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评价组织工程修复颅骨缺损各种生物材料的性能和应用,寻找合理的颅骨替代物.方法:以"组织工程,颅骨缺损,干细胞,细胞因子,复合材料"为中文关键词, "tissue engineering,Skull defect,Mesenchymal stem cells,Cytokines; Materials"为英文关键词,采用计算机检索1993-01/2009-10相关文章.纳入与有关生物材料与组织工程颅骨缺损修复相关的文章;排除重复研究或Meta分析类文章.以17篇文献为主重点对组织工程颅骨缺损修复生物材料及其性能进行了讨论.结果:干细胞技术是从少量骨髓组织得到种子细胞,经体外诱导扩增达到一定细胞数量后,与支架材料复合,体外构建组织工程骨,其细胞能够维持成骨细胞特有的生物学特性,能与受区骨组织完全融合.同时避免了免疫排斥反应发生.将两种或两种以上材料复合在一起,或对生物材料表面进行各种各样的修饰,具有促进细胞与材料之间的黏附、提高细胞的生物活性并维持生物功能;利用某种载体转入到种子细胞内,后者在骨缺损区成骨,同时分泌适量的骨生长因子,诱导周围非定向性骨祖细胞向定向性骨祖细胞分化,从而在短时间内募集到足够的具有成骨活性的种子细胞,加快颅骨损伤愈合;利用计算机三维虚拟成像技术和计算机数控成型技术预制的复合材料,既有医用复合材料本身的优点,又有精确的和颅骨缺损周围组织解剖学上的契合性,更有近乎完美的外观形态.结论:目前还没有一种材料能完全符合骨组织工程的要求.将几种材料复合在一起,或对生物材料表面修饰,促进细胞与材料之问的黏附、提高细胞的生物活性、维持生物功能是目前组织工程生物材料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2.
不同生物支架材料修复骨缺损的性能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不同生物材料修复骨缺损的性能与效果,寻找适合生物材料以利于临床应用.方法:以"生物材料,骨缺损,骨髓基质干细胞,细胞因子,组织工程"为中文关键词,以"biological materials,bone defect,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Cytokine,tissue engineering"为英文关键词,采用计算机检索1995-01/2010-01相关文章.纳入与有关生物材料与组织工程骨缺损修复相关的文章;排除重复研究或Meta分析类文章.以22篇文献为主重点讨论了骨缺损修复生物材料及其性能.结果:目前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天然生物衍生材料,由天然生物组织经一系列理化方法处理而得,如胶原、珊瑚、生物衍生骨等.另一类是人工合成材料,主要为生物陶瓷和高分子材料,如钙磷陶瓷、自固化磷酸钙、聚乳酸、聚乙内酯,聚乙烯乙二醇等.目前,单一的材料,无论是生物陶瓷还是高分子(天然或人工合成),都不能满足骨组织修复的要求,因而复合支架材料的研究备受瞩目.如纳米羟基磷灰石与胶原、羟基磷灰石与磷酸三钙、羟基磷灰石与聚乳酸聚羟乙酸复合等.结论:复合支架材料能保证足够的强度而且能有效结合种子细胞和生长因子,有利于组织工程骨的构建.  相似文献   

3.
背景:对于高原地区受到环境负面影响的组织创伤,例如高原骨缺损,干细胞的特点可以提供一个良好的加速创伤修复的方法。目的: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大鼠高原股骨缺损的创伤恢复效果。方法:分离提取雄性Wistar大鼠原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取第3代细胞进行细胞表型鉴定。雌性Wistar大鼠80只,制备实验性股骨圆形缺损后随机均分为平原对照组、平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高原对照组、高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n=20)。治疗后第30天拍X射线片观察股骨缺损区的修复情况,并于第10,20,30天分别采集股骨缺损区组织,检测其中碱性磷酸酶的含量。结果与结论:高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大鼠股骨缺损区愈合速度较高原对照组快,且碱性磷酸酶的含量较高原对照组高(P〈0.05);平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的缺损区愈合速度也比平原对照组快,且碱性磷酸酶的含量也较平原对照组高(Pc0.05)。平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的缺损区愈合速度较高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快,且碱性磷酸酶的含量较高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高沪〈0.05)。说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局部移植可提高高原股骨缺损区局部的碱性磷酸酶含量,加速缺损区的创伤修复速度,但高原股骨缺损区的愈合修复较平原组慢。  相似文献   

