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为观察血小板内皮细胞粘附分子1基因多态性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关系。方法117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作为病例组,根据年龄和性别进行1∶1匹配,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完全正常冠状动脉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利用多聚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法分析基因型,部分样本基因型经基因测序核实。结果血小板内皮细胞粘附分子1的125Leu和563Ser等位基因频率在病例组中显著升高(病例组∶对照组分别为51.7%∶39.7%和54.3%∶42.3%,均P<0.05);基因型125Leu/Leu 125Leu/Val和563Ser/Ser 563Ser/Asn病例组较对照组高(P<0.05),回归分析后发现Leu125Leu Leu125Val基因型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有相关(P<0.05);两个等位基因有紧密连锁(D’=0.896);冠状动脉病变数目与基因多态性无相关性(P>0.05);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基因分布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第3外显子基因多态性可能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发病过程中不稳定班块有关。  相似文献   

2.
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和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是细胞间粘附分子1、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的可溶形式,在动脉粥样硬化中有明显的变化。在动脉硬化的各个阶段,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均高于正常,提示慢性炎症的持续存在;而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仅在病变初始形成.或是出现血管痉挛、斑块不稳定等炎症急剧变化时迅速而明显增加,其上升的幅度与局部炎症的严重情况及转归相关。  相似文献   

3.
国人载脂蛋白A1基因多态性与血脂水平及冠心病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为探讨载脂蛋白A1基因 - 75bp +83bp位点多态性与血脂水平及冠心病发生之间的关系 ,采用生物化学方法分别测量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 92例冠心病患者及 4 5例正常人空腹血脂水平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对载脂蛋白A1基因DNA 4 33bp的 5’末端片段进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结果发现 ,冠心病组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B及脂蛋白 (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 (均P <0 .0 5 ) ,而高密度脂蛋白 (P <0 .0 0 5 )与载脂蛋白A1 (P <0 .0 5 )水平则低于对照组 ;冠心病组较对照组M1 -及M2 -基因型频率明显为低 (P <0 .0 0 5 ,P <0 .0 5 ) ;与M1 + +相比 ,M1 +- - -者血中高密度脂蛋白及载脂蛋白A1水平分别升高 1 8.0 9%和 1 5 .6 8% ,而M2 +- - -者血中高密度脂蛋白及载脂蛋白A1水平较M2 + +分别升高 6 .1 9%和 8.6 5 %。以上结果表明 ,载脂蛋白A1基因- 75bp位点G被A取代及 +83bp位点C被T取代或G被A取代后个体血载脂蛋白A1及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升高 ;这些碱基变化可能会导致个体发生冠心病的危险性降低  相似文献   

4.
内皮细胞是血液单核细胞、淋巴细胞迁移到内皮下层的功能屏障和中介。在过氧化脂质、病毒感染等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子作用下,内皮细胞粘附性发生改变,其表面粘附分子呈异常表达,诱导单核细胞粘附并向内皮下层迁移。通过检测内皮细胞的粘附性、抑制粘附分子表达或封闭粘附分子可为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诊断与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我国汉族人群血小板膜糖蛋白(glycoprotein,GP)Ibα基因HPA-2多态性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选择403例确诊冠心病的患者和500例无心脏病史的健康体检者作研究对象,运用多聚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PCR-RFLP)进行HPA-2多态性检测.结果所有年龄受试者中冠心病组Met/Met(M/M)+Thr/Met(T/M)基因型频率是13.2%,高于对照组的8.6%(P<0.05),比数比(odds ratio,OR)为1.6(95%可信区间1.1~2.4);年龄≤60岁的受试者中冠心病组T/M+M/M基因型频率(16.0%)同样高于对照组(8.8%)(P<0.05),OR值为2.0(95%可信区间1.1~2.4).结论血小板膜GPIbα中T/M和M/M基因型与冠心病之间存在相关性,在≤60岁的人中,此种相关性更强.  相似文献   

6.
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和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是细胞间粘附分子1 、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的可溶形式,在动脉粥样硬化中有明显的变化.在动脉硬化的各个阶段,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均高于正常,提示慢性炎症的持续存在;而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仅在病变初始形成,或是出现血管痉挛、斑块不稳定等炎症急剧变化时迅速而明显增加,其上升的幅度与局部炎症的严重情况及转归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老年冠心病患者血浆血小板活化因子 (PAF)和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 1(sICAM 1)水平的变化及其相互关系。方法 采用ELISA法和生物学方法分别测定 6 5例老年冠心病 (CHD组 )患者 [2 5例稳定型心绞痛 (SA组 ) ,2 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 (UA组 ) ,19例急性心肌梗塞 (AMI组 ) ]和 32名健康人 (对照组 )血浆PAF和血清sICAM 1水平。结果  ( 1)CHD组PAF和sICAM 1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均显著升高 (P <0 .0 1,P <0 .0 1) ;( 2 )SA组PAF和sICAM 1水平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 3)UA组和AMI组PAF和sICAM 1水平比对照组明显升高 (P <0 .0 0 1,P <0 .0 5 ) ;( 4 )UA组与SA组比较 ,血浆PAF水平明显升高 (P <0 .0 1) ,血清sICAM 1水平升高无明显差异 (P >0 .0 5 ) ;( 5 )AMI组与SA组比较 ,血浆PAF及血清sICAM 1水平的升高均有明显差异 (P <0 .0 0 1)。结论 PAF及sICAM 1参与老年冠心病的发生、发展过程 ,其测定可作为老年冠心病的临床诊断、治疗及预后观察的一个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8.
血脑屏障内皮细胞粘附分子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脑屏障内皮细胞表面表达有多种粘附分子,如ICAM-1、VCAM-1、E-选择素等。它们在病理情况下在白细胞向局部脑血管的附壁、移行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利用检测血、脑脊液中可溶性粘附分子的含量,可以判断某些脑部疾病的严重程度,抗粘附分子单抗的运用能减轻某些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损害程度。  相似文献   

