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通过因子分析探讨乙肝后肝硬化的症状组合规律和证候分类及分布规律,为该病的中医辨证分型客观化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临床流行病学的原则和方法,应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对276例乙肝后肝硬化的症状及体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因子分析结果显示乙肝后肝硬化基本中医证型的分布依次为血瘀证(21.01%)、脾气虚证(16.30%)、肝郁脾虚证(14.49%)、湿热内蕴证(13.41%)、脾虚湿盛证(12.32%)、脾肾阳虚证(11.59%)、肝肾阴虚证(10.87%)。结论:乙肝后肝硬化基本中医证候有7类,以血瘀证、脾气虚为最常见。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索酒精性肝硬化(AC)中医证型分布规律。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整理323例AC患者中医四诊信息,进行描述性统计。运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结合的方法提取27项主要证候条目并进行非线性降维研究。结果 通过因子分析提取11个公因子,结合中医证素辨证结果、专业知识和临床实践归为4种证型,依次为脾虚湿盛兼瘀热证108例(33.44%)、肝郁脾虚兼血瘀证86例(26.62%)、脾肾阳虚证70例(21.67%)、肝胆湿热兼血瘀证59例(18.27%)。肝功能Child-Pugh A级以脾虚湿盛兼瘀热证居多,肝功能Child-Pugh B级以脾虚湿盛兼瘀热证和肝郁脾虚兼血瘀证为主,肝功能Child-Pugh C级以肝郁脾虚兼血瘀证和脾肾阳虚证为主。结论 AC基本中医证型为脾虚湿盛兼瘀热证、肝郁脾虚兼血瘀证、脾肾阳虚证、肝胆湿热兼血瘀证,肝功能Child-Pugh分级不同的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亦不同。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老年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证素特点及证型分类、分布规律。方法 :采集206例老年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四诊信息,运用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35项变量进行分析,结合证素辨证体系寻找本病的中医证素特点及证型分布规律。结果:证素辨证学研究得出本组206例老年溃疡性结肠炎病位证素5项,病性证素9项,其中病位证素主要涉及脾、肠、肾、肝,病性证素主要涉及气虚、湿、热、阳虚、寒、气滞;采用因子分析35个证候条目,结合证素辨证学及专家讨论,总结出6类中医证型:大肠湿热证、脾胃气虚证、脾肾阳虚证、肝郁脾虚证、阴虚肠燥证、血瘀肠络证;采用聚类分析得出上述证型的分布比例,依次为脾胃气虚证28.16%(58/206)、大肠湿热证23.30%(48/206)、脾肾阳虚证21.84%(45/206)、肝郁脾虚证13.11%(27/206)、阴虚肠燥证8.74%(18/206)、血瘀肠络证4.85%(10/206)。结论:老年溃疡性结肠炎基本中医证型有六类,以气虚证、湿热证、阳虚证最常见。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乙肝后肝硬化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其与HBV复制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25例乙肝后肝硬化患者进行辨证分型,同步检测乙肝5项、HBV-DNA。结果:HBV-DNA在湿热内蕴型中复制最为活跃,肝肾阴虚型次之,在脾虚湿盛、肝气郁结两型中最低。结论:乙肝后肝硬化常见的证型依次为湿热内蕴、肝气郁结、脾虚湿盛、肝肾阴虚及脾肾阳虚,均以血瘀为基础证型。HBV复制与肝硬化中医证型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证型分类及分布规律。方法收集溃疡性结肠炎患者441例,采用自拟《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证候流行病学调查表》进行一般情况、中医证候、舌象等临床资料的调研,基于因子分析及聚类分析探讨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证候规律。结果本研究收集调查问卷的58个症状条目因子分析,KMO统计量为0.916,Bartlett球型检验P0.0001,适于因子分析。应用最大似然估计法共提取出13个公因子,筛选出具有意义的症状46项,根据病性、病位证素归纳出基本中医证型分为6类。