4.
陈滨  周长忍 《中国临床康复》2002,6(20):3014-3015,I001
目的 探讨复合材料为支架的组织工程骨修复羊胫骨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 利用聚乳酸与磷酸三钙复合材料复合经培养的骨髓基质细胞形态组织工程化骨来修复羊胫骨3cm的骨缺损,并以X线,组织学切片进行观察。结果 组织工程化骨表现出较强的成骨能力,在12周时以基本修复羊胫骨3cm的骨抽损。结论 展示出复合材料在修复骨缺损过程中的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5.
刘明  余曦  黄富国 《华西医学》2014,(4):783-787
通过回顾近年来国内外采用的组织工程双相支架修复软骨及软骨下骨缺损的文献,比较不同双相支架修复软骨及软骨下骨效果差别,分析其优势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初步探讨软骨修复的合理方式和发展趋势。研究结果表明,以双相支架作为载体材料一体化修复软骨及软骨下骨缺损,较之传统方式以及其他组织工程修复途径有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而复合理想的种子细胞及合适生长因子后,更能促进修复效果。由此可见,双相支架有利于修复骨软骨缺损,而构建仿生化多相支架是未来研究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复合材料为支架的组织工程骨修复羊胫骨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利用聚乳酸与磷酸三钙复合材料复合经培养的骨髓基质细胞形成组织工程化骨来修复羊胫骨3cm的骨缺损,并以X线,组织学切片进行观察。结果组织工程化骨表现出较强的成骨能力,在12周时以基本修复羊胫骨3cm的骨缺损。结论展示出复合材料在修复骨缺损过程中的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7.
组织工程与基因工程联合应用于骨缺损修复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论证组织工程与基因工程联合应用于骨缺损修复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即利用基因操作将重组骨生长因子基因转入自体骨髓干细胞,再种植于生物材料上,用于骨缺损修复。  相似文献   

