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毛囊真皮细胞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在诱导毛囊形成、促进毛囊再生、维持毛发生长及调节毛囊周期中起主导性的作用,而且在体外传代培养的毛囊真皮细胞仍保留诱导毛囊形成的特性。日益增多的迹象表明毛囊真皮细胞在皮肤创伤修复中起作用,从而提出毛囊真皮细胞参与皮肤真皮修复的假设,经过研究证实毛囊真皮细胞能参与真皮修复,而且在修复过程中毛囊真皮细胞还可能参与伤口局部毛囊的形成或再生,明确表明毛囊真皮细胞在皮肤创伤修复中起重要作用,而且由于毛囊真皮细胞具有一些干细胞的特性,特别是传代培养的细胞仍保留诱导毛囊形成的特性,将其应用在皮肤组织工程中,不仅能行使真皮成纤维细胞修复真皮的功能,还能重建皮肤附属器,为构建符合正常生理功能的人工皮提供种子细胞来源。  相似文献   

2.
皮肤的毛囊干细胞具有多分化潜能,可以分化成毛干、内髓鞘、外髓鞘、和皮肤表皮角质细胞以及皮脂腺,毛囊干细胞作为皮肤中储存的主要干细胞在维持毛囊周期和表皮创伤修复中都发挥重要作用。毛囊细胞参与创伤后表皮修复的过程研究相对较早,但对于毛囊干细胞参与此过程的研究近些年较为深入,这些过程受不同的信号通路调节,包括Wnt、BMP、FGF、Notch、SHH等。文章综述了毛囊干细胞如何参与表皮创伤修复及相关信号转导通路调节机制的研究现状,加深毛囊干细胞在临床中构建皮肤组织工程以及在整形美容医学应用中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毛囊真皮细胞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在诱导毛囊形成、促进毛囊再生、维持毛发生长及调节毛囊周期中起主导性的作用,而且在体外传代培养的毛囊真皮细胞仍保留诱导毛囊形成的特性.日益增多的迹象表明毛囊真皮细胞在皮肤创伤修复中起作用,从而提出毛囊真皮细胞参与皮肤真皮修复的假设,经过研究证实毛囊真皮细胞能参与真皮修复,而且在修复过程中毛囊真皮细胞还可能参与伤口局部毛囊的形成或再生,明确表明毛囊真皮细胞在皮肤创伤修复中起重要作用,而且由于毛囊真皮细胞具有一些干细胞的特性,特别是传代培养的细胞仍保留诱导毛囊形成的特性,将其应用在皮肤组织工程中,不仅能行使真皮成纤维细胞修复真皮的功能,还能重建皮肤附属器,为构建符合正常生理功能的人工皮提供种子细胞来源.  相似文献   

4.
张斌  黄富国 《中国临床康复》2004,8(17):3428-3429
回顾近年来有关骨折修复及其相关因子在此过程中的不同作用和研究进展的相关文献,总结骨折修复启动过程及关系紧密的调节因子的作用,探讨干预此过程的方法。发现在骨折修复过程中,其启动具有明显的特征,启动的同时其相关因子参与其中每一个环节。在分子水平上,骨折修复的启动有其特殊的相关因子如骨形成蛋白、转化生长因子-β等参与调控。  相似文献   

5.
皮肤发育与再生修复过程中Wnt信号途径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周岗  陈伟  付小兵 《中国临床康复》2004,8(29):6472-6473
皮肤的形成与再生修复是一个复杂的三维过程,是来自两个不同胚层组织中的信号因子相互调控的结果。Wnt信号途径是参与控制胚胎发育和组织修复的重要信号传导途径,大量资料证明Wnt信号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广泛的存在于各种不同物种的生物发育及疾病发生过程中。Wnt途径也参与了外胚层组织器官的生物学过程,具有调控皮肤及其附属器的发育,诱导皮肤附件的形态发生,调节毛囊的周期生长,促进创面修复等功能,因此,系统的研究Wnt基因在皮肤组织中时空表达和功能定位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就Wnt信号途径的生物学特性,传导通路中相关因子的相互作用和促进皮肤发育及创面修复的分子机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创伤愈合与组织修复是医学中最古老的课题之一。创伤修复大致分为局部炎症反应、细胞增殖分化和组织修复重建3个阶段,并受全身和局部很多因素的影响。皮肤创口愈合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学过程,通常是由成纤维细胞增殖分化、新生血管生成、细胞外基质纤维化和表皮细胞增生覆盖创面等综合作用的结果。有效的创伤修复需要在新形成的肉芽组织中生成丰富的新生血管,以维持刨伤区域的营养供给及细胞外基质的沉积。这些过程受生长因子及细胞因子等调节,包括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血管生成素-1等。其中,  相似文献   