聚类分析显示证型分布比例为:脾胃气虚证占27.66%(122/441),大肠湿热证占26.30%(116/441),脾肾阳虚证占17.69%(78/441),肝郁脾虚证占15.65%(69/441),阴虚肠燥证占8.39%(37/441),血瘀肠络证占4.31%(19/441)。不同病情分期和临床类型的证型分布比例为:大肠湿热证在活动期占48.00%(108/225),脾胃气虚证在缓解期占41.20%(89/216),大肠湿热证在初发型占53.55%(83/155),脾胃气虚证在慢性复发型占45.11%(60/133),脾肾阳虚证在慢性持续型占40.52%(47/116),其他证型分布相当。结论溃疡性结肠炎基本中医证型为6类,活动期以大肠湿热证为主,缓解期以脾胃气虚证为主,初发型以大肠湿热证为主,慢性复发型以脾胃气虚证为主,慢性持续型以脾肾阳虚证为主。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中医证型与超声声像图、门脉血流动力学和肝功能分级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2020年5月我院156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临床资料,对比不同中医证候患者的超声声像图、门脉血流动力学和肝功能分级的差异。结果:血瘀证肝硬化患者肝左叶上下径最小,除脾肾阳虚证外,显著低于其他各证型(P<0.05);湿热内蕴证肝硬化患者门静脉直径显著低于肝肾阴虚、脾肾阳虚和血瘀证各组门脉直径(P<0.05),血瘀证肝硬化患者门静脉平均血流速度显著低于湿热内蕴证、脾虚湿盛证和湿热内蕴证肝硬化患者(P<0.05),肝气郁结证肝硬化患者血流量显著高于脾肾阳虚证和血瘀证肝肾患者(P<0.05);肝气郁结证和湿热内蕴证以A级为主,且明显高于脾肾阳虚证肝硬化患者(P<0.05),而脾肾阳虚证和血瘀证肝硬化者C级所占比例显著高于湿热内蕴证肝硬化患者(P<0.05);肝气郁结证肝硬化患者总蛋白(STP)水平显著高于血瘀证肝硬化患者(P<0.05),肝气郁结证和湿热内蕴肝硬化患者白蛋白(ALB)水平显著高于肝肾阴虚证和脾肾阳虚证肝硬化患者(P<...  相似文献   

7.
杨廷旭  李应东 《新中医》2014,46(10):57-60
目的:探讨乙肝肝硬化中医证型与门静脉血流动力学及肝功能的相关性。方法:132例乙肝肝硬化患者进行辨证分型,获得肝气郁结证为主32例,脾虚湿盛证为主20例,湿热内蕴证为主21例,肝肾阴虚证为主19例,脾肾阳虚证为主15例,血瘀证为主25例。观察不同证型门静脉主干(PV)、脾静脉(SV)、血管内径D(cm)、平均血流速度V(TAMX)、血流量Q(mL/min);及肝功能Child-Pugh评分分级,肝功能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结果:随着肝炎肝硬化病情的加重,中医证型由肝气郁结、脾虚湿盛、湿热内蕴向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血瘀证逐渐演变,患者PV的D逐渐增宽,Q逐渐减少,V逐渐减慢;SV的D、Q及V变化不大;门静脉瘀血指数和脾静脉瘀血指数逐渐增加。肝气郁结证者肝功能Child-pugh分级以A级为主,且MELD评分以小于10分为主;脾虚湿盛、湿热内蕴证者肝功能Child-pugh分级以B级为主,且MELD评分以小于10分为主;肝肾阴虚、脾肾阳虚、血瘀证者肝功能Child-pugh分级以C级为主,且血瘀证MELD评分以30分以上为主。结论:PV血流动力学参数、肝功能Child-pugh分级、MELD评分可能作为肝硬化一个客观性量化指标来指导肝硬化中医辨证分型并判断患者病情的轻重程度,评价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乙肝后肝硬化症状学聚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乙肝后肝硬化的症状组合规律和证候规律。方法:采用临床流行病学的原则和方法,应用系统聚类的方法对276例乙肝后肝硬化的症状、体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采用聚类分析研究,得出乙肝后肝硬化基本中医证候为7类:湿热内蕴证、肝肾阴虚证、肝郁脾虚证、脾虚湿盛证、脾肾阳虚证、血瘀证、气(阳)虚证。结论:聚类分析统计方法对症状组合规律、证候规律等方面的研究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采用因子分析研究溃疡性结肠炎的症状组合规律和证候分类及分布规律,为该病的中医辨证分型客观化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临床流行病学的原则和方法,应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对232例溃疡性结肠炎的症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因子分析结果显示溃疡性结肠炎基本中医证候为7类:脾胃虚弱证、大肠湿热证、肝郁脾虚证、阴虚肠燥证、脾肾阳虚证、血瘀肠络证、寒热错杂证;得出证型的分布情况,所占比例大小依次为大肠湿热证(22.84%),脾胃虚弱证(17.24%),脾肾阳虚证(15.95%),肝郁脾虚证(13.36%),寒热错杂证(12.07%),阴虚肠燥证(9.91%),血瘀肠络证(8.62%)。