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麻醉用于锁骨骨折内固定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锁骨骨折内固定手术的患者60例,ASA为Ⅰ~Ⅱ级,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A组采用传统打法,臂丛(肌间沟入路)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B组在高频超声引导下臂丛(肌间沟入路)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操作完成后15 min,采用针刺C3~C7神经支配区域方法测试麻醉效果及患者视觉模拟评分(VAS)。记录麻醉前10 min,麻醉后15 min,麻醉后30 min和麻醉后120 min的血压、心率和血氧饱和度。结果:B组的视觉模拟评分(VAS)是明显低于A组的(P0.05);与A组相比,B组的生命体症也明显更平稳(P0.05)。结论:在锁骨骨折内固定手术中,超声引导下臂丛(肌间沟入路)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神经阻滞。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与传统解剖定位臂丛神经阻滞在肥胖患者上肢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湛江市第二人民医院行上肢手术的肥胖患者70例,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观察组患者在超声定位下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解剖定位下肌间沟臂丛阻滞,两组所用局麻药均为0.375%罗派卡因25 m L。对比两组患者的神经阻滞起效时间、麻醉效果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肌皮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及尺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麻醉优良率为97.1%(34/3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7.1%(27/3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9%(1/3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7.1%(6/3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肥胖患者而言,超声引导下的臂丛神经阻滞能够更好的完成定位,缩短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提高麻醉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臂丛阻滞和传统异感法神经阻滞的临床疗效比较。方法:选择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阻滞臂丛神经,对照组采用传统异感法阻滞臂丛神经,观察两组的神经阻滞麻醉操作完成时间、阻滞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麻醉持续时间及麻醉效果。结果:观察组操作时间、阻滞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麻醉持续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传统异感法相比,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臂丛阻滞麻醉方法麻醉起效快,麻醉效果佳,具有较高的麻醉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神经刺激仪定位下行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行联合臂丛神经阻滞,治疗组采用周围神经刺激仪行腋路、肌间沟联合臂丛神经阻滞,观察两组阻滞效果,并比较两组臂丛神经阻滞实施及起效时间、手术持续时间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组均取得了.理想的阻滞效果,对照组则有2例患者阻滞效果不佳,且治疗组阻滞时间和阻滞起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神经刺激仪定位下行臂丛神经阻滞效果更佳,起效时间更短,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神经刺激器用于垂直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选择肘及肘关节以下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Ⅰ组采用神经刺激器引导下腋路臂丛神经阻滞,Ⅱ组采用神经刺激器引导下垂直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记录臂丛阻滞30 min后患者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和肌皮神经支配区域的感觉阻滞情况,以及臂丛阻滞操作时间、成功率、并发症和患者满意度等。结果正中神经、尺神经阻滞效果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桡神经、肌皮神经阻滞效果2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臂丛阻滞操作时间、成功率、止血带痛和患者满意度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血管损伤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神经刺激器用于垂直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确切,不良反应少,优于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尤其适用于肘及肘关节以下手术的麻醉。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中的应用疗效。方法:伊川县中医院在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50例上肢手术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划分为观察组(n=25)和对照组(n=25)。对照组患者使用0.375%的罗哌卡因麻醉,观察组患者使用0.5%的罗哌卡因麻醉,比较两组患者阻滞起效时间、阻滞效果和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使用0.5%的罗哌卡因麻醉,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能够增加镇痛时间,起效速度快,能对患者的不适有效缓解,也能促使患者满意度的提升。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比较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与单纯肌间沟及单纯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探讨臂丛神经有效的阻滞方法。方法选择实施上肢手术的患者98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49例,对照组患者手术范围以尺侧为主者采用腋路阻滞法,以桡侧为主者采用单纯肌间沟法;实验组采用肌间沟联合腋路阻滞法。观察2组临床麻醉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2组运动阻滞起效时间、维持时间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感觉阻滞维持时间实验组平均为563.6 min,对照组平均为501.3 min,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术中有Ⅲ级麻醉效果者4例,占8.2%,需要加用辅助性镇痛、镇静药物完成手术,有1例实施肌间沟阻滞患者改用静脉麻醉后完成手术,实验组病例阻滞效果均满意,麻醉优良率为100%;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均较低,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间沟加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行上肢手术,麻醉效果良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中山市中医院收治的上肢手术患者867例,按照随机数字原则进行分为3组,包括低浓度组、中浓度组、高浓度组,各289例。