例中有71例出现化疗后肝功能异常,占11.4%(71/625),两组肝功能异常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123例HBV-DNA阳性患者中,有14例患者化疗后出现Ⅲ~Ⅳ度肝损害,发生率11.4%(14/123).而在HBV阴性组中,仅4例(0.6%,4/625)发生Ⅲ~Ⅳ度肝损害.在各种化疗方案中,TP(紫杉醇+顺铂)、CAF(环磷酰胺+多柔比星+氟尿嘧啶)、CHOP(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方案两组肝功能异常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TP方案引起肝功能异常发生率最高,HBV阳性组为34.6% (18/52),HBV阴性组为16.5% (20/121).结论 HBV阳性的恶性肿瘤患者,尤其是HBV-DNA阳性者,化疗后更易发生肝损害.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桐城市1998-2007年居民死亡原因进行分析,描述桐城市居民恶性肿瘤死因分布特点,探索10年间桐城市恶性肿瘤死因变化规律。方法根据桐城市1998-2007年《居民病伤死亡原因年报表》及其相关资料,了解桐城市居民的恶性肿瘤死亡特点及其对居民寿命的影响,资料分析采用SPSS10.0及Excel2003处理。结果恶性肿瘤前5位死因依次为胃癌、食管癌、肺癌、肝癌、直肠癌,占恶性肿瘤死亡构成的75%以上,前4位死亡率均男性高于女性,直肠癌死亡率男女接近。2007年桐城市死因中造成去死因期望寿命最多的是恶性肿瘤。结论恶性肿瘤死亡率呈上升趋势,逐步成为危害人们健康的第一杀手。  相似文献   

14.
曾焕斌 《中国校医》2011,25(10):801-F0003
乳腺癌在临床确诊时50%~60%已有微小转移灶存在,一旦确诊必须立即进行手术,但是往往单纯的手术治疗无法将乳腺癌根治。为了预防因术中挤压而引起的癌细胞扩散,巩固疗效,在术后一定的时间内给予静脉输人抗肿瘤药物;为减轻病人的痛苦,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采取术后辅助化疗,通过科学的护理措施[1,2],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紫杉醇联合奈达铂治疗晚期食管癌的近期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39例晚期食管鳞癌患者给予紫杉醇与奈达伯联合治疗,紫杉醇135~175 mg/m2,第1天;奈达铂30mg/m2,第2~4天,21d为1个周期,至少进行2个周期后评价.结果 39例患者中完全缓解3例,部分缓解20例,稳定10例,进展6例.不良反应主要为剂量限制性毒性,表现为Ⅲ~Ⅳ度骨髓抑制.结论 紫杉醇联合奈达铂治疗晚期食管癌疗效较好,不良反应可以耐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胃癌根治术中腹腔内植入氟尿嘧啶缓释剂对老年进展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76例老年进展期胃癌患者按胃癌根治术中腹腔内是否植入氟尿嘧啶缓释剂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8例.试验组胃癌根治术中腹腔内植入氟尿嘧啶缓释剂,对照组单纯行胃癌根治术.观察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复发及生存率.结果 两组术后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2年内复发率为5.26%(2/38),对照组为21.05%(8/3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1、3年生存率分别为94.74%(36/38)、63.16%(24/38),对照组分别为81.58%(31/38)、36.84%(14/38),两组1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胃癌根治术中腹腔内植入氟尿嘧啶缓释剂,老年进展期胃癌患者可安全应用,并可明显降低复发率,不增加术后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大大提高患者中、远期生存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对照顺铂联合替吉奥方案(CS方案)和顺铂联合5-氟尿嘧啶方案(CF方案)在晚期胃癌治疗中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差异.方法 在Medline、Cochrane Library、EMBASE、EBSCO循证医学数据库、ASCO会议摘要、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等检索符合条件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采用Stata 11.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纳入了8个RCT,共有患者1 562例.结果显示CS方案疗效优于CF方案,能提高晚期胃癌患者有效率(OR=1.79,95% CI:1.10~2.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8).亚组分析(中国人群)结果也显示,CS方案的有效率优于CF方案(OR=2.28,95% CI:1.56~3.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发表偏倚的结果显示Egger's检验结果为:t=3.13,P =0.020,存在发表偏倚.高分文献发表偏倚的结果显示Egger's检验结果:t=2.36,P=0.078,无发表偏倚.不良反应方面:CS方案可以降低Ⅲ~Ⅳ度白细胞减少症,血小板减少症,恶心呕吐及腹泻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时可以降低Ⅲ~Ⅳ度血红蛋白减少症,肝功能损害,口腔炎的发生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在晚期胃癌治疗中,CS方案的疗效优于CF方案,同时能够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具有治疗优势.  相似文献   

18.