8.
背景:骨形态发生蛋白2可诱导骨髓基质细胞向成骨或软骨系分化。既往多采用外源性给药方法,但其在体内易被代谢,骨诱导时间短,用量大,需反复使用,且成本高。 目的:观察藻酸钙与携带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及β半乳糖苷酶基因的重组腺病毒的大鼠骨髓基质细胞复合构建组织工程化骨修复大鼠股骨缺损的效果。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分组设计、动物对照观察实验,于2005-10/2006-12在河南省重点分子实验室完成。 材料:F344近交系大鼠12只和Wistar大鼠12只用于提取骨髓基质细胞,另外F344近交系大鼠48只用于制备股骨缺损模型。方法:扩增携带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及β半乳糖苷酶基因的重组腺病毒(Adv-hBMP-2及Adv-β gal),培养大鼠骨髓基质细胞,分为Adv-hBMP-2转染组、Adv-β gal转染组和未转染组。腺病毒转染后与藻酸钠复合形成藻酸钙凝珠。建立大鼠股骨干中段连同骨膜截去6mm的缺损模型。F344近交系大鼠48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6组,每组8只。缺损处分别植入不同的细胞复合物。同系细胞2组,供体为F344近交系大鼠:第1组Adv-hBMP-和Adv-β gal转染的骨髓基质细胞,应用FK506肌肉注射。第2组Adv-hBMP-2和Adv-β gal转染的骨髓基质细胞,未用FK506。同种异体细胞4组,供体为Wistar大鼠:第3组Adv-hBMP-2转染的骨髓基质细胞,应用FK506。第4组Adv-hBMP-2转染的骨髓基质细胞,未用FK506。第5组Adv-β gal转染的骨髓基质细胞,应用FK506。第6组Adv-β gal转染的骨髓基质细胞,未用FK506。FK506肌肉注射共3周,前2周每天1次,后1周隔天1次,每次剂量为1mg/kg。 主要观察指标:①转染后9d观察各组碱性磷酸酶染色阳性情况。②转染后3,6,9,12,15d进行碱性磷酸酶活性定量检测。③转染后21d行Von Kossa染色观察各组钙结节形成情况。④植入后2,4,6,8周摄x射线片检查观察各组新生骨痂和骨缺损愈合情况。⑤植入后8周在大鼠原骨缺损区取材,有明显成骨组织切片在低倍下显微照像并计算新生骨在骨缺损区域所占面积的百分数。 结果:Adv—hBMP-2转染组碱性磷酸酶染色可见多数细胞红染呈阳性,Adv—β gal转染组及未转染组染色阳性细胞少见。Adv-hBMP-2转染组各时间点碱性磷酸酶活性均高于Adv—β gal转染组及未转染组(P〈0.05),Adv—β gal转染组与未转染组间各时点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Adv—hBMP-2转染组转染21d后Von Kossa染色显示钙结节形成,其他组未见钙结节。植入后2周起第1,3,4组X射线检查有明显骨痂形成,第1,3组骨痂密度高于第4组。第2,5,6组植入后各时段均无明显骨痂,缺损未愈合。植入后8周,第1,3组组织学检查表明以板层骨为主,第4组以编织骨和类骨质为主,内有炎症细胞浸润;第2,5,6组无明显新骨形成,缺损区内为纤维结缔组织。组织形态计量学分析表明第1,3组修复性新骨占原骨面积百分数大于第4组(P〈0.05)。 结论:Adv—hBMP-2转染同种异体骨髓基质细胞与藻酸钙复合体可用于修复大鼠股骨干节段性骨缺损。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腺病毒介导的转BMP-2基因的同种异体骨髓基质干细胞的成骨潜能和免疫原性,探索骨缺损修复新途径。方法:将编码骨髓基质干细胞的基因,通过腺病毒介导转染同种异体骨髓基质干细胞后复合藻酸钙凝胶植入骨缺损部位并应用免疫抑制剂FK506。结果:术后8周检查,Adv—hBMP-2转染的同系骨髓基质干细胞-藻酸钙复合体组、Adv—hBMP-2转染的同种异体骨髓基质干细胞-藻酸钙-FK506复合体组以板层骨为主;Adv—hBMP-2转染的同种异体骨髓基质干细胞-藻酸钙复合体组以编织骨和类骨质为主,内有炎症细胞浸润;Adv-βgal转染的同系骨髓基质干细胞一藻酸钙复合体组、Adv-βgal转染的同种异体骨髓基质干细胞-藻酸钙-FK506复合体组、Adv-βgal转染的同种异体骨髓基质干细胞一藻酸钙复合体组无明显新骨形成.缺损区内为纤维结缔组织。结论:Adv—hBMP-2转染同种异体骨髓基质干细胞-藻酸钙一-FK506复合体可促进长骨干节段性骨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10.
软骨缺损组织工程修复组织中细胞凋亡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陆宁  卢世璧  王继芳  王岩 《中国临床康复》2004,8(8):1430-1432,T001
目的:了解采用自体软骨细胞和异体软骨细胞构建的工程软骨修复软骨缺损后,修复组织中是否存在细胞凋亡,以及凋亡细胞分布的区域。方法:以自体软骨细胞和异体软骨细胞作为“种子细胞”与聚乳酸(PLA)载体构建工程软骨,修复兔膝关节股骨髁关节软骨全层缺损,进行细胞凋亡原位观察(TUNEL法)。结果:采用自体软骨细胞和异体软骨细胞构建的工程软骨均可以较好地修复关节软骨的缺损,修复组织为类透明软骨组织,修复组织与受区软骨的交界区以及修复组织的深层均可见细胞凋亡,异体软骨细胞组织工程修复组的修复组织表层也可见细胞凋亡现象。结论:修复组织中的细胞凋亡可能与组织的退行性变及钙化有关。  相似文献   

11.
构建自体骨碎末移植材料修复骨缺损的实验模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学术背景:自体骨移植取材常需要开辟第二术区或在种植体周围取骨,额外增加创伤和感染机会,所以对局部小范围的骨质欠缺,可以考虑回收和利用预备种植体切除的自体骨末.目的:建立恢复种植体周围骨缺损的自体骨碎末骨移植材料的实验模型,观察材料与宿主的生物相容性反应.设计:单一样本观察.单位:大连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材料:实验于2005-08/2006-04在大连医科大学动物实验基地完成.实验动物为5只健康杂交家犬;种植体钛钉和Bio-Oss骨移植材料均由西安中邦钛生物材料有限公司设计制造并提供.方法:拔除家犬下颌第1,2,3前臼齿,3个月后行种植术.预备种植体窝,每只犬左右两侧各预备4个,共40个.在每个种植窝内,各植入种植体钛钉1枚,共40枚.用种植转孔时收集的自体骨碎末、Bio-Oss骨移植材料及两者1:1混合骨碎末恢复种植体颊侧单壁人为骨缺损,以未植骨作空白对照.主要观察指标: ①种植术后第9周时观察各组骨量的恢复情况、X射线片观察牙槽骨高度、骨小梁致密度及骨整合情况. ②应用亚甲基蓝-碱性品红法观察组织学变化.结果:5只家犬钛钉无脱落,均纳入结果分析. ①一般情况及骨缺损量:种植术后9周,创口愈合均良好,钛钉稳定,总存留率为100%.植入自体骨碎末的骨缺损量小于空白对照组(P<0.01);植入混合骨碎末的平均骨缺损量最小,说明恢复最佳. ②骨量的恢复情况:X射线片显示40颗钛钉外周均与骨组织紧密接触,愈合良好. ③材料与宿主的组织相容性:低倍镜下见所有钛钉均被周围淡红色的致密骨组织紧密包绕,种植体与骨组织间无蓝色的软组织,产生了直接骨结合界面.结论:家犬建立自体骨碎末移植材料恢复种植体周围骨缺损的实验模型效果理想,材料与宿主间生物相容性好.  相似文献   

