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与血浆纤维蛋白原及活化血小板之间的关系。方法检测168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性期和恢复期)及40名正常对照者血浆中纤维蛋白原浓度及活化血小板的分子标志物P-选择素(CD_(62)P)、溶酶体蛋白(CD_(63))的表达,并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相关分析。结果(1)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性期与恢复期纤维蛋白原浓度及CD_(62)P、CD_(63)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2)缺血性脑卒中组急性期患者按牛津郡社区卒中计划(OCSP)分为4个亚型,纤维蛋白原浓度及CD_(62)P、CD_(63)表达在完全前循环梗死(TACI)组明显高于部分前循环梗死(PACI)组、后循环梗死(POCI)组及腔隙性梗死(LACl)组(P均<0.01),PACI组及POCI组明显高于LACI组(P均<0.01),而PACI组与POCI组间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3)纤维蛋白原浓度及CD_(62) P、CD_(63)表达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781、0.843、0.817,P均<0.01)。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性期纤维蛋白原浓度及CD_(62) P、CD_(63)表达显著升高,纤维蛋白原、CD_(62) P、CD_(63)可能参与了缺血性脑损伤的病理过程,并间接反映病情程度;恢复期纤维蛋白原浓度及CD_(62) P、CD_(63)表达仍高于对照组,提示恢复期患者仍需积极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脑梗死急性期OCSP分型与神经功能缺损和预后的关系.方法连续收集首次发病的急性脑梗死(发病时间在10 d以内)患者160例,按OCSP分型分为完全前循环梗死(TACI)、部分前循环梗死(PACI)、腔隙性脑梗死(LACI)、后循环梗死(POCI),比较斯堪的纳维亚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入组后30 d、6个月的患者病死率、脑卒中复发率(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和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急性期神经功能缺损以TACI最重,POCI、PACI次之,LACI最轻,入组后30 d的患者病死率为TACI>POCI>PACI>LACI,6个月时病死率仍然是TACI>POCI>PACI>LACI,而6个月内脑卒中复发率是PACI>POCI>LACI>TACI,存活6个月者残疾程度TACI最重(重度依赖),其余3个亚型均为轻度依赖.结论脑梗死急性期不同OCSP分型之间的脑梗死患者急性期神经功能缺损、30 d及6月时预后存在差异,不同的OCSP分型可以反映脑梗死急性期神经功能缺损的严重程度和预后,OCSP分型有利于脑梗死急性期治疗和康复方法的选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对脑梗死OCSP分型中各亚型NIHSS评分的影响。方法将25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后按OCSP分型标准分为完全前循环梗死型(TACI)、部分前循环梗死型(PACI)、后循环梗死型(POCI)和腔隙性梗死型(LACI)4型。每型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康复组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早期康复干预,康复组患者均在康复前、康复治疗1个月和3个月时(对照组在相应时间点)采用NIHSS评分进行神经功能评定。比较各型中康复组和对照组NIHSS评分。结果按脑梗死OCSP分型,TACI型、PACI型和POCI型中康复组NIHSS评分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ACI型中康复组NIHS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按脑梗死OCSP分型,早期康复治疗可改善PACI亚型、POCI亚型和TACI亚型1~3个月的预后,对LACI亚型预后改善不明显,早期康复治疗应针对不同的脑梗死患者实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P选择素(CD62P)、溶酶体蛋白(CD63)表达的规律及其临床意 义。方法 运用流式细胞术检测168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性期及恢复期)及40名健康对照者CD62P、CD63 的表达,并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1)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性期CD62P、CD63 表达[(9.48±1.24)%、(8.36±1.18)%]显著高于其恢复期[(5.73±1.27)%、(4.21±1.20)%]及健康对 照组[(1.59±0.56)%、(0.92±0.38)%](均P<0.01),恢复期CD62P、CD63表达仍高于对照组(P<0.01); (2)缺血性脑卒中组急性期患者按牛津郡社区卒中计划分为4个亚型,CD62P、CD63表达在完全前循环梗死 (TACI)组[(16.45±1.13)%、(15.59±1.28)%]明显高于部分前循环梗死(PACI)组[(10.63±1.18)%、 (9.38±1.14)%]、后循环梗死(POCI)组[(10.54±1.14)%、(9.33±1.13)%]及腔隙性梗死(LACI)组 [(6.59±1.35)%、(5.53±1.20)%](均P<0.01),PACI组及POCI组明显高于LACI组(均P<0.01),而 PACI组及POCI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3)CD62P、CD63表达与NDS呈显著直线正相关(r=0.84、 r=0.817,均P<0.01)。结论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性期CD62P、CD63表达显著升高,可能参与了缺血性脑损 伤形成的病理过程,并间接反映其病情程度;恢复期CD62P、CD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不同临床类型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髓鞘碱性蛋白(MBP)水平变化,探讨MBP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卒中量表(NIHSS)评分之间的关系.方法 208例ACI患者按照牛津郡社区卒中计划(OCSP)分型标准分为4组并行NIHSS评分,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MBP的含量;观察不同亚型ACI患者MBP含量的变化,分析MBP与NIHS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1)本组OCSP各亚型构成比:完全前循环型(TACI) 13.46%、部分前循环型(PACI)30.29%、后循环型(POCI) 19.71%、腔隙性梗死型(LACI)36.54%;(2)OCSP分型中TACI、PACI及POCI亚型MBP含量升高,LACI变化不明显.与LACI比较,TACI、PACI及POCI有显著性差异(P<0.05);(3)TACI、PACI中血清MBP含量与相应时间段NIHSS评分具有有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62、0.60 (P<0.05);POCI和LACI中MBP与NIHSS之间相关性较差.