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螺旋CT对脾脏结核的诊断价值。方法对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或抗结核治愈的脾脏结核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讨论。结果 9例中,6例表现为脾脏内单发或多发大小不等的结节状、斑点状低密度影,边界清或不清,增强扫描病灶内部无强化,7例伴有其他脏器结核,5例伴有腹膜后及肝、脾门区淋巴结肿大或钙化,增强扫描淋巴结呈环状强化或轻度均匀强化,2例肝脾内见多发钙化灶。结论脾脏结核多是全身结核的一部分。脾脏内单发或多发无强化病灶及钙化是脾脏结核的主要CT征象,但不具有特异性。而淋巴结结核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因此发现脾外结核的证据对脾脏结核的诊断有较大的帮助,螺旋CT为发现脾脏结核较好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CT对脾脏结核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或经抗结核治疗取得明显疗效而确诊的12例脾结核的CT表现。结果 (1)粟粒型脾结核2例,CT表现为脾脏弥漫性肿大,伴有多发粟粒状低密度灶,增强扫描病灶无明显强化;(2)结节型脾结核5例,CT表现为脾内单发或多发结节状低密度灶或混杂密度结节灶,增强后边缘轻度强化;(3)脓肿型脾结核3例,CT表现为多个干酪性结节灶相互融合,液化坏死形成较大的囊性病变,边缘轻度强化,周围可伴有卫星灶。(4)纤维钙化型:2例,表现为脾脏内散在点状钙化灶。腹腔、腹膜后淋巴结肿大6例,呈环形强化;其它脏器结核9例。结论脾结核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CT对脾结核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脾脏肿瘤的螺旋CT诊断及临床应用。方法抽取来我院经螺旋CT诊断后由手术病理证实的脾脏肿瘤患者50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脾脏恶性肿瘤19例,主要CT表现为脾脏体积明显增大,其内见边界不清的不规则低密度影,多伴有淋巴结肿大;良性肿瘤31例,主要CT表现为单发、边界清晰的低密度影。结论螺旋CT检查不仅能够清晰的显示出脾脏及脾内病变的大小、病灶的密度及形态,而且能显示出邻近脏器有无受侵及与脾内病变的关系、有无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等,通过强化扫描还能够显示病变的组织结构和血供情况,对脾脏病变的定性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脾肿瘤 CT 表现和鉴别诊断价值。方法30例脾肿瘤(良性13例,恶性17例)均行CT 平扫+增强检查,其中手术及穿刺活检病理证实18例,征象典型及病史明确16例。结果良性肿瘤表现为脾脏内单发或多发,多数大小不等低密度结节病变,1例血管瘤为等密度。血管瘤及淋巴管瘤可显示点状或小片状钙化。增强扫描,血管瘤显示延迟均匀强化特点,淋巴管瘤内间隔可轻度强化,脾囊肿无强化。脾错构瘤的钙化和脂肪组织肿块为其特征性表现。脾脏恶性肿瘤多较大,密度不均匀。增强扫描不均匀强化,脾淋巴瘤表现为脾肿大或多发结节样低密度病变,增强扫描强化不明显。结论 CT 是诊断脾肿瘤的主要检查方法,结合临床及 B 超检查,CT 多可作出病因学诊断。  相似文献   

5.
何柳  高玉颖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6):98-100,161
目的分析脾脏肿瘤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脾脏肿瘤的CT表现,探讨脾脏肿瘤的CT特征。结果恶性肿瘤15例(淋巴瘤9例,转移瘤5例,血管肉瘤1例),表现为脾脏明显肿大,结节多为多发不规则低密度影,边界不清,钙化少见,淋巴结肿大多见。良性肿瘤8例(淋巴管瘤2例,海绵状血管瘤4例,炎性假瘤2例),病灶多为单发,偶为多发,边界清晰,脾脏肿大多不明显。结论对于脾脏肿瘤,CT检查结合临床病史大多可作出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6.
[病例]女性,35岁。近2个月来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下腹隐痛,与呼吸有关。并于1个多月前无意中发现左上腹包块,逐渐增大。无发热、爱寒、咳嗽、咯血、腹泻或粘液血便。既往无肺结核病史。体检发现脾脏肿大,轻度触痛,无腹水征。影像学表现:胸透示两肺及纵隔未见异常;B超示脾肿大、诊断脾内占位性病变,拟为脾脏肿瘤;CT平扫见脾脏体积增大,见一不规则低密度灶,大小约15cm×18cm×16cm,病灶周边呈不连续环状钙化影。增强扫描见病灶呈环状强化,其中心低密度区强化不明显。同时发现第二腰椎椎体呈溶骨性破坏,并有死骨分离致使椎管轻度…  相似文献   

