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华一运用香附、紫苏梗配伍治疗胃痞证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刘华一教授运用香附、紫苏梗配伍治疗胃痞证的经验。刘教授认为胃痞证病位在胃,与肝、脾等密切相关,临证治疗需首辨虚实,以调理脾胃升降、行气除痞消满为总纲。而将利气之药紫苏梗与理气活血之药香附二者巧妙结合,治疗胃痞证,特别是肝胃不和之胃痞证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2.
胃痞病是一种常见的脾胃病,常反复发作,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李永成教授认为,胃痞病病位在脾、胃,与脾、胃、心、肝等多个脏腑密切相关,病机关键在于心气郁、肝气结、脾胃升降功能失常,进而引发胃痞病。李永成教授应用“开心气,泻肝气”法治疗胃痞病肝郁气滞证,开心气之郁,散肝气之结,以平调脾胃,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动物类中药在治疗脾胃系疾病的作用及配伍运用规律,通过脾胃病之发病机理,结合历代有关文献记载,从理气宽中和胃止痛、和降胃气制酸止痛、健脾化湿和胃化浊等3个方面,探讨了动物类药在脾胃系病中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动物类中药在治疗脾胃系疾病的作用及配伍运用规律,通过脾胃病之发病机理,结合历代有关文献记载,从理气宽中和胃止痛、和降胃气制酸止痛、健脾化湿和胃化浊等3个方面,探讨了动物类药在脾胃系病中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5.
李玲君 《光明中医》2014,(9):1825-1826
胃痞证是以自觉胃脘部痞塞,胸膈胀满不舒,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为主要症状的病证,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证。金老师认为胃痞证的发生是因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调导致。病机关键为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司。辨证治疗以行气消痞的同时配以辛温散发药疏肝,通过治肝而达到治脾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小半夏加茯苓汤出自仲景《金匮要略》,由半夏、生姜、茯苓三味药组成。功能和胃止呕,引水下行。是治疗停饮上逆呕吐证的方剂。本方禀秋金收降之性,以能下达降胃安冲之半夏为主药。茯苓利小便,令水下行而痞消,化胃中痰饮为水液,善理脾胃。生姜味辛性温,其辛散之力,善化痰理气,止呕吐,且能解半夏毒。故半夏降逆、生姜利气,茯苓导水,合之为涤痰定呕,和中温胃之剂。临床实践,本方应用不仅限于“治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而擅长于治脾胃虚寒,寒  相似文献   

7.
胃痞为临床常见病,病因多由脾胃内伤所致。王道坤教授认为脾胃气虚是胃痞发生的重要病机之一,临床运用益气健脾之补中益气汤治疗该型胃痞病往往取得良好效果,可为临床提供一定的参考。文章从脾胃虚弱探讨王道坤教授运用补中益气汤治疗胃痞的经验。  相似文献   

8.
胃痞为临床常见病,病因多由脾胃内伤所致。王道坤教授认为脾胃气虚是胃痞发生的重要病机之一,临床运用益气健脾之补中益气汤治疗该型胃痞病往往取得良好效果,可为临床提供一定的参考。文章从脾胃虚弱探讨王道坤教授运用补中益气汤治疗胃痞的经验。  相似文献   

9.
胃痞为临床常见之脾胃病症,谢晶日教授指出胃痞的基本病机是肝脾不调,气机升降失宜,故治疗以疏肝健脾,调畅气机为基本法则。谢师临证治疗胃痞的经验主要可概括为:疏肝健脾,详辨虚实;注重升降,调畅气机;利胆和胃,以散结气;湿邪为患,善用风药。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10.
芒针深刺中脘穴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脘穴又名太仓,位于任脉,为胃之募穴,与手少阳、手太阳、足阳明交会。针刺中脘穴通过调节脾胃升降的功能,来疏通气机,其在三焦整体气机的升降出入运动中,起着枢纽作用。泻之可理气和胃,导滞化积,祛痞消胀;补之可益气和中;灸之可暖脾逐邪,温通腑气。笔者以芒针...  相似文献   

11.
对金元四大家论治痞满的相关文献进行研读、归纳和分析,探讨金元四大家治疗痞满的学术观点。刘完素主张痞满多因湿邪、寒热互结等致病,治宜泻湿润燥,和解表里;张从正认为痞满多由外邪客胃引起,强调攻邪理气的重要性,邪去则正气自复;李杲提出"下法太过,损伤脾胃"的病因病机,力倡辛开苦降、气血同治的治法,创立了具有辛开苦降、行气消痞功效之枳实消痞丸;朱丹溪继承前人经验,根据体质学说辨证施治,运用淡渗利水结合健脾升清法,上下分消其气,脾升胃降,阴阳调和,痞满自除。  相似文献   

12.
张心海主任医师认为胃非霍奇金淋巴瘤病发于脾胃气滞,痰湿内停。导师辨证上善用望诊,尤重望色;重用脉诊,强调脉症从舍。治疗上重视健脾理气消痰,以二陈汤为基本方随症加减。重用气药,补气健脾,使气行水行,消已生之痰,绝生痰之源以治标,达到标本同治之效。  相似文献   