结论:因子分析方法得出溃疡性结肠炎的基本证候分类及分布规律,为该病的中医辨证分型客观化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肿瘤合并黄疸患者中医证型的规律。方法:选取19例恶性肿瘤伴有黄疸症状的患者,调查年龄、性别、临床症状、舌象、脉象、中医辨证分型、生活质量评分(KPS评分)、胆红素、预后情况等。并分析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及证素特点。结果:19例患者辨证分为7种证型,分别为"肝郁脾虚,水湿困脾证""湿热困脾证,肝郁脾虚""水湿困脾,血瘀内结证""肝郁脾虚证""脾虚湿困证""肝郁脾虚,血瘀内结证"及"肝郁脾虚,湿热困脾证"。肿瘤患者证型中肝郁脾虚证型高于其他证型。病位证素主要分布在肝、脾。气虚,气滞是肿瘤患者合并黄疸之主要病性证素。患者病性分布为虚实夹杂。结论:肿瘤合并黄疸患者的中医证候主要为肝郁脾虚证;病位证素主要分布在肝、脾。主要病性证素为气虚,气滞。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因子分析和复杂网络技术用于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证候研究的价值。方法采用自拟《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证候流行病学调查表》收集706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中医症状体征和舌脉表现,并行因子分析和复杂网络技术分析。结果经因子分析、复杂网络技术相结合提取出证素12个,病位证素包括肠、脾、肝、肾,病性证素包括湿热、寒湿、风寒、气滞、气虚、阳虚、阴虚、血瘀,常见证候类型为寒滞胃肠证、大肠湿热证、寒湿内盛证、脾胃虚弱证、肝郁脾虚证、脾肾阳虚证、阴虚肠燥证、血瘀肠络证。结论因子分析和复杂网络技术相结合的数理统计方法可用于溃疡性结肠炎证候证素分布特点研究,更能直观、简洁地阐明该病的证候特点,为该病的证候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乙肝后肝硬化中医证候分类特征、证候规律,完善其常见证候的诊断标准。方法:对276例乙肝后肝硬化患者进行中医证型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并应用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等多元分析方法对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应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归纳出乙肝后肝硬化基本中医证候群;(2)运用主成分分析,综合分析乙肝后肝硬化各证的症状,寻找出乙肝后肝硬化常见证候特异性的症状指标;(3)运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判别分析,筛选出乙肝后肝硬化证候的主次症状;(4)初步拟定出乙肝后肝硬化湿热内蕴证、肝肾阴虚证、肝郁脾虚证、脾虚湿盛证、脾肾阳虚证等5种基本证型的辨证标准。结论:采用临床流行病学的原则和方法,并运用现代数理统计分析所建立的乙肝后肝硬化基本证型的辨证标准,减少了偏倚,提高证候标准研究结果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患者机体免疫功能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对381例慢乙肝患者进行辨证分型,检测血清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白细胞介素-2、10、12(IL-2、IL-10、IL-12)、免疫球蛋白(IgM、IgG、IgA)、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补体C3水平(C3)。结果:肝郁脾虚、肝肾阴虚和脾肾阳虚证CD4渐降而CD8、CD4/CD8渐升(P<0.01);湿热中阻证与脾肾阳虚、肝肾阴虚证相比CD8明显降低而CD4/CD8渐高(P<0.01);IgM、IgG水平在湿热中阻、瘀血阻络证高于肝郁脾虚、脾肾阳虚、肝肾阴虚证(P<0.01或P<0.05);慢乙肝各中医证型的细胞因子及C3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有明显差异(P<0.01或P<0.05),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组C3水平明显低于湿热中阻、肝郁脾虚、瘀血阻络组(P<0.01)。