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为研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ACE)基因多态性与血清中ACE活性的相关性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ACE基因第 16内含子I/D多态性 ,然后根据基因型应用酶偶联法分组检测血清中ACE活性。结果发现DD基因型血清ACE活性为 ( 337 6± 92 0 )u/L ,ID基因型为 ( 2 92 7± 76 5)u/L ,Ⅱ基因型为 ( 2 4 3 5±58 9)u/L。说明ACE基因多态性与血清ACE活性密相关。  相似文献   

2.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ACE)在血管紧张素Ⅱ的产生和缓激肽的降解中起着关键的作用。而后两种多肽在血管张力的调节和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生中起作用。近年来,对ACE基因插入/缺失多态性与脑血管疾病之间关系的探讨,多倾向认为,ACE通过不同的遗传机制在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作用,认为是研究各类  相似文献   

3.
尘肺患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及其血清浓度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尘肺患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多态性及血清ACE浓度的变化。方法尘肺组71例,接尘无尘肺组50例,健康对照组146例,均为男性。采集静脉血,PCR方法检测ACE基因,采用酶两点终点法测定ACE浓度。结果(1)尘肺组ACE基因Ⅱ型者35例,占49.3%,ID型者25例,占35.2%;DD型者11例,占15.5%;尘肺组等位基因频率Ⅰ:62.5%,D:37.5%,3组基因型分布频率及等位基因分布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尘肺患者血清ACE浓度为(37.62±11.53)U/L明显高于对照组(31.62 9.19)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尘肺患者ID基因型血清ACE浓度最高(43.5±13.37)U/L,DD型者次之(38.18±5.89)U/L,Ⅱ型者最低(32.65±9.34)U/L。结论尘肺患者血清ACE浓度增高,以ID基因型血清ACE浓度最高,ACE基因多态性与健康人群分布无差异。  相似文献   

4.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脑梗死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瑞玲  罗玉福  刘洪斌 《职业与健康》2009,25(20):2232-2234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ngiotensin convening enzyme,ACE)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脑梗死之间的相关关系及可能机制。方法对52例高血压脑梗死和70例健康对照者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chainreaction,PCR)技术和琼脂糖凝胶电泳法分别进行ACE基因插入/缺失(Insertion/Deletion,L/D)多态性测定。分析比较高血压脑梗死组与对照组之间ACE基因多态性的分布差异。结果高血压脑梗死组DD基因型和D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32.7%、53.8%,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增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CE基因多态性与合并高血压的脑梗死有关,可增加高血压脑梗死的发病危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和遗传学方法,测定159名汉族正常人、148例冠心病患者的ACE基因插入/缺失(I/D)多态性频率,并调查冠心病患者经内危险因素。结果①ACE基因型分布与冠心病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收缩压、舒张压、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HDL  相似文献   

6.
哈萨克族高血压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新疆哈萨克族高血压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插入/缺失(insertion/deletion,I/D)多态性的关系.方法 以现况调查的哈萨克族人群为基础,随机抽取高血压患者151例为高血压组,血压正常者200例为对照组,进行问卷调查,相关指标测量,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I/D多态的基因型.结果 高血压组中,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插入/缺失(ACE I/D)的DD、ID、II等3种基因型的频率分别为43.71%,34.44%,21.85%.对照组中3种基因型的频率分别28.00%,48.50%,23.50%.以II基因型为参照基因型,DD,ID 2种基因型的OR值分别为2.383(95%CI=1.348~4.214),0.910(95%CI=0.527~1.571).高血压组中D和I 2种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60.93%,39.07%,对照组中分别为47.75%,52.25%.以I等位基因为参照,D等位基因的OR为1.706(95%CI=1.260~2.311).哈萨克族ACE I/D DD基因型可能与吸烟、饮酒、摄入过量食盐等发生交互作用而增加该人群个体患高血压的危险度.长期食用腌制肉,超重和肥胖与DD、ID均发生交互作用增加人群个体患高血压的危险度.结论 当哈萨克族个体携带DD基因型时,患高血压的危险度上升;携带ACE I/D DD,ID基因型还可以与其他环境危险因素发生交互作用,增加个体患高血压的危险度.  相似文献   