7.
皇旭辉  沈健  毛新峰  方海英 《现代实用医学》2013,(10):1161-1162,F0004
目的 探讨脾脏淋巴瘤的多层螺旋CT特征及CT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18例经病理证实的脾脏淋巴瘤的临床资料及多层螺旋CT图像.结果 脾脏淋巴瘤主要表现为脾脏局限性或弥漫性肿大,18例脾脏淋巴瘤中,弥漫结节型3例;多发肿块型7例,其中4例出现病灶相互融合,1例病变内见出血;巨块型8例,其中6例病灶密度不均匀,增强后出现不均匀强化,2例密度均匀,增强后轻度强化,内可见血管漂浮征.结论 多层螺旋CT检查可以清楚显示脾脏淋巴瘤的形态、大小及强化方式,对脾脏淋巴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单发性肝脏转移瘤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经手术或随访证实的单发性肝脏转移瘤CT特征,包括肿瘤密度、边界、钙化及强化特点。结果:肝脏单发转移瘤平扫多为低密度,边界模糊不清,可以有钙化;增强后动脉期多无强化,门脉期病灶边缘轻中度不均匀强化,少数肿瘤可明显强化,平衡期强化程度减轻;门静脉癌栓罕见。结论:肝脏单发转移瘤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病史很重要。  相似文献   

9.
刘永健 《浙江医学》2018,(9):1000-1003
目的了解颌下腺导管癌的CT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学检查确诊的12例颌下腺导管癌患者的CT检查表现,归纳肿瘤的大小、边界、数目、形态、密度、强化方式、周围侵犯、淋巴结转移等特征。结果12例患者均为单发肿瘤,右侧8个,左侧4个。肿瘤最大径1.8~7.2(3.5±0.6)cm;病灶呈类圆形3例,不规则分叶状9例;病灶侵犯大部分或整个颌下腺7例,侵犯部分颌下腺5例;边界清晰3例,边界不清9例,其中病灶侵犯颌下腺周围深筋膜4例,侵犯皮肤3例,包绕下颌骨2例;CT平扫病灶呈低密度8例,混杂密度4例;病灶内见钙化者8例;病灶呈实性3例,囊实性9例;增强后病灶呈明显强化7例,其中2例病灶内见增粗迂曲的血管影,中度强化3例,轻度强化2例;伴颈部淋巴结肿大者7例。结论CT表现为边界不清伴有钙化,强化明显,容易坏死的颌下腺肿块及伴有颈部II区环形强化的肿大淋巴结,可以提示颌下腺导管癌的诊断。  相似文献   

10.
肾上腺肿瘤与增生的CT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收集了经手术病理与临床追踪证实的65例肾上腺肿瘤与增生病例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旨在分析肾上腺肿瘤与增生的CT表现,以提高对其诊断与鉴别诊断水平。表明:肾上腺肿瘤常为低密度或不均匀密度。增强扫描仅轻度均匀强化或不均匀强化,肿瘤常大于1cm,良性肿瘤形态规则,恶性肿瘤形态不规则,肿瘤可使同测、对侧腺体萎缩及侵犯周围邻近组织。肾上腺增生常为等密度,增强扫描为均匀强化,增生腺体常小于1cm,形态规则,无包膜,与周围正常腺体分界不清楚,腺体增生可以单侧或双侧。结果提示:肾上腺肿瘤与增生在密度、大小、形态、强化程度及与周围腺体关系均有显著不同。  相似文献   