结论:细胞免疫功能检测可为慢乙肝中医辨证的客观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中医证型与阿德福韦酯治疗疗效的关系。方法选择慢乙肝患者129例,中医辨证分型:肝郁脾虚型32例,湿热中阻型32例,肝肾阴虚型23例,脾肾阳虚型20例,瘀血阻络型22例。全部患者给予阿德福韦酯10 mg每日1次口服,观察各证型的疗效。结果阿德福韦酯疗效湿热中阻型肝郁脾虚型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瘀血阻络型。HBV-DNA阴转率、肝纤维化改善方面湿热中阻型、肝郁脾虚型与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瘀血阻络型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阿德福韦酯治疗慢乙肝疗效与慢乙肝中医证型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文献回顾分析,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中医证型、证素分布特点。方法检索1963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出版平台、中国中医药数据库及MEDLINE、EMBASE、Web of knowledge、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纳入乙型肝炎肝硬化的临床研究文献,对纳入文献中患者的中医证型、证素进特点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81篇,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11912例,其中有明确肝硬化分期代偿期1780例,失代偿期2942例。中医证型不含兼夹证前5位为湿热内蕴、肝肾阴虚、瘀血阻络、肝郁脾虚、肝郁气滞,累积占比为58.23%;含兼夹证前5位证型依次为湿热内蕴、肝郁脾虚、瘀血阻络、肝肾阴虚、肝郁气滞,累积占比为72.49%;病位证素以肝、脾为主,累积频率为75.53%,病性证素以湿、气滞、气虚、热、血瘀为主,累积频率为86.85%。代偿期主要中医证型为湿热内蕴、肝郁气滞、瘀血阻络,失代偿期主要为湿热内蕴、脾肾阳虚、肝肾阴虚。失代偿期复合证8种、复杂证19种,较代偿期复合证3种、复杂证7种明显增多。结论乙型肝炎肝炎肝硬化核心病机为肝郁脾虚,湿瘀热互结,随病情进展,证型、证素构成逐渐复杂。  相似文献   

16.
目的聚类分析溃疡性结肠炎的症状组合规律和证候规律,为该病的中医辨证分型规范化、标准化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临床流行病学的原则和方法,应用系统聚类的方法对232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病症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溃疡性结肠炎基本中医证候为大肠湿热证、阴虚肠燥证、脾胃虚弱证、肝郁脾虚证、脾肾阳虚证、血瘀肠络证、寒热错杂证。结论聚类分析方法得出溃疡性结肠炎基本中医证候有7类,为该病的中医药规范化、标准化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乙肝后肝硬化中医证型与child-pugh分级有无关联,并讨论乙肝后肝硬化中医证型对肝硬化病情的预估及对治疗的指导。方法搜集我院住院乙肝后肝硬化患者,根据《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西医疾病部分》中肝硬化部分,将肝硬化分为肝肾阴虚证、湿热内蕴证、瘀热内蕴证、脾肾阳虚证、肝郁脾虚证。按照child-pugh分级标准,将其分为三级。观察其有无相关性。结果按照child-pugh分级标准,127例病例中child-pugh A级13例,B级29例,C级85例。肝郁脾虚型患者child-pugh分级以A级为主,占76.9%,与其他4证型统计学有显著差异(P0.05)。肝肾阴虚、肝肾阳虚、瘀热内蕴以child-pugh分级C级为主,3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肝郁脾虚、湿热内蕴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乙肝后肝硬化的辨证分型中肝郁脾虚型患者child-pugh分级以A级为主,病程多在早期,多属于肝硬化早期,肝脏储备能力较好,正气尚存,预后较好。湿热内蕴在child-pugh分级中A、B、C级均有分布,以B、C级为主,属邪气盛的实证,但病机寒热错杂,容易出现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等并发症,治疗上比较困难。