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0 毫秒
1.
目的探讨产后出血患者大量输血时血浆和红细胞的比例,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陇西县各医院2013年7月-2017年7月收治的52例产后出血患者资料,按输注新鲜冰冻血浆和红细胞比例分为17例血浆低比例组(1∶2.5),19例中比例组(1∶1),16例高比例组(1.5∶1)。比较各组输血情况,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b)、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各组冷沉淀、悬浮红细胞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低比例组APTT、PT高于产前,Fb、Hb、Plt低于产前(P0.05);中比例组及高比例组APTT、PT及Fb与产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比例组及高比例组Plt、Hb均低于产前(P0.05),但中比例组Plt、Hb高于同期低比例组及高比例组(P0.05)。低比例组凝血功能障碍发生率为11.76%,死亡率为5.88%;中比例组及高比例组无患者发生凝血功能障碍与死亡,高比例组过敏反应发生率为10.53%,各组均无患者发生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后出血患者大量输血时血浆和红细胞比例1∶1输注能够降低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改善预后,提高产科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大量成分输血在抢救严重创伤大出血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因严重创伤大出血行大量成分输血患者54例,输血目标为维持血红蛋白在90g/L以上,根据每输注1U悬浮红细胞可提高血红蛋白5 g/L计算需要输注的悬浮红细胞量;然后按照每输入1U悬浮红细胞需要补充1O0ml新鲜冰冻血浆、1U血小板的比例,对患者进行成分输血.分析输血后患者血小板计数、凝血功能变化,及输血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输血后患者凝血功能、血小板计数基本可维持在正常范围,总并发症发生率为18.5%(10/54),1例出现出血倾向,创面大量渗血,最后抢救无效死亡,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1.9%(1/54).结论 科学、合理地搭配输注成分血,预防大量输血引起的并发症,能更好地发挥成分输血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究浓缩红细胞联合1 200 ml新鲜血浆对异位妊娠产后大出血患者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22年1月在舟山市妇女儿童医院治疗的51例异位妊娠产后大出血患者,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均等分为A组17例、B组17例、C组17例,各组患者均进行输注治疗,A组、B组、C组的浓缩红细胞与新鲜血浆比例为1∶8、1∶3、1∶1,观察各组患者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APTT、FIB]、血流动力学[舒张压(DBP)、收缩压(SBP)、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中心静脉压(CVP)]、血常规[血浆血小板计数(PLT)、血红蛋白(Hb)]指标检测,统计各组患者住院时间、出血量、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输注24 h后,C组FIB水平高于A组、B组,APTT、PT、TT低于A组、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注24 h后,C组DBP、SBP、MAP、CVP水平高于A组、B组,HR低于A组、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注24 h后,C组Hb、PLT水平高于A组、B组,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产后大出血产妇大量输血前后凝血及纤溶系统功能的变化情况。方法:选取2016年8月~2017年8月分娩并发生产后大出血的80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观察产后大出血产妇大量输血前和输血后24小时、5天后的凝血四项[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凝固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计数(PLT)、蛋白(PC)和纤溶系统[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D-D)和纤维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1)]的变化情况。结果:产后大出血产妇大量输血1小时后与输血前相比,患者的APTT、PT、TT均明显延长(P0.05)、D-D和FDP水平显著升高(P0.05),而FIB、PC和PLT水平明显降低(P0.05),输血5天后与治疗前相比各项指标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后大出血产妇大量输血后短时间内会导致患者的凝血功能紊乱和纤溶亢进,5天后与血前无明显差异,临床应重视,避免发生凝血障碍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红细胞与冷沉淀不同比例输注在产后出血患者大量输血治疗中的临床效果,为产后出血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9年6月该院接诊的产后大出血患者70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A、B、C3组。