结论 MBP随OCSP亚型的不同而变化.TACI、PACI、POCI亚型的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清MBP可以作为病情、预后判断的一个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 脑梗死患者血小板计数与体积的变化。方法 随机选择 10 0例脑梗死患者测定血小板数目与体积 ,2 1例健康人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 脑梗死患者的MPV均普遍大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 ,而PLT低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5 )。大面积脑梗死MPV大于小面积及腔隙性梗死 (P <0 0 1)。腔隙性梗死PLT高于小面积及大面积梗死 (P <0 0 1)。结论 在脑梗死患者中 ,血小板计数与体积的变化具有显著性意义 ,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血小板活化与多梗死性痴呆 (MID)的关系。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免疫技术 ,以抗血小板单克隆抗体及钙离子荧光剂为分子探针 ,检测了 4 6例MID患者的血小板CD62p、CD63 、P10 及红细胞内钙离子 (IECa2 + )含量 ,并与非血管性痴呆、急性脑梗死患者及健康人对比。结果 MID组CD62 p、CD63 、P10 及IECa2 + 均明显高于非血管性痴呆组及对照组 (P <0 .0 5 ,P <0 .0 1) ;低于急性脑梗死组 ,但无统计学意义 (P>0 .0 5 )。急性脑梗死组的四项指标也明显高于非血管性痴呆组 (P <0 .0 1)。在MID组CD62p、CD63 、P10 及IECa2 + 含量变化与病情、痴呆、智能相关 ,痴呆及智能评分较低者 ,上四项指标增高显著 ,二者呈负相关。结论 血小板活化、血小板活化因子含量变化是导致Ca2 + 稳态失调的重要因素 ,与MID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奥扎格雷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小板CD62p、CD63表达的影响及其疗效。方法将64例ACI患者随机分为奥扎格雷治疗组和血塞通治疗组(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ACI患者治疗前后及正常人(正常组)血小板CD62p、CD63的表达;观察奥扎格雷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临床疗效并进行比较。结果ACI患者血小板CD62p、CD63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均P<0.01);奥扎格雷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血小板CD62p、CD63表达水平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P<0.05~0.01),奥扎格雷治疗组又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均P<0.05)。奥扎格雷治疗组的基本痊愈率、显著进步率、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ACI发病后血小板CD62p、CD63表达水平显著增高;奥扎格雷有明显抑制血小板表达CD62p、CD63的作用,对ACI的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9.
急性脑梗死症状学、影像学及病因学分类之间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症状学、影像学及病因学分类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25例起病48小时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3步骤分类诊断,第一步为症状学分类:(1)完全前循环梗死(TACI);(2)部分前循环梗死(PACI);(3)腔隙性梗死(LACI);(4)后循环梗死(POCI)。第二步为影像学分类:(1)前循环皮质梗死或纹状体内囊区梗死(C0);(2)低灌流梗死(LFI);(3)深穿技区的皮质下小梗死(SSI);(4)除SSI以外的后循环梗死(PCI);(5)无异常发现(N0)。第三步为病因学分类:(1)大动脉粥样硬化(LAA);(2)心源性栓塞(CE);(3)小动脉病(SAD);(4)其它病因、病因不明或混合性病因。结果:在症状学分类诊断为TACI、PACI和POCI的患者中,CT或MRI所示病灶与其临床症状的对应性良好,但只有67.3%的LACI影像学分类为SSI。大多数TACI患者是由CE造成的。在PACI患者中,CE和LAA的数量相同。只有57.7%的LACI患者被划分为SAD,而28.8%被划分为LAA。用LACI和SSI来预测SAD的阳性预测率较高(78%)。POCI的病因诊断多种多样。结论:除LACI以外,症状学分类与影像学分类的对应性良好,用症状学分类可预测TACI和PACI患者的病因分类,但难以预测POCI患者的病因分类。不少的LACI是由LAA造成的。  相似文献   

10.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参数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周围血中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和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在急性脑梗死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我们对2006-07~2008-05的10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与80例正常健康人采取血液标本,测定PLT、MPV、PDW进行对比做相关性分析.结果 急性脑梗死组MPV、PDW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大,有显著差异(P<0.01).急性脑梗死组PLT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减少,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 血小板功能异常是脑梗死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血小板参数的检测可间接反映血小板的功能,对脑梗死的预防研究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分型和梗死面积与心电图(ECG)改变的关系.方法 给21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ECG检查,按牛津郡社区卒中项目(OCSP)分型和梗死面积分型,对各组患者的ECG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OCSP分型完全前循环梗死(TACI)组、部分前循环梗死(PACI)组、后循环梗死(POCI)组和腔隙性梗死(LACI)组患者的ECG异常率分别是: 95. 5%、80.4%、62.5%和48.5%,TACI组和PACI组明显高于LACI组(P<0.05~0.01);大中面积梗死组(83.7%)的ECG异常率明显高于小面积梗死组(60.4%)和腔隙性梗死组(53.2%)(P<0.05~0.01);小面积梗死组的ECG异常率高于腔隙性梗死组(P<0.05).OCSP和梗死面积分型各亚型组出现ST-T改变和心律失常的比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结论 急性脑梗死临床分型病情重和梗死面积大的患者ECG异常率高.  相似文献   

12.
