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肾结石治验     
王,女,33岁,6月16日初。主诉:右侧肾区腰痛3年余。病:近3年来经常右侧腹部酸痛,年3月份于医院B超检查:肾结石2毫米许。平时胃纳欠,大便干结,有肛痔。月经匀,指下冷水则酸痛。脉缓,舌苔薄。辨证:湿热蕴结于肾,发为结。治则:清利湿热,养肾化石。处方:石韦,瞿麦、海金沙、桑、桑寄生各15克,金钱草30克,内金、生大黄(后入),蓄、车前各10克,草20克。二诊(10月26日):上方服,大便畅快。将原方去大黄,连服4剂。每天小便中排出麦片状结10~20片。乃守原方连服1个。近来于劳累后感右侧肾区隐隐。又至医院B超复查:右肾石0.6毫米,有了信心,要求根。乃嘱…  相似文献   

2.
验案三则     
一、脉痹罗××男55岁县商业局于1975年8月1日初诊:自诉:左下肢胫骨内侧筋脉露张,灼热疼痛,行动时则疼痛尤甚,诊其脉弦涩,舌边有紫点,苔黄腻。经上级医院诊为“静脉炎”。治以活血化瘀,利湿舒筋。自拟银归桃仁汤,药用:当归15克玄参25克麦冬20克甘草4克银花藤30克桃仁10克苡米30克连翘10克鸡血藤15克赤芍10克嘱服十剂。至8月11日复诊:服药后,筋脉疼痛缓解,灼热消失,但行动时犹有痛感,苔薄黄,脉弦涩。续进原方加川膝15克,嘱服十剂。  相似文献   

3.
一、热燕自开严某,男,42岁,干部。于1977年5月7日初诊。患者形体壮实。每次就餐时,头部冒汗,汗出如洗,饭后如常,伴口臭已三年。舌质红,出汗时脉洪数。此属胃有实热,薰蒸于上。拟江笔花“抽薪饮”加味:黄芩12克,黄柏12克,栀子10克,石斛12克,木通15克,泽泻12克,枳壳10克,甘草6克,浮小麦15克,牡蛎15克。五剂,并嘱少食鱼肉荤品,多食新鲜蔬菜。服上方后,餐时头汗明显减少,再进五剂,头汗逐止。  相似文献   

4.
对《金匮要略》中关于黄汗一证的病因、病机、证候、脉象及治疗等,以个人之所见,提出下列体会,供同道参考。一、黄汗的病因病机:黄汗一证首见于《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篇》第3条“……。汗出入水中,如水伤心,历节黄汗出,……。”《金匮要略·水气病篇》第22条“……师曰:以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原文说明黄汗证的病因与汗出入水中有着密切的联系。患者多因表虚,寒湿乘虚而入,寒湿外淫形成水湿内阻。寒与湿相搏结,流滞肌肤关节,阻遏卫阳不能外达,郁久伤及营分,迫邪外出,故黄汗出。肺合皮  相似文献   

5.
(一)水热结聚龙某,女,50岁。1984年5月30日诊。近旬来,每日晡时头部汗出,余处无汗。汗出粘手,每日洗头,甚感苦恼。伴有咳嗽、胸痛气急、心下痞满、口渴喜饮、小便不利、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沉紧。X线胸透诊为“右侧渗出性胸膜炎(中量积液)”。脉症合参,系邪热入内,与水互结,内外上下之气格塞,不得通达全身而郁蒸于上致头汗出。治宜峻逐其水、速开其闭。处方:大黄10克,芒硝3克,甘遂2克(研末)。先煮沸大黄,后纳芒硝,冲服甘遂末。服药2剂,大便泻下数次,头汗减轻,予葶苈大枣泻肺汤3剂,汗出止。继用抗痨治疗。  相似文献   

6.
1963年在福建省人民医院时 ,曾治 1例头痛女患者王× ,小学教师。自诉平时血压较高 ,头痛时作时止 ,已历数年。此次发作持续 3天 ,痛从前额连及巅顶 ,剧痛时则呕吐清涎白沫。脉细缓 ,舌偏淡苔薄白。诊为阳明中寒 ,厥阴独胜 ,肝邪挟胃浊上扰清窍 ,宗仲景法 ,与吴茱萸汤。当时有实习学生在侧 ,提醒道 :病人有高血压 ,用此药是否合宜 ?对曰 ,高血压不一定都属热证 ,亦有属寒者。本例寒邪上扰阳明 ,吴茱萸汤方证相符 ,用之无妨。嘱服 2剂。次诊时患者告云 ,服药 1剂 ,呕吐涎沫解除 ,头痛减轻 ,再剂 ,头痛基本缓解 ,遂按原方嘱续服 3剂。过半年许…  相似文献   

