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分析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术后尿源性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危险因素,为临床防控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2019年8月常山县人民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86例BPH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术后中段尿标本进行病原菌培养与鉴定,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尿源性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186例BPH患者中有135例患者接受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51例患者接受开放经耻骨上前列腺摘除术,两种术式术后尿路感染发生率分别为20.74%和17.6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感染患者尿标本共分离出41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23株,占56.10%,革兰阳性菌17株,占41.46%,真菌1株,占2.44%;感染组患者血清PCT、CRP、WBC水平显著高于未感染组患者(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合并基础病、术前导尿、前列腺体积、手术时间、导尿管留置时间均是BPH患者术后尿源性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年龄、合并基础病、术前导尿、前列腺体积、手术时间、导尿管留置时间均是BPH患者术后尿源性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且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根据危险因素采取针对防控措施,合理选用抗菌药物对降低术后感染率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老年导管伴随性尿路感染菌群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老年导管伴随性尿路感染常见病原菌及其耐药状况. 方法 529例老年尿路感染患者按照有无留置导尿分为导尿组和对照组,分析中段尿培养结果.结果 导尿组清洁中段尿细菌检出率高于对照组;导尿组病原菌的构成不同于对照组,导尿组尿路感染病原菌占前3位的是:大肠埃希菌35.9%,铜绿假单胞菌16.6%,奇异变形菌11.6%;对照组尿路感染病原菌占前3位的是:大肠埃希菌42.4%,奇异变形菌22.4%,肺炎克雷伯菌12.9%;导尿组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导尿组革兰阴性杆菌及大肠埃希菌多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高于对照组,头孢哌酮/舒巴坦是仅次于碳青酶烯类外最敏感的抗菌药物. 结论 老年导管伴随性尿路感染菌群构成不同于普通老年尿路感染,其感染病原菌耐药性高,头孢哌酮/舒巴坦是此类尿路感染较为理想的选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TURP)患者术后泌尿系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药敏特征,并分析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根据相关因素制定预防和控制措施,以期降低感染率。方法选取2011年4月-2016年4月480例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并接受TURP治疗的患者纳入研究,分析患者泌尿系统感染率、耐药菌分布、药敏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480例BPH患者术后发生泌尿系统感染76例,感染率为15.8%;76例患者标本中共分离出病原菌80株,其中革兰阴性菌44株,占55.0%,革兰阳性菌34株,占42.5%,真菌2株,占2.5%;革兰阴性菌中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耐药率最高为88.9%,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唑林耐药率最高为50.0%,二者均对亚胺培南敏感;革兰阳性菌中表皮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的耐药率最高为60%,对万古霉素敏感;患者年龄≥60岁、合并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术前导尿、前列腺≥30g、手术时间≥1h、术后导尿管留置时间>3d、术前应用抗菌药物是TURP术后发生泌尿系感染的相关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糖尿病(OR=2.412,95%CI:0.378~8.207)、术前未应用抗菌药物(OR=3.374,95%CI:1.977~16.884)、术前导尿(OR=3.579,95%CI:0.884~9.693)以及术后导尿管留置时间>3d(OR=2.864,95%CI:1.413~10.442)是TURP术后发生泌尿系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应针对TURP术后发生泌尿系感染的高危因素,加强基础护理及专科护理,最大程度降低感染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患者术后尿源性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及相关血清标志物的早期预测价值,为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研究依据。