7.
王素星  王瑞英  王绵 《临床荟萃》2009,24(5):458-460
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HGF),又名离散因子(sactter factor,SF),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发现的亲肝性生长因子,最初从血浆和血小板中纯化获得,是一种刺激肝细胞增生的有丝分裂原,主要由间质细胞(如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等)产生,在鼠、兔、人等的多种组织中表达。近年来,发现HGF有广泛的生物学效应,能够刺激多种类型的细胞分化、增殖、运动、迁移及新血管的形成,在保护和修复损伤的动脉内皮细胞中发挥重要作用,是目前已知生物活性最广泛的生长因子之一。现对HGF与糖尿病血管内皮损伤机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创面修复是整个医学界所面临的最重要最基本的问题之一,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创面修复的基础研究已深入至细胞、分子及基因水平。70年代至今,由于能够获取大量细胞因子并用于动物实验,使得以生长因子与烧伤创面修复关系为突破口的组织修复的细胞学、生长因子促(抑)创面修复机理、活性敷料的研制及基因治疗等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进展。目前,不少基因工程产品如EGF、FGF已开始应用于临床。组织工程学的出现,使烧伤创面皮肤移植有了新的突破,即由活细胞应用组织培养方法,以某种方式连接到天然的、人造的或二者混合物构成的基质或支架上,形成人工复合皮,然后进行皮肤移植。  相似文献   

9.
皮肤创伤修复与细胞因子的网络式相互调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在皮肤创伤愈合过程中,各种细胞的再生与分化受多种细胞因子的特异性或普遍性的调控。其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有转化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纤维母细胞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血小板源生长因子、P物质等细胞因子。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CNKI、万方数据库1990-01/2004-06期间关于皮肤创伤修复与细胞因子相关章,检索词为“伤口愈合、细胞因子”,并限定章语种为中;同时计算机检索Medline数据库1990-01/2004-06期间关于皮肤创伤修复与细胞因子相关章,检索词为“wound healing,cytokines”,并限定章语种为“English”。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含有创伤愈合相关细胞因子的章,然后进一步提取与皮肤愈合相关细胞因子的实验与临床研究,并查找全。根据相关性大小排序,选取最相关的6种细胞因子作为资料收集纳入标准。资料提炼:共收集82篇关于参与皮肤伤口愈合的细胞因子的章,27篇符合纳入标准.排除55篇章。资料综合:27篇章中包括了6种参与创伤愈合细胞因子,这些因子的分布与作用均有其特点。在伤口愈合过程中各种细胞因子之间形成网络式的相互调节。结论:伤口愈合过程中各种细胞因子之间形成网络式的相互调节,机制复杂,虽然其含量变化及分布已有报道,但是精确的阐述作用机制的却不多。另外瘢痕的形成和及特殊情况下创伤难愈的问题一直是研究的热点,所以无瘢痕愈合以及糖尿病患促伤口愈合等问题是值得深入研究的。  相似文献   