A组20例,红细胞与冷沉淀比例为1∶0. 5; B组25例,红细胞与冷沉淀比例为1∶1; C组25例,红细胞与冷沉淀比例为1∶2,比较3组红细胞输注量、冷沉淀输注量、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D-二聚体水平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3组红细胞与冷沉淀输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前3组凝血功能水平比较,Hb、PLT和D-二聚体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 05),治疗后B组和C组凝血功能水平显著改善,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A组凝血功能无改善,且APTT、PT水平明显高于B组和C组,FIB水平低于B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后B组和C组Hb有所提升,PLT下降不明显,D-二聚体水平无明显增高,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而A组Hb和PLT均下降,与B组和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 3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0. 00%、4. 00%、4. 00%,A组凝血功能障碍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红细胞与冷沉淀比例为1∶1和1∶2时大量输注对产后出血患者效果显著,冷沉淀输注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降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100例肝移植患者围手术期输血疗效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分析成分输血在100例肝移植围手术期的疗效,及时有效调控患者止、凝血功能,降低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提高肝移植成功率,提出科学、安全、合理用血是肝移植围手术期输血的指导原则。方法观察本院100例肝移植患者输血疗效,分析术前、术中和术后各期悬浮红细胞(R ccs)、新鲜冰冻血浆(FFP)、冰冻血小板(FPRP)、冷沉淀(Cryoprec ip itate,cryo)的输注,并对本院开展肝移植手术以来前50例和后50例输血情况进行比较。结果100例肝移植患者人均输血3,334 m l,术前占4.3%,术中53.4%,术后42.3%;围手术期成分输血率达100%,悬浮红细胞与新鲜冰冻血浆比例为1.45:1;前50例人均输血量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大于后50例,但术前输血率和悬浮红细胞输注比例有增加趋势。结论科学、安全、合理输血对肝移植成功率至关重要,明显降低肝移植术中、术后大出血和肝动脉门静脉血管吻合口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浆与红细胞不同比例输注对大量失血患者凝血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2月至2019年1月期间收治的102例大量失血患者,随机分为A、B、C组各34例。A组、B组、C组的FFP∶RBCs比例分别为1∶3、1∶2、1∶1,对比三组的凝血功能、液制品使用情况及预后。结果输血前,三组的aPTT、PT、Fbg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输血后,三组的aPTT、PT均延长,且A组>B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的Fbg水平均降低,且C组>B组>A组(P均<0.05)。FFP使用量:A组>B组>C组(P<0.05)。三组的RBCs、血小板及冷沉淀使用量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的住院时间、治愈率及病死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大量失血患者进行输血时,可将血浆与红细胞的输注比例控制为1∶1,有利于预防凝血功能障碍,且不会对患者预后造成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EG)在产后出血(PPH)大量输血(MT)治疗中的指导价值及对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16年1月-2018年6月本院产科收治的严重PPH患者47例,采用TEG检测凝血功能并指导MT治疗。观察TEG检测前后成分血输注情况、不同TEG参数下输血情况,统计临床预后。结果:TEG检测显示,PPH产妇存在血液低凝状态。在Angle角<53°、R值>10min、MA<37mm患者中,滤白红细胞悬液(LPRC)、病毒灭活冰冻血浆及冷沉淀用量明显增加(P<0.05)。根据TEG参数调整输血成分后,R值和K值明显缩短,MA值、Angle值和CI值纠正,凝血功能显著改善(P<0.05);47例产妇均抢救成功,无死亡病例。结论:TEG检测能够全面反映产妇的凝血状态,对PPH的MT治疗有一定指导意义,可能有助于改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输注不同比例血浆和浓缩红细胞对失血性休克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失血性休克患者12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血浆和浓缩红细胞输注比例分为三组,低比例组43例,中比例组41例,高比例组44例,血浆和浓缩红细胞输注比例依次为1∶5、1∶3和1∶1。观察三组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Plt)、凝血酶时间(TT)、氧供(DO2)、动脉血氧分压(Pa O2)和氧摄取率(O2ER)水平。