方法选择2018年10月-2019年12月海南省三亚中心医院收治的156例BPH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是否发生尿源性感染分为感染组和未感染组,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BPH患者发生尿源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患者术后1 d的血清降钙素原(PLT)、C-反应蛋白(CRP)检测诊断感染的临床价值。结果 156例BPH患者中28例患者发生尿源性感染,感染率为17.95%;BPH患者术后尿源性感染的发生与合并糖尿病、术前导尿及留置导尿管时间具有相关性(P<0.05);感染组患者术后1 d的血清PCT(1.81±0.94)ng/ml、CRP(34.07±11.58)mg/L水平均高于未感染组(P<0.05);血清PCT、CRP水平预测BPH术后尿源性感染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81和0.719,在Cutoff值下,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750、0.992和0.607、0.727。结论 BPH术后尿源性感染的发生与糖尿病及导尿相关操作有关,尿源性感染患者术后早期可出现PCT、CRP水平的升高,两指标可用于感染的早期预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患者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并分析其病原菌分布情况。方法针对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是否吸烟、手术方式、手术时间、导尿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是否合并糖尿病、腹部手术史等对2013年6月-2015年5月548例结直肠癌术后感染患者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并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结直肠癌患者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同时根据病原菌检测结果分析病原菌分布。结果 548例结直肠癌患者术后感染93例占16.97%,患者在年龄、BMI、吸烟、手术方式、手术时间、导尿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合并糖尿病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Logistic回归示:高龄、吸烟、导尿管留置时间长、住院时间长、合并糖尿病均为结直肠癌患者术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检出病原菌243株,以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最为常见。结论结直肠癌患者术后感染率较高,其病原菌主要为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高龄、吸烟、导尿管留置时间长、住院时间长、合并糖尿病为结直肠癌患者术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社区住院尿路感染患者尿培养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的检出情况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段尿培养为大肠埃希菌的169例社区住院尿路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ESBLs检测,用logistic回归分析产ESBLs大肠埃希菌致社区住院患者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ESBLs组和非ESBLs组的前列腺增生、住院天数、留置导尿、应用第三代头孢菌素等情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留置导尿(OR=4.546)、应用第三代头孢菌素(OR=4.361)是产ESBLs大肠埃希菌致社区住院患者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 留置导尿、应用第三代头孢菌素的社区住院患者更容易发生产ESBLs大肠埃希菌引起的尿路感染,应对存在上述危险因素的患者重点关注,严格掌握留置导尿指征和合理应用第三代头孢菌素,以减少社区住院患者产ESBLs大肠埃希菌尿路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大肠埃希菌定植对卵巢癌患者术后泌尿系统感染的影响,分析临床情况并筛选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7年1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妇科收治的确诊为卵巢癌并行手术治疗的患者98例(病例组),同时配对对照组98例。统计两组发生泌尿系统感染的例数,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检测。同时进一步进行卵巢癌患者术后大肠埃希菌定植与泌尿系统感染的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结果病例组患者的感染率、感染情况和泌尿系统感染临床症状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敏结果显示,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最高的是氨苄西林和一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大肠埃希菌定植患者的病原菌培养对常用抗菌药物敏感性最高的是亚胺培南。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的导尿管留置时间、合并基础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肿瘤、结核等)、多种抗菌药物的使用是影响患者术后泌尿系统感染的因素。结论医院感染大肠埃希菌定植发生时,卵巢癌手术患者术后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率升高。大肠埃希菌定植与感染的发生与留置导尿管时间、使用多种抗菌药物、合并基础性疾病等相关。  相似文献   

8.
