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金元四大家在继承前人学术思想的基础上,分别在论治消渴方面提出了各自的见解。刘完素从"三焦燥热怫郁结滞"论治,张从正遵"三消当从火断"论治,李杲从"血中伏火,津血不足"论治,朱丹溪从"阳实阴亏,气实血虚"论治,在对消渴病病机认识上各具特点,丰富完善了中医论治消渴病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2.
金元四大家学术观点各成一派,但在针灸尤其是在刺络方面其思想却有相似之处。笔者从《内经》“菀陈则除之”这一刺络疗法的历史渊源人手,总结了金元四大家刺络的共同理论基础以及各自在实践中对《内经》更深的阐述和发挥,旨在为f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3.
金元四大家治痹浅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丹溪)是我国医学史上极有影响的医家,为河间学派、攻邪学派、易水学派、丹溪学派的创始人或继承者,其学术思想,各树一帜,对后世医学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本文论述金元四大家治痹的独特见解及观点。1 刘完素——据证治痹刘完素的学术核心是对火热病机进行阐发,提出了“六气皆从火化”和“五志过极皆为热病”的论点。对于内科杂证,多发挥《内经》思想,使《内经》治疗杂病理论与临证更紧密结合起来。刘完素对痹证病因病机的认识,继承了《内经》的“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及“风寒湿三气偏盛”的学术观…  相似文献   

4.
金元四大家     
金元四大家的评价,后人并不一致.以我一个学药的人,更是门外汉,如何也配来尚论古人?可是我总觉得有下列二点实有商讨的必要,再说明我的看法.1.门户宗派问题:四库全书提要医家类云:"儒之门户分于宋,医之门户分于金元.观元好问伤寒会要序,知河间之学与易水之学争;观戴良作朱震亨传,知丹溪之学与宣和局方之学争".李涛在医学史纲引证这提要后,又引证金史本传张元素(易水)为刘完素(河间)治病一段,就说:"由此可见二家极不相容,此后门户之  相似文献   

5.
金元乃医学盛世,之前失眠常作为兼夹症散见于某些内科疾病,不利于疾病诊疗和预后。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朱丹溪四位大家各承所学,自成流派,相互辉映;对失眠研究与实践,合则为一,参酌以《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为代表的经典理论和实践经验,升华发扬,重视病因病机,以新的视角诊疗失眠,使其作为一个疾病独立于内科诸证之中。对失眠治疗实践的不同感悟中形成的独到经验,学术思想既相互渗透,又相对独立,同中有异,异曲同工,在相互关联中又彰显流派特色。治疗亦体现各家特长,寒凉、攻邪等多种方法,百家争鸣,同病异治,为后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医之门户分于金元",金元四家自成一说各立流派,他们对痹证病因病机提出不同观点和治痹之法,开创痹病学术百家争鸣局面,丰富了痹证的理论和实践,对后世医家治痹有着深远影响.如刘完素善秉典创新,认为"法之与术,悉出《黄帝内经》",自创"六气皆从火化"说,虽善用寒凉,却能辨证论痹,治痹以求本;张从正提出"邪去正自安",主张汗吐...  相似文献   

7.
李书香 《国医论坛》1996,11(4):22-23
金元时代,名医辈出,刘完素、李东垣、朱丹溪、张子和四大医家自成流派,所列方治,各具风格,推动了中医理论的全面发展与创新。他们的学术思想对加深认识小儿生理、病理特点以及疾病防治等方面都具有一定指导意义。1丹溪学说与小儿体质特点“阴有余,阳不足”是丹溪对人体阴阳的基本观点。他认为:“人自出生后,必赖于哺乳水谷以养,明气始生.而可以与阳气相配以能成人.可见阴气之难于成。”但人体生命活动常处于“阳动”状态,加上“人之情欲无涯”,七情劳役内伤,精、血、津波最易耗伤。因此,即使在正常生理情况下,人体仍处在“…  相似文献   

8.
我国历史上的宋、金、元时期,中国医药界开展了空前的理论与实践进一步融汇贯通的学术争鸣,对中医学术流派体系的形成及医学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其中特别是被后世称为金元四大家的刘完素、张从正、李果、朱震亨,他们的理论主张和临床实践在国内外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现谨就金元四大家的针灸学术思想做一浅析。一、承《内经》旨意,共倡“刺络泻血”金元四大家所处的时代,前后相差二百余年,学术观点各执一家,但纵观他们的针灸学术思想却有惊人的相似之处,那就是都重“刺络泻血”疗法。有关刺络泻血疗法的历史渊源可追溯到  相似文献   

9.
《中国医学大辞典》:“金元四大家,李果、刘完素、朱震亨、张子和也。《医宗必读》以张(子和内仲景,误。”《中国医学大辞典》敢以“误”字来批评《医宗必读》者,也有所本。就是根据徐大椿(1693-1771年)的《医学源流论·四大家论》“明人有四大家之说,指张仲景、刘河间、李东植、朱丹澳四人,谓千古医宗,此真无知妄谈也。夫仲景先生,乃千古集大成之圣人,犹懦宗之孔子。河间、东垣,乃一们之学,丹澳不过斟酌诸家之言而调停去取,以开学者便易之门,此乃世俗之谓名医也。三子之于仲景,未能望见万一”。徐氏之言是对的,但评李氏…  相似文献   