7.
男,62岁,1983年3月24日诊。失眠10年,每晚最多只睡1~2小时,经常彻夜不眠,伴见头痛头晕,多方服药乏效。血压稍高,眼底动脉轻度硬化,舌质暗红,舌边有瘀点,脉涩。此乃瘀血阻络,心神失养,浮越不宁。治宜化瘀通络,镇静安神。处方:丹参60克、琥珀20克、川芎3克、钩藤10克、茯神10克、龙骨15克、牡蛎15克,服1剂后,睡眠稍有进步,头痛头昏减轻,原方续进,连用6剂,诸证悉除。按:本例失眠病史长达10年,顽固不愈,舌质暗红且有瘀点,脉涩,属瘀血为患无疑。重尼丹参,合  相似文献   

8.
张某,男,63岁,退休工人。1985年5月26日就诊。因膀胱结石术后七天,小便突然中断,少腹拘急胀满,需留置导尿管才可排尿。动员再手术,患者不同意而要求服中药。证见腰腿酸软,排尿困难,涩痛,舌质紫暗夹淤点,苔白,脉细涩有力。证属气化不利,州都失职,淤血内阻兼肾阳不足。以行气活血,化淤通络,佐温肾助阳利尿为治。处方:泽泻20克,云苓12克,猪苓9克,桃仁12克,五灵脂15克,川芎9克,海金砂30克,熟附子9克,生黄芪20克,白术9克,丹参15克。服药一剂,小便即通并随尿排出淤块。服药三剂后,膀胱气化已恢复,乃拔除导尿管,以原方加党参9克续服七剂,以巩固疗效。  相似文献   

9.
黄汗证治     
黄汗是以汗出黄柏汗,染衣着色或见(?)重乏力,纳呆口干以及发热为主证的病证。黄汗的主要病理变化是由于湿热蕴蒸所致。早在《金匮要略》中就有关于黄汗的论述。该书张仲暈在水气病脉证并治篇详细讨论了黄汗的病因,主证和治疗方药。他指出:“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也就是说水湿内浸是黄汗的主要病因,同时认为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是黄汗的主要临床特征,在治疗上提出了芪芍桂酒汤和桂枝加黄芪汤对  相似文献   

10.
谢某,女,56岁,农民,1984年2月25日诊。患者严冬之时,头面蒸蒸,额上汗出如珠,白昼如是,夜寐方休,项下全身无汗,形体壮实,面红而赤,身目不黄,便干如羊粪,5~6日更衣一次,小便艰涩热痛,心烦,口渴不甚欲饮。上症至今已三月。前医曾投固表敛汗之剂,罔效。邀余诊之:脉洪滑,苔黄厚而滑。此乃湿邪与瘀热蕴结中焦,循经上越而致头汗出,予茵陈蒿汤合栀子豉汤加味:茵陈、滑石各30g,制大黄(后下)、厚朴、淡豆豉、木通各10g,生甘草6g。服3剂后头汗出减,大便2次,小便  相似文献   

11.
胆囊炎治验     
病例一施,女,43岁。初诊:9月20日。脘腹常痛一年余,小便混浊三四个月。吃肉食后疼痛更甚。立夏以来,发作频繁。口苦,纳呆。大便三四天一次。小便黄而混浊。右上腹压痛(+),脉弦缓。舌苔腻微黄。湿热积滞,肝胆失疏。拟大柴胡汤合龙胆泻肝汤加减。处方:柴胡、黄芩、龙胆草、车前子、枳实各9克,金钱草15克,木香(后入)、大黄各6克,木通3克,碧玉散12克,4服。二诊:9月24日,大便通畅,脘腹痛大减。转以龙胆泻肝汤清利为主。原方去大黄,再服4服。三诊:10月1日,昨夜受凉,又加感冒,咳嗽有痰,胸闷胁痛。胃纳不佳。脉浮缓、舌苔薄。原属肝胆失疏,又增肺胃…  相似文献   

12.
1.汗闭症 一位男子原先汗出颇多,但进食大量西瓜与冷饮后,却导致汗闭症,且伴有面黄头晕、全身乏力。经用补中益气汤减味治疗:黄芪、党参各25克,白术、当归各15克,炙甘草、升麻、柴胡各10克,陈皮5克,每日1剂。服3剂后,头晕等减轻,但仍无汗出,继服6剂,有少量汗出,顿觉全身舒  相似文献   

13.
黄汗辨疑     
黄汗一证,首见于仲景《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中。因其具有独特的“汗出沾衣,色正黄如柏汁”而命名;以状如风水,身面肿而列为水气病的一个类型。此病自仲景提出后,至随唐《诸病源候论》[1]、《千全方》[2]把黄汗列为黄疸之类以来,古今诸家多从其说,至余无言更强调说:“总之汗液之黄,乃胆汁为之,是可断言者,不能以其云‘汗出入水得之’,而即谓为非黄疸也”[3]。目前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试用教材《中医内科学》,虽把黄汗列在“汗证”之中,而病机仍认  相似文献   