留置导尿管与尿路感染的监测分析及护理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0  
目的 了解留置导尿管与尿路感染的相关因素.方法 采取前瞻性和回顾性调查的方法 ,对留置导尿的患者按设计的表格进行登记,参照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诊断尿路感染病例.结果 2006年1-12月共监测住院留置导尿的患者734例,医院感染100例,感染率13.62%;发生感染的主要原因是留置导尿的时间、基础疾病、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感染的主要病原菌是革兰阴性杆菌,其中,大肠埃希菌占28.95%.真菌占31.58%.结论 通过采取严格无菌技术操作,加强留置导尿患者的护理,尽量缩短留置导尿的时间,根据细菌培养与药敏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高危因素及病原菌分布,旨在为降低高危因素、选取敏感抗菌药物以控制感染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6年3月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者324例,引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患者术后尿路感染的高危因素,并观察尿路感染者的病原菌分布特点。结果 324例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患者术后尿路感染48例,感染率14.81%;年龄≥65岁、糖尿病、高血压、肿瘤位点(多发)、术前导尿、手术时间≥90min、导尿管留置≥7d、膀胱冲洗时间≥2d患者尿路感染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引入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筛查出年龄≥65岁、糖尿病、肿瘤位点(多发)、术前导尿、手术时间≥90min、导尿管留置≥7d、膀胱冲洗时间≥2d是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后尿路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且尿路感染者检出革兰阴性菌39株占70.91%,革兰阳性菌15株占27.27%,真菌1株占1.82%,革兰阴性菌构成比高于其他类型,且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构成比高于其他病原菌。结论年龄、糖尿病、肿瘤位点、术前导尿、手术时间、导尿管留置、膀胱冲洗时间是本地区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后尿路感染的高危因素,且以革兰阴性菌为主,所以早期采用有效防控措施,正确选取敏感抗菌药物,有助于控制术后尿路感染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术后泌尿道感染外周血Toll样受体4/核因子κB p65(TLR4/NF-κBp65)和凋亡相关因子配体(FasL)、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表达。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在湖北医药学院附属随州医院接受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治疗的75例BPH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是否发生泌尿道感染分为感染组15例和未感染组60例。无菌留取患者中段尿行病原菌分离鉴定。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BPH患者术后泌尿道感染的相关因素。比较感染组和未感染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降钙素原(PCT)、TLR4/NF-κB p65、白细胞介素-6(IL-6)及FasL、Caspase-3表达情况。结果 15例泌尿道感染患者共分离出27株病原菌,以大肠埃希菌为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后留置导尿管时间≥5 d为影响BPH患者术后泌尿道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感染组WBC、IL-6、TNF-α、CRP和PCT等免疫炎症因子指标水平均高于未感染组(P<0.05);感染组TLR4、NF-κB p65...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探讨留置导尿病人更换一次性集尿袋的时间与发生尿路感染的关系。方法:将167例留置导尿管前尿培养无细菌生长的留置导尿者随机分为三组,即每天更换集尿袋(A组),3d更换1次(B组),5d更换1次(C组),并每天采集三组病人集尿袋中的尿液进行细菌培养。结果:尿培养细菌阳性率A组与B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A组与C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5)。B、C两组尿培养细菌阳性率明显低于A组,C组阳性率低于B组。结论留置导尿的病人频繁更换集尿袋可能引发尿路感染,留置导尿的病人5d更换集尿袋1次为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留置导尿引起尿路感染的相关因素,总结护理干预措施,降低医院泌尿系感染率。方法回顾医院68例留置尿管尿路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加以分析。结果导尿术和留置尿管的持续时间、操作方法不正确、护理措施不到位、不合理的抗菌药物使用及高龄,是引起医院内泌尿系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结论严格实行无菌操作,掌握留置导尿的适应证,避免抗菌药物的滥用,可以有效降低患者医院内泌尿系感染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留置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UTI)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最佳护理措施。方法入选我院留置尿管患者100例,对中段尿(或膀胱尿)及尿道口处尿进行不同时段的采样及细菌培养,分析出现菌尿症的情况。结果留置导尿管期间,出现菌尿症67例,发生率为67%。导尿管不同留置时间UTI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龄、留置尿管时间过长是发生UTI的高危因素.规范留置导尿管管理、尽量缩短留置尿管时间、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是留置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重要护理及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膀胱肿瘤切除术后患者尿路感染发生情况与病原学特征,分析诱发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提出合理且具备针对性的冲洗对策,为未来膀胱肿瘤切除术后尿路感染的预防提供合理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2016年1月-2019年1月接受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治疗的451例膀胱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病例资料,全部患者术后均定期取尿液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参照相关标准判定患者尿路感染情况,记录患者一般情况,包括一般人口学资料(性别、年龄、体质量、受教育程度等),同时记录患者糖尿病的疾病合并情况,将术后尿路感染可能的危险因素纳入初步分析,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膀胱肿瘤切除术后发生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451例膀胱肿瘤切除术患者术后第3天尿液中细菌培养阳性例数为80例,阳性率为17.74%,在使用抗菌药物后,患者尿液中细菌培养阳性率逐渐降低,各时点尿液细菌阳性培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证实,高龄、血糖水平控制不佳、术前留置导尿管、多发肿瘤是膀胱肿瘤切除术后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OR>1,P<0.05);80例术后尿液细菌培养阳性患者共分离出87株菌株,其中革兰阴性菌66株占75.86%,革兰阳性球菌21株占24.14%。