9.
与冠心病相关的脂蛋白基因多态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年来与冠心病相关的脂蛋白和载脂蛋白基因多态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载脂蛋白E、B、AI、A5以及脂蛋白脂肪酶和胆固醇酯转运蛋白的多态性与动脉粥样硬化的遗传易感性及危险因素的研究方面。这些基因多态性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和协同作用共同影响着脂质代谢,对动脉粥样硬化及冠心病的发生和病变程度起着重要作用。而其中,单个基因变异的影响可能被个体间其他基因差异所湮没,个体是否发病还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在上海地区汉族人群中探讨NPC1L1(Niemann-Pick C1-like1)基因启动子区-762T>C多态和编码区1679C>G多态与冠心病(CAD)的关系。方法:运用实时定量PCR基因分型技术,对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361例CAD患者和421例对照者进行基因分型。结果:单位点分析发现,-762T>C多态的基因型分布在2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41),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在显性模式下,-762T>C多态增加CAD发病风险[比值比(OR)=0.74,95%可信区间(CI):0.56~0.99,P=0.042)]。1679C>G多态的基因型分布在2组间无显著差异,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在显性模式下,1679C>G多态与CAD发病风险之间亦关系密切(OR=0.81,95%CI:0.61~0.99,P=0.046)。单倍型分析发现,3种单倍型分布在2组间无统计学意义。结论:NPC1L1基因启动子区-762T>C多态可能与上海地区汉族人群的CAD发病相关,携带C等位基因者能显著降低CAD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血小板内皮聚集受体-1(PEAR1)基因多态性对冠心病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连续纳入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并接受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冠心病患者。检测患者PEAR1基因(rs822441、rs12041331)以及CYP2C19基因(rs4986893、rs4244285)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临床随访2年,主要终点是全因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缺血性卒中和不稳定型心绞痛(UA)导致再次住院的复合事件。在校正CYP2C19功能缺失型(LOF)等位基因及其他混杂因素后,利用Cox回归分析研究PEAR1基因多态性对冠心病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结果共纳入411例冠心病患者,平均随访时间(737.7±0.7)d,共有22例发生主要终点事件。将年龄、总胆固醇、肌酐、左主干病变、CYP2C19 LOF等位基因携带状态作为协变量纳入多因素Cox回归分析中,结果显示PEAR1基因SNP rs822441、rs12041331与主要终点事件风险无相关性,但rs822441突变型等位基因携带者发生UA导致再次住院事件风险升高(校正HR 5.084,95%CI 1.071~24.131,P=0.041)。结论PEAR1基因SNP rs822441与冠心病患者临床预后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PECAM)1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表达及其与转移的关系。方法建立稳转PECAM1的A549细胞,加入抗PECAM1抗体抑制后,观察A549细胞生长。通过免疫组化方法检测105例NSCLC及10例肺良性病变的组织切片中PECAM1蛋白水平,分析PECAM1与患者肺癌的转移及愈后关系。结果加入抗PECAM1抗体,A549扩增抑制明显。NSCLC组织中,PECAM1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肺良性病变组织(χ2=8.980,P=0.003)。PECAM1表达与肺癌患者淋巴结转移存在显著相关性(P=0.023)。PECAM1表达与患者无疾病生存期(PFS)及总生存期(OS)存在一定相关性(P=0.002,0.016)。结论在非小细胞肺癌中,PECAM1是患者肺癌转移及不良预后的生物学标志。  相似文献   

