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清Ⅰ型胶原交联羧基末端肽(ⅠCTP)在前列腺癌骨转移诊断和疗效判定中的临床价值。方法:以放射性核素全身骨显像为诊断标准,采用ELISA法检测48例前列腺癌患者(无骨转移19例,骨转移29例)和40例前列腺增生(BPH)患者的血清ⅠCTP水平,34例前列腺癌患者(无骨转移16例,骨转移18例)经综合治疗后复查血清ⅠCTP。结果:骨转移患者血清ⅠCT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和无骨转移组(P<0.001),在骨显像分级组间(M2与M3),血清ⅠCTP水平也有显著性差异(P<0.001),骨转移患者治疗后血清ⅠCTP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的下降(P<0.01)。结论:血清ⅠCTP可用于早期诊断前列腺癌骨转移,并反映骨转移的程度以及评价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李刚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3,(12):1767-1770
目的:探讨放射性核素骨显像联合血清学指标检测在前列腺癌骨转移中的诊疗价值。方法:将72例前列腺癌患者分为肿瘤骨转移组和无骨肿瘤转移组,同时选取前列腺良性病变患者32例和参加体检3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检测各组外周血前列腺抗原(PSA)和游离前列腺抗原(fPSA),并检测骨转移患者的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P)、碱性磷酸酶(ALP)水平。结果:与健康人相比,无骨转移组前列腺癌患者的PSA和fPSA水平明显提高(P=0.044和P=0.041),有骨转移组前列腺癌患者的PSA和fPSA升高更明显(P〈0.01);患者骨转移灶数目≤2与〉2时PSA和fPSA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随着骨转移分级的增高,前列腺癌骨转移患者血清PSA、ALP和BAP的水平也逐步升高,呈高度的正相关(r=0.982,P=0.005;r=0.957,P=0.042;r=0.963,P=0.034);骨转移患者PSA〈30ug/L与PSA≥30〉g/L例数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骨转移患者BAP〈20〉g/L与BAP≥20μg/L患者例数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AP的假阳性率仅为21.62%,明显低于ALP的72.97%(P〈0.01)。结论:放射性核素骨显像仍是诊断前列腺癌骨转移的首要方法,血清学PSA、fPSA、BAP和ALP也是诊断骨转移的重要方法,当患者PSA水平大于30.0μg/L时,应建议患者行全身放射性核素骨显像检查。  相似文献   

3.
刘露  曹海燕  何国城 《海南医学》2006,17(5):162-163,23
目的探讨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与Ⅰ型胶原交联羧基末端肽(Ⅰ CTP)在诊断前列腺癌骨转移中的临床价值.方法以放射性核素全身骨显像为诊断标准,分别应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和Elisa法检测43例前列腺癌患者(其中18例为非骨转移,25例为骨转移)和30例前列腺增生(BPH)患者的血清PSA和Ⅰ CTP水平.结果PSA与Ⅰ CTP在骨转移与非骨转移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1),但PSA在骨转移组间(M2与M3)无统计学差异,而Ⅰ CTP有差异(P<0.001).PSA以>20μg/L为诊断前列腺癌骨转移临界值,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度分别为96.0%(24/25)、61.1%(11/18)、81.4%(35/43);Ⅰ CTP以>6μg/L为临界值,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度分别为100%(25/25)、88.9%(16/18)、95.3%(41/43).结论PSA与Ⅰ CTP均在前列腺癌骨转移的诊断中有应用价值,ⅠCTP水平可反映骨转移的程度,而PSA不能,且Ⅰ CTP对骨转移诊断的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度均优于PSA.  相似文献   

4.
探讨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在前列腺癌诊治中的变化及意义。采用双抗体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78例前列腺良、恶性病变患者血清PSA含量,观察31例前列腺癌患者内分泌治疗后PSA变化。结果:前列腺癌组与前列腺增生症组比较,血清PSA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前列腺癌临床各期两两比较,血清PSA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或显著性差异(P<0.05)。各组分化程度不同的前列腺癌相比较,血清PSA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前列腺癌患者中核素骨扫描提示癌骨转移与未提示骨转移两组血清PSA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血清PSA明显异常可以预测骨转移的概率.血清PSA的动态变化与临床病情演变基本一致。结论:采用双抗体放射免疫分析法进行血清PSA测定在前列腺癌诊治中是一个较敏感而有价值的指标。血清PSA检测与核素骨扫描联合应用对于前列腺癌的诊断以及了解疾病演进会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5.