肝肾阴虚、肝肾阳虚、瘀热内蕴三型中肝脏的child-pugh分级较差,说明此三证型肝脏储备较差,容易出现威胁生命的并发症,如腹水、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及门脉高压引起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或破裂出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中医证型与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及Child-Pugh分级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5年12月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就诊的319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中西医临床资料,对比不同中医证型患者的肝功能分级、血流动力学差异。结果:依据病例数多少,各证型分布依次为肝郁脾虚证、瘀血阻络证、湿热蕴结证、脾虚湿盛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不同证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门脉血流动力学存在一定差异,与肝郁脾虚证相比,瘀血阻络证、湿热蕴结证、肝肾阴虚证和脾肾阳虚证的门脉内径明显增宽,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瘀血阻络证、湿热蕴结证、脾虚湿盛证门脉流速明显降低(P0.05,P0.01),瘀血阻络证门静脉血流量降低(P0.05)。肝功能A级的患者以肝郁脾虚证为主,肝功能B级以湿热蕴结、脾虚湿盛为主,肝功能C级以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瘀血阻络证为主。结论: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中医证型呈一定规律分布,不同证型与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及肝功分级有一定相关性,可为中医辨证分型、病情评估提供更加客观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酒精性肝硬化内毒素血症中医证候。方法收集140例酒精性肝硬化内毒素血症患者的症状、体征等资料,建立临床数据库,应用因子分析的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并结合临床知识给予解释确定中医证候。结果酒精性肝硬化内毒素血症患者分成17个公因子,进行临床分析合并后,中医证候按照构成比依次为:类脾气虚、类肝胆湿热、类瘀血、类肝脾血瘀、类肾阳虚、类热盛伤阴、类肝肾阴虚。结论酒精性肝硬化内毒素血症中医证候为类脾气虚、类肝胆湿热、类瘀血、类肝脾血瘀、类肾阳虚、类热盛伤阴、类肝肾阴虚。  相似文献   

20.
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中医证候特点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不同中医证候之间的差异和最常见的中医证型,揭示"证"的实质及其与客观指标的内在规律。方法:采用临床病例观察及实验室检测,收集152例确诊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病史、症状、辨证分型、辅助检查(如ALT、AST、HBV-DNA、肝纤4项)等数据,应用SPSS13.0软件包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52例患者中肝郁脾虚证112例,占73.68%,湿热中阻证20例,占13.16%,瘀血阻络证16例,占10.53%,肝肾阴虚证3例,占1.97%,脾肾阳虚证1例,占0.66%。肝纤4项各项指标的阳性人数均以肝郁脾虚证患者占大多数,PCⅢ水平高低的次序为肝肾阴虚证>肝郁脾虚证>瘀血阻络证>湿热中阻证;Cl-Ⅳ的次序为瘀血阻络证>肝郁脾虚证>湿热中阻证>肝肾阴虚证;LN的次序为肝郁脾虚证>湿热中阻证>肝肾阴虚证>瘀血阻络证;HA的次序为瘀血阻络证>肝郁脾虚证>肝肾阴虚证>湿热中阻证。但肝纤4项中各项指标中,各证型之间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以肝郁脾虚证最常见,肝郁脾虚、湿热中阻、瘀血阻络、肝肾阴虚、脾肾阳虚是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由浅入深、由轻到重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随着病情的加重,肝纤维化的程度逐渐增高,肝纤4项的阳性人数随着中医病机演变而逐渐减少,但PCⅢ、Cl-Ⅳ、LN、HA的水平随着中医病机演变逐渐增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