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总结横窦沟微型硬膜外血肿诊断与治疗中的经验与教训。方法 将我院10年中收治的10例横窦沟微型硬膜外血肿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0例中9例经手术治疗,2例死亡。结论 横窦沟微型硬膜外血肿多发生在青少年,尤以发生在右侧横窦沟者病情变化快,一旦确诊应尽快手术。  相似文献   

2.
横窦沟微型硬膜外血肿是颅脑损伤的急症。临床应用CT、MRI进行颅脑损伤的疾病检查以来:已陆续有该疾病的报道。我院于1996-1999年期间手术治疗12例横窦沟微型硬膜外血肿病例。现报告如下。1  相似文献   

3.
横窦沟微型硬膜外血肿属于临床上比较少见的一种病症,容易误诊.现将我院临床工作中治疗的2例病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横窦损伤手术治疗21例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横窦损伤所致的骑跨横窦的硬膜外血肿的救治经验.方法:对21例横窦损伤手术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1例横窦损伤中治愈17例(81%),死亡4例(19%).结论:及时清除硬膜外及横窦沟血肿,正确处理损伤的横窦,止血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汪海旺  方明旺  计颖 《安徽医学》2004,25(4):309-310
目的 探讨外伤性跨横窦上下硬膜外血肿的诊断、手术时机、手术方法和预后。方法 回顾分析 19例跨横窦上下硬膜外血肿的受伤机理、临床特点、诊断要点及手术方法。结果  19例患者均手术治疗 ,取得满意结果 ,无一例死亡。结论 外伤性跨横窦上下硬膜外血肿的预后较好 ,单纯性硬膜外血肿一旦确诊 ,应尽早手术治疗。早期诊断、及时处理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横窦沟微型硬膜外血肿的治疗体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18例病人的总结分析,认为提高横窦沟微型硬膜外血肿诊断率的关键在于对于头外伤后初次行CT检查阴性并有明显临床症状者,应及时复查CT,还应充分认识本病三个特点。本病手术治疗明显优于保守治疗,但应注意手术适应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横窦骑跨性硬膜外血肿的诊断、治疗、手术指征及手术方法。方法对16例横窦骑跨性硬膜外血肿患者采用骑跨横窦骨瓣成形术治疗。结果恢复良好14例,中度残疾1例,死亡1例。结论横窦骑跨性硬膜外血肿早期诊断和及时手术是治疗成功的关键。一旦确认有手术指征,应尽早手术。骨瓣成形术清除横窦骑跨性硬膜外血肿相对安全且能较好地避免横窦受压,而且符合解剖复位原则,是治疗横窦骑跨性硬膜外血肿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王德全  蒲景礼 《四川医学》2004,25(12):1369-1369
自1990年1月至2003年12月,共收治横窦沟微型硬膜外血肿29例,其中合并有对冲性脑挫裂伤14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后颅窝跨横窦的硬膜外血肿临床特点、手术治疗策略和治疗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1月~2010年8月收治的22例后颅窝跨横窦硬膜外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2例后颅窝跨横窦硬膜外血肿患者都经手术治疗,术后第3~6d头部CT扫描显示血肿无复发、血肿清除良好,骨瓣无移位。出院时GOS预后评分:恢复良好15例,中残4例,重残2例,死亡1例。结论后颅窝跨横窦型硬膜外血肿患者病情复杂多变,手术治疗应充分估计出血范围,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骨窗、骨瓣或两者相结合的手术方式。手术时机、术前状态、原发伤的轻重和术中处理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外伤性跨横窦硬膜外血肿的手术方式,提高疗效。方法对我院1998年1月~2003年12月收治的36例外伤性跨横窦硬膜外血肿病例进行分型手术治疗。结果3个月后根据GOS预后评级,36例中恢复良好31例,中、重残2例,植物状态1例,死亡1例。34例术后避免枕骨缺损。结论对外伤性跨横窦硬膜外血肿病例进行分型手术治疗,可提高疗效,减少后遗症。  相似文献   