13.
尚云老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四十余年,对脾胃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老师认为胃痞之病辨证以脾胃为主线,病因有气滞、食滞、痰湿、湿热等,病机为中焦脾胃虚弱,气机不利,升降失常,虚实寒热夹杂。以半夏泻心汤方寒热并用、辛开苦降,佐以益气健脾,治疗胃痞临床效果良好。现对尚云老师运用半夏泻心汤辨治胃痞病经验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4.
汤建光教授认为饮食、气、痰、湿、热、虚致病因素作用,导致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常,发为痞满,病位在胃脘;遵循“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治疗原则,调和脾胃、行气消痞;在组方遣药配伍中体现驱邪扶正,平调寒热;治疗同时注意顾及胃阴,用药不可过于滋腻,以防阻滞气机。  相似文献   

15.
章震  徐瑞联 《国医论坛》2012,27(5):10-11
胃痛为脾胃病中的常见病,多见于急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胃痉挛、胃神经官能症等疾患。临证治疗依据"通则不痛"之思路,结合病因病机,分别采用理气、散寒、清热、祛湿、化痰、和胃、消导、养阴、温阳等治法,均可起到"通"的作用。通过辨证运用通法,法下求方,方内选药,丝丝入扣,药到病除。  相似文献   

16.
中医辨证结合西黄丸治疗1例脑干胶质瘤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结合同仁堂西黄丸治疗1例脑干胶质瘤,生存期已经超过3年,生活质量好。辨证重在肝脾胃,疏肝平肝,健脾和胃。疏肝以调节全身气机,俾气行血行,气行津行,以防痰瘀产生;平肝以制肝气升发太过,直犯脑窍;健脾和胃以保持气血生化之源。辨病取西黄丸芳香通窍之性,直达脑部病所,理气化瘀,清热解毒。病证结合、全身和局部结合、祛邪和扶正结合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理气通降法在脾胃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跟师临证 ,见尊师李树楷主任在治疗脾胃病时用“理气通降法”,每获良效。临证之余 ,得暇问及 ,师曰 :“祖国医学认为脾胃同居中焦 ,为气之枢纽。胃为水谷之海 ,无物不受 ,以降为顺 ,脾主运化 ,主升清气 ,脾升胃降 ,升清降浊 ,出入有序 ,病无从生。胃喜疏通而恶壅滞 ,当人若因饮食、情志或六淫之邪所伤 ,致脾胃枢机不利 ,升降失常 ,郁滞于中 ,则水反为湿 ,谷反为滞。气滞、血淤、湿阻、食积、痰结、火郁相杂为患而出现胃痛 ,胃胀 ,胃痞 ,呃逆 ,呕恶 ,嗳气 ,泛酸 ,嘈杂等证。然郁滞为其共同病机。”经师启迪 ,恍然悟之 ,方知老师因对脾胃生理 …  相似文献   

18.
介绍王见义教授运用六味消痞方治疗胃痞的经验。认为胃痞的病机以脾胃运纳失司、中焦气机壅滞为主,核心病机为脾虚痰阻气滞。临床以制厚朴、佛手、紫苏梗、鸡内金、炒谷芽、炒麦芽组方,即六味消痞方,适用于脾虚痰阻气滞之胃痞证,收效甚佳。并举验案2则。  相似文献   

19.
胃痞是指胃脘部满闷不舒、按之不痛,伴见食少、腹泻、消瘦、乏力等特征的脾胃系疾病。中医对胃痞的治疗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尤其是对于功能性胃肠疾病效果显著。刘维忠教授运用中医辨证和食疗相关结合诊治胃痞,效果显著。刘维忠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总结胃痞病因多由饮食、起居、情志等因素相关,且临床胃痞患者常伴随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进而加重疾病复杂程度,故重视以疏肝健脾之法调畅中焦气机;其病机多虚实夹杂,以脾胃气虚为本,中焦气机失运,痰湿、气郁、瘀血夹杂为标,常用益气健脾、燥湿化痰、行气活血法治疗胃痞。治以疏肝健脾、燥湿化痰、行气活血并行,辅以饮食调护。常运用六君子汤加减,加柴胡、郁金、砂仁以疏肝行气;病久者加川芎以活血化瘀、行气止痛,胃酸过多者加海螵蛸、瓦楞子、吴茱萸以制酸止痛,失眠者多加首乌藤、琥珀粉以安神,大便干加生白术、大黄以助通便,阴虚者加黄精、麦冬以滋阴,阳虚者加桂枝以温阳。食疗以萝卜、生姜入饮食,萝卜散寒化痰,生姜消食下气、助胃降浊,以促进消化,增强食欲,两者相配,共复脾胃之气。从整体出发,顾护胃气的同时,健脾益胃、疏利中焦气机,以消痞满,临床取得很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胃痞病是以上腹部满闷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症,往往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临床上胃痞病病机明确,多认为是中焦气机不利,升降失常而成,故治疗角度以脾胃为主;但荣辉教授认为胃痞病虽病位在脾,但与肝、大肠关系密切,并强调情绪对胃痞病的影响,主张从调肝和中的角度治疗胃痞病,并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