结果输血后12 h三组PT、APTT和TT显著高于输血前(P0.05),低比例组显著高于中比例组和高比例组(P0.05),且中比例组显著高于高比例组(P0.05);三组Fib、Plt显著低于输血前(P0.05),低比例组显著低于中比例组和高比例组(P0.05),且中比例组显著低于高比例组(P0.05);输血后12 h三组DO_2、PaO_2和O_2ER显著高于输血前(P0.05),高比例组显著高于中比例组和低比例组(P0.05),且中比例组显著高于低比例组(P0.05);三组患者在入院24 h内输注的红细胞、血小板及冷沉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比例组住院期间输注红细胞总量明显低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血浆和浓缩红细胞按照1∶1比例输注能够有利于维持失血性休克患者凝血功能,改善氧供状态。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并探讨成分输血在抢救异位妊娠出血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时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妇产科异位妊娠合并DIC产妇62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1例;对照组病人依需求输注红细胞悬液和血浆,治疗组病人采用成分输血,在输注红细胞悬液和血浆的基础上加用冷沉淀以及冷冻血小板。比较两组产妇输血后血色素(HGB)、红细胞比容(HCT)、血小板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以及纤维蛋白原(FGB)有无差别。结果抢救成功后,治疗组产妇HGB、HCT和TT检验指标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组在PLT、PT、APTT和FGB等方面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成分输血适用于异位妊娠大出血,尤其对改善大出血引起的DIC及相应并发症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对于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输血治疗时成份血合理使用的分析。方法:将在我市人民医院近期(2017年01月-2018年01月时期)收治以上消化道出血为诊断的患者134例,随机数字法分成两组,成分组(67例)与常规组(67例)。常规组根据临床输血申请单输血,成分组由输血科参与输血方案制定。对照两组患者输血后3h与输血前1h的血常规包括红细胞压积(HCT)、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与凝血常规包括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差绝对值。结果:成分组血液输注后3h与输注前1h血液指标差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于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由血液科参与合理使用成分血输注,可有效提高血常规中红细胞压积、血红蛋白与血小板计数,改善患者凝血功能,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红细胞压积(hematocrit, Hct)监测联合血栓弹力图(thromboela-stogram, TEG)对异位妊娠大出血输血的指导作用。方法 将徐州市中心医院2018年3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96例异位妊娠大出血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48例患者给予常规指导输血,研究组48例患者接受Hct监测联合TEG指导输血。比较两组血液成分输注量、输血前后血常规[血红蛋白(Hb)、红细胞计数(RBC)、Hct、血小板计数(PLT)]和凝血指标[纤维蛋白原(FIB)、血浆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水平及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研究组新鲜冰冻血浆、红细胞悬液、血小板和冷沉淀成分输血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输血后24 h RBC、Hct、PLT、Hb均较输血前升高(P<0.05),且研究组输血后24 h Hct低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RBC、PLT、H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输血后24 h TT、PT、APTT水平均降低(P<0.05),...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产后出血(PPH)患者的输血治疗原因及治疗效果,为PPH患者的输血治疗策略提供依据。 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于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庆西南医院)产科分娩,并因PPH进行输血治疗(输注红细胞悬液≥4 U)的185例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进行分析。采集其年龄、孕次、产次、分娩方式、胎儿是否为巨大儿、胎儿数、妊娠并发症与合并症、出血量,以及输血量及输血治疗效果等信息。对接受输血治疗的PPH患者的输血治疗原因、输血量,以及接受大量输血治疗的PPH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及其接受产科处理措施进行统计学分析。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庆西南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 结果①本研究185例接受输血治疗的PPH患者输血治疗原因包括:前置胎盘(61例,33.0%),胎盘黏连、植入或胎盘残留等胎盘因素(15例,8.1%),子宫收缩乏力(40例,21.6%),凝血功能障碍(30例,16.2%),贫血(33例,17.8%)及其他因素(6例,3.2%)。