10.
背景:转化生长因子β在组织创伤修复中发挥核心和关键作用.目的:观察转化生长因子β1和转化生长因子β3在大鼠皮肤瘢痕性创伤愈合过程中表达量及表达部位的变化.方法:制备大鼠皮肤全层切伤模型,长度1.5-2.0 cm,深及筋膜层.于伤后0 h,12 h,1 d,2 d,3 d,4 d,5 d,6 d,7 d处死大鼠,取损伤部位皮肤,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各时间点转化生长因子β1和转化生长因子β3的表达,并进行定量分析.结果与结论: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在创伤愈合的早期阶段(伤后1-5 d),转化生长因子β1和转化生长因子β3免疫阳性颗粒主要出现在上皮细胞、上皮基底层细胞胞浆、巨噬细胞等免疫细胞胞浆及肉芽组织中;随着创伤修复时间的持续,免疫阳性颗粒主要出现在真皮层的成纤维细胞及细胞外基质中.其中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表达在创伤后1-5 d最强,而转化生长因子β3在创伤后六七天时开始明显表达.可见在大鼠皮肤瘢痕性创伤愈合过程中,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表达先于转化生长因子β3,提示转化生长因子β1与胶原形成及创伤修复关系密切,而转化生长因子β3在愈合后期表达量有升高趋势,其可能与创伤后期的组织改建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HGF)是一多功能细胞生长因子,对组织器官再生、伤口愈合、血管新生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另外,HGF是一种神经营养因子,具有促进运动神经元、感觉神经元和副交感神经元的存活,对神经具有营养和保护作用,在中枢神经系统中起到重要的作用。HGF对缺血性脑损伤、脊髓损伤和周围神经损伤具有保护和修复作用,而且对肢体缺血、糖尿病性神经病变导致的慢性疼痛具有镇痛作用。本文就近年来HGF对神经系统的保护和修复作用以及镇痛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背景: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具有创伤修复作用,对其研究大部分集中于骨组织的修复,在皮肤创伤愈合中的修复作用研究较少。目的:观察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在皮肤创伤愈合过程中调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创面迁移促进创面愈合的作用。方法: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免疫荧光检测细胞表面标记物CD34、CD44。选取健康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5组,各组大鼠尾静脉注射PKH26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注射1周后,于大鼠背部正中线划长为3 cm的切口,制备皮肤创伤模型。造模后即刻于皮肤创伤处多点注射不同质量浓度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干预药物,对照组注射等体积的生理盐水。注射14 d后留取皮肤创面组织进行相关指标检测。结果与结论: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能够剂量依赖性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皮肤创伤组织处迁移和聚集,进而促进皮肤创伤修复。Masson染色结果显示,随着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干预质量浓度的增加,创面炎性细胞浸润减轻、胶原纤维数量不断增多。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能够抑制皮肤创伤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1的表达,促进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的表达,抑制胶原降解,发挥间接促愈合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前学术界倾向将生物疗法应用于椎间盘退行性变,分子生物学和细胞培养技术的进步使研究者发现各种生长因子在椎间盘退行性变修复中的重要作用。生长因子在椎间盘组织代谢中所起的作用已有广泛研究,近来又有运用动物椎间盘退行性变模型,直接将生长因子注入椎间盘内逆转其退行性变的研究。文章详细介绍了各种生长因子如转化生长因子、骨形态发生蛋白、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等在椎间盘退行性变修复过程中的应用情况。体内和体外研究均显示了在修复退行性变椎间盘过程中运用生长因子是一个非常有潜力的策略。  相似文献   

14.
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factor,HGF)是一种多功能的细胞因子,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具有很强的促血管内皮细胞有丝分裂、抑制细胞凋亡与组织重构等作用,是一种抗损伤修复因子。HGF对心血管具有重要的保护作用。HGF能够使因缺血造成的血管功能失常得到恢复,维持内皮依赖的冠状动脉血流的调节,通过促使破裂或侵蚀斑块内内皮细胞的增生起到对血管的保护作用;HGF水平增高能够使缺血心肌的凋亡与梗死面积显降低,从而起到对心肌的保护作用。急性心肌梗死患血中的HGF水平明显增高,而且早于血清激酸磷酸激酶,因此,HGF是早期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一个重要标志物,而且在预测急性心肌梗死患预后中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血必净注射液对内毒素性肺损伤治疗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机体在遭受各种严重损伤后可引起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导致急性肺损伤(ALI)的发生,感染是最常见的病因。而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和角细胞生长因子(KGF)在肺的炎症反应和损伤后修复中有重要作用^[1]。采用内毒素性ALI模型,观察大鼠血清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HGF、KGF、白细胞和蛋白水平的改变,探讨血必净注射液对内毒素性ALI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相似文献   