血清CA15-3水平预测乳腺癌骨转移的临床应用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血清CA15-3检测预测乳腺癌骨转移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检测技术检测了52例乳腺癌患者血清乳腺癌肿瘤标志物CA15-3水平,应用SPECT对所有患者行全身骨扫描检查,以明确有无骨转移。结果:52例乳腺癌患者骨显像中,34例诊断为骨转移, 骨显像阳性组患者血清CA15-3显著高于骨显像阴性组和正常对照组(P〈0.01),并且随骨转移区域的增加CA15-3水平进一步升高。结论:乳腺癌患者(尤其是骨转移可疑者)定期复查骨显像并作动态观察,同时行血清CA15-3检测,对骨转移的预测、疗效监测及预后判断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前列腺癌骨转移的核素骨显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总结1994年1月至1997年1月59例前列腺癌核素骨显像检查结果,分析前列腺癌骨转移的部位,伴随症状,骨转移的分级,及其与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关系。资料显示前列腺癌骨转移的程度与PSA间有显著相关(P〈0.01)。核素骨显像简便,安全和灵敏,对前列腺癌骨转移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运用全身骨显像(SPECT whole body bone imaging),对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 lung caneer,NSCLC)骨转移与未转移患者明确临床诊断及肿瘤标志物(Tumour Markers)的优化组合检测,探索在早期骨转移临床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对113例NSCLC患者应用99mTe-亚甲基二膦酸盐(99mTc-MDP)进行全身骨显像。并分别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CEA,和免疫放射分析法检测CA-50、CA15-3血清检查。结果NSCLC113例患者提示为60.2%(68例)出现骨转移,其中多发转移灶58例,单发转移灶10例。提示为39.8%(45例)肺癌患者未出现转移。68例骨转移肺癌患者与45例未转移者CEA对照比较有极显著性意义(P〈0.001);CA-50对照比较(P〈0.05)差异有显著性;CA15-3骨转移患者差异显著高于未转移(P〈0.01);68例骨转移与45例未转移CEA、CA-50和CA15-3血清检测浓度明显高于肺良性病变组,差异显著。结论NSCLC易发生骨转移,以多发性和溶骨性损害为特征,其中腺癌骨转移发生率较高。好发部位为胸部占50%(34/68),胸部又以肋骨最多见占79.4%(27/34)。骨转移患者与TM有着密切关系,提示TM优化组合检测,可弥补全身骨显像的假阴性率,提高临床诊断NSCLC骨转移的阳性率,有效监测肺癌早期骨转移一项辅助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骨胶原吸收指标血清Ⅰ型胶原吡啶交联终肽(ICTP)和骨形成指标血清骨钙素(Ostccalcin,OC)两者在诊断肺癌骨转移的价值,为肺癌骨转移的诊断提供新的实验室指标。方法:收集我院肿瘤干科门诊及病房经病理确诊的肺癌病人血清65例,通过影像学诊断,将它们分为骨末转移组和骨转移组。并征集我院健康体检人群41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分别定量测定血清ICTP,OC浓度。结果:血清ICTP值肺癌骨转移组较肺癌骨末转移组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肺癌骨末转移组较正常对照组差异亦有极显著性(P〈01),而血清OC值肺癌胃未转移组较正常对照组以及肺癌骨转移组较肺癌骨末转移组差异均无显著性(P〉05)。血清ICTP在诊断肺癌骨转移的敏感度为77.8%,特异度为98.2%,而血清OC在诊断肺癌骨转移的敏感度为11、1%,特异度为85.7%,两者联合诊断肺癌骨转移的敏感度为80.3%,特异度为84.2%。结论:血清ICTP在诊断肺癌骨转移中是特异性高,敏感度较好的有用指标。血清OC在诊断肺癌骨转移中单独使用敏感度不够,意义不大。可根据需要单独或联合应用,作为除影像学外诊断肺癌骨转移有用的实验室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9.
