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3.
4.
为探讨返流口面积大小对评价二尖瓣返流严重性的价值,本文对35例二尖瓣返流(MR)患者进行了多普勒超声有效返流口面积(ROA)测定及心导管检查。发现彩色多普勒血流会聚法(FCM)及多普勒血流量法测得的ROA与心导管左室造影返流程度、每搏返流量及返流分数均密切相关(r分别为0·86,0.84;0.89,0.87;0.80,0.78;P均<0.001)。两种超声方法的ROA测值总体上无显著差异(P>0.05),但FCM的结果优于多普勒血流量法,且FCM计算ROA更为方便。本文亦提出以ROA估计MR程度的定量标准 相似文献
5.
<正> 三尖瓣返流的病因是多种多样的,各种病变均可累及二尖瓣装置(包括二尖瓣环、瓣叶、腱索、乳头肌、左室壁等),导致二尖瓣返流。二尖瓣返流是心脏瓣膜病或心脏扩大常见的合并症之一,严重者常引起左房左室扩大,甚至引发左心衰竭。因此二尖瓣返流者及时做出病因诊断和相应治疗,对预防左心衰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血流会聚新方法对二尖瓣返流定量诊断的临床价值。采用脉冲多普勒和对照,研究36例二尖瓣返流患者。结果表明血流会聚法返流量与脉冲多普勒计算返流量具有良好相关性。血流会聚法计算二尖瓣返流量合适的混叠极限速度为48cm/s左右。认为血流会聚法是一种准确,可靠且实用的二尖瓣返流理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7.
急性心肌梗塞二尖瓣返流影响因素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研究 119例急性心肌梗塞 (AMI)病人的二尖瓣返流 (MR) ,探讨AMI后MR的影响因素。结果 :MR6 1例 (轻度 5 6例 ,中度 5例 ) ,发生率 5 1 3 %。大面积梗塞 ,左室功能KillipⅡ级以上 ,左室室壁瘤形成 ,梗塞后心肌缺血 ,合并严重心律失常等MR的发生率分别比无上述情况者明显增高 (P <0 .0 1~0 .0 5 )。MR组与无MR组相比 ,左室射血分数 (LVEF)明显降低 (P <0 .0 1) ,左室舒张末内径 (LVED)明显增大 (P <0 .0 1)。以心电图定位的梗塞部位 ,年龄及溶栓治疗对MR的发生均没有明显影响 (P >0 .0 5 )。乳头肌功能不全 ,二尖瓣脱垂等在AMI后MR病人中不常见。提示 :AMI后MR相当常见 ,但大部分为轻度返流 ,AMI后的MR多为缺血性MR。大面积梗塞 ,左室收缩功能降低 ,左室扩大 ,左室室壁瘤形成 ,梗塞后心肌缺血 ,合并严重心律失常等对AMI后MR的发生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9.
<正> 对于不明显的瓣膜关闭不全引起的返流,采用M型、二维超声心动图从心脏形态结构和血液动力学改变方面往往难以确诊;脉冲式多普勒对瓣膜返流虽然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但由于是单线单点取样,对轻度或偏心性的返流不仅费时且容易漏检,或由于取样容积的三维特性误取二维切面外的邻近血流造成假阳性。彩色多普勒可提供直观的血流空间信息,对返流的探测,特别是对轻度、偏心性返流的探测敏感性和特异性更高。本文报告17例轻度、偏心性二尖瓣或(及)主动脉瓣返流的彩色多普勒诊断。对象和方法病例来源:患者17例,男性8例,女性9 相似文献
10.
二维斑点追踪显像技术评价慢性缺血性二尖瓣返流患者乳头肌功能的超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本研究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显像技术测量慢性缺血性二尖瓣返流(IMR)患者乳头肌收缩运动的二维应变及应变率,以探讨此技术对评价慢性IMR患者乳头肌功能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纳入陈旧性心肌梗死且合并二尖瓣返流的患者119例,正常对照组94例。测量左室两组乳头肌的收缩期峰值应变(PSS)和应变率(PSSR)。根据病例组患者心肌梗死部位不同又分为前壁(AMI)和下壁(IMI)心肌梗死两个亚组,比较不同亚组上述参数间的差异以及与二尖瓣返流程度的关系。结果慢性IMR组的两组乳头肌PSS、PSSR均较正常对照组降低;IMI组前、后乳头肌的PSS、PSSR均较AMI组低;IMI组的二尖瓣返流以中、重度为主,而AMI组则以轻、中度为主。结论二维斑点追踪显像技术可较准确评价慢性IMR患者乳头肌的运动功能,为进一步的临床研究提供了无创、可信赖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1.
