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目的 探讨在基层医院采用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技术的可行性及其在减少手术相关并发症的优势.方法 回顾行分析我院经桡动脉和传统股动脉路径择期行冠状动脉造影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的连续病例共152例,比较手术的成功率及相关并发症.结果 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手术成功率95.6%,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成功率93.1%.2例因穿刺桡动脉失败改股动脉途径手术成功,1例困右锁骨下动脉畸形而改股动脉途径.经桡动脉途径行冠脉介入诊断和治疗的手术相关并发症明显少于经股动脉途径.结论 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术安全有效,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减少患者住院时间,不影响患者的术后活动.但手术医师必须很好掌握桡动脉穿刺技术,导管操作技术.同时需要不断积累预防处理血管痉挛的经验.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造影和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对我院2007年4月至2009年7月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180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桡动脉穿刺成功率97.8%,经桡动脉冠脉造影成功率96.1%,经桡动脉脉介入治疗成功率97.8%。无桡动脉闭塞和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常规桡动脉途径行冠脉造影和介入治疗血管穿刺部位并发症少,患者术后体位及活动不受限制,可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右桡动脉冠脉造影介入诊疗(PCI)的方法、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符合冠脉造影指征并Allen's试验阳性患者86例,以右桡动脉途径行冠脉造影,对符合介入指征者行介入治疗.桡动脉组有5例因血管扭曲严重,指引导管不易到位改行股动脉途径.结果:介入治疗成功率桡动脉组94%,造影及介入治疗不成功者改股动脉途径均获成功.术后3例发生手臂肿胀,7例出现伤口局部水疱,无桡动脉闭塞,出血,血肿,夹层等发生.结论:经桡动脉行冠脉介入诊疗安全可行,创伤小,并发症小,病人易于接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经桡动脉介入治疗复杂冠脉病变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复杂冠状动脉病变经桡动脉途径行介入治疗的成功率和并发症,并与经股动脉途径行相似病变治疗作比较.方法 209例复杂冠状动脉病变的冠心病患者经桡动脉途径行介入治疗(桡动脉组),187例有相似病变特征的冠心病患者经股动脉途径行介入治疗(股动脉组),观察两组手术成功率、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桡动脉组手术成功率为96.7%,与股动脉组(98.2%)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与穿刺有关的并发症发生率,桡动脉组明显少于股动脉组(P<0.05);术后卧床时间也明显短于股动脉组(P<0.05).而桡动脉组从穿刺开始至指引导管放置成功所需的时间长于经股动脉组(P<0.05).结论 经选择的冠状动脉复杂病变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具有较高的成功率,桡动脉途径术后与穿刺有关的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经桡动脉途径行冠脉介入术与传统经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的优缺点.方法 随机抽取我院行桡动脉介入治疗(桡动脉组) 的300例患者及行股动脉介入治疗300例(股动脉组)的冠心病患者,比较二者的优缺点.结果 两组在动脉穿刺成功率、造影成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桡动脉组在并发症少,手术时间短、住院日短等方面优于股动脉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和股动脉介入治疗冠心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桡动脉和股动脉路径行介入治疗的145例冠心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手术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经桡动脉路径PCI成功率(95.95%)与经股动脉路径成功率(92.86%)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经桡动脉路径术后卧床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经股动脉路径(P<0.05);经桡动脉路径的穿刺点血肿、尿潴留及患者不适应反应发生率均明显低于股动脉路径(P<0.05)。结论经桡动脉路径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术后住院时间短,经该路径行冠脉造影及介入疗效确切、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7.
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514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及冠状动脉内支架治疗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经桡动脉途径完成冠状动脉造影及冠状动脉内支架治疗的51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组患者中有502例经桡动脉途径成功穿刺造影,成功率97.7%,274例冠状动脉支架植入者中有261例经桡动脉成功植入,成功率95.3%。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2.8%,常见的并发症是前臂肿胀、穿刺部位皮下淤血,偶见动脉夹层和迷走神经反射,未出现假性动脉瘤、全身大出血、桡动脉及股动脉栓塞、静脉血栓形成及桡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和冠状动脉支架治疗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可以作为冠脉内介入诊治的首选穿刺途径,也可以作为股动脉途径的补充。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途径与经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冠心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抽取2016年1月至2018年2月所在医院心内科收治的行PCI治疗80例冠心病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组给予经桡动脉与经股动脉介入治疗,记录两种介入途径穿刺时间、穿刺成功率、手术时间、手术成功率以及住院时间,统计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经桡动脉穿刺成功率为92.5%,手术成功率为97.5%;对照组经股动脉穿刺成功率为100%,手术成功率达95%。两组患者手术成功率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桡动脉途径穿刺介入的穿刺时间明显长于经股动脉途径,但术后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经股动脉途径,P0.05。结论与经股动脉穿刺介入比较,经桡动脉穿刺介入治疗冠心病虽穿刺时间较长,手术难度略大,但手术效果类似,且术后并发症低,易于恢复,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9.
