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鼻窦负压置换疗法专用床的研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鼻窦负压置换疗法(又称交替疗法),是用以治疗慢性鼻窦炎的一种非手术治疗方法。行置换疗法时,患者需头部后仰下垂,颈部呈伸展位,需保持体位20min左右。而头颈部后仰需要有逐渐适应的过程,因此,在治疗前必须进行体位调试,传统的体位是后仰下垂于床头,但存在患者头部易悬空、滑落、高度不固定而感觉不适的问题。我们研制了置换疗法可调体位专用床架,经临床使用,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自制甲状腺体位枕的设计与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行甲状腺手术时病人头部需后仰,使下颔角与胸骨柄呈水平位,颈部呈伸展位,而且不同疾病、不同术式要求保持体位时间不一,最短1~1.5 h,最长4~6 h.由于头颈部后仰需要有逐渐适应的过程,因此在手术前必须进行体位训练.传统的训练用具是普通枕头,其缺点是不能调节角度,因而缺少逐渐适应的过程,突然的体位改变易使病人头部静脉回流受阻、胸锁乳突肌突然被伸拉,使大部分病人在训练过程中出现头晕、目眩、恶心、胸闷等症状,同时,普通枕头也无法达到手术要求的角度.  相似文献   

3.
正手术是甲状腺疾病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但是由于甲状腺特殊的生理解剖位置,手术视野小,因此常规甲状腺手术要求头低肩高体位,即垫高肩背部,头部后仰,使下颏角和胸骨柄处于同一水平位,以充分暴露手术视野。由于手术时间较长,术前未进行甲状腺体位训练的患者易出现甲状腺手术体位综合征,因此术前必须进行体位训练。临床实践中常以普通枕头进行体位训练,但其只能起到垫高患者肩背部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甲状腺手术体位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甲状腺手术的体位,既要使患者舒服、能够接受,又要便于手术的顺利进行。以往,术中均取仰卧位。据对120例甲状腺手术患者的观察发现,此体位有如下不足:1.头部后仰,肩部垫高后,患者胸部常有压迫  相似文献   

5.
新生儿抚触体位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曹宏 《天津护理》2001,9(4):196-197
为了探讨新生儿抚触的最佳体位,我们对新生儿最初几次抚触时体位的舒适度进行了比较观察,结果是观察组抚触头部、躯体新生儿哭闹状态明显少于对照组.观察组新生儿哭闹状态需平均抚触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而对照组新生儿安静状态需平均抚触次数明显多于观察组.不同分娩方式的新生儿,顺产新生儿对先俯卧位后仰卧位抚触耐受力比剖宫产新生儿好.  相似文献   

6.
正开放气道体位是危重患者抢救及气管镜检查的必要措施,医护人员在对患者进行开放气道时,必须保持患者头部充分后仰,下颌抬起并与床面相垂直,此时头部重心极不稳定,体位维持困难,所以经常发生气道开放不到位,影响救治工作正常进行,担误患者的抢救时间。为了克服上述问题,曹加明等~([1])曾研制出仰头举颏面罩固定装置,但存在操作不便,体位维持较困难等诸多不足。因此,我们制作了一种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平卧位头后仰侧转45°和平卧位头后仰麻黄碱滴鼻对预防中耳气压伤的作用,寻找麻黄碱滴鼻的最佳体位。方法选择首次行高压氧治疗患者30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50例,两组患者同舱治疗,第1、2、3天进舱前予麻黄碱滴鼻,观察组采用平卧位头后仰侧转45°体位,对照组采用头后仰平卧位滴麻黄碱,出舱后问诊耳部症状、检查鼓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中耳气压伤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高压氧治疗前采取平卧位头后仰侧转45°体位麻黄碱滴鼻利于中耳气压伤的预防。  相似文献   