13.
细胞粘附分子与冠心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细胞粘附分子是多种细胞表面表达的一组密切相关的糖蛋白,细胞与细胞之间、细胞与细胞外基质(ECM)之间的相互识别和作用有赖于细胞表面粘附分子(CAMs)的介导。本文简要综述了细胞粘附分子与临床相关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冠状动脉疾病发生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肝脂酶基因多态性与血脂及冠心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肝脂酶是脂蛋白代谢的关键酶之一,主要水解各种脂蛋白中的甘油三酯和磷脂,活性受其基因多态性及其它多种因紊的影响。肝脂酶基因多态性影响血脂谱,能明显增高血浆高密度脂蛋白浓度,但目前的研究发现其既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又有致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故对冠心病发病的影响目前尚无定论。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水平的变化,并以血浆假性血友病因子水平作为内皮功能损伤的指标,观察细胞间粘附分子1与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损伤之间的关系。方法62例2型糖尿病患者按照有无血管并发症分为无血管病变组(n=19)、微血管病变组(n=20)和大血管病变组(n=23),选择2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水平和血浆假性血友病因子水平,并测定糖脂代谢指标和尿微量白蛋白水平。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在无血管病变组、微血管病变组和大血管病变组的水平逐步升高(P<0.01);血浆假性血友病因子水平在大血管病变组高于微血管病变组,微血管病变组高于无血管病变组(P<0.01),无血管病变组与对照组间无显著性差异。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与血浆假性血友病因子、甘油三酯、收缩压、舒张压呈正相关(r分别为0.43、0.45、0.52和0.62,P<0.01)。结论细胞间粘附分子1可能参与了2型糖尿病血管病变的发生和发展,可作为早期2型糖尿病患者慢性血管并发症尤其是大血管病变发生的预测及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PECAM-1)基因第3外显子C+373G单核苷酸多态性及血浆可溶性PECAM-1(sPECAM-1)水平与严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入选经冠状动脉造影诊断为三支病变的冠心病患者97例和冠脉狭窄〈50%的同期非冠心病患者89例。采用Pyrosequencing基因测序法检测PECAM-1第三外显子C+373G单核苷酸多态性;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测定血浆中的sPECAM-1浓度。结果(1)冠心病组(CAD组)中GG型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26.3%:14.6%,P=0.047)。(2)CAD组sPECAM-1显著低于对照组[(61.14±34.57)p.g/L vs (33.62±38.58)μg/L,P〈0.001)。(3)在所有研究对象中,血浆sPECAM-1水平在各基因型中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趋势[CC:(41.68±33.60)μg/L;CG:(47.17±38.15)μg/L;GG:(53.18±46.51)μg/L,P=0.433)。冠心病亚组中,sPECAM-1水平在基因型中的分布达到统计学上的差异[(CC:(23.64±16.90)μg/L;CG:(27.68±30.16)μg/L;GG:(53.97±54.90)μg/L;P=0.0123。结论PECAM-1 C±373G位点的突变是严重冠脉粥样硬化的一个遗传易患因子。sPECAM-1同冠心病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蛋白酶抑制剂与血脂和冠心病危险性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艾滋病对人类的威胁日趋严重,在众多抗病毒药物中,蛋白酶抑制剂是重要的一员.在临床应用中,蛋白酶抑制剂能延长患者的生命,但也不可避免的产生一些副作用,包括血脂异常、脂肪异常分布、胰岛素抵抗等,使冠心病的危险性也显著增加.近年来对这些副作用的发生及其作用机理的研究在不断深入,本文拟对此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高敏C反应蛋白与2型糖尿病并发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在2型糖尿病患者(伴或不伴动脉粥样硬化)和正常对照组分别用免疫散射比浊法、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并用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及斑块形成情况。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2型糖尿病患者伴动脉粥样硬化组较2型糖尿病患者不伴动脉粥样硬化组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水平明显增高(P〈0.01),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差异无显著性。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动脉粥样硬化与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呈正相关。结论可溶性细胞问粘附分子1对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有特殊的作用;高敏C反应蛋白不是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霉酚酸酯抑制内皮细胞表面粘附分子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 :观察霉酚酸酯 (MMF)对炎症因子刺激下内皮细胞表面粘附分子ICAM 1表达的影响。  方法 :以TNFα(2 0 μg/L)刺激内皮细胞 ,细胞表面的ICAM 1蛋白表达以流式细胞术检测 ,内皮细胞ICAM 1mRNA表达采用逆转录 半定量PCR法进行测定。  结果 :TNFα(2 0 μg/L)刺激内皮细胞 2 4h ,内皮细胞表面的粘附分子ICAM 1的蛋白和mRNA表达明显上升。MMF可以抑制内皮细胞的ICAM 1蛋白和mRNA的表达 ,这一抑制作用随着MMF剂量的增加而增强。  结论 :MMF可以抑制内皮细胞粘附分子ICAM 1的表达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冠心病(CHD)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和血清可溶性E-选择素水平,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145例冠心病患者,其中73例为急性冠脉综合征组(ACS组),72例为稳定型冠心病组(SCHD组),并选144名健康查体者作对照组.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sICAM-1、可溶性E-选择素水平,并比较上述指标水平在三组之间的差异.结果血清sICAM-1浓度ACS组(320.3±81.8)μg/L和SCHD组(266.5±63.5)μg/L明显高于对照组(176.3±78.3)μg/L,P<0.01,ACS组和SCHD组间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血清可溶性E-选择素浓度ACS组(48.5±12.1)μg/L和SCHD组 (36.1±11.9)μg/L明显高于对照组(28.8±10.3)μg/L,P<0.01,ACS组和SCHD组间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清sICAM-1、可溶性E-选择素在冠心病患者中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中ACS患者明显高于SCHD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