②产次≥2次的PPH患者的中位输血量为1 250 mL,显著高于产次<2次者(中位输血量为1 000 mL),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30,P<0.05)。不同年龄、人工终止妊娠次数、分娩方式、胎儿数、是否为巨大儿,以及是否合并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PPH患者的输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本研究185例接受输血治疗的PPH患者经过人工按摩子宫、使用促进子宫收缩药物、使用球囊压迫宫腔及输血治疗等常规治疗方式或经过手术治疗后,出血均得到有效控制,无一例因PPH发生死亡者。④本研究185例接受输血治疗的PPH患者中,8例为接受大量输血(24 h内输注红细胞悬液≥18 U)治疗患者,包括7例为前置胎盘或胎盘植入患者,平均出血量为(4 800.0±680.7) mL,平均输血量为(3 685.7±157.4) mL,1例为子宫收缩乏力患者。这8例患者均在输注红细胞悬液3~5 U后,输注新鲜冰冻血浆(FFP),FFP与红细胞悬液输注比例均约为1∶1。 结论临床应早期识别PPH患者的输血治疗相关危险因素,如前置胎盘,胎盘早剥、黏连、植入或残留,子宫收缩乏力及凝血功能障碍等,尽早评估PPH风险,并对其进行及时、有效治疗,孕期积极治疗贫血。对PPH患者进行大量输血治疗时,应早期输注高比例FFP和血小板,降低凝血功能障碍的发生和孕产妇死亡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高危妊娠产后大出血产妇应用血栓弹力图(TEG)参数指导输血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7月1日—2022年1月31日赣州市妇幼保健院妇产科接受输血治疗的108例产后大出血产妇为研究对象,所有产妇均需要紧急接受输血治疗,采用随机数字表将其分为TEG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4例,TEG组产妇根据TEG参数确定输血成分,对照组产妇则根据临床常规进行输血指导;对比两组产妇输血前后的凝血功能指标、TEG参数及产妇治疗转归。结果治疗前,TEG组和对照组产妇的凝血反应时间(R)、血凝块形成起始点至描记图最大曲线弧度做切线与水平线所成夹角(α角)、血凝块最大强度(MA)、血细胞凝聚成块时间(K)及凝血纤溶指标(LY30)测定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TEG组产妇的R、K值[(5.68±0.61)min、(2.43±0.68)min]均低于对照组[(6.30±0.75)min、(2.80±0.75)min],TEG组产妇的α角、LY30测定值[(63.04±6.13)°、(4.11±0.89)%]均高于对照组[(59.42±5.86)°、(3.54±1.1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713、-2.686、3.173及2.880,均P<0.05)。治疗前,TEG组和对照组产妇的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及纤维蛋白原(FIB)测定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TEG组患者的APTT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EG组患者的FIB测定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TEG组和对照组产妇的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及血小板计数测定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TEG组患者的血小板计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EG组产妇的治愈出院率(98.15%)与对照组(96.3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43,P>0.05)。结论高危妊娠产后大出血产妇应用TEG参数指导输血能更有效、针对性纠正患者的凝血功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究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输血治疗时不同新鲜冷冻血浆(fresh frozen plasma,FFP)与浓缩红细胞(concentrate red blood cells,cRBC)比例对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选取莆田市涵江医院2019年3月—2020年3月收治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且接受输血治疗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FFP、cRBC输注比例将其分为甲组32例、乙组28例,甲组输注比例为FFP∶c RBC=1∶1,乙组输注比例为FFP∶cRBC=1∶2,比较两组FFP、cRBC、血小板(platelet,PLT)、冷却沉淀输注量、住院时间,比较两组输血前后凝血功能、血常规变化情况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甲组FFP输注量高于乙组,cRBC输注量低于乙组,住院时间短于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两组PLT、冷却沉淀输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输血前两组血常规和凝血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输血后两组血清血红蛋白(hemoglobin,Hb)水平升高,且甲组高于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  相似文献   

16.