16.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具有抵御外界微生物入侵、排泄、防止水分蒸发、调节体温等重要作用。同时也是免疫系统的组成部分。目前对烧/创伤皮肤缺损的治疗常采用自体皮肤移植方法,但大面积烧/创伤患者常常存在自体皮肤不足的状况。近十余年,组织工程学的发展为大面积皮肤缺损修复开辟丁新的途径,虽然研制了几种人工皮肤,但目前尚无一种能完全满足创面修复在功能上与外观上的需要,其存在的最大共同问题是均不能重建毛囊、皮脂腺、汗腺等皮肤附属器官,降低了皮肤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因此,进行烧/创伤皮肤的功能修复,是目前创伤修复的热点问题,也具有极大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表皮细胞生长因子 (EGF)及其受体 (EGFR)在正常皮肤、溃疡边缘和溃疡组织中的分布、表达特征及其与溃疡形成的关系。方法 :采用常规病理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鉴定这两种蛋白在 8例难治性皮肤溃疡患者 8份不同类型的皮肤溃疡组织及其对应溃疡边缘和周围正常皮肤组织中的定位及表达量的变化规律。结果 :在正常皮肤中 ,EGF主要存在于表皮细胞、真皮成纤维细胞、毛囊上皮细胞和内皮细胞的胞浆和胞外基质中 ;而 EGFR的阳性信号则分布于这些细胞的细胞膜和胞浆中。从正常皮肤经溃疡边缘到溃疡中心 ,EGF及其受体的蛋白表达呈降低趋势 ,在溃疡组织中 ,EGF和 EGFR呈弱阳性表达 ,两种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降低至正常皮肤的 (7.1± 5 .2 ) %和 (8.8± 5 .5 ) % ,呈非常显著性差异 (P均 <0 .0 1)。结论 :溃疡创面难愈性修复可能与 EGF及其受体蛋白表达下降 ,细胞因子与受体结合发生障碍 ,修复信号不能正常传递有关。  相似文献   

18.
造血调控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造血生长因子(HGF)具有促进造血干、祖细胞增殖、分化和生存的作用,HGF与其相应受体结合,启动Jak-STAT,RAS-MAPK等细胞内信息传递途径,对造血进行调控。本文将对造血生长因子,造血生长因子受体及其胞内信息传递的有关途径作一阐述。  相似文献   

19.
背景:毛囊在伤口愈合,肿瘤发生等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由于其在活体内影响因素较多,故难以研究其生物学作用机制。目的:利用培养的毛乳头细胞观察体内外条件下诱导毛囊形成的可能。设计:非随机非对照的实验研究。地点和对象:实验在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完成。对象为正常人头皮中获取毛乳头细胞、真皮鞘细胞、毛囊上、下段及球部细胞。干预:将毛乳头细胞、真皮鞘细胞分别与毛囊上、下段上皮细胞进行体外三维培养重建,用游离细胞混合移植于裸鼠,组织学观察毛囊形成情况。主要观察指标:毛囊毛乳头细胞、真皮鞘细胞对分段毛囊上皮细胞的诱导分化作用。结果:毛囊间表皮细胞、毛囊上段上皮细胞、下段上皮细胞和球部细胞在间质细胞凝胶上均可形成双层结构的组织工程皮肤,在真皮鞘细胞胶原凝胶上毛囊的上、下段上皮细胞形成了毛囊结构,移植于裸鼠后毛乳头细胞胶原凝胶诱导毛囊上、下段细胞形成了毛囊。低代毛乳头细胞与毛囊上皮细胞混合移植形成了数量较多、结构典型的毛囊,并有肉眼可见的毛发纤维产生。结论:毛囊的真皮成分细胞即毛乳头细胞、真皮鞘细胞在体内、外均具有诱导毛囊形成的能力,通过与毛囊上皮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诱导毛囊形成。  相似文献   

20.
皮肤胚胎发育中的主要相关因子及功能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周岗  付小兵 《中国临床康复》2003,7(8):1295-1297
皮肤的发生是一个复杂的多因子参与的过程。近几年对皮肤胚胎发育、分化及调控相关因子的研究日益受到关注,对基础科学及临床治疗有着重大影响和推动作用。生长因子和信号转录因子在胚胎皮肤内的表达和功能分析,提示皮肤生长发育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网络调节过程。研究皮肤胚胎发育过程中的相关因子及功能的意义在于:(1)从整体上分析细胞表达,了解与皮肤生命现象相关的基因表达;(2)了解基因遗传发生信息和途径,充分的认识皮肤发生规律以及其功能;(3)发现新的功能基因和基因的新功能;(4)阐明基因调控机制和主要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初步提出相应的皮肤发育调控理论和生物学模式;(5)筛选致病相关基因,为防病治病提供依据,丰富创伤修复理论;(6)建立基因表达时空域图谱,诱导和调节表皮干细胞的分化与逆分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