观察3组患者不同部位的神经完全阻滞率、麻醉起效时间、镇痛持续时间、运动阻滞恢复时间。结果:和低浓度、中浓度对比,高浓度组尺神经、桡神经、肌皮神经、正中神经的完全阻滞率明显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浓度组和中浓度组各个部位神经的完全阻滞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竟义(P0.05)。中浓度组和高浓度组麻醉起效时间、镇痛持续时间、运动阻滞恢复时间明显优于低浓度组,差异有统计学竟义(P0.05);高浓度组和中浓度组麻醉起效时间、镇痛持续时间、运动阻滞恢复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有所不同,浓度越高,麻醉起效时间越短,镇痛维持时间、运动阻滞恢复时间越长,建议麻醉镇痛中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浓度的罗哌卡因。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8月至2018年2月于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进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4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罗哌卡因介入浓度的不同按低、中、高浓度划分为甲组、乙组和丙组,每组16例患者。采取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后,对三组患者的神经完全阻滞率、麻醉效果以及不良反应率进行比较。结果:使用不同浓度的罗哌卡因介入后,丙组在患者神经完全阻滞率、麻醉效果的比较上明显优于甲组和乙组,在不良反应率的比较上明显高于甲组和乙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采取高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具有较高的神经完全阻滞率和麻醉效果,但不良反应率较中低浓度介入时更高,需要在临床麻醉中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罗哌卡因介入浓度,在保证效果的前提下降低患者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分析在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操作同时应用神经刺激仪辅助定位的临床效果。方法:参与本研究需要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患者共76例,均为和平县人民医院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所收治。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将传统异感定位方法和神经刺激仪定位方法分别应用于两组患者临床辅助治疗,比较相关临床指标数据。结果: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臂丛神经阻滞相关指标更优、无不良反应出现、神经阻滞麻醉成功率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需要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操作的患者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应用神经刺激仪辅助定位,临床效果更好、麻醉定位更准确成功率更高,有利于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经皮神经刺激器定位在臂丛神经阻滞(肌间沟)的效果。方法:50例在臂丛神经阻滞下行上肢或手部手术的患者,ASAⅠ~Ⅱ级,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5例(n=25)。A组:经皮神经刺激定位组;B组常规体表肌间沟定位。两组均使用浓度为0.375%罗哌卡因。观察两组麻醉操作完成时间、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及能满足手术的定位穿刺成功率。结果:A组的麻醉操作完成时间、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定位穿刺成功率明显短于B组。(P〈0.05或P〈0.05)。结论:经皮神经刺激器定位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可缩短麻醉完成时间,阻滞效果明显优于常规体表定位的肌闽沟臂丛N阻滞,且穿刺成功率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应用小剂量地佐辛复合右美托咪定的效果。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广州市增城区中医医院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接诊的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患者56例分为两组。A组28例患者在常规麻醉基础上采用小剂量地佐辛复合右美托咪定方案,B组28例在常规麻醉基础上采用静脉注射等量0.9%氯化钠注射液方案。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镇痛镇静效果、不同时间点患者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水平以及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A组的镇痛镇静效果明显优于B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T1阶段各项生理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T2阶段,两组患者的MAP、HR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其中A组变化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是两组患者SpO2均未出现明显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T3阶段两组患者的各项生理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而且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B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积极应用小剂量地佐辛复合右美托咪定,能有效提高患者的镇痛镇静效果,并降低手术不良反应发生率,稳定患者HR、MAP、SpO2。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析超声及神经刺激仪引导下双侧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接受诊疗且在过程中需行使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200例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100例和对照组100例,观察组于超声及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行双侧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对照组应用传统导感定位法麻醉。比较2组患者麻醉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穿刺次数、操作时间、麻醉起效时间、镇痛时间、运动阻滞恢复时间均显著少于或短于对照组(P均0. 05),观察组患者中并发症及不良事件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阻滞麻醉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超声及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行双侧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操作时间快,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高,误入血管不良事件少,麻醉并发症发生率低,阻滞效果良好,麻醉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锁骨骨折手术中颈臂丛联合阻滞麻醉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锁骨骨折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麻醉方法不同分观察者、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观察组患者采用颈臂丛联合阻滞麻醉。