贾莉  夏正武  马世兴 《中国医药导报》2011,8(33):103-104,106
目的:探讨全身骨显像在诊断肺癌骨转移的临床价值,以便更好地指导肺癌患者的分期及治疗。方法:126例病理确诊为肺癌的患者均行全身骨显像、CT及碱性磷酸酶、血钙检查。统计肺癌患者不同病理类型、不同临床分期发生骨转移的几率,将全身骨显像与可疑骨转移临床因素(包括骨痛、碱性磷酸酶升高、高钙血症中任意一项或几项)诊断骨转移的准确性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肺癌骨转移的发生率为27.8%,周围型肺癌较中央型肺癌骨转移发生率高(P〈0.01),肺腺癌较肺鳞癌骨转移发生率高(P〈0.01),Ⅲ、Ⅳ期患者骨转移发生率明显高于Ⅰ、Ⅱ期的患者(P〈0.01)。全身骨显像诊断肺癌骨转移的灵敏度(94.3%)、特异性(84.6%)、准确性(87.3%)均高于可疑骨转移临床因素对骨转移的诊断。结论:肺癌患者应常规行全身骨显像,这对肺癌的分期、治疗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PSA、fSA/PSA与前列腺癌(Pca)骨转移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Pca患者血清PSA、fPSA/PSA水平检测与核素骨扫描检查的临床资料。结果46例Pca患者骨转移31例,非骨转移15例。随PSA水平升高,骨转移阳性率有上升趋势;fPSA/PSA〈0.22者骨转移阳性率明显高于fPSA/PsA≥0.22者(P〈0.05);PSA〉4.0μg/L且fPSA/PSA〈0.22者骨转移阳性率显著高于PSA〉4.0μg/L且fPSA/PSA≥0.22者(P〈0.05)。结论Pca患者PSA〈20μg/L者,应密切随访PSA;PSA〉20μg/L者骨转移可能性大,应行核素骨扫描确诊;PSA、fPSA/PSA联检对诊断Pca骨转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89锶联合内分泌疗法治疗前列腺癌骨转移疼痛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89锶(^89 Sr)联合内分泌疗法治疗前列腺癌骨转移性疼痛的疗效。方法 将36例确诊为前列腺癌且有多个部位骨转移病灶并伴有疼痛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9例,给予^89 Sr联合内分泌疗法,对照组17例,单纯采用内分泌治疗。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疼痛级数和骨转移灶数目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 后两组患者疼痛级数和骨转移病灶数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89 Sr联合内分泌疗法不仅能有效缓解前列腺癌骨转移性疼痛,而且可破坏骨转移病灶,使之缩小或消退,疗效优于单纯内分泌疗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摄影(ECT)骨显像联合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测定在前列腺癌骨转移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56例前列腺癌患者的ECT骨显像、血清PSA水平与骨转移的关系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前列腺癌骨转移发生率为67.8%,骨转移组与非骨转移组的PSA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SA值与骨转移的程度有一定关系(P<0.01)。结论:ECT骨显像对前列腺癌骨转移有较高的敏感性,对未经治疗的前列腺癌患者,若PSA<10μg/L则骨转移的可能性极小;PSA>100μg/L者,骨转移的可能性极大。当PSA>20μg/L时,应常规进行ECT骨显像检查,可早期、全面地发现前列腺癌骨转移。  相似文献   

13.