用总体重建法对12正常人,14例风心病二尖瓣关闭不全,20例二尖瓣脱垂患者的二尖瓣解剖结构及二尖瓣返流束进行了动态三维超声心动图重建,结果显示:动态三维超声心动图从左室或左房侧显示二尖瓣装置的整体三维空间结构及动态变化,并且可显示二尖瓣关闭不全血液返流束的立体形态,横截面形状及左室内的空间走向。研究表明;动态三维超声心动图能获得二尖瓣装置空间解剖结构的鸟瞰图并显示其活动,图像直观,逼真,立体感强,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多巴酚丁胺负荷试验(RT3D-DSE)评价缺血性二尖瓣反流(IMR)患者瓣膜反流量和心肌功能。方法 纳入IMR患者72例,患者治疗前行RT3D-DSE检查,采集静息状态、不同剂量多巴酚丁胺(Dob)负荷下三维心脏全容积和三维二尖瓣反流图像。定量参数包括:左心室舒张期末/收缩期末容积(LVEDV/ESV)、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心肌质量(LVMd/s);左心室17节段最小容积达峰时间标准差(Tmsv-SD)、节段Tmsv之间的最大差值(Tmsv-Dif);左心室心肌平均位移(Eave),左心室位移标准差(Esd);二尖瓣反流射流紧缩口截面面积(VCA)。结果 94.4%患者完成Dob 30 μg/(kg·min)负荷,69.4%的患者完成40 μg/(kg·min)负荷,38.9%的患者完成Dob 50 μg/(kg·min)负荷。随着Dob剂量加大〔5~40 μg/(kg·min)〕,VCA逐渐减小,Dob 30 μg/(kg·min)时减小程度最大;LVEF逐渐增加,Dob 50 μg/(kg·min)时减小;LVESV、LVMd逐渐减小,Dob 50 μg/(kg·min)时增加;Tmsv-16/12/6SD%、Tmsv-16/12/6Dif%逐渐减小,Dob 50 μg/(kg·min)时增加;Eave、Esd逐渐增加,Dob 40~50 μg/(kg·min)时减小。各负荷状态与静息状态相比,二尖瓣反流量及左心室重构参数差值变化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IMR患者RT3D-DSE呈双相反应,在负荷剂量≤40 μg/(kg·min)时左心室重构及心脏同步化均有改善,反流量减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皮二尖瓣球囊扩张术(PBMV)治疗二尖瓣狭窄伴返流的疗效。方法采用Inoue球囊对52例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伴返流的患者进行PBMV治疗,比较术前术后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术后左心房平均压、肺动脉压力、心功能NYHA分级分别比手术前减少了50·9%、20·8%、21·3%(P<0·05);二尖瓣口面积、EF值分别比手术前增加了119·5%、9·8%(P<0·05);左心房最大直径、左心室最大直径分别比手术前减少了2·1%和1·2%(P>0·05);二尖瓣返流和手术前比较并没有增加。结论PBMV是治疗二尖瓣狭窄合并关闭不全的有效安全方法,并且不增加二尖瓣返流。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meta分析,探讨缺血性二尖瓣反流瓣膜置换或修补两种处理方式(瓣膜置换或修补)的临床疗效(近期及远期生存率)有无差异?【方法】 计算机检索有关中外文献 ,辅以手工检索,全面搜集二尖瓣修复/置换术治疗缺血性二尖瓣反流的近期及远期疗效比较的已经发表以及尚未发表的灰色文献,与缺血性二尖瓣反流外科处理相关的研究文献(瓣膜置换vs瓣膜修补),筛选后行meta分析,对比瓣膜置换vs瓣膜修补的近期与远期死亡率有无差异?【结果】 共有13篇文献纳入meta分析,无中文文献入选?瓣膜置换组和瓣膜修补组患者术前一般特征无明显差异,两组间平均射血分数及严重左室功能不全患者所占比率相似,瓣膜置换组近期死亡率(院内死亡率)较瓣膜修补组高,OR = 1.92 (95% CI 1.37 ~ 2.21);两组远期死亡率(随访5年)无统计学显著性差异,OR = 1.20 (95% CI 0.95 ~ 1.5)?【结论】 缺血性二尖瓣反流瓣膜修补术的近期疗效较瓣膜置换术要好,但是远期疗效(随访5年)并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5.