比较两组患者的阻滞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阻滞优良率分别为100.0%和82.5%,并发症发生率为10.0%和25.0%,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锁骨骨折手术中颈臂丛联合阻滞麻醉的阻滞效果佳,并发症发生率低,是理想的麻醉方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B超定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进行上肢手术患者102例,随机分为三组,分别使用传统定位法、神经刺激器定位与B超定位进行穿刺麻醉,对比麻醉效果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使用B超定位的第三组阻滞时间较长,起效时间较快,痛觉消失时间较短,镇痛维持时间较长,与第一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第二组相比痛觉消失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的运动阻滞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B超定位穿刺患者全部成功,并发症发生率较低。结论:使用B超定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临床效果好,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应用前景较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老年患者下肢手术实施右美托咪定辅助超声与神经刺激仪引导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在东莞市塘厦医院行下肢手术的68例老年患者,根据随机抽签分组法将患者分为例数均等的对照组,两组均在超声与神经刺激下引导神经阻滞麻醉,在此基础上,对照组应用咪达唑仑与芬太尼、观察组则应用右美托咪定。对两组神经阻滞麻醉情况与不同时间点生命体征进行观察。结果:两组患者在神经阻滞麻醉操作时间与神经阻滞麻醉起效时间比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同时,两组患者麻醉前平均动脉压(MAP)与心率(HR)水平较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麻醉后,对照组患者以上两项指标水平显著低于观察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行下肢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中实施右美托咪定辅助超声与神经刺激仪引导神经阻滞麻醉,有助于保持患者术中呼吸与循环系统的平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臂丛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用于锁骨骨折内固定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择期拟行锁骨骨折切复内固定手术98例,年龄18-60岁,ASA分级I—II级。随机分为2组:A组(高位肌间沟臂丛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组)和B组(高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组)。术中滥侧BP、ECG、HR、SPO2,比较手术开始后两组患者对手术的耐受性。结果:A组的麻醉效果明显优于B组。结论:对于锁骨骨折切复内固定手术采用臂丛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具有更佳的麻醉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超声引导下行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方法:选取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附属杏坛医院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40例上肢手术且行臂丛神经阻滞患者,根据收治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传统穿刺法行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与观察组(超声引导下行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每组20例,比较两组患者麻醉效果。结果:观察组的优良率为100.0%优于对照组的8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麻醉起效时间、麻醉使用剂量均少于对照组,且麻醉维持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0%低于对照组的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行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较为理想,不仅具有较高的安全性,更降低了麻醉药物的使用剂量、延长了麻醉维持时间。  相似文献   

19.
摘 要目的:探究超声引导下颈、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锁骨骨折患者术中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 方法:选取厦门 大学附属福州市第二医院 2018 年 2 月至 2020 年 1 月收治的锁骨骨折患者 149 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麻醉方法分为对照组 (n = 73)和观察组(n = 74),对照组患者给予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观察组患者给予超声引导下颈浅丛神经联 合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比较两组的麻醉优良率、不良反应发生率。 结果:观察组的麻醉优良率为 95.95 %,麻醉不良反应发 生率为 2.70 %;对照组的麻醉优良率为 85.33 %,麻醉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12.0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麻 醉前两组的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和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术中骨折复位时,观察组的收缩压、 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心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超声引导下颈浅丛联合臂丛神经阻 滞麻醉在锁骨骨折患者手术中应用效果较好,且安全性高,符合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术后的镇痛策略。方法:选择郑州市中心医院2016年4月至2018年3月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80例上肢手术患者纳入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盐酸罗哌卡因与地佐辛。根据不同的穿刺方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采用解剖定位穿刺;观察组40例,在超声引导下穿刺。比较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神经阻滞操作时间短于对照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痛觉消失时间、镇痛持续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4例(10.00%),恶心2例,血管损伤与皮肤瘙痒各1例;对照组并发症17例(42.50%),血管损伤、神经损伤各4例,局部麻醉药物毒性反应2例,恶心与皮肤瘙痒各3例、血肿1例,组间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采用超声引导下穿刺,麻醉效果理想,能够积极预防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