PSA和PSAD在前列腺癌诊断及预后判定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清前列腺特异抗原(PSA)、前列腺特异抗原密度(PSAD)在前列腺癌诊断及预后判定中的价值。方法:前列腺癌组患者28例,前列腺增生组患者81例。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2组患者血清PSA水平和PS—AD值,并进行了比较,同时比较了不同临床分期及Gleason评分前列腺癌患者血清PSA水平。结果:(1)前列腺癌组患者血清PSA水平和PSAD值均明显高于前列腺增生组患者(P〈0.01);(2)PSA阈值定为4ng/ml时,前列腺癌检测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分别为89.29%、59.26%、43.10%。PSAD阈值定为0.15时,前列腺癌检测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分别为81.82%、80.85%、66.67%。(3)A、B期和C、D期前列腺癌患者血清PS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leason评分2~6分和7~10分前列腺癌患者PSA水平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SA和PSAD在前列腺癌诊断中均有一定的价值,PSAD的诊断价值可能更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血清乳腺癌相关抗原(CA15-3)、血清抗酒石酸盐酸性磷酸酶5b(tartrate-resistant acid phosphatase 5b,TRACP5b)与乳腺癌骨转移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2年3月-2013年6月在我院经病理确诊为乳腺癌并经全身骨显像结合临床表现及其他影像学方法确诊的乳腺癌骨转移患者100例及乳腺癌无骨转移患者40例。另选30例经病理证实为乳腺良性病变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上述各组患者进行血清CA15-3、TRACP5b的测定。结果 骨转移组血清CA15-3、TRACP5b的水平均明显高于无转移组及良性病变组(P〈0.01)。无转移组与良性病变组比较,两项指标均显著增高(P〈0.01);骨转移分级越高,血清CA15-3、TRACP5b水平越高(P〈0.05),二者与乳腺癌骨转移程度呈显著正相关(r=0.521、0.519,P均〈0.001)。结论 乳腺癌患者的骨转移程度与血清CA15-3、TRACP5b、B-AKP水平呈显著正相关,骨转移的程度越严重,血清CA15-3、TRACP5b水平越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核素骨显像和血清前列腺特异抗原(PSA)、碱性磷酸酶(ALP)测定对前列腺癌骨转移诊断的价值。方法对37例前列腺癌患者的核素骨显像结果、血清PSA和ALP结果进行回顾性研究;并对骨转移程度与血清PSA水平和ALP值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前列腺癌骨转移发生率为70.3%(26/37),最多见的转移部位为脊柱和骨盆。治疗前18例骨转移患者血清PSA值均>20 ng/ml,与骨转移阴性组有显著差异(P<0.001);对治疗后患者,血清PSA以4 ng/ml作为界值时骨转移阳性组和阴性组无显著差异(P>0.05),而以0.4 ng/ml作为界值时差异有显著性(P<0.05)。ROC曲线分析表明,治疗前血清PSA和ALP曲线下包围的面积分别为0.772和0.923;治疗后PSA和ALP曲线下包围的面积分别为0.885和0.769。相关分析显示,ALP值与骨转移等级之间有较好的直线相关关系(r=0.752,P<0.01);治疗前和治疗后PSA水平与骨转移等级间亦存在正相关关系(r=0.508,P<0.01;r=0.515,P<0.05)。结论核素骨显像仍然是目前诊断前列癌骨转移的主要方法;初诊为前列腺癌的患者,当PSA≥20 ng/ml时,应常规进行骨显像的检查,对治疗后的患者,一旦发现PSA≥0.4 ng/ml,应行骨显像检查;治疗前ALP对骨转移的诊断效能高于PSA,其升高的程度与骨转移的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癌胚抗原(CEA)与糖类抗原15—3(CAl5—3)联合检测对^99Tc^m-亚甲基二膦酸盐(MDP)全身骨扫描诊断乳腺癌骨转移特异性价值的影响。方法:对78例乳腺癌患者分别进行CEA、CAl5—3检测及^99Tc^m-MDP全身骨扫描检查.并选择30例健康人群者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全身骨转移组CEA与CAl5—3检测结果较对照组显著上升(P〈0.01)。1—3处放射性浓聚灶组CEA与CAl5—3检测结果均较对照组上升(P〈0.05、P〈0.01)。无骨转移组CEA与CAl5—3检测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CEA与CAl5—3检测阳性率比较。对照组均为0,全身骨转移组CEA与CAl5—3检测阳性率(65.6%和68.8%)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1~3处放射性浓聚灶组CEA与CAl5—3检测阳性率(29.2%和16.7%)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无骨转移组CEA与CAl5—3检测结果检测阳性率(9.1%和4.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行全身骨显像的同时,联合检测CEA、CAl5—3水平能提高骨显像的特异性,减少误诊,特别是病灶孤立或较少时意义更大。  相似文献   

17.