经桡动脉与股动脉行冠脉介入诊疗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经桡动脉与股动脉途径行冠脉介入诊疗的可行性、安全性及优缺点行对照研究。方法:随机选取进行冠脉造影和介入治疗的患者,股动脉途径78例,桡动脉途径32例,进行临床分析。结果:经桡动脉途径行冠脉造影和介入治疗的患者在术后血管及穿刺部位并发症的发生、躯体不适及心理状态等方面均明显优于经股动脉途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冠脉造影和介入治疗安全可行,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320例临床价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途径进行冠脉介入诊疗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对本院2009年1月~2010年5月经皮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的320例冠心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观察手术成功率和并发症。结果经桡动脉途径完成冠状动脉造影312例,其中有58例行PCI术;桡动脉穿刺及置管成功率为97%。结论经皮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是安全的、可行的,成功率高并发症较少,患者更乐意接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经桡动脉对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at2009年10月~2012年12月的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1324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经桡动脉穿刺成功1324例,成功率为100%;桡动脉插管成功1320例,成功率为99.70%,其中623例病人成功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中、术后并发症:血管迷走反射2例,桡动脉痉挛21例,术后穿刺部位小血肿2例,前臂肿胀7例,未见其他不良并发症。结论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安全可行,不仅创伤小,且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的益处。方法:选择适宜病例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64例病人4例出现桡动脉痉挛,其中3例注入硝酸甘油后缓解,1例改肱动脉穿刺。结论: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局部并发症少,成功率高,值得推荐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行冠脉造影的可行性、安全性、手术成功率和并发症。方法:回顾性调查2006年1月至2008年11月接受冠脉造影患者共306例,对冠脉介入操作导管进入途径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经桡动脉行冠脉造影成功295例,成功率96.4%,男性成功率96.8%,女性成功率96.0%。术后前臂张力性血肿4例(1.3%),桡动脉闭塞4例(1.3%),无其它并发症。结论:经桡动脉行冠脉造影安全、可行,且并发症少,可减轻患者的痛苦。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扣PCI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对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或介入治疗的26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做分析。结果桡动脉穿刺成功266例(99.20%),桡动脉插管成功260例(97.01%)。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35例,单支病变21例,双支病变10例,三支病变4例,均无严重并发症扣穿刺相关的死亡。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和PCI是可行和安全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安全性。方法对80例冠心病患者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结果4例桡动脉穿刺失败改行股动脉或肱动脉穿刺,3例桡动脉穿刺虽成功但试行冠状动脉造影失败,其余患者均取得穿刺和介入治疗成功。结论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在临床上可行,穿刺较困难,导引导管支撑力较差,术后并发症和痛苦少,但应警惕局部血管损伤的可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经桡动脉途径行急性心肌梗死冠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ardiac Intervetion,PCI)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选择6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经桡动脉途径冠脉介入治疗。结果:100%愿意选择桡动脉穿刺途径;桡动脉穿刺成功率为98%;冠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成功率和PCI成功率为98%;皮下游斑的发生率为5%;桡动脉痉挛的发生率为2%。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急性心肌梗死冠脉介入治疗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术(CAG)及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CSI)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12月至2006年12月经桡动脉途径行CAG(236例)及CSI(16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CAG成功率97.0%,4例因桡动脉穿刺失败改肱动脉途径,1例锁骨下动脉闭塞,2例右上臂动脉严重粥样硬化迂曲改经股动脉途径行CAG;经桡动脉途径行支架植入术的成功率97.0%,2例因病变重改经股动脉途径治疗,3例导丝未能通过病变处。所有患者术后即刻拔除桡动脉鞘管,压迫止血后弹力绷带包扎,术后桡动脉搏动良好,无出血、严重血肿、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血管栓塞等外周血管并发症。结论经桡动脉行CAG及CSI成功率高,外周血管并发症低,患者创伤小,恢复快,是安全、有效、可行的介入检查及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经皮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术和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皮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和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121例拟诊冠心病患者术前均接受Allen′s试验检查,选择右侧桡动脉为穿刺径路,使用6F桡动脉专用鞘管,5F桡动脉造影导管和6F指引导管。结果:桡动脉穿刺成功119例,成功率为98.3%;造影成功112例,成功率为92.5%,9例失败,其中7例为老年女性患者;14例行PCI治疗。局部血肿1例(0.9%),术后无桡动脉闭塞、出血、夹层等血管并发症发生。结论:经皮桡动脉冠脉造影术和介入治疗安全、可行,经桡动脉穿刺局部并发症少,病人更乐意接受,值得推广。选择病例时对于身材矮小、桡动脉搏动细弱的老年女性应慎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皮桡动脉入路介入治疗在青年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对36例行经桡动脉途径和40例经股动脉途径行冠脉造影(CAG)及冠脉介入治疗(PCI)的青年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比较两组穿刺时间、X线暴光时间、造影时间、PCI时间、住院时间及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36例患者均首先经桡动脉穿刺,穿刺失败2例,经桡动脉途径行冠脉造影成功率100%(34/34),行冠脉支架置入成功率76.92%(10/13),经桡动脉途径失败者改经股动脉途径介入检查及治疗均成功。股动脉组40例患者穿刺成功。其中X线暴光时间、造影时间、PCI治疗时间、血管并发症发生率两组比较无差别意义(P〉0.05)。穿刺时间、住院时间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年冠心病患者选择经桡动脉途径行CAG及PCI是安全的方法,具有创伤小、局部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不同5F造影导管在经桡动脉冠脉造影中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两种5F共用型造影导管与通用型Judldns导管在经桡动脉冠脉造影中的应用情况,分析两种共用型造影导管的优缺点。方法:171例疑诊冠心病患者分三组行经桡动脉冠脉造影术。结果:三种造影导管操作时间、X线暴光时间、左右冠脉成功率、并发症方面无差别,不成功原因主要为主动脉窦扩张、升主动脉严重迂曲、冠脉开口低及开口异常。结论:5F Medtronic共用型造影导管能较好地适用于经桡动脉冠脉造影,通用型Judkins导管及AL1导管可作为备用导管,而AL1导管更适用于开口异常冠脉;三种造影导管适当备用可提高造影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