10.
金元四大家论治眩晕思想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梁喆盈  刘菊妍  雷英菊 《新中医》2008,40(1):99-100
《四库全书总目·子部·医家类》曰:"医之门户分于金元."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朱丹溪的学术思想各成一家,史称金元四大家.在论治眩晕时,此四家在《黄帝内经》运气学说的基础之上,分别提出了眩晕病机以风、火、痰、虚为主的证治思路,为后世医家辨治眩晕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1.
金元四大家对消渴的论治既借鉴了前人也有很大的创新,刘完素从怫郁燥热论治,张从正从三消火断论治,李东垣从血中伏火论治,朱丹溪从阳有余阴不足论治,此四家对消渴的论治虽有不同,但皆是建立在“运气不齐,古今异轨”(李杲)的基础之上,对后世医家论治消渴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2.
金元时期是中医养生文化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时期,医学整体水平的提高直接带动了中医养生学迅速发展,"金元四大家"作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其养生理论与实践对于现世仍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回顾金元四大家的相关养生文献资料,综述李杲、刘完素、张从正、朱丹溪四人养生思想研究的进展情况,总结规律,发现不足,提出进一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3.
<正> 陈修园《医学三字经》云:“四大家,声名噪,必读书,错名号”并自注说:“刘河间、张子和、李东垣、朱丹溪为金元四大家,张氏医通之孝核无误;李士材医宗必读四大家论,以张为张仲景,误也,仲景为医中之圣,(?)了岂可与之并论。”陈氏“必读书,错名号”一语,百余年来,流传甚广,影响很大,似乎已成定论。曾系统注释《医学三字经》的方药中《医学三字经浅解》和北京中医学院《医学三字经白话解》里,亦未提出异议。《医学三字经白话解》甚至更明确地解释说:“刘河间、张子  相似文献   

14.
对金元四大家论治痞满的相关文献进行研读、归纳和分析,探讨金元四大家治疗痞满的学术观点。刘完素主张痞满多因湿邪、寒热互结等致病,治宜泻湿润燥,和解表里;张从正认为痞满多由外邪客胃引起,强调攻邪理气的重要性,邪去则正气自复;李杲提出"下法太过,损伤脾胃"的病因病机,力倡辛开苦降、气血同治的治法,创立了具有辛开苦降、行气消痞功效之枳实消痞丸;朱丹溪继承前人经验,根据体质学说辨证施治,运用淡渗利水结合健脾升清法,上下分消其气,脾升胃降,阴阳调和,痞满自除。  相似文献   

15.
我国医史学家习惯把金、元阶段称作医学的辩论时期。标志着本阶段辩论高峰的是“四大家”:刘完素、张子和、李杲、朱震亨,它们经承了祖国医学的优良傅统,又根据自己实践的经验创造性的发展了当代的医学,产生出不同的学术主张,对后来医学的演进,有比较深远的影响。现就四大家出现的原因、成就与影响,试作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6.
[答]金元四大家(公元一一一五年~一三六八年)指刘完素(守真)、张从正(子和)、朱震亨(丹溪)、李杲(东垣)。他们各有特点,代表四个不同的学派,刘完素认为疾病多因火热而起,倡“六气皆从火化”之说,  相似文献   

17.
朱星 《中医药导报》2011,17(12):4-6
对金元四大家诊治疮疡的特色进行探讨,发现刘完素治疮疡创托里、疏通、行荣卫三大法,还兼用针灸治疗;张从正用放血疗法、心理疗法、吐下之法治疮疡为其特点;李东垣治疗疮疡宗守真,并强调循经用药;朱丹溪注重整体,以补益气血、泻火散气进行内外兼治,尤重托内,强调经络辨治,灵活运用外治法。  相似文献   

18.
金元四大家自成流派,各有建树,其中对眩晕的论治各具特点。刘完素责之于肝,注重外风、内火合而为病;张从正责之于肝、肺,注重肝风、五行乘侮,肝阳亢奋,阳亢生风而致眩;朱丹溪责之于脾胃,注重痰、虚,痰瘀内阻,脑窍失养,脑髓不充而致眩;李东垣也责之于脾胃,脾气虚损其升清之力不足,脾气虚陷则运化失职,清浊升降失调,清浊不干,发为眩晕。这些观点对于理论和临床均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探究金元时期四大医家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丹溪的补益观。在其学术思想影响下,金元四大家的补益观各具特色,又具有共同点。刘完素多发挥《内经》之思想,且在补益的同时重火热之论;张从正则寓补于攻,重视脾胃在补益中的作用;李杲以脾胃为补益之本;朱丹溪重补阴泻火,且在补益的同时注意顾护脾胃。他们在补益时均重视脾胃的重要作用,并反对一味的温补。  相似文献   

20.
医至金元,学术争鸣,河间、子和、东垣、丹溪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他们各树一帜,著书立说,先后辉映,形成了中医学术史上的四大学派。其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各有偏主,若综析四大家对某种病证的论治,就能使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能更全面的分析疾病的本质。本文试析四大家对中风证的论治特色,以期能更好的指导我们的理论探讨和临床实践。 1 河间始以内风立论唐宋前各医家对中风的病因病机,虽各有发挥,但主要是从“外风”立论。如《千金》、《外台》列方药最多,常以大小续命汤治仆击偏枯之征,以辛温燥热之刚剂,疗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