7.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与其血清水平及左室肥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左室肥厚被认为系独立于高血压的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高血压病人中约三分之一出现左室肥厚(LVH) ,但心肌肥厚程度与高血压不一定成比例关系。充分证明高血压并非导致LVH的唯一因素 ,后者受血流动力学以外较多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 ,遗传对LVH的产生有重要作用。有关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I/D多态性 (ACEI/D多态性 )与LVH的关系是近年来研究较多的课题之一 ,但报道结果不一 ,现综述如下。1 血管紧张素Ⅰ转换酶及其基因多态性血管紧张素Ⅰ转换酶 (ACE)是一种含锌的金属肽酶 ,它主要的已知功能是将血管紧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新疆地区不同民族人群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插入/缺失多态性分布情况,为从分子水平了解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与不同种族间的差异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分别检测总计305例新疆地区不同民族正常人群样本的ACE I/D基因型,分类计数进行分析。结果ACE基因3种基因型频率分别为:汉族DD型19.51%,ID型32.93%,Ⅱ型47.56%,D和I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36%和64%;维吾尔族DD型46.34%,ID型34.15%,Ⅱ型19.51%,D和I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63.41%和36.59%;哈萨克族DD型79.66%,ID型3.39%,Ⅱ型16.95%,D和I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81.36%和18.64%;蒙古族DD型24.39%,ID型26.83%,Ⅱ型48.78%,D和I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37.8%和62.2%。结论ACE基因多态性的分布与性别无关;新疆地区不同民族人群ACE基因频率分布,汉族、蒙古族与日本人相近,DD型及D等位基因频率低于欧美人群。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与欧美人群相近,甚至哈萨克族DD型及D等位基因频率更高,而Ⅱ型及I等位基因频率均低于日本人。  相似文献   

9.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肾病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肾病(DN)的关系。方法采用以医院为基础的配对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病例与对照的配比条件为年龄和性别。对101对研究对象进行了研究。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琼脂糖凝胶电泳方法进行ACE基因多态性分析。结果ACE基因第16内含子的Alu序列插入/缺失(I/D)多态性与DN的发生之间有统计学关联,D等位基因的出现使DN发生的危险增加,与Ⅱ基因型相比,基因型为ID、DD的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DN的OR值分别为2.419(95%可信区间1.180-4.959)和3.417(95%可信区间1.608—7.260)。结论ACE基因D等位基因的出现增加发生DN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ACE)基因多态性、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活性与冠心病的相关关系。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 (PCR)检测ACE基因第 16内含子I/D多态性 ,并计算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应用酶偶联速率法检测血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活性。结果 在 5 1例冠心组中ACE基因DD基因型和D等位基因频率分别是 35 %和 6 1% ,ACE平均活性为 35 0 3± 91 1,在 83例正常对照组中的ACE基因DD基因型和D等位基因频率分别是 16 %和 4 5 % ,ACE平均活性为 2 86 7± 79 6 ,两者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ACED等位基因可能是冠心病潜在的危险因素之一 ,而高活性的ACE对冠心病的发生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提高ICU患者感染性休克集束治疗依从性的方法,分析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120例ICU感染性休克集束治疗的患者分为培训前、后两组,比较培训前、后集束治疗24 h依从性的差异,包括早期目标导向治疗、红细胞压积、气道内平台压、血糖控制,比较不同依从性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证(MODS)发生率以及<1个月病死率.结果 培训后早期目标导向治疗、红细胞压积、气道内平台压及血糖控制的依从性分别为61.67%、73.33%、93.33%及80.00%,较培训前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依从性高提高后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及住院时间显著缩短,分别为(110.4±59.4)h、(16.4±10.5)d,患者MODS发生率及<1个月病死率也明显减低,分别为30.00%、38.33%.结论 通过对医护人员的系统培训,提高ICU患者感染性休克集束治疗的依从性,同时降低ICU感染性休克患者的病死率,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感染性休克时血流动力学的改变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医院2008年11月-2010年10月感染性休克患者71例的临床资料,按照患者预后情况分为生存组37例和死亡组34例,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感染性休克时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生存组患者的心脏指数(CI)和左心、右心每搏功( LCSW、RCSW)分别为(4.8±1.1)L/(min· m2)、(42.5±4.1)g/m、(11.6±0.9)g/m,均明显优于死亡组的(6.9±1.5)L/(min· m2)、(60.3±4.7)g/m、(19.2±1.2)g/m,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感染性休克时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影响患者的预后,血流动力学指标可以作为判断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的观察指标.  相似文献   