肺癌患者血清CA125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肺癌患者血清肿瘤相关抗原CA125水平的变化及其在肺癌诊断、疗效评价、转移复发监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化学发光免疫法测定82例肺癌患者(肺癌组)血清CA125水平,并与28例肺良性疾病患者(肺良性病组)及31例健康人(健康组)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健康组和肺良性疾病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肺癌组血清CA125水平较健康组及肺良性疾病组显著增高(P均〈0.01),但与体重指数无相关性意义,男女组间也无统计学差异。Ⅰ、Ⅱ、Ⅲ、Ⅳ期组间血清CA125平均水平依次显著性递增(P〈0.05)。不同病理分型的肺癌患者之间血清CA125水平有明显差异,其中腺癌最高,与小细胞癌组、鳞癌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肺癌患者治疗前CA125水平显著高于治疗后(P〈0.01)。转移复发者CA125水平也显著高于治疗后(P〈0.01),但与治疗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肺癌患者血清CA125水平显著增高,且与肺癌分期及组织类型相关,对肺癌的进展复发及预后判断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99mTc—MDP骨显像诊断骨转移瘤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不同脏器肿瘤骨转移的特点、发生率及转移部位。方法:对276例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进行放射性核素骨显像,部分病例增加断层或特殊体位显像,显像剂为^99mTc-亚甲基二膦酸盐(MDP)。结果:(1)276例癌症患者核素骨显像示骨转移者131例,阳性率47.46%,其中肺癌83例,骨转移34例,阳性率41%;乳腺癌118例,骨转移60例,阳性率50.8%;前列腺癌75例,骨转移37例,阳性率49.3%。(2)肺癌、乳腺癌骨转移部位以胸部为最多见,其次为脊柱,前列腺癌骨转移以骨盆为最多见,其次为脊柱。(3)肺癌骨转移在1年内发生率为43%以上,1年后则有所下降,而乳腺、前列腺癌在6个月后仍呈上升趋势。结论:肺、乳腺、前列腺癌患者核素骨显像对病程分期、治疗方案选择及预后评估均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补肾通督方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S)骨代谢的作用机制。方法:65例AS患者随机分为治疗Ⅰ组(30例,用柳氮磺胺吡啶治疗)和治疗Ⅱ组(35例,用补肾通督方治疗),并设正常组3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各组治疗前及治疗24周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骨钙素(BGP)、Ⅰ-型胶原C末端肽(CTX)水平;同时采用双能X线(DEXA)骨密度仪测量治疗前后腰椎和股骨颈的骨密度(BMD)。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BMD降低,血清TNF—α、CTX水平升高,TGF-β1、BGP下降,与正常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P〈0.01);治疗后,治疗Ⅱ组各项指标均有不同程度改善(P〈0.05,P〈0.01),且TNF—α、CTX和骨密度的改善明显优于治疗Ⅰ组(P〈0.05)。结论:补肾通督方可通过调节AS相关细胞因子网络平衡,抑制骨吸收、促进骨形成,有效治疗AS患者骨量丢失。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sVCAM-1)和癌相关糖蛋白抗原(CAl5-3)在乳腺癌患者化疗前后浓度的变化,探讨二者水平与临床分期、转移部位的关系,并初步探讨晚期转移性乳腺癌患者治疗效果与二者水平变化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化学发光免疫法(CLIA)测定15例健康人、30例早期乳癌患者(Ⅰ、Ⅱ)、40例晚期乳癌患者(Ⅲ、Ⅳ)化疗前后sVCAM-1、CAl5-3血清水平。结果治疗前,Ⅰ、Ⅱ期乳腺癌患者血清sVCAM-1和CAl5-3浓度与健康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Ⅲ、Ⅳ期乳腺癌患者血清sVCAM-1和CAl5-3浓度均显著高于健康者,并随着分期渐晚二者浓度逐渐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中,乳腺癌患者各组血清CAl5-3阳性率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检测了12例内脏转移和7例骨转移晚期乳腺癌患者血清sVCAM-1和CAl5-3水平,发现内脏转移组二者水平高于骨转移组,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各乳腺癌患者组血清sVCAM-1和CAl5-3水平均较前降低,Ⅰ、Ⅱ组差异无显著性,Ⅲ、Ⅳ组差异显著(P〈0.05),转移复发乳腺癌患者下降尤为明显。24例晚期转移患者采用以TA为主的联合方案化疗,治疗后19例患者疗效评价为PR+CR,化疗后sVCAM-1和CAl5-3水平均下降,差异显著(P〈0.001)。结论乳腺癌患者血清sVCAM-1和CAl5-3水平与病期早晚及治疗反应相关,与转移部位关系不明显,二者有可能成为评价乳腺癌临床分期和血清学疗效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