8.
鼻窦置换治疗因其疗效可靠,操作简便、安全,已成为鼻窦炎治疗的常规方法,尤其适用于儿童慢性鼻窦炎[1]。但在临床实际工作中,没有针对儿童的专用治疗床,治疗时患儿易产生恐惧心理和抵抗行为,需采取强迫体位[2]。并且,操作时患儿悬垂的头搁在操作人员腿上[3],需要调节腿的高度托住患儿头部,使护理人员自身活动受限,体位紧张,增加了体力支出。为  相似文献   

9.
脑卒中的发病率、致残率和病死率均居神经系统各类疾病的首位[1].正确的治疗和适当的体位可以减少呼吸道、泌尿道、褥疮等诸多并发症的发生,有助于改善病情,使卒中患者顺利渡过急性期.近年,临床上对卒中患者的体位看法不一.对昏迷患者,有的主张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有的主张取侧卧位,抬高头部15度;有的主张头侧卧后仰,头部抬高15~20度.我们在护理脑卒中患者时,清醒患者即使有偏瘫也取直立坐位,昏迷及嗜睡患者取半卧位,头偏向一侧,取得了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正>介入微创治疗颈椎病主要是应用射频消融术和臭氧髓核溶解疗法治疗颈椎间盘突出,达到减轻疼痛、治疗疾病的目的。操作方法为患者平卧于检查床上,头部后仰,肩下垫一小枕,使颈部向后拉伸,暴露穿刺部位,在C型臂透视下使用射频穿刺套管针进行穿刺,针尖刺入椎体间隙,进行治疗。需要穿刺部位消毒,并加盖无菌孔巾铺无菌区,但铺巾后患者头部被遮盖,影响患者口鼻通气,同时不利于观察病情;检查床自带头架,但位置太高,影响术者穿刺。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新生儿最佳抚触体位。方法 将200例正常分娩新生儿在抚触中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采用先仰后俯抚触体位,观察组采用先俯后仰抚触体位,观察新生儿抚触时不同体位的舒适度并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最初抚触头部、躯体时哭闹状态明显少于对照组;不同分娩方式的新生儿,顺产新生儿对先俯后仰卧位抚触耐受力比剖宫产新生儿好;观察组抚触头部、躯体时哭闹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05。结论 先俯卧位进行新生儿抚触时,新生儿感觉更安全、舒适,这种抚触方式便于年轻的父母接受。  相似文献   

12.
CT强化扫描对垂体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扫描的成功与否 ,直接影响到诊断的正确率。 CT扫描需要患者的密切配合 ,才能保证扫描效果 ,作出正确的诊断。垂体冠状扫描所需的冠状位是一种极不舒适的体位 ,患者头部下垂后仰 ,再加上快速团注造影剂 ,患者极易产生头晕、恶心、胸闷、发热等不适感 ,不易制动 ,严重影响扫描效果 ,甚至不能完成扫描 ,从而影响诊断。在临床实践中 ,我们在注射造影剂时采用滴注—团注—滴注的方法 ,以减少患者对药物的不良反应 ,从而取得了较好的制动效果及满意的图像。1 对象和方法选择具垂体增强扫描适应征的患…  相似文献   

13.
总结300例鼻窦置换疗法治疗小儿慢性鼻窦炎的护理.通过对慢性鼻窦炎患儿进行明确诊断后采取药物治疗和鼻窦置换治疗,在鼻窦置换治疗前对患儿进行心理护理;鼻窦置换治疗位时取正确体位,细心、认真执行鼻窦置换治疗,及时观察患儿治疗过程中的各种反应,指导患儿取得密切配合;鼻窦置换治疗后实施针对性的健康宣教,以确保慢性鼻窦炎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正上睑下垂为眼科常见疾病之一,通常需进行手术治疗,术中易出血,术后须对患者眼部进行冷敷以减少出血。目前临床通常在术后采用湿毛巾或冰袋直接放置在眼部进行冷敷,在冷敷过程中需长时间保持平卧体位,若患者变换体位(如侧卧位),湿毛巾或冰袋容易滑落,无法对患者眼部达到冷敷效果;同时,护理人员湿毛巾或冰袋须频繁复位,从而增加了工作量;若患者下床走动或入厕时,湿毛巾、冰袋需患者手扶保持位置,行动过程极为不便。为了满足临床需要,改进以上  相似文献   