13.
王洪武  李景辉  邓超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6):4330-4331
目的 探讨早期血乳酸清除率在脓毒性休克患者预后评估中的相关性.方法 检测86例脓毒性休克患者0h(以诊断休克为研究起点)、6h动脉血乳酸水平,计算6h乳酸清除率.以好转或死亡为研究终点,按预后不同将患者分为存活组(n=52)和死亡组(n=34);以乳酸清除率10%为标准分为高乳酸清除率组(≥10%,n=61)和低乳酸清除率组(<10%,n=25),比较存活组与死亡组、高乳酸清除率组与低乳酸清除率组之间相关数值的差异.结果 存活组6h血乳酸清除率为(30.5±18.0)%,显著高于死亡组(11.2±13.1)%,P< 0.01;高乳酸清除率组病死率(27.9%)低于低乳酸清除率组(64.0%),P<0.01.结论 早期乳酸清除率可作为脓毒性休克患者判断预后转归的一个很好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早期脑利钠肽(BNP)测定对老年肺部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的运用价值,以提高救治成功率.方法 将收治的100例年龄61~89岁老年肺部感染性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入重症监护病房24 h内BNP含量分为A组(<200 pg/ml)、B组(200~400 pg/ml)、C组(>400 pg/ml),对3组患者进行肿瘤坏死因子(TNF-a)以及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APACHEⅡ评分、升压药物使用时间、机械通气时间、重症监护病房住院时间及28 d病死率进行比较.结果 A组患者在入重症监护病房24 h及治疗后7d其TNF-a及IL-8水平分别为(13.4±5.4)、(8.4±2.4)ng/L及(132.8±54.3)、(76.2±23.1)ng/L,B组分别为(21.8±9.8)、(16.3±3.8)ng/L及(211.3±43.2)、(132.4±34.5)ng/L,C组分别为(26.8±8.7)、(19.5±4.2)ng/L及(257.7±65.3)、(183.6±31.9)ng/L,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在APACHEⅡ评分、升压药物使用时间、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8 d的病死率A组及B组患者分别为10.00%及15.6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8 d内生存率A、B、C组分别为90.00%、84.37%、44.74%,A、B组与C组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脑利钠肽测定可对老年肺部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进行评估,当其>400 pg/ml是导致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血乳酸清除率与降钙素原(PCT)与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相关性.方法 对医院2010年6月一2011年6月ICU收治的182例感染性休克患者血乳酸清除率与降钙素原与预后相关性进行研究,观察患者入院后第1、2、4天及转出ICU或死亡前的降钙素原变化和血乳酸清除率,按预后分组,转出ICU的112例患者为生存组,70例死亡患者为死亡组.结果 患者进入ICU第1天PCT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从第2天起,生存组PCT检测结果开始明显下降,直至转出前均呈下降趋势,而死亡组自第2天开始PCT检测结果较之前明显升高,而且呈逐渐上升趋势,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存组血乳酸清除率为(27.82±4.9)%;死亡组为(9.3±2.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降钙素原持续高水平提示病情危重,血乳酸清除率是氧代谢和全身灌注的重要指标,血乳酸的升高可直接反映低灌注情况下无氧代谢的增加,两项指标联合检测可作为对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判断的主要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对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患者预后的预测作用。 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急诊科2017年1月31日至2019年1月31日收治且明确诊断为脓毒症/脓毒性休克的84例患者,其中男性53例,女性31例;年龄18~80岁,平均(56.5±17.8)岁。根据患者的预后分为生生存组(n=62)和死亡组(n=22)。在患者入院第1天、第3天和第7天检测血浆NGAL水平,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指标水平的差异,筛选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观察指标对比,并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比较NGAL与其他预后指标的相关性。再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判断NGAL对脓毒症/脓毒性休克患者发生院内死亡和是否需行连续肾脏替代疗法(CRRT)治疗的预测价值。 结果死亡组患者NGAL浓度在第1天[(2 188.4±2 280.8)ng/mL比(538.2±777.4)ng/mL]、第3天[(2 045.5±2 388.8)ng/mL比(553.8±836.4)ng/mL]和第7天[(1 512.4±1 840.9)ng/mL比(192.3±410.2)ng/mL]均明显高于生存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NGAL水平与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 SOFA)(r=0.4601)、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 Ⅱ)(r=0.37)、乳酸(r=0.41)和肌酐(r=0.48)都呈正相关性(P均<0.05)。