12.
背景:小肠黏膜下层作为一种天然的生物材料,能提供适合神经生长的三维支架,而许旺细胞又在神经再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如果能将许旺细胞种植在小肠黏膜下层,用来桥接周围神经缺损,理论上更有利于神经的长入,极有可能获得良好的实验效果。目的:应用复合有许旺细胞的小肠黏膜下层桥接周围神经缺损,观察桥接后神经生长情况。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实验,于2008-01在深圳市松岗人民医院完成。材料:取健康成年猪的新鲜近段空肠制备小肠黏膜下层。方法:SD大鼠20只随机分成2组,即复合有许旺细胞的小肠黏膜下层桥接组、自体神经移植组。每组10只。首先在距坐骨神经出口1cm处用双面刀片切取1cm长度的坐骨神经,造成神经缺损模型。然后分别用复合有许旺细胞的小肠黏膜下层桥接、自体神经移植桥接。主要观察指标:于术后6,12周自近端缝合口的近端至远端缝合口的远端切取大鼠的坐骨神经,用于病理组织学观察并进行图像分析。同时用生理示波器测定大鼠两侧坐骨神经的潜伏期和诱发电位的波幅。结果:复合有许旺细胞的小肠黏膜下层桥接神经组可见有再生神经组织长过缺损,呈条索状连续,且神经纤维多集中在小肠黏膜下层形成的桥接管周缘区域,而中心区域可见胶原组织且孔隙较多。复合有许旺细胞的小肠黏膜下层桥接神经组潜伏期的延迟率均高于自体神经移植组(P〈0.05),而诱发电位的波幅恢复率均低于自体神经对照组(P〈0.05)。复合有许旺细胞的小肠黏膜下层桥接神经组轴突的平均直径、单位面积的轴突数量和神经组织所占的百分比均低于自体神经移植组(P〈0.05)。结论:复合有许旺细胞的小肠黏膜下层具有促进周围神经轴突再生的作用,但较自体神经移植略差。  相似文献   

13.
纳米陶瓷人工骨复合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修复完全性骨缺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背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骨形态发生蛋白是目前公认的对骨生成具有明显促进作用的细胞因子,分别与纳米陶瓷人工骨支架复合,希望可以制造出更好的骨修复材料.目的:比较复合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复合骨形成蛋白的纳米陶瓷人工骨修复骨缺损能力.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6-08/2007-11在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中心实验室和深圳市药品检验所动物实验室完成.材料:复合重组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人工骨中含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约300 ng/cm3,能有效缓释约10 d.复合重组鼠骨形成蛋白人工骨中含骨形成蛋白约80 ng/cm3,能有效缓释约12 d.方法:将6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2组,在右前下肢中上段用钢锯切除一段2.0 cm带骨膜的桡骨后,分别植入复合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纳米陶瓷人工骨(复合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组)和复合骨形成蛋白的纳米陶瓷人工骨(复合骨形成蛋白组).主要观察指标:在术后不同时期行组织切片并染色计算新生骨量及免疫组化血管染色测局部血管的数量.结果:在术后8周前,成骨体积、血管数均是复合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组>复合骨形成蛋白组,组织学切片发现在血管长入、骨生成、骨塑型等方面复合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组均略早于复合骨形成蛋白组.结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能明显促进纳米陶瓷人工骨的早期血管化和成骨,复合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纳米陶瓷人工骨骨修复能力与复合骨形成蛋白的纳米陶瓷人工骨相当甚至略强.  相似文献   