11.
【摘要】目的:探讨甲状腺良、恶性病变的CT征象的诊断与鉴别。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20例甲状腺病变患者,观察CT图像中甲状腺病变的密度、钙化、包膜、边缘、强化方式等表现,对比分析良恶性病变之间的不同点,并分析与病理结果的相符率。结果:本组120 例甲状腺病变患者中,术前CT诊断为良性病变89例、恶性病变31例,该诊断和术后病理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甲状腺良恶性病变CT征象对比:两者微小钙化、无包膜、边缘不清及病灶是否单发方面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密度是否均匀、有无壁结节及强化方式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状腺病变患者采用CT检查进行术前诊断,可以较准确的区分其良恶性;病灶边缘不规则、境界不清,细小钙化、无包膜是甲状腺恶性病变的特征性表现,包膜完整、结节呈囊性多为良性病变,仔细观察CT征象有助于诊断与鉴别。 【关键词】甲状腺;螺旋CT;良恶性病变;诊断;鉴别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甲状腺良恶性病变的螺旋CT特征表现及与病理基础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97例甲状腺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经病理检查证实良性病变56例,恶性病变41例。所有患者均进行螺旋CT检查。观察甲状腺良恶性病变的螺旋CT特征表现,通过单因素和Logisitic回归分析其与病理基础的相关性。结果 97例甲状腺病变患者根据螺旋CT各特征表现诊断结果与病理诊断相符的有:良性病变50例,恶性病变36例,与病理诊断结果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其诊断灵敏度、特异度与准确性分别为87.80%、89.29%和88.66%。对97例甲状腺病变患者各项CT征象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灶数目为单发、病变边界模糊、强化程度低于甲状腺、微钙化、颈淋巴结肿大和咬饼征常见于恶性病变中,而囊变为主和有包膜常见于良性病变中(均P<0.05);病变密度和壁结节在良恶性病变中无明显差异(均P>0.05)。Logisitic回归分析结果进一步显示病变边界模糊、强化程度低于甲状腺、微钙化、颈淋巴结肿大和咬饼征常见于恶性病变中,而囊变为主和有包膜常见于良性病变中(均P<0.05);但病变数目在良恶性病变中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螺旋CT检查对甲状腺良、恶性病变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其中病变边界模糊、强化程度低于甲状腺、微钙化、颈淋巴结肿大和咬饼征等CT特征提示恶性病变可能性大,而囊变为主和有包膜多为良性病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与多层螺旋CT在甲状腺良恶性结节鉴别诊断中的价值及其对甲状腺腺瘤的影像表现特点。方法选取46例甲状腺腺瘤患者和28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经病理检查确诊且同时接受术前超声造影和多层螺旋CT检查。对比两种检查方式对良恶性结节的鉴别诊断价值差异,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特点。结果超声造影和多层螺旋CT对良恶性甲状腺结鉴别诊断的敏感性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层螺旋CT对良恶性甲状腺结鉴别诊断的特异性和准确性显著低于超声造影(P0.05)。46例甲状腺腺瘤患者多层螺旋CT平扫多数可见均匀低密度灶,且边界清晰,钙化征和囊性灶偏少,仅少数边界欠清,且密度不均匀;40例患者增强扫描见病灶实性部分明显强化,且强化密度显著高于病灶周围正常组织。46例受试者中44例超声造影表现为高增强(95.7%),部分可见环状增强带;2例(4.3%)表现为等增强,均呈均匀增强特点。结论超声造影和多层螺旋CT均在甲状腺腺瘤中具有特异性影像学表现,临床可将其联合作为鉴别诊断良恶性甲状腺结节的有效手段,以此降低误诊风险,改善患者预后水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胃间质瘤(GST)的CT表现,探讨CT对其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5例GST患者的CT及相关临床资料。结果GST的CT表现为软组织肿块,肿块向胃腔内、外或同时向腔内外突出,肿块的密度均匀或不均匀伴有大小不等,形态不一;增强后,肿块均匀强化或不规则强化,可见中心坏死及远处转移灶。本组病例中良性7例,肿块直径多数小于5cm,边界较清楚,CT显示多为均匀强化;恶性13例,肿块直径多数大于5cm,边界欠清楚,CT显示为不规则强化,肿块内有坏死表现或转移灶。结论CT可清楚显示肿块的外部形态、内部改变及其与周围脏器的关系,对GST的定位定性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脾结核的CT征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脾结核的CT表现在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11例脾结核的影像资料和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合有关文献进行了深入讨论。结果 9例CT表现为脾内多发性大小不等的类圆形,低密度灶,8例伴有脾门,胰周及邻近大血管周围多数低密度结节影,少数有融合,增强扫描脾,胰,肝及肾等脏器内病变无强化,腹腔淋巴结表现为周边环状强化而中央无强化,仅1例表现为肝,脾,腹腔多发钙化影,1例肝,脾内多发钙化,结论 脾结核通常不是孤立性病变,是全身结核的一部分,脾脏病灶,CT表现为脾内单发或多发不被强化的低密度区,钙化,肝脾肿大等,影像学表现不具有特异性,但是淋巴结结核的CT表现具有特征性,发现脾外结核的证据常能确立诊断。  相似文献   