第7天时NGAL水平对预后的预测价值[曲线下面积(AUROC)=0.85,95% CI:0.70~0.99]高于第1天(AUROC=0.71,95%CI:0.55~0.88)和第3天(AUROC=0.72,95%CI:0.55~0.88)。第3天时肌酐和NGAL对是否需行CRRT的预测价值优于第1天和第7天。入院第3天时NGAL浓度(AUROC=0.80,95%CI:0.64~0.97)与肌酐水平(AUROC=0.83,95%CI:0.68~0.97)相比,前者对患者是否需行CRRT的预测作用具有更好的特异性,但敏感度相对较低。 结论对于脓毒症/脓毒性休克患者第7天时NGAL水平对预后具有很高的预测价值。与肌酐相比,NGAL对预测患者是否需行CRRT具有更高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和C反应蛋白(CRP)在脓毒性休克患者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6月某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严重感染患者,按感染程度分为脓毒性休克组(66例)[根据1个月生存情况分为存活组(50例)和死亡组(16例)]和重症脓毒症组(62例),对照组为同期住院非脓毒性休克患者60例,分别比较分析各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不同时间血清PCT、CRP及WBC水平。结果脓毒性休克组治疗前,治疗1、3、7 d后血清PCT、CRP及WBC水平均高于对照组;重症脓毒症组治疗1、3、7 d后血清PCT和CR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死亡组治疗1、3、7 d后血清PCT水平均高于存活组,治疗3、7 d后血清CRP水平均高于存活组(均P0.05)。ROC曲线显示,PCT、CRP和WBC的曲线下面积(AUC)及95%CI分别为:0.786(0.703~0.864)、0.754(0.691~0.827)和0.603(0.542~0.679)。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脓毒性休克患者治疗前、治疗7 d后血清PCT与CRP呈正相关[(r=0.596,P=0.004)和(r=0.523,P=0.012)],治疗7 d后血清PCT与WBC呈正相关(r=0.604,P=0.001)。结论 PCT可作为脓毒性休克患者早期诊断的指标,动态联合观察PCT和CRP水平对评估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判断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ICU感染性休克病死危险因素及相应的临床对策,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医院ICU收治的感染性休克患者84例,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对死亡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84例感染性休克患者中,49例死亡,病死率58.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死亡组与存活组患者在年龄(52.6±11.9)岁与(43.3±12.7)岁、APACHEⅡ评分(23.1±5.7)与(18.6士4.8)分、血液感染67.3%与40.0%、SIRS数目3.3±0.7与1.5±0.7、MODS数目4.2±1.6与1.9±0.8、24 h尿量(3.4±2.1)与(6.2±2.5)ml、平均动脉压 (43.7士9.6)与(56.7士11.4)mm Hg及白蛋白(24.6±7.1)与(29.4±8.5)g/L 8个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PACHEⅡ评分(OR=0.47)、SIRS数目(OR=1.71)、MODS数目(OR=2.47)及白蛋白(OR=1.44)是感染性休克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积极调控炎症反应,在去除病因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治疗,可降低ICU感染性休克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高血压患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CE2)基因rs2285666和rs2106809位点多态性与服用苯那普利后长期降压效果的关系,探讨ACE2基因与血管紧张素Ⅱ的1型受体(AGTR1)、血管紧张素原(AGT)基因位点之间的交互作用.方法在上海市南市区,选择苯那普利上市后的3年监测研究中单纯服用苯那普利的全部≥35岁高血压患者,共1 447例,分析ACE2基因rs2285666和rs2106809位点多态性与服药后血压变化指标的关联,并应用广义多因子降维法(GMDR)分析ACE2、AGTR1、AGT基因13个位点间的交互作用.结果1 447例高血压患者中,基线血压达标者181例,占12.5%,基线血压未达标者1 266例,占87.5%;成功鉴定rs2285666基因型者1 230例,其中男性746例,女性484例;成功鉴定rs2106809基因型者1 142例,其中男性668例,女性474例;调整年龄、基线血压指标、首诊药物剂量和尿蛋白水平后,基线血压达标者中,rs2285666位点与男性脉压差变化值有关联(β=0.24,P=0.02),rs2106809位点与男性收缩压差值有关联(β=0.23,P=0.04);基线血压未达标者中,rs2106809位点与女性收缩压差值有关联(β= -0.06,P=0.04);交互作用分析结果表明,男性收缩压变化值、女性收缩压差值和女性舒张压差值存在多位点参与的交互作用模型.结论ACE2基因rs2285666和rs2106809位点与苯那普利的长期降压效果相关,且在降压过程中ACE2、AGTR1、AGT基因间存在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回顾性调查1 5例急腹症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的麻醉处理方法,并总结分析.方法 术前建立静脉通道,检测生理指标,全麻诱导,气管插管;术中维持麻醉,调节体内酸碱平衡及纠正电解质紊乱并同步进行抗感染抗休克治疗.结果 15例患者中有12例好转,2例因高龄术后死亡,1例患者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结论 急腹症合并感染性休克的麻醉处理方法主要药物及麻醉方法的选择,关键是术中管理和维持内环境稳定和脏器功能,从而避免脏器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