11.
骨瓣开颅术治疗骑跨横窦硬膜外血肿35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采取骨瓣开颅术治疗骑跨横窦硬膜外血肿的手术方法。方法 选血肿侧横窦上下旁中线直切口。与横窦上下各钻两孔,铣刀锯开骨瓣,骨窗上边及两侧悬吊硬膜,血肿清除后。横窦出血者用明胶或肌片覆盖压迫止血。骨瓣复纳用钛钉固定或缝合骨膜固定。结果 35例全部手术治愈。结论 骨瓣开颅术可作为骑跨横窦硬膜外血肿手术治疗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跨横窦、窦汇骨瓣联合颅骨锁治疗枕部急性骑跨性硬膜外血肿的效果。方法将20例颅脑外伤后枕部骑跨性硬膜外血肿分为A组及B组,各10例。A组采用传统开颅清除血肿手术,B组采用跨横窦、窦汇骨瓣联合颅骨锁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24h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次日复查颅脑CT,未见手术区再发血肿及脑梗死,磁共振静脉显像检查示窦汇区静脉窦通畅。两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05),术后24hGC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结论采用跨横窦、窦汇骨瓣联合颅骨锁治疗枕部骑跨性硬膜外血肿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外伤性骑跨横窦硬膜外血肿的诊断、手术时机及方法和预后。方法:回顾分析25例骑跨横窦硬膜外血肿损伤机制、临床特点、诊断要点及手术方法。结果:23例病人采用手术治疗,2例采用非手术疗法,17例痊愈,4例遗留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4例死亡。结论:早作头颅CT扫描、早诊断、早手术,术中充分减压、止血、避免横窦二次受压和注意对冲性损伤,是提高外伤性骑跨横窦硬膜外血肿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外伤性骑跨横窦硬膜外血肿的诊断、手术指征及手术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43例骑跨横窦硬膜外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手术方法.结果 41例恢复良好,2例合并脑疝者术后中残.结论 外伤性骑跨横窦硬膜外血肿预后较好,早期诊断及时处理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采用Poppen切口入路治疗跨横窦硬膜外血肿的手术方法。方法采用Poppen切口入路,铣刀作骨瓣开颅,暴露骑跨横窦硬膜外血肿、矢状窦及横窦,清除血肿,修补受损的横窦,颅骨连接片固定颅骨。结果9例手术患者均顺利治愈,无术后再出血,无神经功能障碍及颅骨缺损。结论采用Poppen切口入路,能良好暴露并清除跨横窦硬膜外血肿,安全修复颅骨。  相似文献   

16.
颅后窝硬膜外血肿及其CT诊断国外文献虽有报告,但提及血肿跨横窦表现的甚少。国内尚未见报导。现将我院从1983年10月至1986年5月经CT诊断、手术治疗的四例颅后窝硬膜外跨横窦血肿报告如下。病例报告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骑跨横窦型硬膜外血肿幕上幕下开颅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我科自1997年4月至2007年4月应用幕上幕下开颅手术治疗骑跨横窦型硬膜外血肿36例病人,并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36例,痊愈36例,其中2例于术后4 d出现横窦血栓形成,尿激酶溶栓治疗5 d后症状消失。结论 幕上幕下开颅手术治疗骑跨横窦型硬膜外血肿方法可靠,优点明显。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骨瓣开颅术治疗骑跨横窦硬膜外血肿的手术指征、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7月~2011年3月我院神经外科骨瓣开颅术治疗24例骑跨横窦硬膜外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24例患者术后3 d复查头部CT示血肿基本清除干净,术区无继发性出血,骨瓣均解剖复位;术后3月进行GOS评分,其中,5分18例,4分4例,3分2例,无死亡及植物生存病例。结论对血肿总量〉30 mL、幕下血肿〉10 mL或血肿量不大但有脑积水、环池受压及四脑室消失的患者应采取积极的手术治疗,应用跨过横窦的骨瓣开颅术方法安全可靠,疗效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儿童后颅窝跨横窦硬膜外血肿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手术指征.方法 回顾性收集本院神经外科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51例儿童后颅窝跨横窦硬膜外血肿的临床资料,分析包括年龄、就诊时间、致伤原因、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治疗方式等不同指标的特点及其与疾病的关系.结果 本组51例患儿,>3岁48例,30例为跌伤,受伤至就诊时间(30.7±18.9)h,临床表现不典型,主要为恶心呕吐、精神差、头痛,常无意识障碍,头颅CT提示急性期血肿易液化(84.3%).12例行非手术治疗,39例行手术治疗,其中6例为后颅窝微小血肿(血肿量<5 mL),12例为非手术治疗的中转手术.随访3个月至3年,全部患儿恢复良好,无死亡及致残.结论 儿童后颅窝跨横窦硬膜外血肿好发于学龄前期及学龄期的儿童;血肿量> 10 mL,血肿厚度>15 mm,血肿存在占位效应,非手术治疗过程中血肿增大的患儿有手术指征;对伴有高颅压表现的静脉窦区域小血肿(<5 mL)应积极手术.  相似文献   

20.
骑跨横窦硬膜外血肿3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骑跨横窦硬膜外血肿的临床特点、诊断、手术方式及疗效。方法:分析34例骑跨横窦硬膜外血肿的临床资料、手术特点,针对血肿大小分别采用不同的枕部切口,骨窗及骨瓣开颅,术中全部显露血肿及受压横窦,直视下止血及处理横窦损伤。结果:全部病例均经头颅CT检查确诊手术,横窦减压效果良好,无再出血。结论:由于缺乏典型的临床特征,早期诊断依据CT扫描。手术特点为术中不留骨桥,全部显露横窦能更好地止血且避免横窦二次受压,防止致命性脑疝,且更符合手术及解剖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