马涛  孙俊芳  杜娟 《中国校医》2022,36(3):228-230
目的 了解红细胞与血浆输注比例不同的患者输血前后凝血功能情况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8年5月—2020年5月收治的120例大量输血患者病例资料,根据成分血输注比例不同分为3组,每组40例。低比例组红细胞与血浆输注比例为1:1.5,中比例组为1:1,高比例组为1.5:1。比较3组凝血功能及预后。结果 输血前,3组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高比例组FIB为(1.89±0.27)g/L,低于低比例与中比例组的(2.49±0.44)g/L、(2.37±0.32)g/L(P<0.01),TT、PT、APTT分别为(19.42±2.13)s、(19.93±2.05)s、(47.28±6.61)s,高于低比例组的(13.99±1.64)s、(12.87±1.56)s、(33.19±4.73)s与中比例组的(14.31±1.68)s、(13.24±1.05)s、(34.11±4.89)s(P<0.01);高比例组FIB、TT PT APTT输血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低比例组、中比例组输血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重症监护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比例组死亡率为0%,中比例组为2.50%,高比例组为1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196,P=0.006)。结论 红细胞与血浆输注比例为1:1或1:1.5较1.5:1对患者凝血功能影响更小,在降低大量输血患者死亡率中可获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血栓弹力图在指导产后出血患者合理输血中应用效果,并评价其价值。方法选择我院自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间收治的产后出血患者56例,利用奇偶数分组法将其分成参照组与研究组,参照组以凝血数据对患者输血进行指导,研究组以血栓弹力图对患者输血进行指导,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冷沉淀、血小板以及血浆的使用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血液成分输注率明显低于参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研究组患者在血浆、血小板和冷沉淀方面的使用量,明显低于参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针对产后出血的产妇,应用血栓弹力图对其输血予以指导,能够帮助患者输血更具合理化,控制血制品的滥用,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ICU新生儿悬浮红细胞输注次数的影响因素,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方法选取泸州市人民医院2016年1月-2018年1月收治需要输血的ICU新生儿164例,其中男性84例,女性80例。按照ICU新生儿第1次输血时日龄将其分为3组,30 d、30 d~、≥60 d。按ICU新生儿出生体质量将其分成3组,1 500 g、1 500 g~、≥2 000 g。按照ICU新生儿住院时间分成两组,15 d、≥15 d。按照ICU新生儿是否感染及ICU新生儿母亲在妊娠期间是否有合并症将其分为两组,有、无。使用医用精准测量仪测量患儿体质量,记录输注悬浮红细胞患儿例数、悬浮红细胞输注次数。整理日龄、感染、母体妊娠期合并症及悬浮红细胞输注次数。结果 1 500 g、1 500 g~悬浮红细胞输注次数2~3次、4次率显著高于≥2 000 g,输注1次率显著低于≥2 000 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女性1次输注率低于男性,2~3次、≥4次率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第1次输血日龄中30 d 1次输注率显著低于30 d~、≥60 d,2~3次、≥4次率高于30 d~、≥60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新生儿有感染、妊娠期母体有合并症输注2~3次、≥4次率显著高于新生儿无感染、妊娠期母体无合并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性别、第1次输血日龄、出生体质量、新生儿感染及妊娠期母体合并症是ICU新生儿悬浮红细胞输注次数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性别、第1次输血日龄、出生体质量、新生儿感染及妊娠期母体合并症即是影响ICU新生儿悬浮红细胞输注次数单因素,也是其独立影响因素。其中女性、第1次输血日龄较小、出生体质量低、新生儿感染及妊娠期母体合并症是ICU新生儿悬浮红细胞输注次数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单采血小板与冷沉淀凝血因子联合输注对治疗急性大出血患者的临床效果. 方法 将90例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性大出血患者随机分为A、B、C3组,A组(41例)采用联合输注冷沉淀凝血因子12~24单位和单采血小板1~2个治疗量;B组(28例)单独输注单采血小板1~2个治疗量;C组(21例)单独输注冷沉淀凝血因子12~24单位.3组患者均在输注前1h及输注后2~4h分别检测其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问(TT)、纤维蛋白原(Fbg)、血小板计数(PLT)的变化. 结果 输注后A组与B、C组相比,A组PT、TT、APTT均显著缩短(P<0.01或P<0.05),有效止血率增高(P<0.05),平均止血时间明显缩短(P<0.01),24 h内悬浮红细胞续用量明显减少(P<0.01). 结论 在急性大出血治疗中,适时联合输注单采血小板和冷沉淀凝血因子比单独输注单采血小板或冷沉淀凝血因子具有更显著的止血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产后大出血的抢救及麻醉方法.方法对2001年1月至2005年9月我科救治的16例产后大出血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6例病人治愈14例,转院1例,死亡1例.结论一般止血治疗不能控制的产后大出血病人行子宫切除、插管全麻、充分供氧、成分输血、应用激素、加强监护及综合救治,可大大降低产妇死亡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