14.
背景:自体骨兼具骨引导和骨诱导特性而成为修复骨缺损的金标准,但其来源有限,促使研究人员去寻找各类骨移植替代物。目的:观察β-磷酸三钙煅烧骨作为骨移植替代物修复兔股骨远端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制备直径5mm,深12mm的兔股骨远端骨缺损模型,实验侧骨缺损部位植入β-磷酸三钙煅烧骨试件,对照侧仅制造骨缺损模型,不植入任何材料。观察实验动物手术切口局部情况,并制备病理切片,观察材料植入后的骨长入情况。结果与结论:骨缺损部位植入β-磷酸三钙煅烧骨试件后,实验动物的切口愈合良好,在术后4周可以观察到骨缺损周边开始形成新骨,并随着时间的延长新骨形成量逐渐增多,至术后12周时,材料中心部位也可见新骨长入,材料逐渐降解,而对照侧直至术后12周时骨缺损部位仍无新骨长入。结果显示β-磷酸三钙具备良好的成骨性能,是一种优良的骨移植替代物。  相似文献   

15.
背景:自体骨兼具骨引导和骨诱导特性而成为修复骨缺损的金标准,但其来源有限,促使研究人员去寻找各类骨移植替代物。目的:观察β-磷酸三钙煅烧骨作为骨移植替代物修复兔股骨远端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制备直径5mm,深12mm的兔股骨远端骨缺损模型,实验侧骨缺损部位植入β-磷酸三钙煅烧骨试件,对照侧仅制造骨缺损模型,不植入任何材料。观察实验动物手术切口局部情况,并制备病理切片,观察材料植入后的骨长入情况。结果与结论:骨缺损部位植入β-磷酸三钙煅烧骨试件后,实验动物的切口愈合良好,在术后4周可以观察到骨缺损周边开始形成新骨,并随着时间的延长新骨形成量逐渐增多,至术后12周时,材料中心部位也可见新骨长入,材料逐渐降解,而对照侧直至术后12周时骨缺损部位仍无新骨长入。结果显示β-磷酸三钙具备良好的成骨性能,是一种优良的骨移植替代物。  相似文献   

16.
背景面神经缺损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临床采用较多的有带蒂颈肌移植术和自体神经移植术等修复面神经缺损,恢复面肌的功能,但上述方法均有其缺点和局限性,使其广泛应用受到限制,寻求一种新的修复面神经缺损的材料是目前研究的热点.目的探讨自体变性骨骼肌替代神经材料对面神经缺损的修复作用,为进一步提高面神经功能提供理论依据.设计以动物为研究对象,随机对照的实验研究.单位一所医学院的解剖学教研室和神经科.材料实验于2002-04/09在咸宁医学院神经组化研究室进行.选择日本大耳白兔22只,随机分为3组A组8只以自体变性骨骼肌移植修复,B组8只以自体神经移植修复,C组6只作为正常对照.方法22只日本大耳白兔左侧面神经上颊支缺损8 mm为模型,术后20周分别对各组实验动物的上颊支神经(含移植体)及其支配的面肌进行电生理学检测及形态学图像观测.主要观察指标各组电生理检测结果和形态学观察.结果电生理学检测在神经干动作电位,面肌复合动作电位,神经传导速度3项对应指标的组间比较,A组和B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A,B组与C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形态学图像分析神经纤维数A组(2 559±1 683)条,B组(2 658±1 295)条,C组(3 253±1 564)条;神经纤维直径A组(4.01±0.88)μm,B组(4.26±0.77)μm,C组(4.98±0.72)μm,再生神经纤维的平均密度A组(220±30)条/0.013 89 mm2,B组(233±32)条/0.013 89 mm2,C组(315±27)条/0.013 89 mm2,以上3项形态学指标的组间比较,A组与B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A,B组与C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自体变性骨骼肌可有效引导和促进神经再生并修复面神经缺损,其实验效果与自体神经移植修复效果相当.  相似文献   

17.
Silks have been proposed as potential scaffold materials for tissue engineering, mainly because of their physical properties. They are stable at physiological temperatures, flexible and resist tensile and compressive forces. Bombyx mori (silkworm) cocoon silk has been used as a suture material for over a century, and has proved to be biocompatible once the immunogenic sericin coating is removed. Spider silks have a similar structure to silkworm silk but do not have a sericin coating. This paper provides a general overview on the use of silk protein in biomaterials, with a focus on skeletal tissue engineering.  相似文献   