14.
余××,男,69岁,1976年1月诊。案患久咳喘,近发作月余,吐泡沫痰,晨起尤甚、心累气短,胸闷汗出,少气懒言,食少便溏,尿短舌红,苔厚微黄,脉细弱,曾服健脾益气,化饮止咳剂多剂未效。投以小青龙汤加减:麻黄10克,桂技、五味子各6克,细辛、甘草各3克,赤芍、半夏曲,葶苈、紫菀、瓜壳各15克。水煎服,3剂。一周后复诊,咳喘大减,汗已不出,精神好转。继服原方加减而愈。  相似文献   

15.
蒋××,男,10岁,小学生。一年前头颈不自主频繁摆动,双眼不停地瞬动(每分钟瞬动120次),医院诊为“多动症”。患者延余诊治。诊其面色(白光)白无华,唇色淡,头颈频繁左右摆动,双眼瞬动,神志清楚,脉沉细,舌淡,苔白。辨证为气血虚弱,虚风内动,风湿阻络。治宜补益气血,祛风除湿。处方:羌活、独活、地龙、茯苓、白术、甘草、当归、川芎,白芍、熟地各10克,党参30克,水煎服。服5剂后,头颈摆动及眨眼次数均减少,原方又服10剂,头颈不再摆动,  相似文献   

16.
反治法则,实为正治。经云:“反治何谓?歧伯曰:热因热用……可使气和,可使必已。”此法运用,重在明辨寒热真假。现举数例如下: 例一、吴某,女,58岁,农民。病已旬余,医治乏效。证见发热面赤,战慄时作,复被向火,口渴欲热饮。时出妄言,声音不扬。大便不结,小解清长。脉浮大而不鼓指,舌质淡,苔微黄。寒盛于内,拒阳于外,乃真寒假热之证,宜引火归原,以消阴翳。拟以丽参10克,茯苓10克,白术10克,附片12克,干姜12克,五味6克,肉桂粉3克(冲服),猪胆汁为引。进药一剂,热退神清,安睡,进食知味。嘱再进一剂,患者未服。夕阳西下,呵欠、太息频作,不食不语,再邀诊治,脉较前有力,浮大稍减。究其因,乃是药未连进,阳将入阴而不得,故呵欠频频;气滞于  相似文献   

17.
览《伤寒论》方,见部分汤剂有剩余药量。由于它关系古方的实际剂量及运用,兹试析如下: 一、剩余药量的定义 桂枝汤方后注云:“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病人一服后果若获效,当须停药,则所剩三分之二药汁,便是剩余药量。该注接着又说:“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不汗出,乃服至二三剂。”所谓病  相似文献   

18.
暑咳治验     
例1.王某,女,56岁,1986年8月26日初诊。始由外感,咳嗽痰多,胸部满闷,动则汗出,夜不能寐。曾经抗生素及止咳治疗两周余,咳反较前加剧,转诊中医。咳嗽频作。痰粘稠,胸闷身热,汗多不解,头胀似裹,不欲饮,溲短而黄、大便时溏,舌苔黄腻,脉濡数。证属暑湿犯肺,遏伤脾土,湿聚成痰,壅塞气道,酿为暑咳。治似清暑宣肺,化湿和脾。处方:香薷、厚朴、藿香、佩兰、杏仁、半夏各9g,炒扁豆12克,茯苓15g,滑石30g,甘草3g。3剂,水煎服。8月30日二诊:药后咳减,汗止纳增,唯午后似感微热,原方加青蒿9g,再取3剂,5日后随访,病愈。 例2.黄某,女,45,炊事员。1987年9月1  相似文献   

19.
时疫发斑     
刘××男 20岁农民湘阴人 1978年9月22日诊一周前突起恶寒发热,头痛,咳嗽,无汗,鼻塞流涕,精神不振。诊为感冒,服解表剂而得汗出,恶寒止,鼻塞流涕,咳嗽已除。但身壮热,头剧痛,心烦躁动,大渴引饮,自汗出,时有谵语,胸背部皮肤有红斑。经某医院诊为时疫发斑,投以化斑汤加减,服完三剂,其效不显,邀余会诊.  相似文献   

20.
何某,男,59岁,教师,1984年3月9日以“肾炎”收住院。用西医疗法治疗月余,双侧臀部因注射引起约10×10平方厘米大小之硬肿块,患者不堪其苦,要求服中药治疗。 4月12日用益肾汤原方各15克、加党参12克、黄芪15克,3剂,水煎服。4月16日二诊:服药后,全身症状减轻,并意外地发现臀部肿块变软,且有缩小之势。继服上方加黄精12克,8剂。益肾汤原方各药量增至20克。4月24日三诊:全身症状基本消失,血、尿常规正常。双臀部肿块缩小至乒乓球大小,质较。继服上方,以善其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