脑梗塞患者血小板数目,体积和功能的变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研究脑梗塞患者血小板数目,体积和功能变化。方法随机选择97例脑梗塞患者测定急性期和恢复期血小板数目,体积,粘附和聚集功能,30例健康人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脑梗塞急性期血小板体积,粘附率和聚集率均高于对照组(P<0.01);而血小板数目和解聚率均低于对照组(P<0.01)。恢复期血小板体积,粘附率,5分钟聚集率虽比急性期降低,但仍高于对照组(P<0.01),而血小板数目及解聚率与对照组相似。大面积梗塞血小板,粘附率和最大聚集率均高于小面积梗塞(P<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血小板体积,最大聚集率与脑梗塞容积呈正相关。结论脑梗塞患者血小板消耗,体积增大,功能亢进,血小板体积与最大聚集率和梗塞面积有关  相似文献   

13.
277例急性脑梗死血小板比率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血小板计数、体积、压积及分布宽度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变化。方法对27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98例健康人的PLT、MPV、PDW、PCT进行比较。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的MPV、PCT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而PLT明显低于对照组,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血小板在血栓形成中起重要作用,检测血小板的计数、压积及体积,对急性脑梗死的预防、病情的发展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外伤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计数(PLT)、体积(MPV)、压积(PCT)及分布宽度(PDW)的变化。方法对57例外伤性脑梗死患者和98例未发生脑梗死的颅脑外伤患者的PLT、MPV、PDW、PCT进行比较。结果外伤性脑梗死患者的MPV、PCT明显高于对照组,而PLT数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血小板在外伤性脑梗死的形成中起了重要作用,检测PLT、MPV、PDW、PCT对于外伤性脑梗死的防治和病情的发展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脑梗死急性期血小板功能定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脑梗死急性期血小板功能的变化以及与各种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测定160例脑梗死患者及50名正常对照组的血小板α颗粒膜糖蛋白(CD62p)、溶酶体颗粒膜糖蛋白(CD63)和血小板膜表面糖蛋白(CD41)表达的百分率,分析这些血小板糖蛋白与脑梗死类型和伴发的危险因素的关系。结果:各组血小板CD62p、CD63、CD41阳性的百分率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0.01),以大动脉粥样硬化组升高最明显(P<0.01~0.001)。脑梗死相关的危险因素影响血小板活化,且与伴发程度和危险因素种类相关(P<0.05~0.01)。结论:血小板功能的活化程度与脑梗死的类型和伴发的危险因素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6.
17.
脑梗死患者血浆ICAM-1、CD62p、CD63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浆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血小板表面P选择素(CD62p)、溶酶体颗粒糖蛋白53(CD63)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流式细胞仪观察60例脑梗死患者发病3d、7d、14d外周血中ICAM-1、CD621,CD63的变化,并与20名健康者进行比较。结果 脑梗死3d、7d上述3项指标明显高于14d及正常对照组(均P〈0.05),而3d与7d间则差异不显著(P〉0.05);ICAM-1与CD62p、CD63间无相关关系(r=0.1385、0.1632,均P〉0.05);CD62p与CD63呈显著正相关(r=0.746,P〈0.05);3项指标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无相关性(r=0.1462、0.2145、0.368,均P〉0.05)。结论 脑梗死后ICAM-1表达增强,介导了粒细胞与脑血管内皮发细胞间的黏附,同时血小板表面CD62p、CD63表达增强,反映了血小板的活化程度与功能状态,评介导了血小板与中性粒细胞及内皮细胞间的黏附,促进了脑梗死的发生和发展,加重了脑组织的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