结论膀胱肿瘤切除术后患者有较高的尿路感染风险,革兰阴性菌是主要的感染病原菌,年龄、基础疾病、肿瘤位点、术前导尿管留置等是影响因素,这类患者应引起临床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输尿管软镜碎石术后尿路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及血清IL-8,TNF-α,CD4^+CD8^+T细胞的变化。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3月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武汉市第一医院)384例行输尿管软镜碎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是否发生尿路感染分为感染组与未感染组,其中感染组患者35例,未感染组349例;对输尿管软镜碎石术后尿路感染病原菌进行鉴定;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输尿管软镜碎石术后尿路感染患者的年龄、合并糖尿病、结石大小、手术时间、留置尿管时间、住院时间等资料进行分析;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CD4^+、CD8^+、CD4^+/CD8^+水平变化。结果384例输尿管软镜碎石术后35例尿路感染患者,尿路感染发生率为9.11%,共分离出47株病原菌,革兰阴性菌30株占63.83%,革兰阳性菌16株占34.04%,真菌1株占2.1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感染组与未感染组患者在年龄、合并糖尿病、结石大小、留置尿管时间、住院时间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1岁、合并糖尿病、结石大小≥3 cm、留置尿管时间≥7 d、住院时间≥14 d为输尿管软镜碎石术后发生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与术前比较,两组患者血清IL-8、TNF-α、CD4^+、CD8^+、CD4^+/CD8^+水平均升高,且感染组水平较未感染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合并糖尿病、结石大小、留置尿管时间、住院时间均是影响输尿管软镜碎石术后发生尿路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针对以上危险因素临床应采取积极措施,预防感染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留置尿管患者尿路感染的相关因素,并探讨预防对策,以降低尿路感染发生率.方法 运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3例留置尿管发生尿路感染患者进行原因分析;观察不同留置尿管时间尿路感染的发生率.结果 随着留置尿管时间的增加,发生尿路感染例数显著增加,留置尿管10、20、30、>30 d患者发生尿路感染分别占8.70%、17.39%、30.43%、43.48% ;23例感染患者中有16例行尿培养检查,送检率为69.57%,培养结果均为阳性,分离出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占52.17%,其中主要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分别占30.43%、21.74%,革兰阳性球菌占26.09%,以屎肠球菌为主,占17.39%,除此之外真菌感染增加,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占21.74%.结论 留置尿管时间、集尿系统密闭性不良等原因是造成尿路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针对各种危险因素,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可降低尿路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Postoperative urinary tract infection (UTI) is a common hospital infection after gynaecological operations. 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study was performed to examine whether the incidence of UTI could be reduced by reversing the sequence of vaginal cleansing and urethral catheterization. Subjects were randomly allocated to: (1) urethral catheterization before vaginal cleansing; and (2) urethral catheterization after vaginal cleansing. Urine cultures were performed immediately after the procedures as the baseline, on the day of catheter removal, and two days after catheter removal. Patients were examined daily after the operation for any urinary symptoms and fever. The incidences of preoperative asymptomatic bacteriuria were similar in both groups, seven of 84 in group 1 vs. eight of 83 in group 2. Among those with negative urine culture before the operation, 77 in group 1 and 75 in group 2,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postoperative bacteriuria at catheter removal (23 vs. 22) and two days later (35 vs. 42).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noted in the incidence of UTI (5 vs. 10, P = 0.25), with a trend towards less UTI in group 1. Voiding discomfort was more common, and fever less common in group 1. There were significant associations between urine culture results at three different occasions. Bacteriuria at catheter removal is associated with a 7.2 times risk of bacteriuria two days later, 2.4 times risk of urinary symptoms and 3.2 times risk of UTI. Routine surveillance at catheter removal is not cost-effective.We conclude that postoperative bacteriuria and UTI are common. Reversing the sequence of the procedures cannot reduce the incidence. There is no evidence to change the status quo.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