15.
臂丛神经手术中,切口位于锁骨凹陷处,不利于手术操作.因此,对卧位摆放要求很高,需要患者头部后仰,双肩外展.如果摆放不到位,将增加手术的难度及风险.一般采用在患者肩下垫一软枕,这种方法不能最大限度地暴露术野.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自行设计并制作了"T"型体位垫用于臂丛神经手术的体位摆放.经过半年的临床应用,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臂丛神经手术中,切口位于锁骨凹陷处,不利于手术操作。因此,对卧位摆放要求很高,需要患者头部后仰,双肩外展。如果摆放不到位,将增加手术的难度及风险。一般采用在患者肩下垫一软枕,这种方法不能最大限度地暴露术野。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自行设计并制作了“T”型体位垫用于臂丛神经手术的体位摆放。经过半年的临床应用,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麻黄碱滴鼻对高压氧治疗时耳部不良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高压氧(HBO)治疗前不同的麻黄碱滴鼻方法对耳部不良反应的影响,以便采用有效的滴药方法。方法将首次行HBO治疗的30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5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大型医用空气加压氧舱同舱治疗,第1、2、3天进舱前10min予麻黄碱滴鼻。观察组患者采用头后仰侧卧45°体位鼻腔滴药,对照组采用头后仰平卧位鼻腔滴药。两组患者均在每侧鼻腔滴1%盐酸麻黄碱滴鼻液3滴。出舱后检查鼓膜,询问有无耳堵、耳痛,并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耳堵、耳痛、鼓膜损伤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 HBO治疗前采用头后仰侧卧45°体位麻黄碱滴鼻,可减少HBO时耳部不良反应,该方法滴鼻比头后仰平卧位更合理有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平卧位、坐位、下肢下垂和下肢抬高4种体位护理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患者患肢氧分压、疼痛和舒适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6年12月本院收治的60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患者,比较患者在不同体位时患肢的氧分压、疼痛及舒适度评分。结果:下肢抬高体位的氧分压最低。与平卧位和下肢抬高体位相比,下肢下垂和坐位体位的氧分压均明显较高,而疼痛评分均明显较低;在4种体位中,下肢下垂体位的舒适度评分最低,即下肢下垂体位的舒适度最高;患肢氧分压与疼痛评分呈明显的负相关。结论: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患者的4种体位中,下肢下垂体位可更有效改善患肢的微循环,从而明显提高氧分压、增加舒适度及减轻疼痛。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体位固定板在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本研究选取本院于2017年5月—7月收治的46例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体位摆放法,观察组患者给予体位固定板体位摆放法。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体位安置时间、体位舒适度、股动脉受压率、支撑点皮肤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各项结果均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位固定板用于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体位摆放,可妥善固定骨科患者的体位,提高手术成功率,有效避免各类并发症及不良反应的发生,具有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0.
背景:全髋关节置换后的康复训练对置换后患者肢体康复起非常重要的作用。目的:回顾分析全髋关节置换后康复训练程序的组成、方法、效果评价、发展及存在的问题。方法:以"全髋关节置换,康复,物理治疗,功能锻炼"为中文关键词,以"totalhip arthroplasty;total hip replacement;physical rehabilitation;rehabilitation trainning"为英文关键词,采用计算机检索CNKI和Medline数据库1996-01/2012-02关于全髋关节置换后康复训练的文章。结果与结论:全髋关节置换后的康复训练内容主要以体位护理、运动疗法为主,并可配合以人工按摩及磁疗、电疗、超声波疗法等。采用运动疗法时,要注意循序渐进原则,由最初的被动运动,逐渐过渡到主动运动。根据手术类型、假体种类、患者情况等选择合适的康复训练程序可明显提高患者患侧髋关节功能恢复的速度和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