16.
头颈部病变CT灌注成像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技术对头颈部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头颈部恶性肿瘤组33例、良性病变组17例行CT灌注成像扫描,盲法分析两组病例的时间密度曲线(TDC)和灌注参数的特点及差异。结果:良恶性病变组间的TDC形态不同,恶性肿瘤组的血容量(BV)、血流量(BF)和表面通透性(PS)值高于良性病变组,平均通过时间(MTT)值短于良性病变组,其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颈部良恶性病变的CT灌注特点不同,CT灌注成像技术对头颈部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多发性脾脏肿瘤的影像学表现,提高多发脾占位病变良恶性的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手术病理证实的32例多发性脾肿瘤的CT和MR表现,原发性肿瘤13例,转移瘤19例。结果恶性肿瘤CT常表现为实质性或囊实性低密度肿块,增强后原发性肿瘤呈实质部分明显或中度以上强化,转移瘤以边缘强化为主;MR表现:淋巴瘤结节于T1、T2大多均呈等信号,有时可表现为他低信号;增强后早期为低信号结节,延迟呈等信号。转移瘤T2WI极少数呈低信号。良性肿瘤以血管瘤和脉管瘤常见,CT多表现为低密度或囊性病变,增强后均匀强化或边缘呈晕状强化,血管瘤具特征性延迟强化。MR明显优于CT和动态增强CT,增强T2WI具有典型的“白炽灯”征。脉管瘤MR显示病变内含低信号分隔影,T1、他均呈高信号,增强无强化或部分边缘强化。结论认识多发性脾肿瘤的CT和MR表现,有助于临床鉴别诊断良恶性肿瘤或非肿瘤性病变。  相似文献   

18.
刘长卿 《中外医疗》2012,31(12):174-175
目的 探讨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肿瘤平扫呈等密度者3例,肿块周边呈等密度,中间呈略低密度或低密度者12例.增强扫描,病灶中度或明显强化者3例,不均匀强化,其内可见多个小囊状坏死者7例;病灶中央坏死、液化周边强化者5例.15例GISTs中,良性4例,肿块直径多<5cm,边界清楚,多均匀强化;恶性12例,肿块直径>5cm,边界多不清楚,12例肿块内均有坏死,2例出现转移灶.结论 CT检查对于GISTs良恶性的判断很有价值,但CT表现无特异性,确诊仍有赖于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CT在腺肿瘤中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42例经术后病理证实的腮腺肿瘤的CT表现及其术前诊断,并与病理诊断进行对照分析。结果:27例良性肿瘤中,有24例CT表现为类圆形肿块,边界清楚,密度均匀,有3例密度欠均匀,边界模糊;15例恶性肿瘤中,12例CT为边界不清,密度不均匀,3例密度均匀,边界较清晰。术前CT诊断对85.71%腮腺肿瘤可作出定性诊断,但对其组织类型不能确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