恶性转移瘤患者高凝状态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研究恶性肿瘤转移时患者高凝状态的改变。方法采用SYSMEX CA-7000型血液凝固仪测定D.二聚体(DD)、抗凝血酶活性(AT:A)、凝血因子Ⅷ活性(FⅧ:A)、vW因子(von Welhbrand Factor,vWF)、纤维蛋白原(FIB)。结果转移癌患者DD、vWF水平显著高于未转移组和对照组(P〈O.01),AT:A显著低于未转移组和对照组(P〈0.01),FⅧ:A、FIB水平与未转移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现象亦发生于肿瘤患者血管生成组,且更为显著。结论肿瘤转移患者处于高凝状态,与肿瘤组织血管生成密切相关;DD、vWF、AT:A可发生显著改变,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FⅧ:A、FIB敏感性、特异性较低。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餐后血糖水平与冠心病发生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血糖水平异常并已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85例,按血糖水平将患者分为三组:空腹血糖调节受损(IFG)组28例、糖耐量减低(IGT)组29例及糖尿病(DM)组28例,观察各组冠心病发生率及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分析三组患者C反应蛋白(CRP)、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血脂、血压、体重指数(BMI)的变化及与冠心病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结果 IGT组和DM组冠心病发生率[分别为79.3%(23/29)、85.7%(24/28)]明显高于IFG组[53.6%(15/28)](P<0.01),DM组冠心病发生率高于IGT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GT组和DM组2支病变、3支病变发生率均高于IFG组(P<0.01),DM组2支病变、3支病变发生率高于IGT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GT组、DM组CRP、CIMT、BMI、三酰甘油(TG)、收缩压(SBP)较IFG组明显升高(P<0.01或<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较IFG组明显降低(P<0.01);DM组CRP、TG、SBP较IGT组升高(P<0.05),其他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IGT组和DM组餐后2 h血糖与CRP、CIMT、BMI、TG呈显著正相关(P<0.05或<0.01),与HDL-C呈显著负相关(P<0.05或<0.01).结论 餐后高血糖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对于IGT患者应尽早予以干预治疗,可有效预防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level of postprandial blood glucose (PBG)and the incidence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 Methods Eighty-five patients performed coronary angiography with abnormal blood glucose levels were divided into 3 groups according the blood glucose levels: impaired fasting glucose(IFG)group(28 cases),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IGT)group(29cases)and diabetes mellitus(DM)group(28 cases). The detection rate and the extent of CAD were observed. The risk factors of CAD in 3 groups such as C-reactive protein(CRP),carotid artery intima-media thickness(CIMT), blood lipids, blood pressure, body mass index(BMI)and the correlation with CAD were analyzed. Results Sixty-two cases were confirmed CAD by coronary angiography. The incidence rate of CAD in IGT group[79.3%(23/29)]and DM group[85.7%(24/28)]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IFG group[53.6%(15/28)](P < 0.01). The incidence rate of CAD in DM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IGT group, bu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P > 0.05). The incidence rate of two-lesion and three-lesion in IGT group and DM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IFG group(P< 0.01). The incidence rate of two-lesion and three-lesion in DM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IGT group, bu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5). The levels of CRP, CIMT, BMI, triacylglycerol(TG)and 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were higher and HDL-C was lower in IGT group and DM group than those in IFG group(P < 0.01 or < 0.05).The levels of CRP,TG and SBP were higher in DM group than those in IGT group(P<0.05). Correlation analysis showed, in IGT group and DM group,2 h PG had significantly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CRP, CIMT,B MI, TG(P<0.05 or<0.01), and had significantly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HDL-C(P<0.05 or <0.01).Conclusions PBG is closely relat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AD.IGT patients should be intervened as early as possible, which can be effective in preventing cardiovascular events.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危重儿血糖异常及其预后的关系,分析危重儿血糖监测的临床价值,为危重惠儿血糖检测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对45例危重儿和30例非危重患儿进行血糖监测,井对检测结果进行对比观察和分析.结果 危重儿组血糖异常发生率显著高于非危重儿组.血糖异常以高血糖为主.高血糖显著者,预后差,病死率高.结论 危重病儿血糖水平与病情的严重程度及其预后有明显相关性,故监测危重儿血糖变化,对于及时了解患儿病情,并及时采取积极措施有看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