目的报告瓣膜替换治疗儿童二尖瓣反流的经验并探讨现存的问题.方法 1996年6月至2004年8月,24例14岁以下二尖瓣反流儿童行二尖瓣替换手术.其中男11例,女13例.年龄5~14岁,平均(10.8±3.1)岁.包括先天性瓣膜病13例,风湿性瓣膜病6例,心内膜炎5例.进口机械瓣替换22例,进口生物瓣替换2例.同期主动脉缩窄矫治1例,室间隔缺损修补合并二尖瓣上隔膜切除1例.结果术后早期并发症包括:心包积液1例,气管切开1例,术后心律失常1例.围术期死亡1例,死亡率4.1%.随访3个月~8年,平均3.7年,随访率为91.7%.无远期死亡及因瓣膜-患者不匹配再次换瓣者.机械瓣膜替换者均应用华法林抗凝,无血栓栓塞及抗凝并发症发生.结论瓣膜替换治疗儿童二尖瓣反流可以通过合理地选择瓣膜有效地减少术后左室流出道阻塞并发症发生,同时减低二次换瓣几率.对机械瓣替换的儿童常规应用华法林抗凝能取得良好的远期效果. 相似文献
16.
评价机械二尖瓣的返流特征。采用双平面经食道彩色多普勒对72例机械二尖瓣进行了详细观察。所有二尖瓣位机械瓣,无论患者心功能状态如何,都存在一定程度的返流,不同类型的瓣膜其返流方式,返流束的形态及空间分布不同。GK瓣的返流以中央型为主,伴有较小的周边型返流;双叶瓣的返流以周边型为主,伴有轻微的中央型返流。 相似文献
17.
保留瓣下结构的二尖瓣替换术67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评价保留瓣下结构的二尖瓣替换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自 1991年 3月至 2 0 0 2年 6月应用此法的 6 7例手术病人。全组男 30例 ,女 37例。年龄 39 4 8± 11 95岁 (16~ 6 4岁 )。二尖瓣病变为 :二尖瓣关闭不全 (MI) 16例 ,二尖瓣狭窄 (MS) 15例及MI +S 35例。手术全部在低温体外循环下进行。保留全瓣膜和瓣下结构 4例 ,保留部分瓣膜和瓣下结构 6 3例。结果 :全组无手术死亡。并发症 :低心排 3例 ,心律紊乱 6例 ,肾功能衰竭 1例 ,2次止血 1例。随访 3个月至 3年。 1例术后 3年死于感染性心内膜炎。结论 :保留瓣下结构的二尖瓣替换手术对心功能的恢复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二尖瓣返流的机制。方法 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91例急性首次心梗患者按半定量法测定二尖瓣返流。结果 心梗伴二尖瓣返流患者左室容积大、球形度大、下壁室壁异常运动积分高。在前壁梗死患者中有类似表现;而下壁梗死患者中,返流组下壁室壁异常运动积分高,其它指标差异均无显著意义。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左室舒张末期球形度和下壁室壁异常运动积分是二尖瓣返流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 左室球形 相似文献
19.
二尖瓣关闭不全成形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总结评价我院近5年来行二尖瓣关闭不全成形术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2001年12月~2005年12月,我科共行二尖瓣关闭不全成形术36例,年龄2~77(29±14)岁.其中先天性12例,二尖瓣退行性变20例,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4例.二尖瓣成形的方法:二尖瓣裂修复12例,腱索折叠、转移12例,GORE-TEX人工腱索5例,瓣环环缩14例,部分病例综合应用了2种或2种以上的成形方法.结果 全组无死亡,术后随访3个月,无再次手术.术后超声心动图示:左心房内径平均值(32.6±6.4)mm,与术前相比(42.7±13.4)mm明显缩小,左心室内径平均值(32.6±6.7)mm与手术前面相比(38.3±7)mm明显缩小.术后仅有2例有轻到中度反流,16例微量反流,18例反流消失.结论 二件瓣关闭不全成形术应根据二尖瓣病变的特征进行选择,对非风湿性二尖瓣病变行二尖瓣成形术可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手术的关键是医生对二尖瓣生理功能及解剖的全面认识,以及成形术前对病变的二尖瓣的全面探察和综合应用正确的成形方法. 相似文献
20.
用彩色多普勒血流会聚法和频谱多普勒法对二尖瓣返流定量进行了对照研究应用。结果表明此两种方法计算的二尖瓣返流量无显著差异(P〉0.10)。血流会聚法计算二尖瓣返流量是一种简便、迅速、较准确的无创伤性定量指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