18.
背景:食管切除术需要行食管替代修补,在常规腹腔脏器不能使用的情况下,临床上缺乏有效的食管替代修补物。目的:探寻自体带血运的肺组织瓣修补胸内食管不规则缺损的新方法,为临床应用提供动物实验依据。设计:观察性动物实验。单位: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胸外科。材料:实验于2003-01/2004-06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动物实验室完成。选用健康成年杂种犬14只,体质量12 ̄18kg,雌雄不限,由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动物实验室提供(许可证号:SYXK辽2003-0019)。方法:14只实验犬麻醉后行右肺中叶游离,结扎切断右肺中叶支气管,不损伤肺动静脉,制成肺组织瓣作为修补物。将实验犬的胸内食管行全层侧壁切除,缺损长4cm,环1/2 ̄2/3管腔。将肺组织瓣覆盖于食管缺损处,与食管断面相吻合。术后3d静脉输液维持营养,术后第7天经口进全流食,2周过渡为半流食。观察实验犬能否正常经口进食及其存活情况。术后2,4,6,8,10周各处死2只实验犬,观察食管修补处愈合情况,并行光镜、透射电镜、食管钡餐及内镜检查。主要观察指标:①术后实验犬的存活和进食情况。②实验犬食管修补处的愈合情况。结果:14只实验犬存活11只,其余3只犬于术后1周内死亡。①术后实验犬的存活和进食情况:实验犬11例存活,最长存活时间超过170周;存活犬均能正常经口进食。②实验犬食管修补处的愈合情况:术后2周,光镜下见替代物管腔表面有胶原及炎性渗出物,两端近吻合口处见少许上皮形成,为一两层鳞状上皮细胞,排列欠规则。术后4 ̄6周,光镜下见替代物管腔表面为复层鳞状上皮细胞,分3 ̄5层。术后8 ̄10周,肉眼观察食管缺损处完全被具有正常外观的食管黏膜所覆盖。光镜示食管替代物的管腔表面可见6 ̄8层复层鳞状上皮细胞覆盖。肺组织瓣的病理改变主要为肺泡萎陷,肺组织纤维化,可见散在的炎性细胞。透射电镜见食管缺损处肺组织瓣的表面有新生的分层的鳞状上皮细胞。术后8周食管钡餐检查发现钡剂顺利通过食管缺损处。术后10周食管内镜见食管缺损处管腔内完全覆盖着正常外观的食管黏膜。结论:应用自体肺组织瓣修补胸内食管不规则缺损可作为一种简便易行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9.
背景:课题组采用发泡剂成孔技术,制成了有知识产权的新型骨修复材料多孔碳酸化羟基磷灰石,既保留了碳酸化羟基磷灰石骨水泥原位固化性能等所有的优点,同时又形成多孔结构.目的:通过动物实验进一步验证制备的新型骨修复材料多孔碳酸化羟基磷灰石水泥修复骨缺损的效果.设计、时间及地点:同体对比观察实验,于2000-01/2002 08在解放军总医院骨科研究所及医学动物实验中心完成.材料:以碳酸钙、磷酸氢钙等化学试剂为原材料,通过高温烧结合成碳酸化羟基磷灰石粉体,粉体与固化液相混合原位固化形成碳酸化羟基磷灰石;在碳酸化羟基磷灰石粉体中加入成孔剂,成孔剂在骨水泥固化过程中发生化学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由此形成多孔碳酸化羟基磷灰石.方法:采用10只新西兰大白兔在双侧股骨髁制备直径为5.5 mm、深12 mm的骨缺损动物模型,随机选择侧作为实验组,调和多孔碳酸化羟基磷化石,迅速将其置于特制的注射器中,注入骨缺损.另一侧为对照组,骨缺损直接填充碳酸化羟基磷化石.主要观察指标:分别于术后2,4,8,12,16周分批处死动物.通过X射线和组织学观察其修复效果.结果:实验组骨缺损逐渐被新生骨填充,骨组织逐渐改建,趋于成熟.对照组材料的边缘区有新骨生长,并随时间呈递增趋势,材料的中央区未见新骨组织.术后16周影像学检查,实验组材料与周围正常骨的密度相当,很难区分界线,对照组材料的可视面积明显减少.结论:多孔碳酸化羟基磷灰石水泥具有原位固化性能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能作为自体骨移植的一种替代物修复骨缺损.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